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总结秦怡的艺术成果和艺术经验为主线,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秦怡艺术成长经历、个人成长历程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精彩人生。本书还第一次披露了秦怡鲜为人知的艺术往事,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有很好的可读性。全书内容翔实,文风活泼,思想敏锐。书中由艺术访谈和艺术传记两大部分组成,并配有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照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角色编织的花环(秦怡)/海上谈艺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唐明生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总结秦怡的艺术成果和艺术经验为主线,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秦怡艺术成长经历、个人成长历程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精彩人生。本书还第一次披露了秦怡鲜为人知的艺术往事,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有很好的可读性。全书内容翔实,文风活泼,思想敏锐。书中由艺术访谈和艺术传记两大部分组成,并配有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照片。 内容推荐 秦怡,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现为中国表演协会顾问、上影艺委会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上海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水产大学和上海师大等校兼职教授。 秦怡从艺近七十年。抗战期间,她辍学离开上海,转赴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参拍《好丈夫》、《日本间谍》等四部抗战影片;后加入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在四川各地演出《大地回春》、《战斗的女性》、《茶花女》、《桃花扇》等二十余部话剧。抗战胜利后,她重返上海参拍《忠义之家》、《遥远的爱》、《母亲》等七部影片。 本书主要记述了中国20世纪著名影星秦怡的人生经历,在光与影的交替穿梭中,去寻觅一个永恒的四季美人。 目录 艺术访谈 活得越老追求越多 艺术传评 第一章 到抗战前线去 第二章 阴差阳错当演员 第三章 参加中华剧艺社 第四章 黄树蕙一炮走红 第五章 登上名旦宝座 第六章 一年演了六部戏 第七章 李香君和黄瑛 第八章 从舞台到银幕 第九章 拉英、坠儿和马兰 第十章 走进角色的心灵 第十一章 丰收的年代 第十二章 女革命者林红 第十三章 党委书记钟叶平 第十四章 黑沉沉的噩梦 第十五章 喜欢跑龙套 第十六章 事业,永恒的歌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动乱岁月,个人的前途、命运和时代紧紧相连。未成年的秦怡有过许多人生梦想。她想过当一名作家,也想过当一名老师,因为无论是作家还是老师,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传授给别人。但是,抗战爆发了,民族危亡改变了秦怡的人生之路,她决心到前线去当一名“战地护士”,为抗战尽一份力量。 1922年农历正月初四,秦怡出生在上海南市的一个封建大家庭。早年,秦家是上海滩的名门望族,在小南门一带颇有声势。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秦家也没有逃脱这周期性命运的变化,一代代香火传至20世纪初叶,鼎盛的门第日渐衰落。祖父驾鹤西去,留下三个儿子合住在这深宅大院中。恪守“长子为父”的信条,秦怡大伯成为封建大家庭的新主人。 秦怡的父亲名叫秦粟臣,书生本性,为人忠厚,年纪轻轻得了肺痨,几次吐血,体质十分虚弱。为消灾冲喜,娶南市的殷实富户瞿家四小姐瞿素月为妻。夫妻恩爱,结婚十年生了一儿四女。二房不断添丁,增加了大家庭的开销,大伯非常不满,竭力主张将女孩子送掉。所以,老四生下来是女孩子,立即被送进了育婴堂。后来老五又是个女孩,因为已经送掉一个,秦粟臣再也合不得送,才被留了下来。秦怡是老六。妻子刚怀上孕,秦粟臣就祈祷老天爷再送一个儿子来。不料苍天不开眼,老六照旧是个女孩。“大口小口,一月三斗”。想到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生活更加难以维持,特别是想到妻子因多产和照顾自己,身体大不如前,秦粟臣终于狠狠心决定将老六送掉。 这时,秦怡的大姐已经十岁,开始懂事了。三年前四妹被送掉,她哭着闹着不让送,但没有用。今天六妹一出世,她多了一个心眼,处处留意。当看见女管家抱着六妹走出大院,便悄悄跟在女管家身后,一直跟到不远处的育婴堂。女管家把六妹放在专收弃婴的抽屉里,转身往回走。她赶紧上前从抽屉中抱回六妹,一路小跑回家,把六妹交给了母亲。潜意识中,秦粟臣有一种感悟,这个在迎财神之夜降临人世、送走了又被抱回来的老六,怕是真的不该送掉,说不定真是一个“财神”,日后会给秦家光宗耀祖。