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农村近三十年历史变革的长篇力作,这是一幅尽展当代中国农民命运的斑斓画卷。
本书用文学记录这悲壮的历史瞬间。农村变革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村民们的喜怒哀乐,三个家庭、三个农民的爱恨情仇、坎坷人生在改革大潮中交织展开。这里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有权欲熏心的罪恶;有把生命交付土地的一腔热血,也有极欲改变命运的苦苦追寻,苦难与抗争,欢乐与泪水,苍凉与悲壮,凝聚出当代中国农民的时代写真切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声声呼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高地厚/共和国作家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关仁山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农村近三十年历史变革的长篇力作,这是一幅尽展当代中国农民命运的斑斓画卷。 本书用文学记录这悲壮的历史瞬间。农村变革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村民们的喜怒哀乐,三个家庭、三个农民的爱恨情仇、坎坷人生在改革大潮中交织展开。这里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有权欲熏心的罪恶;有把生命交付土地的一腔热血,也有极欲改变命运的苦苦追寻,苦难与抗争,欢乐与泪水,苍凉与悲壮,凝聚出当代中国农民的时代写真切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声声呼唤。 内容推荐 20世纪70年代,冀东平原上的蝙蝠村,青年农民荣汉俊因种黑地入狱,出狱后艰辛创业。荣家、梁家、鲍家三个家族,三代人的爱恨情仇、盛衰沉浮的坎坷命运交织展开。这里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有权欲熏心的罪恶;有把生命交付土地的一腔热血,也有急欲脱贫致富的苦苦追寻。苦难与抗争,欢乐与泪水,苍凉与悲壮,迷茫与理想,凝聚成当代中国农民的时代写真。我们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在消失,新一代产业农民的崭新形象向我们走来。 作家是农民的儿子,他用一支寻找生命价值的笔倾诉着,娓娓而又激烈地诉求,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世界,一方诡谲的风土人情,一支湍急的人性河流,一曲无尽的桑梓之歌。 目录 白蝙蝠卷 蓝蝙蝠卷 黑蝙蝠卷 绿蝙蝠卷 红蝙蝠卷 后记 试读章节 蝙蝠村的媳妇嘴巴臊,蝙蝠村的姑娘秧歌扭得好。 秋收的一个上午,梁双牙骑着自行车从县城回来,在路上碰到了村里的秧歌队。刚下过一场保墒雨,地面有点潮湿,路边黄熟的玉米秆也是湿漉漉的。跳到路上的青蛙听见锣鼓响,没命地往河沟里蹦蹿。 梁双牙呼扇着漂白褂子看姑娘们扭秧歌,姑娘们手里舞动的红绸子跟她们的嘴唇一样鲜艳。不知是哪家姑娘装扮成跑驴儿,颠到兴头儿上还要在路上烟遮雾罩地打个滚儿,狐狐地丢给男人们一个媚眼。 年不年节不节的,咋扭起了秧歌?梁双牙心里嘀咕着,就听见周五婶踮着脚喊,快看啊,过来啦! 梁双牙顺着村人的视线看去,石砟铺成的村路上,几辆玉米收割机隆隆地开过来,带来一阵风,风被阳光晒得热起来。领会的老头儿手一挥,锣鼓齐鸣,姑娘们的大秧歌就扭开了。 梁双牙明白了,村里人正用秧歌队拦截玉米收割机呢。年景旺哩,玉米把阳光吃掉了,就如潮湿的热气被人的身体吸掉一样。梁双牙攥车把的手掌潮湿了。天刚放晴,觑着眼睛遥望九月的冀东平原,阳光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光影像薄纱缓缓地流着。大田里有人放开嗓子吆喝着,吃烤玉米喽!吃烤玉米喽!这声吆喝勾起梁双牙肚里的馋虫。每年收秋时吃烤玉米都格外香。 吆喝声时断时续,好像跟远处的熟人亲热地打着招呼。铺天盖地的秋庄稼泛着迷幻的金黄色,看在肉眼里就是银白色的了,玉米林子比房屋还高,使人看不到村庄。但梁双牙看见了北面桥头秋阳下的脊背,男人女人的腰们朝棉田深深弯下去。四顾茫茫,都是无限耀眼的白棉花呀!他不时看到一些鸟儿从棒子地飞到棉田那边去,那块玉米地是梁家的,棉田则是鲍家的。秋阳蒸腾着地气,一浪一浪在平原上滚动着、跳跃着。土腥气和秋天的香气从地垄里融融漫卷开来,随那锣鼓声缓缓飘到村巷里去。 收割机被截住了。车里有邻村的领车人,领车的小伙子把脑袋伸出来,笑着作揖,说蝙蝠村的大姐大嫂们,你们就把我们当个屁——放了吧! 周五婶赤裸着上身,抱着吃奶的孩子喊,车里的光脸犊子听着,今儿个,你小子的屁也是香的! 领车人咧咧嘴说,瞧啊,谁说蝙蝠村的娘儿们嘴巴臊?那位大嫂多会说话儿! 周五婶笑着说,那你就下车吧!只要把我们村的玉米收了,不会亏待你们! 一个操东北口音的司机说,光耍嘴皮子不行,你们拿啥招待我们? 领会的那个老头儿喊:要酒,有好酒;要肉,有好肉! 