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本书对《庄子》中的数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是一部较好的《庄子》通俗读本。
这本《我读庄子(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读庄子(Ⅱ)(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傅佩荣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本书对《庄子》中的数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是一部较好的《庄子》通俗读本。 这本《我读庄子(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就个别看来,对人生都有或深或浅的启发。譬如,不想读书时,就说本书只是古人的糟粕;见人得意时,就说自己宁可做一只活的乌龟;接近自然时,就想如何可以梦见蝴蝶;有人关心世局,就笑他是螳臂挡车;自己走投无路,就戏称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人的心是能量的中枢,既充满活力又善于感应。修行即是修心,心要静要虚,虚则生出光明,可以与道呼应。这时,心就成为灵台,转化为“精神”,从有形的能量提升为无形的、神妙的、自由的生命,可以与造物者同游。 本书对《庄子》中的数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是一部较好的《庄子》通俗读本。 目录 前言一 庄子其人其书 前言二 解读《庄子》,平生一大乐事 至乐 第十八 达生 第十九 山木 第二十 田子方 第二十一 知北游 第二十二 杂篇 庚桑楚 第二十三 徐无鬼 第二十四 则阳 第二十五 外物 第二十六 寓言 第二十七 让王 第二十八 盗跖 第二十九 说剑 第三十 渔父 第三十一 列御 第三十二 天下 第三十三 试读章节 天下有至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活命的方法,还是没有呢?现在,该从事什么又该依据什么?该逃避什么又该接受什么?该取得什么又该放弃什么?该喜欢什么又该厌恶什么?天下人所看重的,是财富、显贵、长寿、名声;所喜爱的,是安逸、美食、华服、彩色、乐音;所鄙视的,是贫穷、卑贱、短命、诟辱;所苦恼的,是身体得不到安逸,嘴里吃不到美食,身体穿不到华服,眼睛看不到彩色,耳朵听不到乐音。如果得不到这些,就十分忧虑甚至害怕,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也太愚蠢了!富有的人,劳苦身体,辛勤工作,累积大量钱财而不能充分享用,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也太见外了!显贵的人,夜以继日,思索考虑决策的对错,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也太疏忽了!人活在世间,与忧愁共生,长寿者整日糊糊涂涂,长期忧愁又死不了,何其痛苦啊!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也太疏远了!烈士受到天下人称赞,可是却无法活命。我不知道这种善是真善,还是真不善。如果说它是善,却不能让人活命;说它是不善,却能让别人活下去。所以说:“忠诚的谏言不被接纳,就自动退下不再争辩。”像伍子胥就因为争辩而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残害。如果他不争辩,又得不到忠臣的名声。那么到底是有善,还是没有呢? 本文以天下人“所尊、所乐、所下、所苦”的内容为题材,说明依此对待自己的生命,其实是颠倒错乱。若是无法活命,并且无法活得没有忧愁,则世间的任何价值都是虚幻的。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弪径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日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日:“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日:“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现在世俗之人有自己的作为以及自己的快乐,我也不知道这种快乐果真是快乐呢,还是其实并不快乐?我看世俗之人的快乐,都是群相趋附,好像坚定不移地追求不得不做的事,然后大家都说这是快乐。我看不出这是快乐,也看不出这是不快乐。真的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把“无为”当成真正的快乐,而世俗之人却认为那是很大的苦恼!所以说:“至高的快乐是解消了快乐,至高的声誉是解消了声誉。”天下的是非确实无法断定。虽然如此,无为还是可以决定是非。要想达成至乐与保全性命,只有无为或许可以做到。我试着说明一下:天无为所以能清朗,地无为所以能安宁;这两种无为互相配合,万物得以变化生长。恍恍惚惚,甚至好像没有来源!惚惚恍恍,甚至好像没有形状!万物不断化生,都是从无为繁衍出来的。所以说:“天地无所作为,而所有的一切又都是它们做成的。”我们这些人,谁能领悟无为的道理呢? 庄子所谓的“不得已”,原本是指各种条件成熟之后,所形成的自然趋势。所以,能够依循不得已,是高明的作为。但是,在此,与“俗之所乐’:有关的“不得已”,则是受到群相趋附的影响,身不由己地跟着走。 若以“至乐、活身”为目标,则确实只存“无为”才有可能达成。这种无为,表面上无所作为,其实却像天地一般,在自然状态中做成了一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日:“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这时庄子正随意伸开两腿坐在地上,一面敲盆一面唱歌。惠子说:“你与妻子一起生活,她把孩子抚养长大,现在年老身死,你不哭也就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当她刚死的时候,我又怎么会不难过呢?可是我省思之后,察觉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了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房屋里,而我还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停止哭泣啊!” 本文描写庄子对死亡的看法,就是把死亡当成气的聚散过程的一个阶段,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运行一样。问题在于:冬季之后还有下一个春季,而死亡之后还有下一个生命吗? 学习庄子,可以化解我们对死亡的感伤与恐惧,由此减少我们对生命的执著与妄念。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我们只能设法在有生之年,多多体验精神上的自在与逍遥。P2-6 序言 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生卒年在公元前368年至公元前288年之间。他与儒家的孟子处于同一时代,但二人并无见面机会,或者二入即使见面也无话可说,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各派学者各有其道,而庄子是道家老子的后学,对于“道”另有独树一帜的看法。 庄子曾经短期为官,担任蒙的漆园吏。中年以后,他的生活极为贫困,“住在穷街陋巷,困窘地以织鞋为生,饿得面黄肌瘦”。后来楚威王听说他是个人才,以高官厚禄聘请他,但是对庄子而言,世间的荣华富贵“有如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去一样”,实在引不起一点点兴趣。不过,庄子对人生绝不是没有热情的。 他的生活与一般百姓无异,有妻有子,努力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差别在于:他博览群书,深通人情世故,领悟高明智能,自有一套人生哲学。他的朋友之中,最有名的是惠施。惠施是有名的学者,聪明善辩,争取世间名望,做官不落人后。庄子常与他辩论,可惜二人层次相差太远,难以抵达“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境界。 幸好有《庄子》一书传于后世,才不致淹没了千古以来令人惊叹的吉光片羽。 在司马迁笔下,庄子是个小角色,《史记》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这样的判断并非全无根据,但是却局限于浮面观察,对庄子不公平。 譬如,现在我们所阅读的《庄子》版本,原文将近七万字,共有三十三篇,是晋代郭象所删定的。这三十三篇又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司马迁提及的《渔父》与《盗跖》列在杂篇,而《■箧》列在外篇。一般认为,内篇才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如《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庄子想要表达什么?王叔岷先生精研《庄子》,认为庄子不是一般所说的“为我,放任,避世,空谈”,而是“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以及全由深刻体验而来,《庄子》一书可以支持这种看法。如果进而省思庄子何以能有如此卓越精妙的心得,则答案在于他对“道”的领悟。他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原理与源头,认清这一点,就可以与他一起逍遥而游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