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系列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固安卷》主要记录了流传在固安大地上的民间故事传说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固安卷) |
分类 | |
作者 | 刘秉忠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系列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固安卷》主要记录了流传在固安大地上的民间故事传说等。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固安卷》主要记录了流传在固安大地上的民间故事传说等。从城市社区到乡镇街道,或喧嚣的城市,或寂静的村庄,曲折、优美的民间故事,时时刻刻被传唱出诱人的弦音,教育和感染着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的心灵。所有这些,不单是广大人民对民间故事的歌颂和传承,也是人民发自心灵深处的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唱响,本卷收录了《盘古开天辟地》、《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杨状元的传说》等故事。 目录 燕赵民间故事的特点及影响 廊坊传统文化古韵悠长 京南美丽的传说 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抟泥造人 月亮神话 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金蟾和玉兔 八仙之外还有两仙 韩湘子献宝讨封 太阳山 传说 人物传说 张皇后的传说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包公的传说 嫂娘的来历 嫂子考包拯 五鼠闹东京 穆桂英夜摆迷魂阵 杨状元的传说 状元出世 杨状元上学 杨状元写休书 杨状元与城隍 乾隆与公主府 张天师与孔圣人(一) 张天师与孔圣人(二)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真实姓名 风物传说 五龙圣母 固安十景 固安城为什么少一角 驸马坟的传说 袁翟村的传说 王明庄的来历 雨淋城的传说 八卦坟的来历 半截塔和沿村塔 黄垡黑垡的来历 石佛寺 公主府的来历 沙圪台 没有取出的金船 白得碾村改称 固安柳编的传说 故事 人物故事 子路借粮 孙庞小斗智 陈胜和他的贫贱之交 刘秀错封 刘秀封神虫 张华放羊 徐茂公当家 黄巢起义 苏东坡智取香酥鱼 朱元璋放牛 火焚庆功楼 徐达之死” 杨驸马的故事 于成龙的故事 关公射蛟龙 刘罗锅并不罗锅 刘墉巧答 德高艺绝苏泽泰 董海川在固安 萧海波比武显绝技 刘志清夜闯县衙 冯玉祥赴宴 杨家将在固安 大义尚 幻想故事 宝船儿 牛郎山 年轻人和蛇 纪小堂 彭半仙 延津剑合 五色水 秃尾巴老李 斗法 施义与王恩 桃花女破周公 懒王的故事 武松与泰山老人 张阴阳 傻娘娘与公主府 生活故事 神酒 牛上房车上树 蒸骨验尸 夫妻冤案 双舌妇 王祥孝母 嫂子当家 井底奇遇 原汤化原食 大掌作和二掌作 素炒饺子边 借女吊孝 宝扇的故事 寻佛 三颗谷穗 献瓜 荞麦的故事 何吴不分 真金许窦玉 怪公公 举人的故事 王二小赶脚 休妻 地保戏县太爷 张家店 千里姻缘 牛顶缸 老瘸子与小瘸子 鲁能和他的徒弟们 赏赐 小猫小狗耕地 才子故事 才子出联择佳偶 吟诗借伞 断案故事 俏官司 两辫子蒜 仨麦个 民俗故事 贴门神的来历 腊八粥 动物故事 猫和耗子 老猴学艺 猫头鹰与喜鹊 兔子 老虎学艺 寒号鸟 老虎再也不敢来了 延津剑合 五色水 秃尾巴老李 斗法 施义与王恩 桃花女破周公 懒王的故事 武松与泰山老人 张阴阳 傻娘娘与公主府 生活故事 神酒 牛上房车上树 蒸骨验尸 夫妻冤案 双舌妇 王祥孝母 嫂子当家 井底奇遇 原汤化原食 大掌作和二掌作 素炒饺子边 借女吊孝 宝扇的故事 寻佛 三颗谷穗 献瓜 荞麦的故事 何吴不分 真金许窦玉 怪公公 举人的故事 王二小赶脚 休妻 地保戏县太爷 张家店 千里姻缘 牛顶缸 老瘸子与小瘸子 鲁能和他的徒弟们 赏赐 小猫小狗耕地 才子故事 才子出联择佳偶 吟诗借伞 