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弹词《刘公案》,到小说《刘罗锅传奇》的出版,再到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闪亮登场,相貌丑陋、机智幽默的大学士刘墉,在广大观众和读者之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末,历史上的刘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呢?从历史上看,出身名门的宰相刘墉,才华横溢,清廉正直,一生保持乃祖乃父尽职、耿直的家风,在地方官任上风风火火,很有一番作为,号称包龙图再世,而在京师任官的二十多年却默默无闻,沉迷于禅学、书法而不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本书将根据一位历史研究者对刘墉的研究感受,对历史上的刘墉真实的一生进行解析,试图给你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
他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最多;他衣着简朴,粗茶淡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是当黎民有难之时,却倾其官奉,自己却甘愿清苦一生;世人把他与宋朝的包公相比,称之为“刘公”;他也是个官迷,为了升官,几造“文字狱”,成为清廷进行思想控制的战线的急先锋。他就是后世传颂的“罗锅宰相”——刘墉。刘墉是一个好官,他既有才华,也有历史功绩……要了解刘墉的传奇一生,请走进本书。
一、刘氏之先祖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被乾隆皇帝称赞为“海岱高门第”和“国史之表”的文化世家——刘氏家族。
关于刘墉家族的史料和传说很多,尤其是在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朝期间,由于刘氏一族,訇然而起,大放异彩,在短短的一百六十多年间,一门之内出了十一个进士,三十九个举人,尤其是刘统勋、刘墉、刘鐶之这祖孙三代更是“祖孙三公二宰相”。这使得刘墉及其家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加富有传奇色彩,一时间关于刘氏一族的崛起众说纷纭,但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刘氏祖先原本是逃荒而来的平民百姓,后定居于高密逄戈庄,刘氏家族的发迹是因为其祖先葬在了“风水宝地”老龙窝,是沾了老龙窝好风水的光。
刘墉的祖籍原本是安徽省砀山县刘家庄,此地清朝时期隶属于江苏省。明孝宗弘治末年(1510年),安徽砀山一带发生灾荒,连续三年大旱,又加上蝗灾,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致使灾区百姓饥饿难耐,无法生存。为了寻求生路,当地灾民四处逃难,不得不纷纷离开世代生活的家园,流落他乡异地。在逃荒要饭的人群当中,有母子二人,男孩子面黄肌瘦,名叫刘福,那蓬头垢面的妇女就是刘福的母亲。母子二人一路向东北方向走去,以讨饭度日,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和冷遇。这一日,辗转来到山东省高密的西南乡逄戈庄,看到这里的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母子俩便在村头的一座破庙之内暂住了下来。
逄戈庄有一户地主,姓逄,因为老当家的与人为善,人们尊称他为“逄老善人”。为了维持生计,刘福就给逄家放牛,而刘福的母亲则给逄家洗衣做饭,逄老善人还把一间看菜园的小屋腾出,让给娘俩居住,从此,刘福母子便在逄戈庄定居下来。
逄戈庄前,有一块数十亩的荒草地,地势低洼,每年夏天,当雨季到来的时候,四面的雨水都汇流到洼地之内,因此,这片洼地常年积水,但是,这里水草丰茂,郁郁葱葱,刮风时野草随风摇摆,极像一条条巨龙盘旋起舞,所以,村里人便把个这地方称为“老龙窝”。
刘福自从雇给逢家后,每天到水草茂盛的老龙窝去给逄家放牛。有一天,刘福看见一个从外地来的陌生人,形迹可疑,就偷偷地跟在后面。只见这个陌生人站在老龙窝边的高处东瞅瞅西望望,然后就悄悄走进老龙窝里,挖了一个坑,把两个鸡蛋放进坑里,撒上草盖严实了,站起来看了看,又悄悄地离开了。藏在草丛中的刘福在一旁看了个明明白白,回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他母亲说:“以前,我在老家时听老人们说,南方人会看风水。他们把先人的骨灰装在瓦罐里,随身带着,到北方来找风水宝地,如果找到了,就把自己先人的骨灰罐埋上,他们的后代就会升官发财。”然后,刘福的母亲又嘱咐他,你明天一早,早些起来,带上咱家的两个鸡蛋,到老龙窝去看看,若是那个陌生人埋的两个鸡蛋孵出了小鸡,说明老龙窝就是块风水宝地,你就把你带的两个鸡蛋换上。
