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12部作品,一无不渗透着近代教育学家的人本情怀。这些作品历经数百年沉淀,对当代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台湾著名教育学家贾馥茗教授集数十年教学经验,择取教育名著精华,精要简述教育学理念,并结合新时代现状,兼顾东西方教育实践,为当代教育拨开迷雾,使研习者和读者大受其益。
当今教育该走向何方?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及西方世界又有何种借鉴?在本书中,作者怀抱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情怀,为未来的教育之路提供有益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方教育名著述要(第2版) |
分类 | |
作者 | 贾馥茗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12部作品,一无不渗透着近代教育学家的人本情怀。这些作品历经数百年沉淀,对当代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台湾著名教育学家贾馥茗教授集数十年教学经验,择取教育名著精华,精要简述教育学理念,并结合新时代现状,兼顾东西方教育实践,为当代教育拨开迷雾,使研习者和读者大受其益。 当今教育该走向何方?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及西方世界又有何种借鉴?在本书中,作者怀抱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情怀,为未来的教育之路提供有益的思考。 内容推荐 台湾著名教育学家贾馥茗教授择定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家的伟著,上自17世纪夸美纽斯的《人教学论》,下迄21世纪葛德纳的《陶冶的心灵》,择其要领,摘述精华,读者循此便可知晓每一著作的基本梗概,了解教育学发展故事的主线。书中结合当今教育学发展及现状对大师之作进行评介,同时又指明了新时代下教育的发展方向及目标。 阅读本书,不仅可优游西方辽阔的智识之林,亦可探寻当代台湾教育思想领航者贾馥茗先生的治学风范。 目录 序言 一、《大教学法》——由德进智的方法 二、《教育漫谈》——怎样教成高尚的人 三、《爱弥尔》——身教重于言教 四、《费希特告德意志国民书》——爱国家去私心才堪称国民 五、《教育学讲授纲要》——相当实际的教学法 六、《我们如何思想?》——人之可贵处就在于会思想 七、《对教育方面的想法与说法》——伟大科学家的教育心灵 八、《夏山学校述要》——怎样教不受教的孩子? 九、《民主社会中教育的矛盾》——如何培育有教养的大众? 十、《学习型社会》——做学术的真谛 十一、《教育的历程》——精心实验来改进教育 十二、《陶冶的心灵》——心灵见于真善美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五、学习、德行与虔诚,乃人本性所有 从自然可以了解,“善”与万物同在,使万物并生而不相悖。一物之存在,自有其目的,故各能适性生长,否则将导致痛苦或死亡。人也是如此,天赋予人认识事实的能力,存在于道德律的和谐中,植根于智慧、德行与虔诚三个原则中。人站在造物的核心,有一个清明的心灵,像一面圆形的镜子悬在室内,反映出周围所有的物,且无远弗届。如果人能活到一千岁,将可学习无尽的新事物,得到无穷的知识。 人的心灵无限,其知觉深如渊海。人体局限在一个极小的形体内,声音还能送得远些,眼睛只能看到苍穹,心灵则全然没有限制,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 哲学家曾说,人是一个小宇宙或宇宙的缩影,因为可以看到大宇宙的一切因素。(陆象山也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人心犹如一粒种子,虽不可见,却可以想象。播下一粒种子,就可以发芽生长,其潜能就会表露出来。毕达哥拉斯说,人具有一切知识是很自然的。所以一个七岁儿童应该有能力回答一个哲学伺题。但是自从理性变得晦暗之后,心灵失去自由,以至理性感到了困惑。 理性灵魂存于内,外有感官服役,使灵魂可以感受并支配身外之物。加上人能忍受劳苦并爱好劳作,在幼儿期已经看出。人目要视,耳要听,无知的人则羡慕知识,因为怠惰与安逸很难忍受。 自学有成者是很好的例子,受自然的引导,一个人可以获得许多知识,收获比经使人厌烦的教师教导所获还多。这就是说,万物已经存在于人身上,灯、油、火柴,已经在这里,只要擦上火柴,点上灯,立刻就能看见世间稀有之珍。如果不点亮心中之灯,便只能停在黑暗里,光亮无从进入。 亚里士多德曾把人心比作一张白纸,纸上原本什么都没有,但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写上去。一个书法家或画家若不懂其艺术,可以随便书写或涂鸦;一个不懂得教学艺术的人,也可把任何事物刻画在人心上,如果失败,当然不能怪罪纸张,而是刻画之误。差别是,纸有空间限制,人心则没有边际,可以不断书写,不断刻画。 大脑可以比作思想的工厂,如腊一般,可以印上痕迹,也可做成形象,并能重复制作。一切视、听、触所得的印象,都可复制出来,如呈现在眼前,而且还可颠倒错置,并加上一些想象出来的材料。