秦粟臣暗暗发誓,再苦也要养活这孩子。他按照“德”字的辈分,给孩子取了个正式的名字——秦德和,取和和美美、和气生财之意。后来,秦粟臣夫妇又接连生了四个孩子,全是女孩。同样因为生活所逼,老七、老八、老九一出世就送掉了,老十是最后一个,被留了下来,取名秦德华,那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的秦文。对秦家二房来说,秦怡的确是个“财神”,多少年后她功成名就,从重庆回到上海,包括母亲、哥哥、姐姐、妹妹和侄子在内的全家十一口人,全靠她赚钱赡养,一养就是好多年。 打从有记忆起,秦怡就不喜欢自己的家。二十年代的秦家大院,在南市老城厢是数得着的高楼大厦。七上七下的石库门式楼房,天井连着天井,前厅连着后堂,好不阔气。只可惜房子虽多,能直接看到外面世界的窗户并不多。二房住的几间楼房,只有后楼梯两个窗口可以看见外面的大街。秦怡很珍惜这两个窗口,常趴在那儿张望过往的人群,她很想挤到人群中去看看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买糖人的小贩和耍猴儿的艺人,无奈封建大家庭的规矩很严:女孩子不能轻易外出,活动的天地只能是从这个天井到那个天井,一起玩的只能是秦家的孩子,能玩的是踢毽子、跳绳子和捉迷藏,除此再没什么新花样。在秦怡的眼里,大院高高的围墙、黑黑的石库门,阴沉沉的,把她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了。 好在父亲是开明的。秦怡六岁那年,秦粟臣在洋学堂给女儿报了名,为这事还惹怒了当家的长兄。秦怡先后上了上海女子文学专门学校小学部、城东女子中学附小、龙门师范小学和上海中学试验小学四所小学。这些学校在当时都各有特色,它们为秦怡选择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比如城东女子中学附小,是当时一所颇有名气的学校,学校的正副校长是上海闻名的杨氏姐妹,她们到西方留过学,思想新派开放,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也是学生们仿效的楷模。而龙门师范小学,则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学校,教员中许多人参加过上海“五卅”运动,经常在课堂上讲顾正红、林祥谦的事迹,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进了洋学堂,没有了在家上私塾的压抑,没有了“老古董”大伯的指责,秦怡感觉进了一个自由的天地。星期天父亲会带她去听音乐会、看电影。和听音乐相比,看电影是另一种不同的享受。刚开始看的是外国电影,精彩的故事、异域的风光,展现的是另一种生活。看得多了,秦怡能背出英俊的男明星凡伦铁诺、考尔门、弗立德马区和漂亮的女明星瑙玛希拉、珍妮盖诺和嘉宝等一大串演员的名字。后来看的是中国电影。胡蝶和郑小秋演的《姊妹花》、《啼笑因缘》,情景曲折,凄婉绝伦,赢得了秦怡不少的眼泪。自从看了阮玲玉和金焰主演的《野草闲花》、《香雪海》、《恋爱与义务》,秦怡又崇拜起阮玲玉来。阮玲玉演技自然深沉,没有其他一些女明星矫揉造作的样子,看了舒服。她梦想有一天能看到阮玲玉,和阮玲玉说几句话。然而,不久阮玲玉因不堪舆论的诽谤而自杀了。 这一时期,比起父亲,大姐秦德贞给秦怡的关心和影响更直接也更大。大姐比秦怡大十岁,是秦怡上学的支持者。学校开家长会,也是大姐代表父母去参加。高中毕业后,大姐在一家银行做出纳,年纪轻轻就和父亲二-一起挣钱供养全家人。大姐思想进步,是反封建的斗士。在秦氏家族中,她第一个举起自由恋爱的旗帜,任凭伯父怎么阻挠,丝毫不肯屈服,终于取得胜利,让深宅大院走进了自由追求者的脚步。那位追求者后来踏上一条错误的人生之路,沉重的打击令大姐悲痛欲绝,并郁郁致病,年纪轻轻就告别了人世。在大姐的支持下,秦怡参加了南市少年宣讲团的活动。在那儿,不仅有文娱体育活动,有演讲比赛,还有各种辅导报告。 少年宣讲团为秦怡打开了艺术之门。在那儿,她看了《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等独幕剧和芭蕾舞,看了复旦剧社演出的话剧《雷雨》,凤子演四凤。秦怡绝对没有想到,多少年后在重庆的话剧舞台上,她会成为四大名旦之一。与此同时,大姐又把自己看过的书推荐给秦怡看。这些书大都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看得多了,秦怡渐渐迷上了读书。每天放学回家,她手捧一本书,百事不管,废寝忘食,一直看到半夜都不熄灯。从中国作家鲁迅、巴金、茅盾、徐志摩、郁达夫、沈从文,到罗曼·罗兰、歌德、莎士比亚、左拉、狄更斯,不管是哪一家、哪一派,她一本接着一本读。 听音乐、看电影、听宣讲、看名著,使秦怡原本狭隘单调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起来。优秀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灵魂深处的波澜,拨动了秦怡幼稚的心灵,在她心中占有重要的位子,同时产生一种模模糊糊的追求和理想。P21-24 后记 2004年初,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家协会决定编纂《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经多方征求意见,首批确定的入选名单为20人,秦怡老师是其中之一。不久,《丛书》组织者从北京来电,邀我撰写秦怡老师的传记。事情虽然来得有些突然,但内心我依然感觉十分高兴,因为能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作传,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所以我接受了。