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大城卷)
分类
作者 张占军//王湫弘//李会宁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丛书之一的《河北大城卷》,具体收录了:《凤凰庄的传说》、《鲁班修庙》、《小张庄古槐》、《黎明前的黑暗》、《明代战将李松》、《卖鱼郎打鬼》、《性情急躁的人》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一的《河北大城卷》,书中具体收录了:《凤凰庄的传说》、《鲁班修庙》、《小张庄古槐》、《黎明前的黑暗》、《明代战将李松》、《卖鱼郎打鬼》、《性情急躁的人》等故事。

目录

燕赵民间故事的特点及影响

廊坊传统文化古韵悠长

古风馨香畅平舒

传说

风物传说

 空城的故事

 望子村的传说

 爱子村的传说

 盖义庄的来历

 凤凰庄的传说

 齐圪

 大保村名的传说

 龙冢的传说(一)

 龙冢的传说(二)

 二姑院

 留邻居

 好儿庄

 蒲塔村的传说

 郭底村名的由来

 留各庄村名的由来

 凤凰台

 “龙冢疙瘩”的传说

 太公钓台的传说

 “土井”的故事

 龙亭子的传说

 千年古刹石佛寺

 石佛寺蒙冤

 一塔压三县

 大石槽的传说

 赵良村摩天塔

 无头坟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由来

 大孟桥村卧龙岗的来历

 马神庙的传说

人物传说

 鲁班修庙

 李士魁借粮

 张二狗骂财神

 斩蟒英雄马怀德

 钢筋铁骨的商有余

 陶洲池传奇

 刘朝廷

 秉笔太监王承恩

 王恩与石义

 王二小卧鱼

 好基地不如好心地

 刘自新

 叫花子的祖师爷

 大刀王怀女的传说

 名人传说

 秦始皇为幼子选墓地

 诸葛亮外传

 杜康造酒刘伶醉

 唐太宗扎营赵良村

 老包与完城的传说

 康熙三巡子牙河

动植物传说

 小张庄古槐

 枣树的传说

 蚯蚓和虾米

 “熊鼻子”蛤蟆不会叫的传说

 鸡狗的生日

 猫狗耕地

其他传说

 黎明前的黑暗

 “酒菜”的来历

 小人儿

 蟒

 百家姓

 华瑞

 光棍儿与“美女”(一)

 光棍儿与“美女”(二)

 “黄金塔”的来历

 拨灯

 梅葛二仙

 鹦哥儿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水”“火”不融的传说

 十亩地一棵苗

 刘贯

故事

人物故事

 明代战将李松

才思敏捷

严束权贵

巡抚辽东

李督堂的故事

李家祖茔点穴

督堂戏小鬼

镇守辽阳

李松之死

 刘天官的故事

刘家选祖坟

刘天官戏小鬼

吏部“天官”刘大受

刘天官教子玩“滚蛋”游戏拒贪官

卫辉的大门为啥是黑色的

刘天官巧戏李督堂

刘家“白果树”

 李莲英的故事

一封密诏

两颗宝珠

三晒银子

四次送礼

 杨六郎演马破辽兵

 吴淑度

 秋香

 皮匠得妻

 小七儿追驴

 巧炉匠

 智审侯三

 韩秀才妙手回春

 邱家六少

 齐更生选婿

 瓦木姻缘

 罪有应得

 陈妈妈一命勾三魂

 懂事大伯小传

娶妻

推横车

打兔子

送催妆

点戏

犬吠

买猪肉

吃药

过日子

吃羊油

姑爷来了

孵骡子

睡梦

买公鸡

宰牛

气她们

壮烈牺牲

鬼怪故事

 人鬼兄弟

 卖鱼郎打鬼

 真假梅香

 天不怕地不怕

 梅子

 红眼猴儿抢亲

蛇姑娘

笑话

马下牛

小鸡出窝儿

放屁官儿

寻舒服

分家

嫂和小叔子

母子买肉

戒酒

吹大话

捉贼

一家

性情急躁的人

望子成龙

拧人

礼不可过

绝技

好酒

烟瘾

吝啬村

尖头买香油

鹅肉谁吃

哭儿的

附录一 大城县民间文艺家小传

附录二 大城卷民间故事未收录的篇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天不怕地不怕

民国初年,大城县还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县内‘荒凉的旷野里常有狐狸、地狗、黄鼠狼等小兽出没。

庄稼人活计紧。这年秋后,天刚刚放亮,在仰止村村东大洼里就有人干活了,谁?一个大汉,他正大声吆喝着牲口,耕犁今年没种上麦子的田地——种田人都知道秋耕地的重要,有句话不是叫“秋后扦破皮,顶春犁一犁”嘛。

