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妈妈教出好作文--著名作家鲁稚这样教孩子写作文
分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作者 鲁稚//李鲁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写了十几年的作文,走上社会,还是有很多人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甚至不能用文字进行基本表达,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著名作家、心理励志和教育专家鲁稚,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写作心得以及指导儿子写作文的丰富经验,对孩子写作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困扰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指导。全书视角独特,思想富于智慧,语言独具功力,亲切而不琐碎,现实而不落俗套。

内容推荐

如何写好作文,是每个学龄期孩子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家长往往对此感到束手无策。更让家长们困惑的是,在应试作文“框框”的约束下,孩子怎样才能既写好作文,又能保有写作热情和创作能力呢?

著名作家、心理励志和教育专家鲁稚,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写作心得以及指导儿子写作文的丰富经验,既照顾到应试作文的需要,又注重保护真正的创作热情,对孩子写作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困扰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指导。

本书视角独特,思想富于智慧,语言独具功力,亲切而不琐碎,现实而不落俗套。书中除了对写作文进行指导,更融合了作者一贯的教育理念,既是一本作文指导书,又是一本家庭教育参考书。

目录

自序:创作的作文和应试的作文

第一部分 写作是表达的需要

第一章 有思想的好作文

 既要谦虚,又要高傲

 文字的光辉源于心灵

 有思想才有好文章

 有思想的孩子,无思想的作文

 自己感动,才能让别人感动

第二章 作文是一项创造

 作文是一项技术,也是一项创造

 写作的真谛就是真诚

 常识比权威更可靠

 细节来自趣味

 自信才能有个性

 呵护孩子自身的创造力

第三章 给孩子写作的自由

 忠于自己,还是忠于要求

 与其投人所好,不如坚持自己

 两种文风,两种人生

 写作是自由的事

 写作等于练气功

 把日记和作文分开

 尊重孩子的觉醒

第四章 让孩子写出内心世界

 写出内心真正的东西

 写作揭示心灵的秘密

 从自身的经历去感悟

 “有意义”的谎言

 真实和虚构

 跳出“新八股”

 为菜单谱曲

第二部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第一章 作文源于生活

 作文是生命的记录

 每天都是新鲜的

 给孩子一个表现的平台

 让孩子有自己的时间

 生活是微妙的

 狭隘的生活,狭隘的作文

第二章 教孩子感受生活

 让孩子参与大人的事

 客厅和饭桌是最好的课堂

 真诚才有感染力

 在娱乐中学习

 不要低估孩子的潜能

 与其走马观花,不如细细品味

第三部分 写作的一般技巧

第一章 什么才是好作文

 作家教不好作文

 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

 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

 作文的潜规则

 从作文到创作

 作文班让孩子失去个性

第二章 写好作文的窍门

 吃蛋糕作文法

 观察要细致,写作要精练

 如何显得“不一般”

 写作文从说作文开始

 写作像说话一样自然

 理清思路,化整为零

 选材的眼光

 重视日积月累

 学会使用资料

 养成分段的习惯

第三章 写作文的误区

 先发现优点,再改正缺点

 为什么结不好尾

 不要急于纠正错别字

 不要太注重书面整洁

 允许孩子写废话

 不要让想象力钝化

 质比量重要

第四章 把评判变成交流

 把评判变成交流

 给孩子贴上积极的标签

 不要替孩子谦虚

 对孩子有客观的认识

 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不要把孩子当病人

 我不是一个人在教育——父亲给儿子的信

第四部分 阅读没有标准方式

第一章 阅读是—件愉快的事

 阅读是一种缘分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让阅读成为愉快的事

 看课外书是否影Ⅱ向学习

 作文书,可看可不看

 与孩子分享而不是强制

 怎样写读后感

第二章 读什么样的书

 读书不在多,关键要思考

 阅读并非海绵吸水

 根深才能叶茂

 越大的境界,越不纯洁

 那些烧焦的书和我的阅读

 让语文学习更富有挑战性

 给孩子买书读

 一切存在的,都是有用的

第三章 阅读中的注意事项

 不要过早读名著

 不要神化经典

 读书最好读原著

 不要机械背古诗

 阅读没有标准方式

 允许孩子囫囵吞枣

后记:“发现”胜于“操纵”

