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冯老的人生未必如其所期望的那般“理想”,但他在俗世的人间烟火中,在尽力勾画一幅理想人生的完美图景。不妨随大师的脚步一起,朝着道德与天地之境前行,共同雕琢理想的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人生智慧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王艳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或许冯老的人生未必如其所期望的那般“理想”,但他在俗世的人间烟火中,在尽力勾画一幅理想人生的完美图景。不妨随大师的脚步一起,朝着道德与天地之境前行,共同雕琢理想的人生。 内容推荐 掌握了人生智慧的人才能活得怡然自得、从容潇洒。在三松堂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冯友兰先生亲笔书写的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坚定的学术理想和中庸的人生追求,宛如两股细流,尽汇于此座右铭中。 目录 前言 随大师雕琢理想人生 序章 品哲学大师的理想人生 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时过留痕,度不朽人生 各人的历史,由自己写就 立鸿鹄之志,做一个大人物 以有限之时,翻阅“无字天书” 理想生活,中庸为先 人生四境,高低尽现 自然、功利乃天赐,道德、天地靠修行 “见”与“蔽”圈定大不同之境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无为:无任意妄为 物我两相忘,合内外之道 行平常事,且不被羁绊 生命各有各的境界,绽放恒久的自我美丽 初境为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认识自己,发掘“仙才” 追寻至真,圆“爱智慧”之梦 知之不若行之,行笃则知愈明 游刃有余,熟能生巧达“化”境 学问尚专精,研摩贵纯一 立学于勤,成功源自“九分汗” 反躬默省,成长的第一步 观人思己,博洽多闻见真如 知识如圆圈,自满者只关注圈内 宁拙毋巧,慢工方能出细活 学而知不足,心才会丰盈 吾爱真理,故愿为之质疑权威 牢记“过去”,以免重复跌倒 细水长流,慢而靠得住的办法 且行且珍惜,无愧心灵的每一下跳动 挣脱铁链,一切皆有可能 次境功利:欲望河畔,冯氏初心辨善恶 视欲如山水,抛却善恶心 生之要素,皆由欲之满足起 理智发力,则欲望让步 清心少欲,“减法”度人生 以义制利,克服利太过义不及的惯性 不贪为宝,放弃从天而降的横财 宁静致远,得意失意皆从容 幸与不幸,皆是命定的遭遇 与命斗,其乐无穷 各适其适,无为中的大作为 祸福无常,失亦为得 去留无意,不戚戚于得失 不以一时之成败妄下定论 忧虑恐惧时,已为恐惧所累 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 凡圣只在一念间,求则得之 倾心于斯,德行之门自开 人之所以为人,因有人心 我心有主:浩然之气 秉廓然大公之心收获超脱 私心路上步步陷阱 表里相应心自知 蓦然回首,成功尽在明澈心 凭心之所好解成功之匙 之所以能,因为相信能 怕失败就不做,永远与成功绝缘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人贵有恒,坚持就是成功 借力打力,善使八面风 弃彼任我,远离邯郸学步的陷阱 瞅准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圣人之境:随芝生从容共阅人世情 和,最巧妙的方圆之道 善用众力,事无不成 大独必群,做一个社会的人 薄则于人,善用内心尺度 遗失信者,世间再无立锥之地 以恕对怨,放过自己 淡看往事,天地人生皆智慧 朝气溢于心,激情遍一生 尽人事,听天命 物极必反,把握变化的“极”点 如水般与规矩的“容器”博弈 孑然独立,就是合理的幸福 生命能被消灭,不能被打败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 风流,另一种人格美 生活依然美如万花筒 平淡的真谛:饥时吃困时眠 幽默,酸涩生活的调味剂 立诚,一段真至之精神 超越自“我”,逍遥方至 最美的光环:坠下后再升起 回归本真,诗意且神圣 附录 大师妙语 冯友兰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什么是人生?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像许多人所共知的事情一样,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人说,人生是一门艺术;有人说,人生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谜团;也有人说,人生就是活着的过程…… 对于充满酸甜苦辣、悲喜得失的人生,冯友兰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生即是我们人之举措设施。‘吃饭’是人生,‘生小孩’是人生,‘招呼朋友’也是人生。艺术家‘清风明月的嗜好’是人生,制造家‘神工鬼斧的创作’是人生,宗教家‘覆天载地的仁爱’也是人生。问人生是人生,讲人生还是人生,这即是人生之真相。” 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直到停止呼吸的那一刻为止,每时每刻、每一个思想、每一个行为举动,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生,正如冯老所概括的那样: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一个至简的答案,让坚持探寻人生奥妙的人豁然开朗:人生就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可以用吃饭来形容。 有一位阅尽世事的老人,对前来向他请教人生问题的年轻人说:“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年轻人困惑不已:漫长复杂的人生,如何能与再平常不过的吃饭相提并论? 老人看着他充满疑惑的双眼,淡然一笑,接着说:“事实就是如此,只不过用嘴吃饭是人自出生那一刻开始,便拥有的一项无师自通的技能。