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悦读古典名著”书系之一,分“人生悦味”、“俗世百相”上下编,共辟八章,将古典名著“三言”、“二拍”中的种种人情世态及其背后的荒诞悲喜一一介绍给读者。“三言”、“二拍”是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之集大成者。近两百篇小说写尽市井百态。作者从细处入手,从中遴选了诸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兴哥和重会珍珠衫》等代表作,以当代人的视角予以解读,让读者从中又能窥得些许人生智慧。全书文字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行文典雅晓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穿越三言二拍/悦读古典名著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张溦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悦读古典名著”书系之一,分“人生悦味”、“俗世百相”上下编,共辟八章,将古典名著“三言”、“二拍”中的种种人情世态及其背后的荒诞悲喜一一介绍给读者。“三言”、“二拍”是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之集大成者。近两百篇小说写尽市井百态。作者从细处入手,从中遴选了诸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兴哥和重会珍珠衫》等代表作,以当代人的视角予以解读,让读者从中又能窥得些许人生智慧。全书文字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行文典雅晓畅。 内容推荐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本书共分八章,将“三言”、“二拍”中的种种人情世态及其背后的荒诞悲喜一一介绍给读者。 目录 上编 人生况味 第一集 聪明糊涂心 没看透的杜十娘 莘瑶琴的择偶观 又一个莺莺的故事 玉堂春团圆后的假想 棒打薄情郎 王娇鸾的『长恨歌』 第二集 风花雪月那点事 人生自是有情痴 我的婚姻我做主 寻常巷陌男女情 人鬼情未了 第三集 权欲边缘 科举名利场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冲冠一怒为红颜 落难公子的爱情公式 第四集 滚滚红尘 危险的关系 孽海狂花 此红娘与那梅香 最俗最妒与最毒 下编 俗世百相 第五集 欲望都市 城市意象 双城故事 春风十里 青楼风月 第六集 法律与秩序 王法天下 公案神判 清官幻像 天道人心 第七集 市井宝典 金钱本色 平民梦想 鸟纱帽与红绣鞋 爱财与罪财 第八集 浮世多棱镜 媒妁之言 骗子伎俩 三姑六婆 谈僧说道 游民闲汉 试读章节 又一个莺莺的故事 自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出现,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脍炙人口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我们脑子里的,都是那个和张生“待月西厢”的崔莺莺。 也叫莺莺,也一样的善良、大胆、敢于追求幸福婚姻,这一位是《警世通言》第29卷《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的李莺莺,同样敷衍了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西洛才子张浩对婚姻有自己的理解:“大凡百岁姻缘,必要十分美满。某虽非才干,实慕佳人。不遇出世娇姿,宁可终身鳏处。且俟功名到手之日,此愿或可遂耳。” 正是仲春季节,张浩家的花园里桃李正芳,牡丹花放,嫩白妖红,环绕亭砌。张浩正和朋友山甫在宿香亭饮酒,忽见花丛中飞鸟惊起。张浩寻踪而去。绕过太湖石,在盛开的芍药栏边,看见一个“新月笼眉,春桃拂脸”的垂鬟女子,年方十五,带着一个青衣小侍女,倚栏而立。 