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中国上市公司1998-2005年的数据,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和探索上述研究问题:一是企业生命周期的实证度量——基于组合现金流的分析;二是应计与企业生命周期;三是企业生命周期改进了应计模型吗;四是应计特征与会计稳健性——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本书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应计特征和会计稳健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中国上市公司1998-2005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其财务和会计特征都呈现出系统的、规律的变化,产业分类和生命周期是不同的,产业分类不能完全反映不同生命周期的经济特征,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决定其演进顺序,其发展并不一定遵循严格的路径和完整的周期,处于淘汰期和衰退期的公司,发生退市预警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周期的公司,实务中,成长型基金的选股策略与生命周期的划分具有相似性。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现金流组合特征的生命周期代理变量,能够合理区分中国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简洁、实用、适合于大样本研究的特点。
经营决策的变化和经营的结果直接决定着应计的演进,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战略、竞争环境和企业经营的综合结果,对于应计的决定具有重要作用。应计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企业基本面的变化,会计准则的适用都会造成应计的正常波动,这些都不是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企业的应计特征远比现有模型反映的丰富和复杂,加入企业生命周期的代理变量,显著地改进了常用的应计模型。
中国上市公司的应计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会计稳健性的差异受到企业基本面的影响,随着应计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也呈现规律性变化。由于应计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主导作用不同,使得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初期,应计多且为正值,主要适用配比观,延缓了收益和损失的确认,应计起到平滑盈余的作用,企业的条件稳健性弱。相反,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末期,应计为负值,主要适用市价观,应计及时确认了损失,企业的条件稳健性强。初步的证据表明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会计稳健性大致呈现U型分布,由于应计的不同作用,对于总体稳健性的贡献,在生命周期的前半段,主要是由于递延确认收益造成的,在生命周期的后半段,主要是由于及时确认损失形成的。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1.3 研究结果及研究意义
第2章 企业生命周期的实证度量——基于组合现金流的分析
2.1 引言
2.2 文献综述
2.3 企业生命周期实证度量
2.4 生命周期的现金流组合预期符号
2.5 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2.6 实证结果
2.7 小结
第3章 应计特征与企业生命周期
3.1 引言
3.2 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3.2.1 企业生命周期与应计的关系
3.3 研究设计
3.3.1 企业生命周期的代理变量
3.3.2 应计的计算
3.3.3 应计模型的选择
3.4 样本及数据来源
3.5 实证结果
3.5.1 描述统计
3.5.2 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应计关系的实证结果
3.5.3 竞争性解释及其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企业生命周期改进了应计模型里
4.1 引言
4.2 企业生命周期与应计模型的关系
4.3 研究设计
4.3.1 检验方法
4.3.2 企业生命周期的代理变量
4.3.3 应计的计算
4.3.4 应计模型的选择
4.4 样本及数据来源
4.5 实证结果
4.6 敏感性测试
4.7 小结
第5章 应让犍征与会计稳健性——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鱼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5.2.1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及分类
5.2.2 企业生命周期、应计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
5.3 研究设计
5.3.1 企业生命周期的代理变量
5.3.2 应计的计算
5.3.3 条件会计稳健性的度量
5.4 样本及数据来源
5.5 实证结果
5.6 企业生命周期、应计特征与三种稳健性相互关系的探索性分析
5.7 敏感性测试
5.8 小结
结论、局限及术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