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究了企业界“密谋”将绿色科技转变成21世纪的硅谷的种种作为。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的行动,他们处在绿色科技产业的前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拯救地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经济的繁荣。在书中,企业家、持不同政见的组织及富于想象力的科研人员令人振奋地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指出,能源、建筑、运输及汽车产业都已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绿化”运动,气候变化给社会精英人士及企业家们带来了巨大商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拯救地球进行时(有远见的企业应对全球变暖的实践)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美)布赖恩·杜梅因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探究了企业界“密谋”将绿色科技转变成21世纪的硅谷的种种作为。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的行动,他们处在绿色科技产业的前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拯救地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经济的繁荣。在书中,企业家、持不同政见的组织及富于想象力的科研人员令人振奋地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指出,能源、建筑、运输及汽车产业都已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绿化”运动,气候变化给社会精英人士及企业家们带来了巨大商机。 内容推荐 美国的企业家、商界大亨及资本巨头正在谋划一场革命,希望能够催生一个既可以改变世界、同时又可以创造庞大财富的新产业,并且最终将借此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本书探究了企业界“密谋”将绿色科技转变成21世纪的硅谷——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及巨额的财富——的种种作为。似乎突然之间,环保主义者和企业巨头之间互相攻击的状况出现了缓和,此前水火不容的两方在气候变化危机面前,结成了一个看起来颇有点怪异的同盟。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在这本妙趣横生的著作中,布赖恩·杜梅因将我们带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在那里,企业家、投资人及商业大亨们竭尽全力,期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目录 第1章 能源危机与全球变暖 第2章 绿色是增长应有的颜色 第3章 多与少之间的转化——对抗全球变暖的极端商业模式 第4章 高增长和低增长——创建绿色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第5章 汽车的发明者是个疯子 第6章 非化石燃料 第7章 碳化物的克星——水藻的兴起 第8章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9章 奇怪的同盟——核能的重生 第10章 强大的风能 第11章 加州在行动——最基本的环保活动 第12章 如何面对碳排放的成本 总结 试读章节 第1章 能源危机与全球变暖 在净化地球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首先,我们必须直面美国经济与石油工业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这个“紧箍咒”。1979年夏天发生的事情或许是对这一状况最形象的说明。石油短缺如此严重,以至于美国司机为了加满油箱,通常需要等待四五个小时。伊朗革命引发的骚乱使得其石油产量骤减,并推动世界石油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在美国,由于供给不足,很多加油站周末纷纷关门停业。每天的夜间新闻都充斥着与石油相关的事件。在宾夕法尼亚州的Freemansburg,一个加油站老板的妻子被一辆排队等候加油的汽车撞伤了,就在老板照顾他血流不止的妻子时,司机们一个个加完油不付钱就跑了。迈阿密的警察逮捕了两个盗贼,他们把车停在加油站的地下油箱上面,并在他们小货车车厢的底部挖了个洞,利用一根橡胶管把“液体黄金”输送到车尾部一个可以容纳350加仑汽油的储存箱里。 尽管如此,当卡特总统号召人们关闭自动恒温器、尽量减少自驾车出行时,民众却指责他导致生活不便。美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了一个高度依赖石油的经济体所存在的风险。 1980年当罗纳德·里根打败吉米·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后,石油价格开始回落,并最终回到危机前的水平。美国再一次被石油俘获。里根上任初期的标志性举措之一就是拆除卡特在白宫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石油危机创造了由新能源支撑经济发展的机遇。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技术的公司开始出现。卡特政府曾在化学燃料方面投放了大笔资金。但是随着油价回调,人们似乎没有兴致去探索未知的科技领域。 新总统清晰地向全国民众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不是发展环保技术替代化石燃料,而是生产更多的煤和石油。美国人希望有更多的别墅、更大的汽车,可以随心所欲地安装空调。为了满足这些愿望,由强势政客和大企业主组成的财团极富效率地用了20年的时间,将一个依赖石油的国家转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化石燃料消耗国(美国的能耗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 像埃克森石油、雪佛龙、康菲石油这样的企业巨头迅速兴建了油库、管道系统、冶炼设施及加油站,使美国轿车和卡车拥有量达到2.43亿辆——平均不到3个人就拥有2辆汽车,并且无论在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在不到5秒钟的时间内加满油。事实上,美国人,包括孩子在内,每人每天都要消耗1加仑以上的汽油,这还不包括使用的煤和天然气在内。 弗吉尼亚州的Dominion、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能源公司、佛罗里达州的FPL能源公司及加利福尼亚州的PG&E公司建造了上百家煤和天然气工厂,以保证美国家庭的供暖、制冷及维持工厂运营。它们帮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除了极少数情况外,这些公司是高效企业的代表,无论严寒酷暑、干旱还是暴风雪,它们一天24小时不问断地为人们提供电力。 