张浩一见,神魂飘荡,不能自持,又怕那女子会害羞惊避,马上和山甫退立在花荫下,端详良久,惊为天人:“尘世无此佳人,想必上方花月之妖!”于是立下誓愿:“若不遇其人,宁可终身不娶;今既遇之,即顷刻亦难捱也。媒妁通问,必须岁月,将无已在枯鱼之肆乎!”既然遇见这样的绝代佳人,最好是立马成其好事,哪里还来得及等媒人上场。看来这张浩还真是有点猴急,和那急巴巴被红娘奚落的张生有得一拼。 张浩情不自禁,整衣正衫,向前朝美女行礼。女子敛袂答礼。张浩问美女的来历,女子笑曰:“我是君家东邻。今日家人都赴亲族家聚会去了,惟妾不行,闻君家牡丹盛开,故与侍女一起私自至此。” 张浩恍然大悟,知道这位是邻居李氏之女莺莺,小时曾和自己一起扶栏玩耍。 张浩想请小姐共饮以接邻里之欢,莺莺拒绝了,说自己此来的目的只是想见张浩一面,“妾自幼年慕君清德,缘家有严亲,礼法所拘,无因与君聚会。今君犹未娶,妾亦垂髫,若不以丑陋见疏,为通媒妁,使妾异日奉箕帚之未,立祭祀之列,奉侍翁姑,和睦亲族,成两姓之好,无七出之玷,此妾之素心也。不知君心还肯从否?” 这位李莺莺小姐还真是直截了当,一见面就说出了夙愿心事,一点也不扭捏隐晦,看了不觉唐突,反而为其纯真稚雅而感叹,如此绝世容貌,如此透明心态,真正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天人。相形之下,崔莺莺小姐的反复无常、试探掂量,倒是好像有点俗态了。 张浩喜出望外:“若得与丽人偕老,平生之乐事足矣!但未知缘分何如耳?”莺莺斩钉截铁:“两心既坚,缘分自定。” 莺莺让张浩赠一物为定,“使妾藏之异时,表今日相见之情。”仓卒之中无物表意,张浩就取下系在腰间的紫罗绣带相赠,莺莺也以项上戴的香罗为赠,并请张浩“作诗一篇,亲笔题于罗上,庶几他时可以取信”。 莺莺要告辞回家,张浩此时酒兴方浓,不免春心淫荡,不能自遏,自言:“下坡不赶,次后难逢,争忍弃人归去?杂花影下,细草如茵,略效鸳鸯,死亦无恨!”奋步赶上美人,双手抱持,想要动手动脚。看来只是情物相赠,太不过瘾了。 莺莺顾恋恩情,不忍心立刻移步绝裾而去。想要启口婉拒,又含羞难言。关键时刻,忽听身后有人说:“私自相见已非正礼,此事决然不可!若能用我一言,可以永谐百岁。” 张浩回头看,是山甫。山甫劝张浩行为要检点:“但凡读书,盖欲知礼别嫌。今君诵孔圣之书,何故习小人之态?若使女子去迟,父母先回,必询究其所往,则女祸延及于君。岂可恋一时之乐,损终身之德?请君三思,恐成后悔!” 和莺莺分别之后,张浩害起相思病来了,当歌不语,对酒无欢,月下长吁,花前偷泪,反复思念。忽然一天,张家香火院的老尼姑惠寂传来了李莺莺的口信,希望张浩“幸勿相忘,以图后会”。惠寂说她已经到莺莺父母那里探过口风,李家意思女儿尚幼,意在二三年后,方始议亲。到时候就看他俩缘分如何了。从此,惠寂担当起两人的信使,香闺密意,书幌幽怀,私相传递。 一年过去了,春日清明,张浩倚栏凝视,睹物思人。惠寂带来了莺莺的诗信和口信,李家所居房后,就是张家的东墙,初夏二十日,李家举家出客,莺莺将托病不行。“令君至期,于墙下相待,欲逾墙与君相见,君切记之。” 张浩欢欢喜喜,屈指数日,终于到了所约之期。在宿香亭中准备好帷幄,饮食器用玩好之物,反闭了园门,倚梯近墙,屏立以待。 夜传初鼓,终于粉面新妆,半出短墙之上。张浩举目仰视,正是梦中人也。急忙升梯扶臂而下,携手偕行,至宿香亭上。明烛并坐,张浩细视莺莺,欣喜若狂,“不谓丽人果肯来此!”莺莺倒也大方:“妾之此身,异时欲作闺门之事,今日宁肯诳语!”于是“笑倚浩怀,娇羞不语。浩遂与解带脱衣,入鸳帏共寝”。 夜色已晚,莺莺将要告辞,行前又索诗一首,莺莺对张浩说:“妾之此身,今已为君所有,幸终始成之。” 不久莺莺的父亲调任河朔,全家随行,行前莺莺传话给张浩:“愿君莫忘旧好。候回日,当议秦、晋之礼。”P20-22 序言 唐高宗的股肱之臣薛元超平生享尽荣华富贵,却有三件事情让他耿耿于怀:一是没能进士及第,二是没能有机会参与修国史,三是没能娶五姓女。薛元超位极人臣,三个遗憾中竞有两个与文化有关,不由得让人感慨系之。我想这恐怕不是薛元超个人喜好的问题,而是唐代的社会风气使然,如梁启超所言,是一种“共公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今之译语,谓之‘流行’,古之成语,则曰‘风气’”。(《清代学术概论》)一个众人都对文化心向往之的社会,它的繁荣昌盛几乎是可以想象的。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对辞书出版社推出这套“悦读古典名著”书系感到非常高兴。