尤其奇妙的是,这再现的印象不受时间限制,印象留在脑海里,无论时隔多久,还是如当时般生动新鲜。脑海可以容纳比宇宙更多的东西。 甚至信奉其他宗教的哲学家也看到了道德的和谐为人所必需,确定道德是指引永生之光。如此也可以说:(一)人人都喜爱和谐;(二)人的内在与外在都是和谐。因此可知人因喜爱和谐,才渴求和谐。匀称的色彩,愉悦的音乐,调和的五味,谁会不爱?不冷不热,适度的运动,“中庸”之道,出诸自然的和谐。不知此道者,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本有和谐之根。 说实话,人的身体与心灵只是一个和谐,就像钟表由许多轮与带配合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才能运转。人也是如此,先是靠心为生命活动之原,使其他部分得以活动并衡量。活动的效果在大脑,由神经连接到肢体,使身体内外相应而活动。 灵魂的运动主轴是意志,其重心是意愿和情感,能推动意志的方向。控制意志的是理性,衡量并决定取舍,灵魂的其他活动都因此而定。如果不过分注重意愿和情感,如果控制与理性选择适当,德行的和谐就不会不出现,如此就要求主动与被动适当地调和在一起。 所有的人都有一些神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曾写过,辛内加(Seneca)说过:“神是人类的保护者。”柏拉图也说:“神是最高之善,超越万物,在自然之上,一切都趋向他。”六、成“人”须教育 知识、德行与虔诚虽然植根于人,却不是“现成”地就在这里,必须通过祈祷、教育和行动,才能得到。一个好的说法是:“人是可教的动物。”确实,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人”。P4-5 序言 学术界先知常选择其领域中精湛的作品汇集成读本(Readings)供后学阅读,俾增广知识,且学习知识的典范。缘学习始于见闻,由见闻而深入了解,由了解而生出新意,于是成为创造。读本乃是经过慎选而来的创作精华,为进学的入门之钥。但出之以“述要”,并非原文原貌,只能择其少数原句为例而已。 不过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识,方能“心中有物”,出言写作,才不致思路枯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林逢祺教授为了使大学教育系学生多接触教育名家言论,想开一门名著选读的课,因为缺少适用的读本,一再踌躇。因为多数教育名家都有专著,取舍为难,取多了怕学生不胜负荷,取少了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最后想到我这个几近老朽的人可以再次优游于名家之林,选择若干西方名家的著作,为使学生免受文字差别之惑,用中文择要申述,纵使学习者未窥全豹,也可略知梗概。因而虽久已习惯懒散,却也有点儿动心,应允勉强一试。但目前教育中学习的趋势是务新而厌旧。“新名家”的专著虽多,老人却所知有限。而在一个老人心目中的名家,在后辈眼里,先已嫌其“过时”,而有拒斥之感,对那些“老生常谈”,未必愿意入目。 问题是教育是“教人”的工作,“人”从古到今未变,人需要教育“也未变”,则从前的教育论著,尚在教人的话题中。如果那些说法之可行者曾经实行过,至少应该还是值得考虑的。 与林教授几经商酌,选定近代至当前十二本著作,最早的是夸美纽斯,最近的是葛德纳,其中只有爱因斯坦不在教育领域中,但是他对教育的观点却深值教育界以至全部学术界注意,所以特别摘录其说列入。 述者虽然力求把握原著的意旨,仍恐词不达意;且栗栗危惧,不敢冒抄袭原著之嫌,是否做到“述要”的要求,只有等待教学者与学习者来定评。 谨申下陈以为序。 贾馥茗 后记 这是一本不错的导读性编著之作。 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家贾馥茗通过对西方教育名著的选择、教育学家的介绍,以及教育著作的评介,勾勒出了教育学故事的主线。 作为一部集体性的、积累性的作品,《西方教育名著述要》遴选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家的伟著,择其精要,摘述精华,尽管这些作品形成于不同时期,著作者相互之间差异性也很大,但基本能够反映西方教育学发展的概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里对教育学知识脉络的系统把握大有裨益。书中间或有述者之语,结合当今教育现状与实践做一注语,以为读者特别是教育学研习者提供方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每篇末尾又有一“述者总结”,指出每本著作在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其思想精髓,让读者真正领会这些著作的现实意义,并将之适时的应用。 用贾馥铭先生的话说:一位思想家的观念自有其见地,取其可取者,累积起来,足以增长智慧。这也就是本书所期望的。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39—1140—1220 读者来信:onebook@263.net 世图北京公司“大学堂”编辑部 2010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