断案故事 俏官司 两辫子蒜 仨麦个 民俗故事 贴门神的来历 腊八粥 动物故事 猫和耗子 老猴学艺 猫头鹰与喜鹊 兔子 老虎学艺 寒号鸟 老虎再也不敢来了 大灰狼的故事 鬼狐故事 张大胆捉鬼 张生与狐仙 狐仙情缘 望儿 巧儿与张生 人变蛤蟆的故事 三个女儿和狼 有理和无理 阎王审赵氏 傻柱子打猎 人变猴 披蛤蟆皮的儿子 王恩与施义的故事 胡笛的故事 接生婆 文姑娘与蚊子 墨家窑 猴财神 石人石羊作孽 张愣愣治吊死鬼 人心无举蛇吞象 板竹的由来 笑话 县官罚先生 破灯谜讽财主 文庙 打打 避雪 老丈人和女婿戏对 都来瞧 三考姑爷 傻姑爷住回门 傻子学话 傻姑爷孙二 赶热儿 请菜 奶子门 挑重礼 死兔子打活了 和我那匾一样 对诗 擦嘴油 酒鬼发誓 不是头 搬家 目不识“丁” 写信对诗 附录一 固安县民间文艺家小传 附录二 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人们都知道有个八仙过海的故事,其实他们一共是十仙。还有两位神仙没有过海,而留在了终南山。一位叫李青,是第九位神仙;另一位叫罗公远,是第十位神仙。 李青是青州人,家里人财两旺。青州城的买卖铺店一半以上都是李青的后人开的。李青为人和善,乐善好施,不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都一样看待,再加上辈分最高、年龄最大,所以晚生后辈们都非常敬重他,逢年过节,也都去看望他。每回收到的礼物都装满好几间屋子,但每次年节之后李青总把这些东西转送给衣食无着的穷人。 在李青六十九岁这年,做了一个梦,梦见汉钟离对他说,终南山现在有七位神仙,几十年后还要三位神仙前去,一位是恒州的张果老,一位是邢州的罗公远,第九位就是青州的李青。不久将会在青州城的南边为他建一个升仙亭。李青一生只信奉道教,但对这个梦也是半信半疑。 不想几个月后,青州城的南面真的一夜之间就冒出了一个亭子,上面有三个镏金大字“升仙亭”。亭子的中央是一个很深的大洞,阴森森的凉气逼人,洞口上架着一个大辘轳。这件事在整个青州城都嚷嚷动了,弄得整个青州城都人心惶惶,提心吊胆,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 转眼快到李青七十岁生日。这天李青把大伙召集到了一块说:“今年过生日时候,别给我送什么礼物了,花好些钱,我也没什么用。”大伙说:“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七十岁呀,所以今年这个礼一定要送,也好尽尽我们晚生后辈的一份孝心。”李青说:“若是非要破费,就拣我要的买吧。”大伙说:“行,你要什么吧,只要这世上有,我们一定给你办到。”李青说:“在我生日那天,你们给我送一些麻绳来,要小孩子胳膊这样儿粗的。”大伙就问:“要那么多绳子干吗用啊?”李青说:“到时候,我就告诉你们了。” 一晃到了生日这天,等大伙吃完饭,李青就把那天做的梦跟大伙说了一遍。之后又说:“你们不是问我要那么多绳子干什么用吗?今天我告诉你们,我想到升仙亭那个地洞里看看。”大伙说:“做梦的事怎么能相信呢。再说万一有个好歹,让青州人怎么看我们,这可千万别去。”李青说:“这事我早已想好了,你们要是帮忙就用绳子把我系下去,下面若没什么,你们再把我拉上来。要是不愿意帮忙,我就从上面跳下去。”大伙左劝右劝,也没劝动李青,只好依了他。 大伙用车拉着绳子,拿着个土筐就到了升仙亭,把绳子一头系在辘轳上,一头拴上土筐。李青坐上去,冲大伙一拱手,说:“我手里有响铃,你们若是听到下面铃响,就拉筐上来,各位多谢了。”有个人就轻摇辘轳把李青放了下去,看到这里,大伙就眼泪汪汪的,有的人甚至小声地哭了。 李青到了洞底爬出土筐,四周黑乎乎的,什么也分不清,看不见这洞底有多大,就用手在地上乱摸,累了就歇一会儿。再说上面的人见挺长工夫也听不到下面铃响,就把土筐拉上来,见没有李青,又放下去,一会儿再拉上来放下去,就这样一直到天黑也没见李青出来,就都冲着洞口哭开了。有人就埋怨说:“怎么劝都不听,非要下去,让我们做晚辈的怎么见人?在家呆着享清福多好,就是老死了也有个尸首哇。”大伙哭得都跟泪人似的,有人就劝说:“他非要这么办,也怨不得你们。”哭的人说:“这叫我们怎么办哪?”劝的人说:“你们回去,把他的衣帽鞋袜找出来,装进棺材,再找几个道士超度超度。”大伙没有别的办法,就依了这个人,只好这么办了。 再说李青在洞底呆了一阵,眼睛就适应了黑暗,就见很远的地方一点豆粒大的亮光,就朝那地方一点点地爬,累了就歇会,歇过来再爬。琢磨有两个时辰,才爬到头,到了洞口李青觉得心里痛快多了。