高楼深院中的学者,把他们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以晓畅疏朗的文字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将读者领入古典文学的殿堂,对于经典的解读、文化的普及功莫大焉。 说到普及,好多人以为此乃“不为”而非“不能”之事,其实不然。真正要写好一本让读者“悦读”,又能准确传达文学名著精思妙意的书并非易事。与那些“戏说”的作品相比,这套书在学理上显然是严肃的,作者均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对这些名著不仅了然于胸,而且颇有研究心得。视野所及,不仅有文学,还有史学、美学、社会学等种种,字里行问不乏作者的一得之见。但它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却是当代读者很容易接受的,避免了学术论文的模式和逻辑思维的语言,代之以漫谈、随想一类不拘一格的框架和形象思维的语言,以致读者毫无受严师戒教的那种压抑,而有与亲友促膝长谈的欣慰。 正因为作者对古典小说如数家珍,积累丰厚,又对时代精神有深切感受,因此也就与时代精神有着同步的内涵。当然,也绝不是随俗或媚俗。我只能说绝大部分作者都举重若轻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时代精神的流露也是自然而不显痕迹的。如果呈现出一种类似添加剂之类的语句或篇章,那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完美。 有人理解这一工作是俗讲经典,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古代的小说以白话文为主,并不艰深。当诗文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小说本身就是不入流的“弼马温”,清人所谓的“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内中就蕴含着对阅读通俗小说的时尚的讽意。如今其之所以被视为经典,则是因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经过长时期的考验而愈益显示其夺目的光彩。现在古代小说成了经典,“雅”起来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读者。当代读者已对古典小说名著敬而远之了。学者们把它们从神坛上请下来,就仿佛是穿越时空隧道的导游将自己的心得用极其亲和的方式讲出来,不失为一种引导当代读者走近经典的好办法。而表达的浅显不等于信手涂鸦的随便,更不等于内容的肤浅。丛书的作者大多出版过学术专著,这次选择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为的是让文学研究圈之外的读者能够“悦读”,可以想见其背后所下的功夫、为出古人今而偿付的心血一定不少。难得的是,这一工作不仅仅决定于作者的学术水平,更需要对作品、对读者都有独到的敏锐感悟,在表达手法上则又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感情。这本书的价值在此,其难度也在此。 有“俗”的基础,才有“雅”存在的空间。两者是既对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可能是彼此转化的。所以,这一书系所做的工作,既为雅而俗,让经典走向民间;亦为俗而雅,让民众走近经典。朗月清风之下,茶余饭后之间,无论雅俗,一卷在手,如得警幻仙子引领一般,走进太虚幻境去探个究竟,实在是一件快意且有意义的事情。 回到开头所讲的话,社会的繁荣从来离不开文化的昌盛,那一定不是个别人的喜好,而应该是一种“流行”和“风气”。这套书系的出现,可以说是顺应了某种“风气”,也可以说是在推动某种“风气”的生成,所以我愿意为之写下前面那些话。 是为序。 后记 穿越是近年网络文学最火的两大题材之一。