领车的男人探出脑袋嚷:光酒不行,要好肉!你们舍得把好姑娘献出来吗? 周五婶把奶头从孩子嘴里拔出来说,好啊,小犊子胃口不小哇!那得先把你的家伙掏出来亮亮相,看够不够个儿! 领车人吓得缩回脑袋,两条腿故意抖抖地打起颤来。一阵哄笑之后,那个老头儿一抖手里的小彩旗,喊一嗓子,姑娘们,扭起来,扭起来!于是秧歌就又扭动起来,跑驴儿竟然滚动在收割机前的轱辘底下。姑娘们的额头上甩着亮亮的汗珠子,脸被红绸子缠绕着,红色又被秋香浸着,那红色就显得有几分温柔了。周五婶悄悄对姑娘们说,撒开了扭吧,这帮龟儿子啥时下车,就啥时停!记住啦? 梁双牙笑着站了一会儿,心说,高,实在是高!这是谁家在用这个法子拦截玉米收割机?当他看见老爹梁罗锅时,蓦地就明白了三分。 梁罗锅背驼得厉害,后脊上没有啥东西,却像拱出一个大肉瘤似的。梁罗锅明显老了,笑容里充满慈祥,他满脸皱纹地笑开了,目光被前头的鲍真吸引着,根本没有理会梁双牙的归来。秋收过后就要播种冬小麦了,他派二儿子双牙去买新麦种,可就在双牙离开蝙蝠村的这几天,双牙的恋人鲍真回来了。今年是联产承包的第七个年头,玉米种植面积大,收割成了难题,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在拦截玉米收割机。 梁双牙挤在密匝匝的人群里,看见大哥梁大立牵着花色奶牛看热闹。梁双牙往人群里挤了一下,目光辗转着,一眼看见了秧歌队里荣荣的笑脸,他笑了。荣荣跟鲍真一起上城打工,她回来了,那鲍真不也回来了吗?荣荣脸上没涂白粉和胭脂,看上去有一种自然美,眉眼挤弄着,水蛇腰一拧一拧,吸引着好多男人的目光。 梁双牙刚转身想走,忽听一声“双牙哥!”梁双牙先是一愣,回头一看是荣荣,就笑了。荣荣歪着脑袋说,你看见鲍真姐了吗?梁双牙惊喜地说,她也回来了?荣荣比原来丰满了,是普通庄稼人所梦想的那种女人。她仰望着他,眼睛很亮,身子往前倾斜着。梁双牙笑着说,荣荣,你们这是—— 荣荣说,这是鲍真姐的主意,给咱村几家子一块儿拦截玉米收割机。 荣荣笑了笑,又跟他套近乎说,跟我说,你想不想鲍真姐?梁双牙红了脸。 荣荣一溜出队伍,就被一旁督战的鲍真看见了。鲍真不动声色,冲着领会的老头儿努努嘴。老头儿把烟头拧了,狠狠地把荣荣吼回去,还没鼻子没脸地训她。荣荣吓得直吐舌头。 梁双牙幸灾乐祸地笑着说,好好儿扭吧!一抬头,正好与鲍真的目光相遇。鲍真惊喜地走过来,亲热地喊,双牙!双牙!梁双牙赶紧迎了过去。鲍真终于回来了。秋日照耀着的鲍真,身材在阳光下显高了,脸蛋儿白润润的,仍然很漂亮,额头光润,上身挺得跟水葱似的,胸脯鼓鼓地起伏着。长长的双腿穿着发白的牛仔裤,把屁股沟都裹出来了。在城里待久了,就换成了这副打扮。鲍真冲着梁双牙笑,悄声说,傻样儿!梁双牙憨憨地笑,说你再不回来,我可就废了!两人都大笑起来。 终有一天,依恋将代替欢爱成为爱情的主调。 鲍真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女人对第一个爱她的男人总是终身难忘。梁双牙说话有点口吃,显得笨拙又憨实,鲍真感觉可靠又可笑。她觉得梁双牙挑不出啥坏毛病,按照娘的标准,庄稼人嘛,身体健壮、干活勤快、舍得挨累、晓得节俭,这就是好样儿的。P1-3 序言 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作家出版社 后记 自打从描写海湾风情转移到平原上以后。我一直关注着农民和土地,创作了《九月还乡》《天壤》《冻土地带》《平原上的舞蹈》等十几个中篇小说,还要继续写下去。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和土地上所发生的事情必然悬新的,我想把每一篇小说的故事,都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展开。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变化是异常迅速的、复杂的、多变的。这就要求作家从宏观上把握农村发展的总动向和总趋势,同时还要从微观上分析农民和土地上的具体事情,特别是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心灵上的冲击和命运上的起落。距离生活越近,就越难以把握,甚至被迷惑,很容易失去判断和把握能力。农村题材小说的经典摆在面前,曾使我深感今天小说创作资源的匮乏,想写好乡村小说就像农民增收一样艰难。然而也正因为难,我才不想离开这个阵地,毕竟中国有八亿农民,在今天的形势下,“三农”(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越来越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农民可以不管文学,但是文学永远不能不关心农民的生存。今天的农民怎样个活法?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恐怕比过去更丰富了。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农民聚族而居,相依相帮,温馨而闲适。古老和谐的农家亲情,一直是我们这些离乡游子的精神慰藉。而市场经济对这个氛围的冲击和破坏,使乡村正在经历着一场从没有过的震荡。