试读章节

既要谦虚,又要高傲

要写出美的文字,必定得有美的心灵。文字是不会伪装的,所谓写作,不过是把内心的东西表达出来。

事物千差万别,有的美是公认的,可以用模式化的方式去表现,表现这类美感的技巧,就可以通过训练去获得。譬如,花朵是美的,对花朵的程式化描写,无非是色彩、形状、气味、感觉等,通过阅读和训练,一般的人都能写得形象生动。但是,却很难使其具有灵魂。同一朵花,各人有不同的感受,梵?高画出来的向日葵,就不仅是鲜艳的,而且是流动的,像在燃烧,有一股力量在喷涌,这就使他的作品有了情感,有了个性,有了强烈的冲击力。

能把向日葵画得很像,这也具有美感,因为向日葵本身就是美的,这种美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得到欣赏。但能让它燃烧起来的,却只有梵?高,因为梵?高对它有着与众不同的个人感受。

独特的个人感受,是作品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标准。但是,强烈的个人感受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梵?高在世的时候,一幅画也卖不出去,穷愁潦倒,37岁就自杀,自杀之前,实际上已经半疯。现在他的画虽然价值连城了,但他本人并没有享受到好处,于他来说,仍然是人生的悲剧。

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这样,正因为伟大是个异数,不为常人所拥有,所以才难于在当下立足。真正的好书都是为他自己,或者仅仅只是为同类人而写的,所以普通的大众会对它作出不利的评价。当一个人在有意识地讨好大多数人时,真正伟大的作品就不可能产生了。

在“世俗”这个框架里,凡是异常的东西,都难以被认同。孩子的作文也是如此。

绝大多数的评判者、指导者,都是以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去对待作文的,在这样的标准下,即使梵?高再生,他的向日葵也难以长成,很可能刚展开第一片花瓣,就被无情地纠正了。

所以,要真正写好作文,既要谦虚,又要高傲,别人的经验要学,别人的意见要听,但永远不要失去自己的头脑。

为此,最可取的建议就是,准备一个自己的本子,不是为完成作业而写,而是为自己而写,为自己想写而写,那才是你自己的沃土。一个孩子,不可能去与社会的标准作战,但可以做到在社会的标准中生存,在自己的标准中成长。

附:鲁鲁的作文

我找回了自信

以前,我老是没有自信,上课不敢发言,不敢跟老师说话,也不敢跟不熟的小朋友玩,对学习也没有信心……可是现在,这些问题都已经不存在了,我变得开朗大方,不仅敢发言了,还交了很多好朋友,我已经找回了自信。

这一切,都离不开妈妈的鼓励。

记得刚来北京时,我普通话说得不好,也没有朋友,整天在家里待着,很无聊。妈妈说:“外面那么多小朋友,你为什么不去找他们玩呢?”我说:“我不敢,他们不认识我,不会和我玩。”妈妈说:“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就算人家不理你,你也不会损失什么。”于是,我就去找人玩。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都很欢迎我。

虽然我可以玩了,但是我一句话也不敢说。妈妈说:“既然迈出了第一步,怎么不敢迈第二步呢?谁也不是天生会说普通话,你多练习就能说好了。”为了帮助我练习说好普通话,从此以后,爸爸妈妈在家都说普通话,我也很快适应了北京。

妈妈经常鼓励我要相信自己,自信才能把事情做好,自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记得我刚上公共英语时,因为我是第一次上课外班,总觉得自己不行,很自卑,不敢跟老师说话。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回答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本来我是回答得出的,但是因为太紧张,所以一站起来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说不出来。下课的时候,妈妈说:“你要有信心。老师的每个问题都有答案,你越自信,就越轻松,越能集中注意力,去把答案找出来。下次,只要你不紧张,一定能回答正确的!”到了下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又让我回答问题。我鼓起勇气回答了,没想到,老师居然表扬了我。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怕老师提问了。

妈妈经常鼓励我:“人生就像马拉松,相信你会越来越好!”我现在真的觉得我越来越好了,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2006-11-29

(五年级)

(此文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优秀奖)

P6-8

序言

作为应试的作文,绝不会公开宣称“我是应试的”,就像坏人不会宣称自己是坏人一样。倒不是因为他刻意隐瞒,而是他往往从内心里就非常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之所以做了坏事,完全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再说,“好”与“坏”原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在一个人看来是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看来完全可能十恶不赦。所以,任何事情总是有争议存在。

应试作文也不会给自己贴上“应试”的标签,有时甚至会故意模糊应试的特征。即使被揭穿,也因为它身上“好”和“坏”杂糅在一起,使人很难有明确的判断。

譬如,不少分析高考作文、中考作文的书籍,都会分析那些高分作文的立意,都会告诉你要解放思想,要大胆创新,不要落入俗套;然后告诉你,只有这样才能得高分。

但你心里既然已经有一个高分的框框,又怎么可能跳出俗套呢?长年训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得高分吗?作为应试的作文必然有着很强的投机性,要学会巧妙地说套话,巧妙地编框框,还要非常正确——立意正确,语法正确,写字正确,标点正确,卷面还要干净。

