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丁玲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分类
作者 丁玲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不仅仅因为她开手写作就给当时“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的作品,以后也不断有引人注目的作品问世,是五四以后少有的几位持续创作半个多世纪的女作家之一,还因为她是中国文学界深深卷入激烈变动的社会历史旋流中的人物,她的命运起落沉浮,都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紧纠结在一起,她的坎坷命运,典型地缩写着现代中国知识女性的命运。本书收录了丁玲的经典精品,是不可或缺的收藏文集。

内容推荐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本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各臻其美,蔚为大观。

“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随笔、散论、杂谈、序跋、日记、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作家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这后一种文字,虽不是文学园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阑画础,于细微处或能见出真面目与真精神来,是解读、体悟作家作品所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各有千秋、各擅胜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读者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领略中国现代文学难以企及的博大气象和独特魅力。

目录

前言

小说

 梦珂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

 从夜晚到天亮

 水

 我在霞村的时候

 夜

 在医院中

散文

 向警予同志留给我的影响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

 不算情书

 彭德怀速写

 冀村之夜

 马辉

 秋收的一天

 风雨中忆萧红

 永远活在我心中的人们

 初到密山

文论

 我的创作生活

 我们需要杂文

 《陕北风光》校后记所感

 看川剧《打红台》

 关于《杜晚香》

 漫谈《牧马人》

 《牛棚小品》刊出的故事

 我读《洗礼》

 浅谈“土”与“洋”

书信

 致戴望舒

 致张眺

 致胡也频(三通)

 致许广平

 致胡风

 致逯斐

 致陈明(二通)

 致巴金

 致孙犁

试读章节

这是九月初的一天,几个女学生在操坪里打网球。

“看,鼻子!”其中一个这样急促的叫,脸朝着她的同伴。同伴慌了,跳过一边,从荷包里掏出小手绢,使劲的往鼻子上去擦。

网那边正发过一个球来,恰恰打在那喊叫者的腿上。大家都瞅着她那弯着腰两手抱住右腿直哼的样儿发笑。

“笑什么,看呀,看红鼻子先生的鼻子!”

原来那边走廊上正走来一个矮胖胖的教员。新学生进校没多久,对于教员还认识不清。不过这一个教员,他那红得象熟透了的樱桃的鼻子却很惹人注意,于是自自然然把他那特点代替了他的姓名。其实他不同别人的地方还够多:如同眼呢,是一个钝角的三角形,紧紧的挤在那很浮肿的眼皮里,走起路来,常常把一只大手放到头上不住的搔那稀稀的几根黄发,还有那咳嗽,永远的,痰是翻上翻下的在喉管里打滚,却总不见他吐出一口或两口来的。

这时他是从第八教室出来,满脸绯红,汗珠拥挤的在肉缝中用力的榨出,右手在秃头上使劲的乱搔,皮鞋也便在那石板上大声的响;这似乎是警告,又象是叹息:“唉,慢点呀!不是明天又该皮匠阿二咒我了。”

气冲冲的,他已大步的走进教务处了。

操场上的人都急速的移动,打网球的几个人也就随着大众向第八教室走去。谁不想知道是不是又闹出了什么花样呢。

“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女生抢上前把门扭开。大家便一哄的挤了进去。室内三个五个人一起的在轻声的咭咕着,抱怨着,咒骂着……靠帐幔边,在铺有绛红色天鹅绒的矮榻上,有一个还没穿好衣服的模特儿正在无声的揩眼泪;及至看见了这一群闯入者的一些想侦求某种事件的眼光,不觉又陡的倒下去伏在榻上,肌肉是在一件象蝉翼般薄的大衫下不住的颤动。

“喂,什么事?”扭开门的女生问。但谁也没回答,都象被什么骇得噤住了的一样,只无声的做出那苦闷的表情。

挨墙的第三个画架边,站得有一个穿黑长衫的女郎,默默的愣着那对大眼,冷冷的注视着室内所有的人。等到当她慢慢的把那一排浓密的睫毛一盖下,就开始移动她那直立得象雕像的身躯,走过去捧起那模特儿的头来,紧紧的瞅着,于是那半裸体女子的眼泪更大颗大颗的在流。

“揩干!揩干!值不得这样伤心哟!”

她一件一件的去替那姑娘把衣穿好,正伸过手去预备撑起那身躯时,谁知那人又猛的扑到她怀里,一声一声的哭了起来。

P1-2

序言

1911年春常德女子师范学堂的创设,在当时的中国也许不算很新鲜,但在僻远的湘西地方则非同寻常,而对于后来成为作家的丁玲(1904—1986)来说,则是决定性格与命运的大事件。这时丁玲还不满七岁,便和三十岁的母亲一起成为这所学堂的学生,分属师范班和幼稚班,是轰动当时的新闻。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妇女运动领袖的向警予是丁玲母亲的同班挚友,并曾正式地义结金兰。①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丁玲是后来到上海求学时用的名字,1927年12月发表小说《梦珂》时署为笔名,随后以此行世。她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当时称安福县)一个高门大族,四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翌年随母亲移居常德。丁玲的母亲余曼贞(1878—1953),是一位刚强、坚韧而胸怀豁达的女性,她忍受习俗的歧视和突然降临的贫困,携带孤儿幼女辗转常德、长沙等地求学,成为自立于社会的职业女性。丁玲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是最好的教育。”②与母辈同时求学,使丁玲体味到上一代女性努力挣脱传统藩篱的经验。而由于年龄差异,她又与那一世界颇有些隔膜。这样的生活状态甚至延续到后来。1922年初,丁玲和同学王剑虹奔赴上海,先后在平民女子学校、上海大学学习。一些知名的新文化人物和共产党人如李达、瞿秋白、陈望道、沈雁冰、田汉等在这些学校授课,其中有的人如瞿秋白和丁玲处于亦师亦友之间,给丁玲很多影响,但年轻人的浪漫幻想乃至有意的逆反,使丁玲没有跟随师长们投入实际社会工作,用她后来的话说:“我固执地要在自由的天地中飞翔,从生活实践中寻找自己的道路”①。

1924年,因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结婚、病逝而受到情感创伤,丁玲离开上海到古都北京。1925年夏,丁玲回常德度假,和她“只见过两三次面”的青年诗人胡也频(1903—1931)只身追随而来,②同年秋,他们在北京同居。胡也频的诗作曾多次写到他们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但贫困漂泊和前行无路的思想境况也在其间投下阴翳。丁玲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气氛使她陷入极度“痛苦”,迫使她不得不拿起笔来写作。③在此期间因结识年轻共产党员、诗人冯雪峰而激起的情感波澜,似乎也在丁玲的早期作品里留有某些印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