就见对面远处是一座大山,山峰上乱石嶙峋,古木参天,山坡上是一层草,像开春刚返青似的麦苗一样绿。草地上有个牧童,骑着牛,悠闲地放着几十头牛。牧童头上戴着个草帽,手里拿着个笛儿。牧童的后面是一片亭台楼阁,都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再近一点是一个个用篱笆围成的小院,篱笆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院落之间有的还有一条条小溪,小溪上是一群群洁白的鸭子。更近一点有个凉亭,里面有两位老人好像在下棋,身后各站着一个小童。洞口跟前是几个雇工,正在做活。李青心里就纳闷:这是哪儿呀?我在青州呆了七十年,怎么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走下洞口李青就问几个做工的,有个人说:“这个地方叫杏花村,前面的大山叫终南山。”李青又问他们在做什么,回答说,亭子里下棋的老头让他们打三个座位,说以后好用。 李青到亭子里站在一边,看俩老头儿下棋,就觉其中有个老头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等一盘棋下完之后,有个老头就问李青,吃饭没有。李青说:“没有。”李青爬这一路,早就饿了。老头对身边的小童说:“给他三个就行了。”小童从身后的桌子上拿过三个圆圆的东西递给李青。李青一看,这圆东西好黑,像煤球,上面还长了一层毛。别看李青家里多有钱,但在吃的方面从不讲究,只要能充饥就行。李青先吃了一个,觉得很好吃,软乎乎的。吃完三个之后,就觉得身上长了好多力气,.也舒服多了。老头儿等他吃完之后,就从身上拿出一本书对李青说:“李青你先回去吧,青州城还有好多孩子病着等你去医治,这书上写着方子,记住金小二旁边的房子就是你治病的地方。去吧,你还有七十年的阳寿。”说完就让小童去送李青。 小童把李青送到山口,忽然传来一声老虎的吼声。李青一看,就见一只花斑大虎冲自己蹿过来了,一惊,晕过去了。等李青醒来睁眼一看,见前面是一条笔直的宽敞大道,远处可见一座城池。就问一个过路的,前面是不是青州城,走路的说是青州,前面就是北门。李青心想,我去的时候走的是南门,怎么回来就变北门了? 李青进城之后,转了半天也没找到自己的家,也没看见一个和自己熟悉的人,心里就犯了怀疑:这八成不是自己家住的那个青州城。他见不远处有个瞎子在说书,身边围了一圈人。李青就走过去蹲在一边,想等瞎子说完之后,跟他打听一下,一般说书的人知道的事都多。一会儿,瞎子说完一段,该收钱了,人们都一哄而散,没几个给钱。瞎子就骂骂咧咧也不去捡地上的钱。李青走过去把钱检起来给他,就问:“是本地人吗?”瞎子说:“我祖祖辈辈在这青州伟着。”李青说:“有个叫李青的你知道吗?”瞎子说:“李青是我太爷,唉。”瞎子叹了口气接着说:“我太爷在世的时候,我们老李家可兴旺了,满青州城的买卖,有一半多是我们李家开的。可有一年,城南冷不丁地长出一个亭,叫升仙亭,里面有一口深不到底的大洞。我太爷非要到洞底下看看,结果没出来,过了七天那亭子和里面的大洞又都没有了。从那以后我们李家就破败了。”李青问:“怎么就败了家呢?”瞎子说:“有个叫王世亮的造反,把我们李家的小伙子都抓去当兵,结果战败了。我们李家的人都死在了乱军中,剩下的人跑的跑,逃的逃。我要不是眼瞎也早战死喽。”听到这儿,李青心里琢磨:我离家才几天,怎么会出这么多的事?照瞎子的话说,这事该有好几十年了,莫非我在山里遇见的是神仙。忙从怀里拿出那本书翻看,上面就几个治小儿的方子,忽然又想起那老头的话:“金小二一边的房子就是你治病的地方。”这下李青明白了。一抬头见不远处真有个金氏药店,赶紧过去一打听,掌柜的姓金,两个儿子,大的叫金老大,二的叫金小二,半边真就空着一间闲房。李青就跟掌柜的商量,说自己想租那间空房开诊所,他开处方去金家拿药。金掌柜的一听,是一举两得的事,就痛快地答应了。 正巧这年青州闹小儿瘟疫,城中的大夫都治不了,于是都跑到李青这里来治。也邪门,李青是来一个治好一个,没有吃二次药的。从此李青在城里的名气就大了起来。就这样,李青在青州城又治了七十年的小儿病。一天,李青出城去采药,恰好遇到了以前在山中亭子里下棋的那个老头儿,就被超度成了神仙。走时把采到的药材散到了青州城的上空,满青州城的人都闻到了药材的香味,后来各地都闹瘟疫,只有青州城这个地方没闹,人们都说这是李青成仙前留下药材的缘故。