世界上最经典的列宁传记版本!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本书不仅翔实、细致地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列宁形象,同时兼及列宁时代的苏俄历史和重要人物,宏大概括出整个时代的沧桑巨变。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和阶级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列宁(上下最新版修订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路易斯·费希尔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最经典的列宁传记版本!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本书不仅翔实、细致地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列宁形象,同时兼及列宁时代的苏俄历史和重要人物,宏大概括出整个时代的沧桑巨变。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和阶级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内容推荐 列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政治理论家、苏联创建者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一直以来,关于列宁的生平,尤其是其晚年生活存在着众多的质疑和争论,相关著述、评论和传记层出不穷。但其中,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列宁》,自出版以来即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列宁传记版本,并被誉为传记文学中“划时代的巨著”。 本书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料完整,表述准确。不仅翔实、细致地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列宁形象,同时兼及列宁时代的苏俄历史和重要人物,宏大概括出整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作者也因本书所具备的极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被授予美国最高文学奖——国家图书奖。 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和阶级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目录 俄译本出版社的话 致读者 译者的话 1 弟兄俩 2 领袖的诞生 3 火星和火焰 4 列宁主义的精髓 5 判处资本主义死刑 6 共产党人和国家 7 和平问题 8 开始和结束 9 创造历史的人 10 带来灾祸的一天 11 圣诞节和十二月二十八日 12 将军们和委员 13 列宁的意志力 14 列宁反对左派 15 莫斯科发生的杀人事件 16 没有旅行指南的旅行 17 列宁在建设国家 18 契切林和列宁 19 列宁受伤 20 国内战争的最初阶段 21 伍德罗?威尔逊和俄国 22 列宁和德国革命 23 列宁和高尔基 24 一只长手 25 和平是手段 26 多少有点理想主义 27 一个胸膛,两个心灵 28 没有乐趣的胜利 29 猎人的叙述 30 俄国人反对波兰人:一个宏大的行动计划 31 列宁在笑 32 性急的棺材匠 33 “新的”外交 34 鱼子、马匹和情人的逝世 35 斯大林、列宁和托洛茨基 36 资本主义的前夕 37 柔软的钢 38 列宁论马克思 39 列宁论文学和艺术 40 党 41 国务活动中的盐 42 第三国际 43 苏维埃的对外政策 44 幻想的破灭 45 金子的用处 46 未来已经到来 47 斯大林反对列宁 48 当我见到列宁的时候 49 第二次铃声 50 列宁的最后愿望和遗嘱 51 忧伤的列宁 52 尾声 附录 “斯大林毒死了列宁,是真的吗?” 试读章节 列宁带着作家、新闻工作者和地下组织者的声誉来到欧洲之后,轻而易举地就进入了俄国革命侨民的圈子。俄国侨民协会的成员虽不多,但他们的才智和热情却引人注目。列宁在德国和瑞士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领袖们,其中包括同格奥尔吉·普列汉诺夫进行了商谈,结果在国外出版了一份俄文的定期刊物,这份定期刊物按照俄国的老习惯,被秘密地运到俄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的创刊号于1900年12月11日问世。创刊号上登载有列宁写的论述中国战争的一篇文章。…列宁在文章中对刚刚开始的义和团起义愤声疾呼:“欧洲资本家贪婪的魔掌现在伸向中国了。俄国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的,但是它现在却扬言自己‘毫无私心’。它‘毫无私心地’占领了中国的旅顺口,并且在俄国军队保护下开始在满洲修筑铁路。……如果按照真实情况,就应当说: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不过它们在开始时不是公开瓜分,而是像贼那样偷偷摸摸进行的。