然而,真正用心吃饭则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是有名师指点,也未必有几个能学得会。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吃饭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人夹菜,自己却刚吃几口就放下了,他们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做个‘吃相文雅’的姿态;聪明者付账时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结账时心惊肉跳,明明账单上的数字让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却还装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气概,宛然他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还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别人的耻笑,就是引来别人的利用。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他这里,却成为一种酷刑。” 吃饭跟人生竟是如此的相似。人生中太多光怪陆离的东西,就像永远无法尝尽的食物一样,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 P2-3 序言 古时候,有一个擅长雕刻的匠人,他的雕刻技术远近闻名,常有人来向他请教个中秘诀。他毫不藏私地说:“最重要的秘诀是两项:一是要把鼻子雕大一点,二是要把眼睛雕小一点。这样子的话,若鼻子太大了,还可以向小的方向修改,眼睛太小了,还可以再加大。但是如果一开始鼻子就小了,以后再也无法加大,眼睛一开始就雕大,就没有办法再改小了。” 雕刻需要技巧,人生也是如此,生活总是以各种方式教会我们成长。成长是没有尽头的,如果你不懂得技巧和方法,只会碰得头破血流。唯有掌握了人生智慧的人才能活得怡然自得、从容潇洒。 冯友兰先生便是一位懂得人生雕刻技巧的好手。在三松堂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冯友兰先生亲笔书写的座右铭: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坚定的学术理想和中庸的人生追求,宛如两股细流,尽汇于此座右铭中。 对国家,他有与之共沉浮的信念与决心。他多次引用宋代张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身为一个哲学家的远大抱负,也是为民族复兴而追求真理的决心。 对人生,他取中庸之道一以贯之。他从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象牙塔中走出,从莫名其妙、自以为高深的“清谈”中抽离,以最大众化的方式普及哲学,用最浅显的语言解答人生。于他而言,人生应如“云在青天水在瓶”般自然、纯粹。 然而,理想人生亦需自我雕琢。冯老提出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这一涵盖了所有俗世之人的四重境界,便是人生雕琢的不同阶段。年少之时,冯老也曾经历不知有“我”的自然境界和只知有“我”的功利境界,但那只是人生路上一个必经的过程,他最终到达的是贤者与圣人的境界。 雕琢与修炼的过程并不轻松: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历经四年方才贯通;一百五十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横跨生命的最后十年方才成就;“可超不可越”的极高评价,终其一生皓首穷经方才换得;心中忽隐忽现的事功之心,历经无数次的进退方才放下…… 跨越了一道道人生路上的坎坷,冯老终于“修得正果”。他以宽阔的胸怀包容一切不同甚至非议,用有素的涵养面对质疑甚至是责骂。他态度谦和,待人接物从无疾言厉色。面对无数的批判,他坦然夷然,从无愠色,即便是身心备受摧残之时,他仍然表现出“见侮不辱”的超脱。 人生的所有起落与悲喜,都云淡风轻地记录于《三松堂自序》之中,没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激越,也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诘难,一切就如陶渊明的诗句: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在冯老的心中仍有一团“真火”在燃烧。“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真是如山如海,像一团真火。这团真火要靠无穷无尽的燃料继续添上去,才能继续传下来。我感觉到,历来的哲学家、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问家都是用他们的生命作为燃料以传这团真火。……历来的著作家,凡是有传世著作的,都是呕出心肝,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的。”于冯老而言,用生命写就的,不只是“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的学术著作,还有“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的理想人生。 或许冯老的人生未必如其所期望的那般“理想”,但他在俗世的人间烟火中,在尽力勾画一幅理想人生的完美图景。不妨随大师的脚步一起,朝着道德与天地之境前行,共同雕琢理想的人生。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入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蔡亚兰、王杰、周珊、齐红霞、张保文、杜莉萍、姚晓维、李伟军、何瑞欣、陈艳、常娟、张艳红、杨婧、朱夏楠、黄克琼、王非庶、罗婷婷、徐春艳、李敏、陆晓飞、王艳明、杨英、杜慧、杨秉慧、武敬敏等。 阅读是一种享受,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