前述种种行为代价不菲。在过去的50年中,能源产业在电厂、冶炼厂、加油站等方面的投资高达上千亿美元。其结果是,美国的石油公司和公共事业单位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经济实体。以2006年为例,仅《财富》(Fortune)杂志评出的前500家石油公司销售额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净利润880亿美元,雇用员工29.9万人。公共事业单位销售额和净利润则分别为3 300亿和240亿美元,共提供40万个工作岗位,这还不包括高度依赖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的汽车产业。美国整车及零部件加工企业2006年累计销售额达5 800亿美元,工作人员多达150万人。总体而言,石油业、电力业及汽车业在美国经济中大约占15%的份额,雇员累计达220万人,这一数字超过了休斯敦市的人口总数。 全球范围的能源饥渴症日益严重。如果我们继续当前的行为方式,石油行业、公共事业单位及汽车业必将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2007年,能源行业的一些私募基金在纽约市的“联合会员俱乐部”(Union League Club)举行会议,描绘了未来人类对石油及煤炭的需求图景。通用电气董事会副主席John Rice是大会的主要发言人。除大力投资于电力工厂和电力设施外,通用电气还向能源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并因此年均获利470亿美元。Rice说:“从没有任何一件事像能源问题这么令人头痛,而且我们丝毫看不到问题缓解的迹象。中国、印度、南美及中东地区对石油存在巨大的需求量。 P1-3 序言 最近几年,每逢年底,网上都会盛传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的榜单。在此,我们不妨大胆地做一个预测,2010年,诸如“低碳、节能、环保”之类的词语如果不出意外,一定会当选。从随处可见的宣传低碳生活的公益广告,到明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再到2010年北京车展上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大行其道,似乎一夜之间,低碳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冰箱、彩电、洗衣机,90年代的汽车、计算机、因特网一样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这不由得给人一种错觉,似乎通过这样二种化整为零、全民行动的方式,我们就可以真正解决令世界各国人民都头疼不已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但是,无论是“京都议定书”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迟迟无法通过,还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各国元首的唇枪舌剑,都在提醒我们,节能减排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目前媒体宣传的层面上,那么低碳环保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本书中,作者剥开了一些产品的“绿色外衣”,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绿色世界。例如,即便是电动汽车,也绝对不是完全的零污染,因为,目前人类消耗的电力资源中相当大的比例来自火力发电厂。虽然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火力发电厂的数量在各国政府的规划蓝图中仍然有增无减。而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一度备受推崇的玉米乙醇,事实证明,也不过是“看上去很美”:首先,种植玉米本身就需要耗费能量——耕地、种植、施肥和收割都需要动用燃烧化石燃料的机械,而将玉米运送到乙醇生产厂则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并且利润的驱使可能使得更多的耕地,甚至草原或林地被用来种植玉米。这样一来,牺牲树林换取乙醇,表面上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实际上根本得不偿失。其次,通过和人类、牲畜争夺口粮的残酷方式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很可能导致粮食危机。 如果说上述观点还算直接的话,那么下面这个“二八法则”可能就不一定为大多数人所知道了: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0%来自汽车,其余80%则来自各种建筑。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对抗全球变暖问题做出实质性贡献,那么就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汽车产业上,智能化楼宇更应该成为我们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 气候变暖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本书作者以轻松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美国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在解决气候危机这个难题中的勇敢尝试,他们希望借此实现社会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双赢。同时,作者以西方人惯有的审慎,探讨了在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低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难题与瓶颈。有了这些知识背景的铺垫,就不难理解2010年4月德国12万名民众为何会组成12万米长的“人链”,抗议总理默克尔推迟实施在2020年关闭17座核电站的议案;也就不难理解最近让奥巴马政府焦头烂额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为何政府会宣布暂停一个多月前才解禁的近海原油开采计划。 本书内容涉及汽车、建筑、太阳能、风能、低热能等诸多领域,翻译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向很多相关行业的老师、朋友进行请教,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存在的不妥之处由译者负责,在此也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本书翻译工作的分工如下:前言和第1章,要倩雅;第2章,王梓任;第3章,王晓东;第4章、第5章、第8章、第10章、第12章和总结,陈静;第6章,李琳;第7章,田野;第9章,马小娇;第11章,郝艳娜。全书最后由陈静负责校对。 陈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