只要是学生,都不会不明白作文的潜规则:你必须积极乐观,必须正义凛然,必须感恩戴德,必须表现出很有爱心,当然,错别字也是不允许的,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

那么,作为创作的作文呢?创作其实并不是很深奥的事,懒妈家的好好去参观画展,看见一个裸女很好玩,就临摹下来了,很有后现代风格。她才四岁,但是我敢肯定,等她到了十四岁,恐怕很难坐在展厅的地板上,忘情地临摹一个裸女。到了四十岁,恐怕连去看画展的冲动都没有了,因为她心里已经有了太多的成见,也有了太多世俗的目标,需要全力以赴去“奋斗”,原始的冲动就只能靠边站了。

创作就是用手中的笔,去写内心的冲动,内心没有冲动而应题目的要求去写一篇文章,那肯定不是创作。当然,有时候一个题目也会触动内心,引发冲动,所以,也不能绝对以是不是命题作文来判定是不是创作。

看日本的一本关于青春期的教育著作,里面引用了很多孩子的作文,内容非常广泛,写得非常真实、细致,所以被用来作为心理分析的素材。这让我很羡慕。我们这些孩子的作文,有多少能被用作心理分析呢?孩子们早已习惯了用考试的标准去写作,他们本能地知道哪些事能写哪些事不能写,也本能地知道一句话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说,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而是别人希望他表达的,这种训练有素、投机取巧的作文,除了应付考试,又有多大的价值?!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写了十几年的作文,走上社会,还是有很多人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甚至不能用文字进行基本表达,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在小学这个阶段,当作文还是一门必考科目时,我们很难指望作为创作的作文能蓬勃生长,只有极少数内心冲动和表达欲望都极其强烈的学生,才能够在这条路上走一走。但他们也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很有可能被作为另类而逐出“好学生”的行列。

所以,可以这么说,凡是希望孩子能跻身于“主流”的家长和老师,都会为他选择应试之路。需求决定市场,因而又可以这么说,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作文书、作文比赛、作文培训,都是为应试作文服务的。

那么,我这本书是为“应试”还是为“创作”而写的呢?

想起一个故事。一个贵族家里有个仆人,擅长用蜡制作各种物品,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于是,每次家里来客,主人都会将仆人的蜡制品和真物品混在一起,让客人鉴定,结果往往认错,客人惊愕不已,主人甚为得意。有一天,一位贵客莅临,主人故伎重演,端出一盘苹果,言明其中有一个是假的,请客人找出来。不料该客人一眼就认出了那个假苹果。主人大惊,问其故,客人曰,唯有那个假的没有一点瑕疵!

之前的客人之所以认不出假苹果,大概因为他们都是贵族,与现实的生活离得太远,以至于不知道“无瑕不真”这样一个道理。那么,仆人如果在假苹果上故意制造一两点瑕疵,是不是就可以蒙混过关了?我想,真正具有慧眼的人,还是能认出来。因为假的终究是假的,本质上它根本就不是苹果!

应试的作文就是那个假苹果,哪怕它再完美,也只是个工艺品!既不能用来交流思想,也不能用来解决问题。但是,既然有考试这种体制存在,作为应试的作文就有它的价值。工艺品也是很值钱的,甚至比真物品更值钱。所以,在特定的时候,不妨以做假苹果的心态去写作文。既然社会需要假苹果,那还是好好地做,这也是一门手艺,也要勤学苦练才能到手。凡是手艺,终归会有用。

所以,我不反对很多人传授制作假苹果的方法。但是作为自己,我只能很抱歉地告诉绝大多数家长,我这本书是为那些追求真苹果的人写的,读了它,除了写出好作文,对于“作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表达”、“表达什么”、“怎样用文字来表达”等问题,也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鲁稚

2009年12月

后记

教育不在于设计,而在于发现。教育其实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掘的过程,而不是雕刻,更不是操纵。作文指导的真谛也在于此。

我想起我的一次拍照经历。

通常我并不喜欢去影楼拍照,但这一次,由于特殊的需要,我必须到影楼去拍一张艺术照。只好去拍。

化妆师是个令人愉快的女孩,我们一边化妆一边聊天。她会不停地关心你的感受,了解你的期望,按你的特质去美化你。其实就是强化你原本就有的优点,将那些瑕疵掩盖或者改造一些。这样,你还是你,你并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却比原来的你更美丽。你有所改变,但没有失去自己。

