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物理五千年(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朱恒足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写一本有关科学尤其是物理方面的大众化读物是不容易的,因为既要有趣又要有相当程度的正确性。这本由朱恒足先生编着的《物理五千年》却做到了这一点。本书以讲述故事的方式阐明了物理学的历史发展,内容丰富,选材平均,相信对青年读者而言是一本颇富启发性的读物。

内容推荐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从建国60年来产生较大影响的少儿科普读物精品中遴选100部作品编辑出版,目前已经出版60部。主要包括少儿科普原创作品、少儿科学文艺作品和少儿科普翻译经典作品三部分。书系具有权威性、高质量、开创性、双效益明显四大特点。为了丰富、完善本书系,希望各位作家不吝赐稿、荐稿。

物理学作为整个自然科学的领路鸟,它的发展还远远没有止境。本书以讲述故事的方式阐明了物理学的历史发展,内容丰富,选材平均,相信对青年读者而言是一本颇富启发性的读物。

目录

总序

第一篇 古老的力学

 一、萌芽时期

从西安半坡遗址谈起

金字塔巨石之谜

古希腊埋下的奠基石

东方古国的杰出学者

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

 二、意大利的曙光

科学勇士——伽利略

比萨斜塔的故事

一个巧妙的实验

无所不在的压力

发现了新宇宙

对话带来的迫害

 三、经典力学的新时期

科学的幸运儿

巧用“三角测量法”

天空中的法律

科学界的泰斗——牛顿

苹果树下的启示

“称”出地球的重量

神机妙算的引力定律

科学巨著的诞生

第二篇 漫话热学今与昔

 一、热是什么

从钻木取火说起

温度计史话

首次热气球飞行

围绕热本质的争论

 二、理论树下的硕果

四百多次试验后的“产儿”

从蒸汽球到蒸汽机

永动机的幻想

低温有极限吗

第三篇 年轻有为的光学

 一、最初的探讨

光学的诞生

透光镜和冰透镜

关于阿基米德的一个传说

光速测定始末

 二、敞开光学的窗户

揭开太阳光的秘密

奇妙的光谱分析术

光是粒子还是波

温度计的妙用

从烽火台到光纤通讯

第四篇 广阔的电磁天地

 一、电的起源

波罗的海边的“宝石”

莱顿瓶实验

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青蛙腿的启示

 二、磁一另一个世界

阿房宫的传说

指南针的发明

磁学上的一大难题

寻找磁单极子

 三、电和磁——伟大的结合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电学大师法拉第

一位业余爱好者的追求

有线电报和莫尔斯电码

贝尔和电话

 四、从有线到无线

电磁理论的确立

赫兹的电偶极子

无线电的诞生

看不见的光

第五篇 现代物理学的兴起

 一、在更高的台阶上

居里夫人和放射性

走在时代前面的人

相对论已被证实

 二、宏观和微观——兵分两路

回到2000年前的课题

基本粒子的新探求

低温下的奇迹

超导研究的重大突破一

又一个谜——第二类永动机

伽利略学说受到新的挑战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萌芽时期

从西安半坡遗址谈起

早在5000多年前人类的原始社会,就产生了物理学的萌芽。力学是物理学发展的先导,人类自从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也就具有了初步的力学知识。

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她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对早期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作出过杰出的贡献。纵观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时代的铜器,以及铁器时代的各种器物和古建筑等,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力学原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巧妙地运用重心和浮体平衡的原理。“敧器”(敲:音ji)的运用就是一例典型的证明。

所谓“敧器”,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盛水容器。《孔子家语》上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孔子和弟子们来到鲁庙,见到了一个很奇特的盛水容器。这个容器没有装水时是倾倒的,水装到一定位置时,容器就会自行站立起来,如果继续往里装,水将齐瓶口时,容器又会倾倒。

当时,孔子的弟子们向他请教其中的道理,孔子以前曾听说过这种被称为敧器的容器,但对这种容器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性能,孔子也回答不出一二来。他只好借题发挥,讲了一番“损之而又损,谦之而又谦”的道理。

关于这种容器,古书《荀子》上也曾有过“虚则敧,中则正,满则覆”的记载。但由于古书上没有记载这种容器的构造和原理,这种神秘的东西后来失传了。据说南北朝的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唐代的机械制造家李皋都重造过,但也失传了。多少年来,敧器的秘密一直没有揭开,历史上称之为“敧器之谜”。