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半死半活的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半死半活的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它们把一座座村庄烧光,把老百姓赶进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这些基督教徒建立功勋的时候,却大叫大嚷反对野蛮的中国人,说他们竞胆敢触犯文明的欧洲人。” “俄国专制政府……宣称:……这是临时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完全是由于必须击退中国叛民的侵略行动’;‘绝对不能说明帝国政府有任何背离自己政策的自私计划’。” 列宁讽刺道:“帝国政府多么可怜啊!它简直像基督教徒那样毫无私心,人们竟冤枉了它,简直太不公平了!几年以前,它毫无私心地侵占了旅顺口,现在又毫无私心地侵占满洲,毫无私心地把大批承包人、工程师和军官派到与俄国接壤的中国地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以温顺出名的中国人的愤怒。修筑中东铁路,每天只付给中国工人10戈比的生活费,难道这就是俄国毫无私心的表现吗?” 列宁质问道:“……为什么要对中国实行这种疯狂的政策呢?……这种政策对一小撮同中国做生意的资本家大亨有利,对一小撮为亚洲市场生产商品的厂主有利,对一小撮现在靠紧急军事订货大发横财的承包人有利……这种政策对一小撮身居军政要职的贵族有利。……” “侵略中国对俄国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有什么好处呢?”列宁回答道:“成千上万个家庭因劳动力被拉去打仗而破产,国债和国家开支激增……政府肆意挥霍钱财,但是给饥饿农民的救济金却一扣再扣,斤斤计较每一个戈比,不愿意把钱用在国民教育上,它和一切富农一样,从官办工厂的工人和邮政机关的小职员等等的身上榨取血汗!……沙皇政府面临破产的危险,但它仍然拼命实行侵略政策……” 列宁断言:“沙皇政府不仅把我国人民变成奴隶,而且还派他们去镇压那些不愿做奴隶的别国人民(如1849年,俄国军队曾镇压匈牙利革命)。 列宁在结束这篇文章时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以结束政府的专制统治,迫使政府不要光是照顾宫廷奸党的利益。” 列宁在1901年2月20日从慕尼黑(他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是为了组织如何把《火星报》秘密地送到俄国的工作。在国境上有时当局发现违禁书刊时就加以没收,并将携带违禁书刊的人逮捕起来)写信对母亲说:“……如果下一个冬天还要在这里过,我会写信向你们要棉大衣的。要是不穿棉大衣,就必须穿绒衣,或是穿两套外衣(像我现在这样),起初穿起来不很舒服,现在早已习惯了。” “这里的狂欢节最近几天结束了。我第一次看到外国的最后一天的狂欢节——街头举行化装游行,到处都在胡闹,大量的彩色纸屑朝人们的脸上抛,还有许多长长的彩纸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里的人很会在大街上寻欢作乐。 “我非常健康,大概是因为跑路时候多,坐的时候少。我的生活大致如常。 “娜嘉的期限快满了(按这里的算法是3月24日,按你们那里的算法则是3月11日)。日内我就要递申请书为娜嘉申请护照。” “你们常去看戏吗?契诃夫的新剧作《三姊妹》怎样?你们看了吗?” 列宁从慕尼黑去到了维也纳,又从那里去到了布拉格,他来这里是为了向俄国领事馆递交关于要求发给克鲁普斯卡娅护照的申请书的。克鲁普斯卡娅“同妈妈一起”离开乌法,途中她们顺路到莫斯科看了看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当时玛丽亚·伊里尼奇娜由于进行革命活动在蹲监狱,而安娜·伊里尼奇娜在国外。克鲁普斯卡娅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非常敬爱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她对人总是那样体贴人微,关心备至。……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意志力是从他母亲那里继承来的,他还继承了她对人体贴和关心的品德。” 克鲁普斯卡娅带着俄国的护照去往布拉格,她以为列宁是住在那里一个捷克工人的家里。但当时列宁已经回到了慕尼黑。她手里有一个列宁在慕尼黑的地址,但那是旧地址,而这时列宁又搬了家。她终于找到了他住的地方。她敲了几下门,进去后看到坐在桌旁的有列宁、安娜·伊里尼奇娜和尤利·马尔托夫(他是一位著名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火星报》的编辑之一)。原来列宁用新地址写出的信,克鲁普斯卡娅没有收到。列宁在慕尼黑时是以“迈耶尔先生”这个名字而闻名的。 在慕尼黑、伦敦、巴黎、罗基威(这是法国北岸的一个小疗养区,列宁同母亲和姐姐安娜在那里度夏)、日内瓦、苏黎世和洛桑等地,列宁制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同党内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种倾向和党外的各种政敌进行斗争,对俄国发生的事件作出反应。