第二天,刘福早早地来到老龙窝,扒开杂草一看,两个鸡蛋果然孵出了小鸡,刘福忙用自己带去的两个鸡蛋把那两个已孵出小鸡的鸡蛋换出来,重新撒上草盖好了,就像没有动过一样。然后,急忙躲进旁边的草丛里。不一会儿,那个陌生人匆匆忙忙地走来,他找到放进鸡蛋的地方蹲下看了看,看见两个鸡蛋一个也没孵出小鸡来,站起身来,长长出了一口气,又疑惑地转身看了看,就慢慢地离开了。
到了傍晚,那个陌生人又来了。这一次他带来了两根柳木棍,看看四处无人,又偷偷把木棍插进了原先埋鸡蛋的地方,围上土,撒上草,伪装好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一次,又被躲在草棵后边的刘福看了个明白。刘福回家后又把傍晚的事对他母亲说了一遍。他母亲说:“老人们也说过,插在风水宝地上的柳木棍,一夜之间就能发出新鲜的嫩芽”。他母亲又嘱咐了刘福一番。
第二天早晨,刘福起得比昨天更早,他急急忙忙跑到老龙窝,看了看那陌生人插的两根柳木棍,上面果然都发出了嫩嫩的新芽。于是,刘福把新芽掰了个干干净净,又在新茬口上搽上土,一点被动过痕迹也看不出来。刘福刚躲进草丛里,那个陌生人就急急火火地赶来了,他走近柳木棍一看,柳木棍上一个新芽也没有,立即显出很颓丧的样子,喃喃自语道:“这里明明是一块风水宝地,怎么成了一块不发科的死地呢?”他喟然长叹一声,又说道:“难道这是天意,如若不是先人没积下阴德,就是后人没有福气啊!”说完,就垂头丧气地走了。
从此,刘福的母亲知道老龙窝是块风水宝地,并嘱咐儿子:“千万不要把老龙窝的事说出去,要辛勤劳动,多攒钱,把老龙窝这块宝地买下来。等我死后,就把我埋在老龙窝里,以后咱们家就能够飞黄腾达,我们的后人也会做大官的。”
再说这老龙窝原本就是逄老善人家的地,只是由于逄家土地甚多,再加上老龙窝常年积水,这里才一直没有开垦,久而久之,就成了荒草丛生,放牛牧马的最好去处。而刘福自小就在逄家做放牛娃,后来,刘福逐渐长大,开始为逄家干庄稼活,种地、种菜等又脏又累的活计,但是,由于刘福既勤快又诚实,逄老善人对他很有好感,所以每年发工钱的时候总是给刘福多发一些。
几年以后,刘福手中攒了一些钱,一天,他独自来到逄老善人的家中,对逄老善人说:“老爷俺……俺……俺想求您一件事。”刘福是一个忠诚善良的老实人,要买下老龙窝这块风水宝地,在心里总是觉得对不起逄老善人,总有一种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罪恶之感。再说这么多年以来逄家对刘福母子一直不错,不仅收留他们,而且每年都会在工钱上或多或少的给刘福一些照顾。然而,母命难违,更何况刘福还是一个大孝子呢!只是觉得这些话实在是难以出口,所以原本口齿伶俐的刘福居然结巴了。逄老善人见他有些难为情,就说:“年轻人说话怎么吞吞吐吐啊?有什么事情,尽管说出来,能帮助你的我一定会帮你的。”刘福说:“这么多年,俺们娘俩一直漂泊在外,多蒙您老的收留,才有我们娘俩今天,可是,现在俺娘年纪大了,一旦有个好歹,连个安葬之处都没有。所以,俺……俺看老龙窝一直荒芜,没有耕种,所以俺想把老龙窝这块荒地买下来,日后也好作俺娘的坟茔地,让他老人家死后也能够入土为安,俺这做儿子的也只能为俺娘尽这一点孝道了。”
P3-7
他为官五十余载,一直两袖清风,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他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他衣着简朴,粗茶淡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是当黎民有难之时,却倾其官奉,自己却甘愿清苦一生;世人把他与宋朝的包公相比,称之为“刘公”;他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也是个官迷,为了升官,几造“文字狱”,成为清廷进行思想控制的战线的急先锋。他就是后世传颂的“罗锅宰相”——刘墉。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綮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刘墉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书香之家,而且更多的继承了他先人们优良传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清廉正直,刘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在其为官之初,曾经踌躇满志,几经挫折,漂泊四方,几经沉浮,甚至丢官下狱,虽终究性命得保,然始终未能如其父一样官至显赫,后来,转换策略,虽依旧保持清正,然藏其棱角,凡事以模棱之态处之,终得皇帝之欢心,而官至一品。
刘墉的一生真可谓是“漂泊半生稳半生,艰辛坎坷仕途中。”刘墉是一个好官,他既有才华,也有历史功绩,至于他做的一些事,勿宁说那是时代的产物,是身不由己的行为,不能把全部责任都堆到刘墉一个人头上。
但是,在民间的传说之中,他又是一番风貌,广大人民群众因对其爱戴,儿对他的作为进行艺术加工,允许虚构、夸张,甚至移花接木,而不拘泥于史实,刘墉的形象更加高大。然而“民间故事”不是历史。所以这就更容易引起求知的欲望。要了解刘墉的传奇一生,请走进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