195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古城西安的东郊,挖掘出了一个古代氏族社会的遗址。由于这个遗址地处半坡村,所以被称作“半坡遗址”。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有珍贵价值的出土文物,其中有一件陶瓶特别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重视。当时这件陶瓶已经破损,经过仔细修复还原后,这只陶瓶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只见它腹大,口小,底尖并带有两个提耳,经专家鉴定,断定它就是失传多年的敧器,为5000多年前的遗物。

早在5000多年前的氏族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就制作了这种“敧器”来汲水和盛水。使用时,因为瓶是尖底的,整个鼓器的重心就高于支点(提耳)之上,因此用绳拴在提耳上,悬吊着的空瓶就易于倾倒。注入一些水之后,下面加重了,重心便移到支点以下,这时容器就正立了。注满水时,由于上部容量大于下部,重心又移到支点以上,瓶子又会倾覆过去。用这种敧器汲水时,空着放到水面时便会自动倾倒,水即将汲满时,不必用手扶它就能自动正立。装入水后悬挂起来,取用时,因为容器重心在支点以下很近的地方,只需轻轻一抬底部即可倾倒出水,非常省力。

经过对实物的考证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鼓器之谜”。所谓敲器的奥妙所在,是利用了物体重心随着水位而变化,凭借重力帮助人们做功。早在5000多年前的氏族社会,古代劳动人民就发明创造了这种包含着深奥物理学原理的汲水和盛水工具,实在令人惊讶。

现在,这只珍贵的文物被作为5000多年前我们民族高度智慧的象征,陈列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里。2007年暑期,笔者在参观英国大英博物馆时,就见到了出土于中国的这种提水壶。

在我国古代,还流传过一种被称为“不对称壶”的容器。不对称壶和上面所讲的敧器构造有所不同,但物理原理完全一样。

这种木制壶的外表成对称形状,实际上壶的重心并不对称。它也利用了注入水后,重心就移动变化的原理。壶是否倾倒,主要取决于重心在不在壶与地板相接触的面上。  不对称壶的原理如上图所示。当壶没装水的时候,重心偏向一边,发生倾倒。适当加入水的时候,重心逐渐移到中间部分,这时壶可以自行正立起来。可是当壶里的水灌满的时候,因为水的密度通常比木头的密度大,同体积的水比木头重,重心又偏向水一边,所以壶又倒覆了。

金字塔巨石之谜

公元前25世纪左右,当欧洲还处在蒙昧时期,在亚非交界的埃及尼罗河流域,已耸立起一座反映古代奴隶高度智慧水平的丰碑——金字塔。

这一时期的埃及古王国,统治国家的法老(对国王的尊称)自称为太阳神之子,对臣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老死后,要兴建巨大的石头陵墓,这种陵墓底座是四方形,每面按照三角形用石块向上垒砌,整体呈现为一个四棱锥。它的形状有点像汉字的“金”字,因此称为“金字塔”。

在历代法老的金字塔中,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的大金字塔,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造技术都堪推首位。胡夫大金字塔位于开罗西面一个叫做吉萨的地方,它的建成虽然已有4500余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头建筑之一,而且在19世纪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古迹能像胡夫大金字塔那样引起人们的感叹,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产生如此广泛的推测。

从胡夫大金字塔得出的一组数据告诉我们,4500年前的埃及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高的力学、数学和测量学水平。大金字塔基础占地52900平方米,塔底每边长230米,塔高146.6米,相当于40层摩天大楼的高度。金字塔共用巨石230万块构成,每一块的重量从2.5吨到50吨不等。大金字塔显示了惊人的建筑技术,它表面覆盖的一层石头,切割得如此方正和拼合得如此紧密,以致接缝处连一张薄纸也难以插入。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1.27厘米,而底面各边长度相差不过20厘米,其误差不到0.9%。如果不是事先对角度、线条、基础承受压力等方面进行了精密的计算,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更令人惊奇的是,金字塔的高和底边长之比,正好符合数学上著名的黄金分割律。

以上这些惊人的数据,使某些科学家对大金字塔的建造是否是人工所为提出了怀疑。他们怀疑的理由之一是:当时的埃及奴隶社会并不知道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车辆和畜力,滑轮、滑车、绞车和起重机这些设备也没产生,他们仅仅依靠石制的和红铜制的简陋工具,以及他们自身筋肉的力量,怎么能将重几吨乃至几十吨的石块搬运到一百多米高的塔上去呢?