他不喜欢把沙皇叫做“尼古拉二世”或“尼古拉·罗曼诺夫”,而把他叫做“尼古拉·奥勃曼诺夫”、“绞刑手尼古拉”等等。 1902年2月15日,《火星报》刊载了列宁的《破产的征兆》一文。列宁断言:“是的,专制制度的破产是毫无疑问的。”日益加剧的恐怖没有能够使全国平静下来,农民注定要挨饿,挨饿已成了他们的常态。“我们恶毒的破产者的事业的末日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呢?他天天靠剥人民身上的皮来填补自己政治和财政预算中的窟窿,还能活得长久吗?”俄国不是靠钱财能够活得下去的。列宁认为,要结束现状,只有从政治上把群众动员起来,更正确些说,只有革命的社会民主党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只有革命的社会民主党才能给专制制度以致命的打击。” P45-47 序言 我翻译的《列宁》(原名《列宁的一生》)这部80多万字的“划时代巨著”,现在又要出版第三版了。出版社要我为本版写个前言,我义不容辞。 我认为首先需要把以往我为本书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撰写的两个《译者的话》中对作者的介绍、本书所具有的三个特点以及我是在何种条件下翻译此书等情况予以简述或提及,这对广大读者来说,是有帮助的,也是需要的。 我在第一版的第一个《译者的话》中指出,路易斯·费希尔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兼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纽约《邮报》记者的身份遍游世界,采访各国当时的要人。他曾是甘地家中的座上客,他先后访问并结交了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尼赫鲁和铁托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他一生写了几十部著作,然而他花力气最大的是写列宁。因为他认为在世界各国所有的领袖中惟有列宁最伟大,其他任何国家的领袖都无法与列宁相比。于是他决心写列宁。为写列宁,他曾两次前赴苏俄,在那里居住了长达14年之久,他还会见了列宁。他一直不知疲倦地研究苏维埃、研究列宁。英文原版的简介中说,几乎没有人比路易斯·费希尔更有资格来写苏维埃政权之父(即列宁)的生平。他先后用了40年时间终于写出了《列宁的一生》这部巨著。这是他一生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就立即轰动了美国文坛,震动了西方世界,被权威人士评价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因而荣获了美国的最高奖项一一国家图书奖。 接着我指出,这部长篇列宁传记与其他列宁传记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全面”、“真实”、“详尽”。对这三个特点,我分别各例举了若干个具体的事例予以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我为本书写的这个《译者的话》,出版社出版时不知何故却被临时去掉了,而代之以他们自己撰写的“出版前言”。于是我在此书再版时,认为有必要将这第一个《译者的话》予以发表。 我为本书第二版写的第二个《译者的话》里,谈了四个问题,现将其分别予以简述、简提和作重要的补充,这对于读者了解本书和译者本人来说,是有必要的。 第一个问题是,此书第一版出版后,很多读者常因听说此书却买不到而十分焦急,当得知此书早已售罄时,便感到无限遗憾。一位从空军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在退休后的岁月里,他博览群书,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书籍,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当他从友人处借读了这部《列宁的一生》后,被书中的精彩内容所吸引,为列宁的无比伟大所感动,便急切地想见到译者本人以倾吐他的种种读后感。我们见面后,他对我说,这部长篇列宁传记确实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名著”,确实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划时代的巨著”,是他读过的大量书籍中写得最精彩的一部著作,等等。当他得知此书目前正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准备再版时,便立即给该出版社负责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建议他尽快再版此书。 第二个问题是,我指出本书第一版时,《列宁全集》新版(即第二版)才刚刚开始出版,因此书中引用的《列宁全集》中1300多处引文,除《国家与革命》一书外,全部引文用的都是旧版(即第一版)的译文。而现在当本书再版时,新版《列宁全集》60卷已经全部出齐。在此情况下,我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这1300多处的旧译文转换成新版《列宁全集》的新译文。只有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译本。这是本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 第三个问题是,本书作者对列宁如下一段讲话的正确引用纠正了《列宁全集》第一版和第二版中所存在的一个错误。