后经过长达七个月时间的采访,我积累了三十余盒采访录音磁带,又收集了相关书籍和报刊所发表的文章,据此,第一手创作素材是充分而全面的。 进入写作阶段,我一直在思考,八十多年的人生,无论是理想追求、艺术生涯还是个人情感生活,秦怡老师都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她却始终勇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如同她扮演的角色大多是美丽善良的女性一样,她的形象、性格和心灵也是美的——她以这种美感染、打动了无数观众。于是,又经五个多月的笔耕,《跨越世纪的美丽——秦怡传》于2005年11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该专记问世后,受到了多方面的欢迎与好评。中国电影出版社两次在上海、一次在杭州组织签名售书活动,消息传出,读者争相排队购买,热烈的场面让人感动。《报刊文摘》、《(文汇读书周报》和《杭州日报》等媒体做了大幅或整版书摘。《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了作家顾雄先生的书评。直至2007年8月中旬,《深圳日报》还在副刊版以书摘形式,每天1000字,连载70天。我十分清楚,这并非我写得好,实乃秦怡老师在广大观众心目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崇高地位。 四年后的今天,为留存上海优秀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总结上海优秀艺术家的艺术经验,提升上海艺术家的影响力,促进上海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催生更多的优秀艺术家问世,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上海市文联决定编纂《海上谈艺录丛书》,计划以每人一本书的形式,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完成该项工程。该《丛书》以总结艺术家的艺术人生、艺术成果和艺术经验为主,兼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在上海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之下,这无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也是一项极具魄力的决策,更是一项造福后人的大好事。 似乎有些巧合,首批人选的十位上海优秀艺术家,秦怡老师又名列其中。与此同时,我有幸成为她“谈艺”的作者。尽管今年的写作计划已排得很满,但我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在时间安排上重新做了调整,以便首先完成本书的写作。 根据《丛书》组织者的要求,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艺术访谈”,主要采用对话形式,传达被写艺术家的近况。在这方面,秦怡老师以望九的高龄,为艺术和社会无私奉献,创造了人生旅途中的又一次高峰,获得了众多荣誉,在老一辈艺术家中是绝无仅有的。经多次采访,这一部分是新写的。第二部分“艺术传评”,是本书的主干,着重展示被写艺术家的艺术经历、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作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在长达七十一年的表演生涯中,秦怡老师共塑造了约七十余个舞台和银幕形象,因此,她的一生犹如是用形象编织的花环,美丽而芬芳。有关这部分内容,在原传记中有详细叙述,并经秦怡老师审定后认可。现本部分第1至15章,系从原传记35个章节中抽取出来,经合并、增删、改写而成,集中“陈述”了秦怡老师的艺术成就。同样,第16章是采访后新写的,意在对她七十一年的表演生涯作扼要的归纳梳理,以求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益的启示。需特别说明的是,有关此点,秦怡老师本人还会进一步回顾总结,在她的《跑龙套》一书再版时予以公开。至于本书第三部分“附录”,则是在原传记附录部分“秦怡简历”的基础上,有增有删——增加的是有关艺术创作、艺术活动的介绍,删去的是个人生活方面的情况。 1987年2月,秦怡老师给友人写了一封信,信中她谈了当时工作繁忙的情况后,写下了如下一句话:“我仍然要以满腔激情去拥抱事业——事业,是一支我永远唱不尽的永恒之歌。”从那时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秦怡老师始终在唱着这支“永恒之歌”。而且,只要生命不息,她会一直唱下去。这既是她的人生追求,也是她的人生写照。 两次把秦怡老师作为写作对象,长时间零距离和她接触,对我而言,是一次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好机会。她时刻把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紧紧相连,她对事业(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她对人对事的宽容大度,令我激动不已,值得我好好学习。为继往开来,繁荣上海的文艺创作,时代需要更多像秦怡老师这样的优秀艺术家。 唐明生 2009年8月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