围绕着这个“金字塔之谜”,许多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寻求着答案,有一些科学家还提出了各种离奇的推测。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像金字塔这样的工程,只有依靠电子计算机才可能完成,很可能是从另一个星球上来的超智慧“人类”的产物。还有一部分科学家则认为,金字塔根本就不是古代帝王的陵墓,而是预言未来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保存所,或是星际灾祸的纪念碑,或是一种宇宙测量系统的标志。

1986年,一位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科学家大卫·杜维斯,对金字塔之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金字塔的巨石是人造的”。

他对5块金字塔的巨石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这些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铸混凝而成的”。大卫·杜维斯甚至声称,在一块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绺头发,保存得很好。

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既然开罗附近有许多花岗岩山丘,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舍此而去用一种复杂的操作方法来制造那难以数计的石头?大卫·杜维斯的说法解释了大石块无法搬运的难题,但似乎仍然令人难以信服。

“金字塔之谜”争论的焦点集中到了如何解释沉重石块的搬运问题上。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考证,多数科学家比较倾向这样一条结论:打开“金字塔之谜”的钥匙,是奴隶们运用了物理学上的一条基本原理——一斜面原理。

原来,在大金字塔的整个构造中,内部是由一种粗红砂石所构成,这种石头产于大金字塔所在的吉萨本地;而金字塔表面所用的巨大石灰石则是来自尼罗河的东岸。当奴隶们利用撬杠和驳船,把沉重的石头运到位于尼罗河西岸边的吉萨时,岸边留下了一条从河边到岸上18米宽的堤道,石块就是顺着堤道拖上去的。

大金字塔建成20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德曾经访问过吉萨。他记载说,当时这种雄伟的堤道给人留下的印象几乎和金字塔本身同样的深刻。

运到堤岸上的石块又如何移到金字塔上去呢?大量的考证发现,石块是由人力通过一道由泥土、砖和碎石砌成的斜坡拖上去的。迄今为止,在胡夫大金字塔旁边的另外三座金字塔附近,仍然可以见到类似的斜坡残迹。为了保持斜面适当的倾斜度,当金字塔的每一层石头盖上去以后,斜坡就应该加高和延长。据科学家计算,胡夫大金字塔的斜坡长度,最后要达到1600米,修筑坡道的土石方量大大超过了金字塔本身。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斜坡作为金字塔建筑的“脚手架”是必不可少的。

你看,为金字塔巨大石块当年是如何搬运的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多年的争论,没想到解开这个谜底的钥匙,竟是简单的斜面原理。

不论学术界把问题考虑得多么复杂,但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古埃及奴隶社会,聪明的奴隶们只能用这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P1-8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二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亲爱的读者,物理学的故事讲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是,物理学作为整个自然科学的领路鸟,它的发展还远远没有止境。

正如我们在本书最后一篇所看到的,几百年前,伽利略用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权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是几百年以后的今天,伽利略的结论又受到更新观点的挑战。科学就是在不断认识、不断探索中发展起来的,现在没有哪天没有新的创造发明,没有哪一天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不在推动着时代的前进。

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习过去是为了将来。美好的将来在等待着我们青少年一代去开拓、去创造……

愿本书成为你通向科学成功之路的一块铺路石。

作者

2009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本面向广大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的科普读物,此书以其纵观历史的眼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

此书以物理学的发展为脉络,从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现代物理等几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物理学史上的著名发明、发现,以及物理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的动人事迹和有趣故事。作者深知当今青少年读者的特点,运用生动活泼的文字,将科学知识写得富有吸引力。书中的语言简洁、精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是中小学教学极好的参考资料,也是第二课堂的优秀读物。

——著名科普作家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刘兴诗

此书注意了在讲述科学史实的同时,用了较大篇幅来介绍科学家在科学事业中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众多感人的事迹,歌颂了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崇高品德,从而使广大青少年朋友通过阅读,受到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这无疑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清华大学教授 科学史专家 杨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9: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