列宁在做工作报告时转述了美国商人万德利普的这样两句话:“假如你们把堪察加卖给我们,那我敢向你们保证,美国人民的热情就会大大高涨,使我们承认你们……假如你们把堪察加租给我们,我可以说,那时就不会产生这种热情。”(这里“卖给”和“租给”意思是相同的)这后一句话和前一句话联系起来读,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语气是不通的。原来这后一句话的前半部分中丢掉了一个“不”(He)字,而只有加上这个“不”(He)字,逻辑才通,语气才顺,前后才能呼应起来。而本书作者在这个地方就赫然地存在着一个“不”(He)字。因此,按作者正确引证列宁所转述的两句话,将其译出来就是这样:“假如你们把堪察加卖给我们,那我敢向你们保证,美国人民的热情就会大大高涨……假如你们不把堪察加租给我们,我可以说,那时就不会产生这种热情。”显然,只有这样,逻辑才通,语气才顺,前后才能呼应起来。由此可见,本书作者的严谨态度超过了《列宁全集》的编者们。 第四个问题是,在这第二个《译者的话》中,我曾对我翻译这部著作时的情况作了简忆与简述。我指出,这部著作于1964年首先用英文在纽约、埃文斯顿和伦敦出版。此书出版后,不仅轰动了美国文坛,也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然而在此后2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国却无人将其译成中文出版。关心我国翻译事业的我国翻译协会会长姜椿芳同志对这一情况甚为关切,也颇感忧虑,于是他对我说:美国著名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写的那部长篇列宁传记在美国和西方世界那么轰动,影响那么大,可是这部书出版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中译本出版,这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问题是翻译这部著作,难度太大。它不仅要求译者要具有很高的中外文水平和翻译水平,而且要求译者对《列宁全集》和列宁事迹都熟悉。我考虑到你几十年来一直翻译《列宁全集》,又出版了几部列宁传记,因此,你对列宁著作和列宁事迹都比较熟悉,中俄文水平都不错,也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因此,你是否可以下一下决心,把这部著作翻译过来?这样,一方面你可以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一个空白,为国家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对你个人来说,也是一生中完成了一项极有价值、极有意义的事业。请你考虑考虑告诉我。我经过认真考虑后回答姜老说:“我经过考虑,决定翻译这部著作,不过我想,翻译这么一部大部头著作,在翻译过程中肯定在外文方面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因此,请你为我物色一位外文水平很高的人供我质疑。”姜老说,那好办,就让李立三的女儿供你质疑吧,她的俄文水平比她妈妈莉莎的还要好。两天之后,我又告诉姜老说,我虽然是根据俄译本翻译此书的,但此书的原文是英文,遇到疑难问题时,难免要查找英文原文。因此我希望能找到一位英文和俄文水平都很高的人让我质疑。姜老说,你讲的有道理。李立三女儿的俄文虽然很好,但她的英文不行。看来得换人。那就让刘华兰(刘泽荣的女儿)供你质疑吧,她的俄文和英文水平在我国绝对是第一流的。这样,经过姜老的介绍,我在翻译过程中就多次向刘华兰同志进行质疑。但是在一些问题上我和刘华兰同志的理解不一致,我又不便和她争论,于是我把这些有意见分歧的问题又向俄文水平也很高的徐立群同志进一步质疑,从而求得对问题的彻底解决。——这就是我当初翻译此书时所经历的一个真实情况。 以上所述,是我对以往两个《译者的话》所作的真实的、必要的补充。其目的是让读者对我本人有一个真实的了解,仅此而已。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在为本书第二版时写的那个《译者的话》中,我回忆了姜椿芳同志当初建议我翻译此书的情况以及我当年在外文方面向刘华兰同志和徐立群同志质疑的情况,接着我指出:“这都是十多年以前的往事了,在此期间,姜椿芳、刘华兰、徐立群三位同志都已先后作古。如今当此书再版之际,缅怀当年姜椿芳同志对我的鼓励与支持,以及刘华兰同志和徐立群同志对我在外文方面的释疑解难,我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无尽的思念。”这里我需要再次指出的是,如今当此书出版第三版之际,缅怀当年姜椿芳同志对我的鼓励与支持,以及刘华兰同志和徐立群同志对我在外文方面的释疑解难,我依然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无尽的思念。 彭卓吾 2009年9月5日 书评(媒体评论) 列宁的去世使世界失去了由战争所造成的唯一的真正伟大的人。可以认为,我们的时代将进入列宁和爱因斯坦的时代,这两个人成功地完成了巨大的综合工作。一个在思想领域,另一个在行动领域…… 列宁这样的国务活动家在世界上最多一百年才出一个,我们中的许多人未必能够活着再看到另外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英国哲学家罗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