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星云大师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当今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也是知名教育家和慈善家。书中内容选自大师各地弘法的精彩言论与生平著作,以浅白亲切的的文字,揭示佛教的哲学内涵,阐述人生处世的智慧,鼓励人们在平和中进取,在和谐中奋发向上。

内容推荐

人生路上,自满是阻碍进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坏道业的最大敌人。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培养惭愧与苦恼的性格。常听别人说:“你小了解我。”其实真正最不了解自已的还是自已。若非透过彻底的自我反省懂得惭愧与苦恼,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点,当然就不能革除染污执著的习气。

弘法利生的工作,必定是集体创作,绝对没有个人的情绪。既然连自己都奉献给了众生,自然要以众生的需要为需要,众生的欢喜为欢喜,才是弘法者应有的形象。

人生是由许多经验累积而成,所以跨出第一步时,“敢”很重要。只要敢负责任,敢担当、敢接受、敢尝试,天下没有不能完成的事。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怕没有人重视,没有机会发挥,要担心的是,自己是否已有足够的能力承担。

目录

思想体系

弘法利生

法门修持

佛光宗风

薪火传灯

实践净土

试读章节

思想体系

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以成佛为目标,他们只求开悟,只求明心见性。一旦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就能获得解脱自在,就能够安住身心,所以说禅者最具有人间性。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因果是很伟大的思想,也是非常公道、非常合乎科学且理智的真理。因果,就是我们的良知、准则、导师及警察。所以,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应该大力倡导因果观念;有了因果观念,必能慎行于始,防非止恶,众善奉行。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人间的佛陀,他选择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降世成道,说明了佛陀是以人间为主的。而佛陀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以下六种特性:

1.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他与我们同样有父母、家庭及人间的生活,但是在生活中,无不流露出慈悲、戒行、般若的行持,他是具有人间性的佛陀。

2.生活性:对于日常的家居生活,佛陀也有教示,举凡生活中的衣食,乃至行住坐卧等,都有生活上的教导,甚至对家庭人伦的相处之道,国家社会的活动参与等,亦有明确的教示。

3.利他性:佛陀降诞于世间,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以利他为本怀,来教化众生,予众生利益。

4.喜乐性:佛教是给人欢喜的宗教,而佛陀的慈悲教义,正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5.时代性:佛陀与我们这个世间特别有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并且已经证人涅檠,但是佛陀对于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直至今日,我们依然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人生的准则。

6.普济性:在时间上,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与未来,但更重视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可是更重视此世界的普济;谈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佛教更重视人类的普济。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佛教分为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以人天乘人世的精神,糅合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即为菩萨道;将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佛教。想要成佛,虽然可透过大乘人间佛教的法门来实践,但是不能不经过人天、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就一般世俗的眼光而言,常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逃避的、遁世的,那是因为对佛教的“空无”思想没有正确的理解。无,并不是否定一切,反而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因为“无”,才能“有”。好比口袋空了,才能装进更多东西;杯子空了,才能倒进清水。无,本就具足一切,不假外求,“无”是“无限”、“无执”、“无累”、“无求”。当我们的心中,无所企盼,无所获得,自然不会有失去的痛苦,这就是“无”的境界。学习佛法,也要抱着“空无”的观念与态度,这样佛法才能深入心中,也唯有体会“无”的妙用,才能建立新的人生观。

——《人间佛教系列·学佛与求法·从何处下手学法》

空观的建立,对于现实的人生,有着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我一向主张建立与“空观”相应的人生观:“以退为进、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舍为得、以众为我、以教为命”,从承担、体证解脱中,彻见“同体共生”的生命价值,才是圆满自在的人生观。

——《佛光教科书·宗派概说·三论宗》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应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内心净化、人格升华的“增上道德”;因果业报则是世间不变的“善恶道德”。世间的严刑重典,固然可以收一时之成效,但并非究竟之道。佛教以五戒十善作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五戒十善即为佛教的道德标准。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道德标准》

对于寺院经济的管理,首先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