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世界”,主要探讨的是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意识和人工智能;世界的辩证发展,以及如何认识世界等问题。第二篇,“人类社会”,主要探讨的是两种历史观;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的本质、特征、结构和形态;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不难看出,两篇的内容,都是从人的“观”开篇,即第一篇从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讲起;第二篇从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讲起,并且紧紧围绕着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展开,层层深入,最后落脚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买现。这样一种结构,较好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以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机械地划分为“四大块”的模式。
本书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全面介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既传统又有新意的解读。展现了编著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体会。
第一篇 世界
第一章 世界是什么
第一节 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
一、人人都有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三、当代关于世界观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性
第二节 世界是什么
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二、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三、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第二章 意识和人工智能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起源问题上的两条路线
二、意识是物质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
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形式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及反映形式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二、物质对意识能动性的制约
三、意识能动作用的实践意义
第四节 人工智能的哲学认识
一、控制论与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本质区别
三、人工智能的哲学认识
第三章 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世界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
一、联系的含义和特性
二、联系的系统性
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世界作为过程而存在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世界
一、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第四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二、矛盾的普遍性
三、矛盾的特殊性
四、矛盾问题的精髓
五、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七、矛盾的基本形式
八、矛盾分析方法的现实意义
第五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二、量变和质变
三、量变、质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四、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六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现实意义
第七节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与结果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
四、现象与本质
五、内容与形式
六、传播与控制
第八节 思维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辩证思维方法
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四、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第四章 认识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本质、结构与特性
一、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结构要素及对认识的影响
四、认识的特性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
二、价值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
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
第二篇 人类社会
第五章 两种历史观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的内涵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唯心主义历史观
一、“神”或“上帝”创造历史的神学历史观
二、主张理念、精神或热情创造历史的历史观
三、自然主义的历史观
四、人本主义的历史观
五、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发展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六章 社会基本矛盾和规律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形式
二、生产力
三、生产关系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
二、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三、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第七章 社会的本质、特性、结构和形态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一、实践产生了人类社会
二、实践建构了社会生活
三、实践推动了社会发展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特性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渐近性与跨越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三节 社会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社会的意识结构
第四节 社会形态
一、社会与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第八章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阶级斗争的含义和根源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阶级斗争的领域和形式
四、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节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实质和作用
二、社会革命的条件和形式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
四、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节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和革命
二、科学技术的作用
三、怎样对待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
第五节 管理和改革是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动力
一、管理和改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管理和改革的特性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和改革
第九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一、英雄史观及产生的根源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节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第四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党的群众观点
二、党的群众路线
三、优良传统在当代
第十章 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涵
二、社会全面发展的标准与代价
三、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发展
二、人的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开始实现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一、共产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向最理想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
二、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现实的社会运动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