P8-11 序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磋商,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乒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固安卷》,作为《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一个县卷本,历经13个月的征集和编辑终于完成了出版准备工作。这是固安县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近30年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的结晶,是固安县乃至廊坊市、河北省和国家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作为固安县卷本的主编,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 我对民间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上个世纪50年代,正是我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我听到过父母和乡亲们讲述的大量民间故事,这其中有神话、有传说、有童话、有寓言、有笑话、有生活故事、有案情故事、有鬼狐精灵和动物故事。在那个时代,广大农村和城镇,讲民间故事,讲谚语,猜谜语,唱歌谣,下土棋,做游戏等,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民间故事蕴含着历史、幻想、理想、感情、道德、智慧和生活知识。具有教化、娱乐和传播知识的三重作用。民间故事的讲述人、传承人多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的人。民间故事是我们的先人创造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智慧、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缺失的精神资源。 固安县历史悠久,地处京南,古称方城。公元前680年就有方城的文字记载,西汉初年始建方城县。邻近固安县东北边境的“王力传说”是当年黄帝会盟各部落诸侯之地,他们与蚩尤大战,最后杀死蚩尤,蚩尤坟就在涿州城西,那里距固安县境仅30余里。这里有早在5000年前华夏民族先人活动的遗迹;有西周初年古韩侯国的韩城遗址;有周代实施周礼重农桑推行沟■制和井田制的遗址;有督亢亭和灌田百万亩的督亢灌区;有战国时代的黄金台遗址和孙膑墓;有汉代临乡侯国遗址;有王莽店和刘秀落难被救处的公主府;有晋代司空张华和唐代宰相张柬之的故里;有遍及全县的宋、辽战场遗址;有萧太后和元世祖忽必烈的行宫遗址;有杨家将后人救驾燕王朱棣的遗址。固安历史名人辈出,三国时代的刘放,晋代的张华,南北朝的张皇后,唐代的张柬之、张说,明代的王复、杨维聪、苏志皋、郭光复,清代的于成龙、杨秀、蒋攸锸,仅明清两代固安就出了57名进士,魁星阁就有4处;本县在近代和现代更是人才辈出。金元以来固安就是京畿重地,民风醇厚,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是民间故事富集地区。全国性的民间故事流传遍及固安城乡;当地的名人轶事如群星灿烂,地名趣话风土人情层出不穷。浑河、清河长期的水患演绎出纪小堂出家的故事,《大义尚》《何吴不分》《真金许窦玉》等故事彰显出当事人的高尚情操。《懒王的故事》《素炒饺子边》警示人们穷奢极欲、腐化堕落是败家亡国的根源;《草死苗活地发暄》《宝船儿的故事》《黄巢起义》警告人们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必将招致天灾人祸;《没有取出的金船》《人心无举蛇吞象》揭示了自私、纵欲贪财的下场;《杨状元的传说》道出“人做损阴缺德之事,鬼神不佑”的忠告。 故事中大量带有惩恶扬善的内容,褒奖善良、勇敢、正直、仁孝、忠义、机智、勤劳的行为,传播历史的、生活的知识。这当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大量优秀的民间文化。优秀的民间文化对蕴育优秀的民族素质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挖掘和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国力服务。 