这个女孩改变了我对影楼的恐惧,也更深切地体会到,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影响人。

但是摄影师却让我刚刚建立的好感毁于一旦。

一进摄影棚,我便落入她的控制之中。她指导我怎样造型,都是通常看到的美人照上的动作,但我感到很别扭,那种做作的妩媚,让我很不舒服。摄影一度无法进行,我甚至想放弃算了,而她也越来越焦虑,在口头指导无效的情况下,直接动手,来扳我的肩头,下我的腰。

当她的手一接触到我的身体时,一种极度的反感弥漫到全身。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鲁鲁排练的时候会不接受少年宫那个老师的指导,会委屈流泪直至愤然退出。那种被操纵被控制的感觉,会让你有种反抗的冲动,你一定不会就范。

摄影师为什么有操纵人的习惯呢?因为她每天面对的,大多是不常照相的人,不习惯镜头,怯于表现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表现,她就成了权威,就有了指导人的欲望。然而,她的指导完全是基于她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工作经验,对一部分人是适合的,但并非适合每一个人。

老师或者家长,往往也有操纵的欲望。总想以自己的标准和经验,去设计孩子,改造孩子。一旦塑造失败,便焦虑不堪,乃至愤怒。就像那个摄影师,内心里一定是深恨着我:为什么不笑!为什么不笑!!为什么还不笑!!!殊不知,许多人在照相馆里都拍不好照片。你越是非要他笑,他越是笑不出来。

这就像那个少年宫的老师。我相信她并无恶意,只不过是她习惯了摆弄孩子,于是自然而然地以摆弄孩子的方式来摆弄鲁鲁。却没想到鲁鲁已经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他已经不能再接受这样的摆布了。

摄影师和我也并非没有交流,她也问过我:“你到底想要什么?”但我一看见她眼神中的焦虑,就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我听出来了,她骨子里的声音有一种隐隐的敌意,她之所以想了解我,并不是要按我的想法去做,而是要找到我的弱点,击败我——她最终还是想证明,她是对的!

我告诉她,我想要微笑,想要那种从内心焕发出的自信和从容,想要那种发自内心的亲切和温暖,但不要虚张声势。我看见她频频点头,但眼睛里那种焦虑却越来越深,我感觉到她想要设计我,却又无能为力。她的那种失败感、挫折感渐渐演变成烦躁甚至厌恶,当我分明看见这些情绪一股一股从她的眼中冒出来时,我真的无法做到从内到外焕发出自信和亲切。

摄影不是一门技术,就和教育不是一门技术一样,任何事业最终的成功都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为人。

当我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我知道不能再这样拍下去了。我告诉她,我按自己喜欢的姿势摆,你来抓拍,你来发现。

慢慢地,事情就扭转了。我终于能够以自己比较舒服的姿态示人,我也终于能够从内心焕发出自信和温馨,我的眼睛才真正有了笑意,我感觉我是美的。

而她,也进入了一种比较舒服的状态,终于完成任务。最终拍出来的作品,不算精彩,但还勉强可看。  其实,能够有这样一个结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由我和摄影师的关系,想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后者的结局,似乎更不乐观。因为在这件事中,我毕竟是处于优势地位。这优势一方面来自我自己的内在力量,另一方面,还因为我是顾客,我是消费者,我付钱,所以我有权利。

但在教育中,孩子就没有我这样的优势了。无论他们的实际地位还是自身能力,都处于教育者之下,所以他们很难摆脱控制。做一个孩子,实在是很可悲的,因为他太弱小。

我们常说,写作要有个性,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但是,当孩子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始终处于被控制和被操纵之中时,他所流露出的思想和感情,还有可能是他自己的吗?他不过是在按我们希望他表现的来表现,呈现出我们允许他呈现的东西,他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如此的情况下,生命不可能鲜活而茁壮,思想不可能鲜活而茁壮,写作更不可能鲜活而茁壮。

一个鲜活生命的成长,实在离不开肥沃的土壤。这是一本关于写作文的书,在它出版之际,不禁想起鲁鲁的语文老师们:张爱林老师、王彦春老师、邰秀娟老师,是你们的浇灌和培育让鲁鲁得以健康成长;还有多年来一直给予我们鼓励和帮助的朋友们:赵明、高珊、安若水、宋恰明、郭金珠、孟娜、戴兰香、赵雪梅……想起你们,心中就有了温暖和力量。在此,向你们深深致谢!祝你们快乐、平安、如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