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不再等待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佩玛·丘卓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卷首偈颂为皈依“三宝”——佛、法、僧。依传统的说法,历史上的佛陀是楷模或典范,法是他的圣教,僧是声闻比丘和地上菩萨。然而在此,寂天菩萨将我们所理解的三宝赋予更深的意涵。

佛自然包括一切佛,但亦指我们的潜力(译注:指佛性),我们也有潜力从自我中心所产生的希冀和恐惧中解脱出来。我们与生俱来就有权利拥有一无所限、体见实相的喜悦,因此寂天菩萨并未礼敬身外之物,而是礼敬他证悟的能力。他崇敬已证悟的圣人,我们所有人都可能证悟圣人所证悟的实相。

法不但指书写和口头的教授,亦指现证的真理。更直接地说,就是如实未经改编的生命。无论什么发生在我们身上——好或坏、快乐或忧伤——都可使我们不再一味只顾自己。如果我们善用一直都环绕身边的各种机缘,那么,一切都是佛法。

佛子指善根成熟的僧团,具足伟大的智慧与慈悲,但也包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所有不再只看重自我,并且努力关心彼此的人,都是佛子。

最后,他对所有令人尊敬的时贤表示感谢,礼敬在修行道路上助他一臂之力的师友。

在传统的礼敬颂之后,寂天菩萨铺陈主题并决心排除万难完成开示,接着,他将依据经教呈现他由佛、法、僧及其他上师处所学到及所了解的佛法。

下定决心后所产生的力量,往往大得出人意料。但在我们下决心承担任务、将其贯彻始终的过程中,总不免有所犹豫和踌躇。须记得寂天菩萨是受僧人之请而开示,其实僧人是要羞辱他的。一想到听众,他不免战栗,因此他召唤无我的勇气,不受威胁,勇往直前。

这部入行论均为前贤已说,并无创见

我也才疏学浅不擅词藻;

因此我丝毫不敢奢望著述利他,

遣论主要是为了抒发我的理解。

谦恭也是经教的传统,寂天菩萨表示他清楚骄慢的过患,也知道如果心中充满傲慢,即使佛陀坐在面前,也不会得到任何利益。

然而,谦恭不能与自尊低落混为一谈。当寂天菩萨说我才疏学浅不擅词藻,他并非藐视自己。在西方,自尊低落之所以如此普遍,实肇因于对个人不足之处过于执著。寂天菩萨决心不划地自限,他只是足够谦卑,知道自己哪一关过不了;也足够智慧,了解有法门可以超越。

在第二颂的最后一行中,寂天菩萨解释,他原为激励自心而造此论,从未梦想与人分享。

我的信心,将因而增强,

并习以菩萨行。

他人若有缘接触本论,

愿他们如我一样得到法益。

在第三颂中,寂天菩萨以信心来完成传统的礼敬颂,造此论并奉行其文义,带给他莫大喜悦。一想到他的省思现在就可能有利于人,使他更为快乐。在欢喜和感谢的心境下,寂天菩萨开始讲授本文。

暇满人身甚难得,

不应虚度此生!

若未运用成自利,

何时再遇此良机?

以佛教徒的观点来看,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寂天菩萨假设我们了解人身的珍贵,以及人身甚难得。他鼓励我们思惟自身的优势,把握机会用这个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然而,这一生忽忽如白驹之过隙,未来无人可知。我已与僧团师兄师姊一同老去,我看到许多朋友死去,或在身体、心智上遭逢剧变。虽然眼前我们的生命看起来离完美甚远,然而我们有绝佳的机会,我们有智慧,有老师和法教,至少有意研读经论并从事禅修。但我们之中有些人可能会在今年结束之前死去,有些人可能会在五年之内由于病重或过于痛苦而无法专心研读佛教经论,更别提依教奉行了。此外,许多人会更加沉迷于追逐俗务——花上两年、十年、二十年或余生——再也无暇从只顾自己的桎梏中超脱出来了。

未来的外在情况如战争或暴力,也许会当道,使我们没有时间诚实地自省,这极有可能发生。再不然,我们可能堕入过多享受的陷阱。当生活安逸、奢侈而舒适,不会有太多的痛苦让我们从世俗引诱中掉头,我们就会顾盼自得,对众生的痛苦冷眼相看。P2-4

目录

导读 菩萨道的修行

作者序 平凡如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

第一品 发菩提心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三品 发心受持

第四品 守护正知

第五品 (上) 调伏自心

第五品 (下) 菩萨学处

第六品 (上)安住其心

第六品 (下) 修习安忍

第七品 精进不懈

第八品 (上) 修习禅定

第八品 (下) 等观自他

第十品 功德回向

附录 研读指导

谢辞

序言

导读

菩萨道的修行

佛教的修行概分为解脱道和菩萨道二种。解脱道着重在自我烦恼的超越,以戒、定、慧三学深观自我烦恼的起因,并对治之,得到内心的涅槃寂静;菩萨道立基于解脱道而扩大之,不仅求自我烦恼的超越,更求其他众生烦恼的超越,以六波罗蜜甚至十波罗蜜救济众生,得到大涅槃、大菩提的无上佛果。