1980年,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回忆过去听过的民间故事。到1990年记录未见发表的民间故事240多个,整理近百篇。1987年至1990年,廊坊地区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工作。我县有多人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和民谚。赵复兴、李怀明、刘秉忠、王秀丽、刘英华等人有部分作品发表。90年代出版的《固安县志》记载:固安县民间故事整理者赵复兴、胡乃臣、刘秉忠都有几十篇或上百篇的作品。可惜,-当时我县没有编辑出版。时至今日,胡乃臣已经于7年前病故,上百篇作品不知下落;李怀明13万字90多篇的稿件遗失殆尽;王洪义8万字50多篇作品在4年前当废纸卖掉;王秀丽的180多个故事和歌谣也遗失了;我也有30多篇稿件丢失。这些损失令人惋惜。只有赵复兴与我合作编著的民间故事集《穆桂英夜摆迷魂阵》出版了,共收录故事119个。 去年5月,县文联秘书长刘英华找到我,要求我承担起编写《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固安卷》的任务。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多年来想编辑和出版固安地区民间故事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我找出原来的目录,着手回忆和整理过去未发表过的民间故事。8月初,根据刘英华的意见我开始找王洪义、刘旭东、刘斌、李怀明等人整理民间故事。9月底,收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编辑出版细则》。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注意严格执行“编辑出版细则”,收录作品尽量考虑全面性,尽量保持故事的原汁原味。固安流传的民间故事繁多,在我们掌握的500多个故事中收录了217个。没有收录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很有价值的,只是限于文字篇幅和印刷经费而不能一一收录。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将作品分为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四大类。考虑到神话只包括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故事数量太少,本书中将部分带有神话内容的故事也纳入神话类。传说部分收录名人轶事和地方风物,按序编入。 20多年来,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脑游戏网络的出现,像几十年前那样流传民间故事的情况已经逐步消失。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为这次收集编辑和出版打下良好基础。 2009年10月15日前,我们征集了8个人的200多篇作品,共40万多字,经编排、筛选,保留186篇37万多字。经过两个半月的审稿、改稿、编排、打印、对版校对,于2009年的年底打印成初稿。在春节前后刘英华拿来她和王秀丽、李志涛等人2万余字的稿件,张伯华同志也拿来5000字的稿件。经过再次努力筛选校对,于今天完成35万字的送审稿,申请正式出版。 面对这次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历史重任,我们丝毫不敢懈怠.但限于学识与水平,限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关系,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书稿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和瑕疵。望各级领导、专家和读者们多加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5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