农民的命运沉浮及其心理变迁,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尤为丰富、生动。在新的躁动、分化和聚合中,正孕育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有人提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我与大家一样有同感,就拿我挂职的唐海县来说,连续两年大早,农民不仅没增收,还连年歉收,农民大量拥入城市打工,村里和乡里的各种税款,竟然要用打工挣来的钱交纳。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正在拉大差距,甚至达到或超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我的一个农村朋友,过去是个乡村诗人,他从城里打工回来,对我说:“大地给了我高贵的尊严,大地却让我吃不饱饭!”他用种麦子为例,说除了浇地之外,购化肥、买种子,耙、耕、犁、翻,哪样不花钱?这些下来。每亩地至少得摊上七八十块,再加上浇地钱,一亩地就得搭进二百三十块,可到头来一亩地产粮能卖多少钱呢?按亩产二百五十公斤小麦算,也就是三百来块!真是划不来啊!咱农民种了国家的地,理所当然就应该交纳公粮,而公粮还要和各种税款一块儿交,靠种庄稼谁交得起?前两年我爹和大哥家里,都是靠我接济着,用打工赚来的钱交的提留款!我听后心里很酸楚。 现在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就有“三农”问题,可见这真是大问题了。我国“入世”以后,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当然机遇也跟着来了。可是就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来讲,农业将有很艰辛的路要走。我国第二轮士地承包之后。仍然是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甲方不会改变。其实,国际上的农业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但是我们比国外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农民合作组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都有。这个组织是中介机构,有了这个中介,市场上便只见粮食不见农民。我们不能忘记自己跟国外农民的差距。喊了几年产业化,搞起来却步履艰艰。眼下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制,要跟国际上大农业的集团军竞争,等于蚊子撞大炮!但是,国际上的好经验我们为什么不学呢?这就是农民经济人协会。有叫农协的,也有叫经济公司的,还有叫合作社的、总之就是把松散的农民联合起来,逐步形成合力。比如阿根廷的拉马洛合作社,有一千五百名社员,社员多是拥有五十公顷以下土地的小农户,这与我们就接近了。合作社除了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答生产资料外,还提供抵押贷款和农作物种植建议,但仅供农民参考,绝不强买强卖,绝不兜售假的产品。这个合作社有十五万吨的粮食储备能力,有自己的运粮码头,千年能为农民代理销售粮食二十八万吨。我在本书中对农民经济人协会做了适度的描写。我们的这一组织刚刚诞生,将有二十或三十年的艰难历程要走,但是农业未来的前景是美好的。 任何个别现象都不能涵盖全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拿出任何一种典型都可以有另一种典型来否定它。比如说,目前农村的现状,便不应该掩盖未来产业农业的生机。但是,穷也罢,富也罢,这不是我们文学所应该解决的,我们也不能够解决。如果需要反映,也应该是新闻部门的事情。穷和富,都不能构成小说。小说是对这些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之后产生的形象、故事和意境。我们河北冀东大平原时常被缥缥缈缈的雾所笼罩,在浓雾里触摸我们的土地,在浓雾里探寻父老乡亲的心灵,我感觉浓雾里的平原和人就有了文学需要的质感和味道。丰富的幻想爬满了春天的篱笆,可是收获的季节却姗姗来迟! 父老乡亲与多情深厚的土地一样,是永恒的主题,是我创作的源泉。看一个作家是否有力量,要看他从人民大众身上吸收了多少营养,看他与这个时代、民族精神生活有无深刻的联系,一个作家认识历史的深度,取决于我们精神视点的高度。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不是有人民立场?这个立场是不是能够真实记录农村改革二十余年的辉煌历程? 人民性为民族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基础。我们判断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学的异同,关键是看这种文学反映了哪种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习惯俗、情趣、观念等等,这便蕴涵着民族的独特精神。