这二种修行方法各有其殊胜处,但也有其陷阱,若处理不当,易生过患。解脱道的殊胜是绵绵密密,于自己身心如实观察,其陷阱是着迷于禅定的神秘境界,厌离世间,唯有理性缺少感性;菩萨道的殊胜是理论深广、愿行无边、法门无量,其陷阱则是空泛难行、能放不能收。

所以,修行应有解脱道的深厚基础,以及菩萨道的开阔心胸。二者确实不易兼得,若论次第,应先修解脱道,才谈得上菩萨道。菩萨道有如万丈高楼,必须有稳固的地基,否则易于倾倒。但不可以解脱道为满足,否则沦为自了汉,对世间众生并无助益,应进修菩萨道,才是积极的人生观。

菩萨道又称大乘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主流,前者盛行于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后者盛行于中国西藏、蒙古和俄罗斯。

顾名思义,《入菩萨行》属于菩萨道,却不闻于汉传佛教,只盛行于藏传佛教,而且还是藏传佛教的主要论典之一。原因是《入菩萨行》成书于八世纪,那时汉传佛教早已粲然大备,教观双美,不再需要印度佛教的养分。

《入菩萨行》译成中文,乃最近二十年的事,连二十世纪翻译藏传佛教论书甚有成就的法尊(1901—1981)似乎都未曾提及,可见本书之晚出。

藏传佛教有次第分明的特色,却常有宗教普遍存在的神通描述,可将其视为宗教启人信心的方便。

《入菩萨行》的作者寂天,出生于八世纪的南印度,生平并不甚详。那时印度佛教已成强弩之末,充满神秘色彩,而佛教才刚传入西藏,致使藏传佛教糅合本土苯教之后,也披上了外人不甚理解的神秘外衣。或许因此引起大家的好奇,使藏传佛教得以遍传全世界,比起汉传佛教还全球化。

《入菩萨行》的神秘色彩并不重,因为它属于显教的理论。汉传佛教描述菩萨道的经论甚多,但不是失之过简,就是失之过繁。

菩萨道的修行,可分十住位(《华严经》把初住细分为十信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华严经》在第十地法云地之后另立等觉位)、妙觉佛位等四十一个过程(依《华严经》则为五十二个过程)。这是一条漫长的难行道,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无量劫)才可以功德圆满,修行者往往视为畏途,必须发四弘誓愿才能坚持下去: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正因为漫长时间的修行,才可以断除极微细的烦恼无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入菩萨行》的内容就是顺着这个次第,不过略去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的德目,因为这三十位的内容与解脱道大体相似。《入菩萨行》在谈十地位之前,先谈归敬(表示尊重佛法僧三宝)、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即四弘誓愿)、忏悔业障;在谈完十地位之后,以回向功德总结,呼应最先的发菩提心。这是佛教修行的通例。

十地位的修行内涵是十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安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后四波罗蜜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之后的延伸,所以一般谈菩萨道,为简明起见,只谈前六波罗蜜。《入菩萨行》亦然。

所以本书的编排,除前言之外,依次是发菩提心、忏悔罪业、受持菩提心、守护正知、安忍、精进、禅定、回向。恐文繁,兹不赘。

读本书,要回到第八世纪印度的时空,才不会格格不入。

本书英文书名为“No Time to Lose”(没有时间浪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人生苦短,菩提路远,岂容片刻懈怠!汉传佛教晚课以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作结,读之凛然。

郑振煌 2008年11月1日于中华维矍学会

内容推荐

世间的人事物是不可能处处随顺己意的,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面对无常,调伏自心。这个答案,印度佛教中观应成派最具开创性的思想家寂天菩萨在一千多年前便提出来了。他所著的《入菩萨行》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讲述了菩萨道六波罗蜜的修行次第,可谓一部万能的“情绪处方”,记述了许多对治情绪的智能方法。

本书以《入菩萨行》为蓝本,以平易近人的文风和亲身修行体验,与读者分享了如何领受传统经教中的亘古智慧,以冲刷掉现代人生活中的无明与不安,抚平各种困惑与需求,使身处烦恼人世中的我们,寻找到真正的平静与深沉的喜悦。全书既有着原典的精炼智慧,也有着因应世局人心的崭新诠释,是一本现代人的智能生活行动指南。

编辑推荐

寂天菩萨是公元八世纪印度佛教中观应成派最具开创性的思想家,他所著的《入菩萨行》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讲述了菩萨道六波罗蜜的修行次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最后达到般若境界。本书以《入菩萨行》为蓝本,以平易近人的文风和亲身修行体验,与读者分享了如何领受传统经教中的亘古智慧,使身处烦恼人世中的我们,寻找到真正的平静与深沉的喜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