所谓穿越文,其基本架构就是幻想一位现代酷女孩因为某个意外的机缘,忽然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和明君贤臣、英将文豪一干人等经历一番匪夷所思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在虚拟的空间交汇中狂欢,满足对浪漫人生的猎奇。 阅读“三言”“二拍”,无需借助“穿越”的魔法棒来点开时光的大门。记得有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中国古代的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以此至理名言来作为“三言”“二拍”的解读秘笈,实在非常恰当。 历史在前行中反复,日月交替,隐藏在时间后面的真相渐次显露,在历史的延伸中能看到相似的图景: 同样是全民物质的时代,不停歇的欲望在涌动,占据着、侵蚀着周遭的一切,心灵和人性,被拜金主义和膨胀的物欲日益挤压着、榨取着。从初历金钱诱惑的萌芽时代的人们身上,依旧可以感知到刚刚成长起来的当下中产阶层们在金钱物欲面前的困惑,渴望物质,冀望奢华,期望被承认,企望在异性身上得到满足和肯定……在他们身上,似乎只要配上全副现代化的行头,手机、电脑加宝马,就能重装上阵,幻变成时代才俊,融入锦绣都市浮华地,完全地与时俱进,骨血依旧,基因嫡传。 喜欢这些在滚滚红尘中行走的男女,因为他们真实、生动,爱恨情仇直截痛快,坦荡地浸润在尘俗之中。不似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人物那般矫情扭捏,惺惺作态。他们恣意地张扬着生命,享受着、痛苦着、放纵着。他们生活在市井,有些过于本能粗俗,不够优雅体面,却让人看见原生态的生命律动。 在如今这样敏感而脆弱的年代,还有多少人会相信真爱无敌呢? 是做个布衣荆钗的平民正妻,还是做个满头插翠的大户小妾,在今天仍足个问题。即便有了所谓爱情的借口,也是占今女人们往往逃脱不了要面对的选择。 罗惜惜们在没有多少选择机会的情况下,选择了听任心灵自己做主,而当今天的我们具备了各式各样的选择能力的时候,有人却摇身一变,折腾为孔雀女、拜金女,在滥情、猥琐的大杂烩中浸淫。 王三巧和姚滴珠就像是里街弄堂里能遇见的小姐妹,一样的兔丝附女萝的生活方式,信奉的足干得好不如嫁得巧,嫁个好人家,有份好生活,最好不要自己操持家务,每天看看电视逛逛街,纤纤玉手剥剥瓜子聊聊天,很是惬意。谁能提供这样的生活,准就是如意郎君,所以今天是蒋太、明天是陈太又何妨呢?更何况为了能过这样的生活,情愿做小二当小三的也大有人在呢。杜十娘们所向往拥有的独立人格依旧还是处于并不普及的状态。 在当下的阅读视域中,“三言”“二拍”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具有反讽的魅力。 作为异端李贽的拥趸,冯梦龙一样信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认为人生之情“始于男女”,“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牵”。在高张情教大旗的同时,也要求世情小说遵循“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的主旋律,以喻世、警世、醒世为小说价值实现的依托,或对宋元旧本改编重塑,或亲自操笔原创新著。“二拍”在创作倾向上,与“三言”大体相同,但创作力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不少作品有着明显的凌濛初自浇块垒的痕迹。 在明代尤其在晚明,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三言”“二拍”都有“因贾人之请”的出身背景。在拟话本创作日趋商业化运作的前提下,经过商业化包装的“三言”“二拍”,为迎合读者的观奇窥隐心理和书商的商业图谋,更多地表现了世俗化、欲望化的一面,往往过多地黏着于世俗事件的拍案惊奇效果,而缺少应有的道德观照;严肃的思考观照和人生选择,时常让位给风花雪月的缠绵情变,抑或是拍案惊奇的善恶报应,醒世、警世的初衷只能屡屡被消解……从当下商业与媒介文化的合谋上,似乎能对应地看到其前辈远亲的云中鳞爪。 字里行间,前世今生,历史在狡黠地眨眼。 张激 200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