这秋耕大汉叫张疙瘩,这名字是他的外号,因他脖子后头长着一个大大的疙瘩。张疙瘩这外号叫起来既顺嘴又响当当,认知度超过了真名大号。

一遭地犁过来,接着犁第二遭。地的另一头有个土岗子,张疙瘩一杵地犁到头掉犁杖的时候,看见一个小东西在土岗子上蹦跶,走近了再瞧,原来是一只小黄鼬。张疙瘩知道大洼里常有这东西,并不理会,继续犁自己的地,又犁到那儿,那小黄鼬跳到了张疙瘩的犁杖旁边,还不知从哪儿搞来一个死人的骷髅头,用俩前爪捧着拿在胸前。张疙瘩偷眼看着,不露声色,故意更大声地吆喝着牲口。那小黄鼬把个骷髅头罩到头上,怪声怪气地开口了:“我像神像人?”张疙瘩一激灵,猜想这畜生有了道行,是要向人讨个封?如果顺着它的意思回答了,说不定它真的就能变了形……张疙瘩假装听不见,不搭理它。那小黄鼬跳到犁杖另一边还问:“我像神像人?我像神像人?”张疙瘩一赌气,心想神鬼还怕恶人呢,于是冲口骂道:“我看你他妈的像鬼!”紧跟着手里鞭子“啪”的一声甩了出去,只见一道红光闪过,那小黄鼬消失得无影无踪。

仰止村人素有吃苦耐劳的好传统,头脑也还好用,秋后农活没了,还要做些小生意,张疙瘩这年照例拉了几大酒篓的烧酒上了路。

这天,张疙瘩来到献县、沧县一带,边走边做生意,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这村里一个打酒人见这酒掌柜满脸敦厚也随和就搭搁上了:“敢问掌柜的是哪里人士啊?”张疙瘩笑着答道:“离此不远啊,大城地界仰止!”那人一听“仰止”二字,来了兴趣:“敢问掌柜,你家村里有没有一个叫张疙瘩的?这张疙瘩是个干啥的?”张疙瘩知道自己村里只有一个张疙瘩,那人问的就是自己肯定没错,可他就是觉得纳闷儿:这一出来就是百十里地,这儿的人怎么会知道咱一个土老冒儿的名字?自己啥时候有了那么大的名声?禁不住追问道:“你说的这个人我认识,也了解,你就说有什么事吧!”那人说这村里头有户人家有个闺女,好好的突然中了邪,躺下就不起炕了,手脚还比比划划,嘴里只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仰止张疙瘩’这着三不着两的话。”

张疙瘩听罢更犯思忖:不对啊,这事儿蹊跷!想到这儿,轻轻“噢”了一声,说:“能不能带我去看看?兴许这个忙我能帮。”

一进那家院子,张疙瘩果真听见一个怪声怪气的声音在喊那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仰止张疙瘩!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仰止张疙瘩!”张疙瘩满肚子疑虑,悄悄地就在那家院里屋里前后左右上上下下查看起来,哎!就在外间屋被烟熏得黑乎乎的屋顶坨花(坨与檩条之间空隙)上正有一个小黄鼬仰面朝天,四爪乱舞。张疙瘩脑子里飞速旋转,登时明白了,厉声吼道:“你不是怕我吗?我就是仰止张疙瘩!”说着轮起鞭子照着屋顶就旋,再定睛看时,那小畜生已没了影子。

里屋那位生病的姑娘顷刻间安静下来,起身揉着脑袋,看样子似乎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发生过。  此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仰止张疙瘩”这句话成为两地一笑谈。

讲 述:张国胜(66岁 农民)

记 录:张嘉麟

采录时间和地点:2009年10月采录于大城县广安乡仰止村

P313-314

序言

春天的故事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民间文学如风似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想留住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就要抓紧时间抢救和挖掘,为国家、为民族、为地方、为后人保存一份较全面、真实、有价值的口述文学遗产——人类的记忆遗产。此次,我们搜集了这些县内民间故事,在整理过程中,力求保持原口头作品的原汁原味和鲜活性,保留方言土语的特色,愿使之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资料库的一个组成部分,祈望通过它,使地方文化遗产得以有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使哲学家从中汲取到更多民族思想的营养,使历史学家得以再履历史足迹,使人类学家再次感悟人类发展史,使社会学家重温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给作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让民俗学家看到鲜活的民俗事象……

更值一提的是:打造这部《中国民间故事集·河北·大城卷》,我们县文联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细致、繁琐的工作,可谓一丝不苟,尽心尽力,但因水平能力有限,疏漏缺憾仍是在所难免。在此向广大读者和作者一并致歉,敬请谅解。值得欣慰的是,也得到了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通力合作,搜集整理工作进展顺利,成果累累,突破性发现了我县已故民间文艺家张树华,发掘出其大量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在其作品专辑的后期整理过程中,张树华老师的子女和文联的同志们更是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突击整理他的遗作,充分表现了民间文学工作者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极高的工作热情。

这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大城卷》的出版,得到全县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廊坊市文联、民协有关领导对此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大城县文联积极组织落实编写计划和撰写工作。此工作得到了县内文化界前辈李玉川、黄学通、安学峰等的积极配合,我们在此一并致谢。

编 者

2009年10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