以这个视角反思我们的创作,是不是有脱离人民的现象呢?我想是有的。一次民间采风,使我深深感觉到这一点。尽管我现在挂职体验生活,可是很难像赵树理、柳青等文学前辈做得那样扎实。时代不同了,我们面临的诱惑太多。学习前辈的精神,才能把文学创作建立在人民与土地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之上。我们的土地上有无数真善美的故事,尽管不同时代的真善美变幻着不同的辞章,可我们的创作就是要根植于这种变化里,将政治情怀融入到文学具体的意象描绘之中,去创造瑰丽的文学景象。创作要冲破旧有模式,靠鲜活的生活之流,书写农民的命运史。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永久的理想。 我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但我不是农业问题专家,不能为农民指出什么道路。而文学能够记录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并能引发人们对中国当代农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文学的发展过程是对人、人性、人道和人的精神的认知过程,它是描写人、认知人的历史。转型期的社会有多复杂,人就有多复杂。我在乡村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不仅对我的创作有用,而且对我的人生态度有深远的影响。要冲破旧有模式,就是要捕捉新生活的暖流,从熟悉中寻找陌生,探寻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思想能够帮助我们穿透繁杂的现象,农村某些干部的腐败,一家一户生产的局限,农民负担的过重,产业化进程的艰难以及部分农民自身素质的低差。农民“破产”之后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痛苦,还有哪一时代的乡村比今天更丰富呢?惋惜也罢,忧虑也罢,惶惑也罢,时代的潮流依旧不可抗拒地奔流着,新的产业农民正在艰难的蜕变中萌芽、破土。正是这样的动因,每时每刻牵动着我的乡愁思绪,中国勤劳勇敢的传统农民的最后消失,将是很悲壮的一幕,我们的文学应该记录这个悲壮的瞬间。 对于现实主义,我们往往强调它的批判功能,这是需要的,而且现今的文学和社会都非常需要。但是批判功能不能简化生活的复杂性。我在这部小说里不仅塑造了鲍真、梁双牙、梁炜、梁恩华等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同时也刻画了荣汉俊、鲍三爷、宋书记等性格复杂各异的人物形象。乡村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怎样保全?农民将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企盼一个让美好尽情绽放的环境,即便这是一种理想,也是好的。如果我们连理想都没有了,乡村还有什么希望?时代还能进步吗? 城市作为当今市场经济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得到了迅速膨胀式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文学的兴起和繁荣,与之相比,农村题材小说就明显衰弱了,好像成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话题,是一穗过分成熟的老玉米。书市上很难见到农村题材小说了,别说畅销,连面孔几乎都没有了。农村题材小说能否“置之死地而后生”呢?文学这东西就是这样残酷,它一方面让你拼命翻新,另一方面又要求你不能背离它的本质。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我努力了!但是我感觉这部长篇还有这样那样的缺憾,这要由我的上帝读者来检验了。我就像刚刚打工回乡的民工一样惶恐。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河北作协铁凝主席、李刚书记,他们安排我到乡村挂职深入生活,并极为关心我这本书的写作,这本书也算是我挂职的一个小小收获吧。我还要感谢中国作协和鲁迅文学院的领导及各位老师,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使我在学习期间能顺利地将这部小说修改完毕。我还要感谢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老师为本书题写书名。我更要特别感谢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孙向东副局长等领导为我提供了优厚的创作条件,使我能潜心创作,尽快完稿;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多年来对我的关注、支持以及在这部长篇小说出版过程中给予我的种种帮助,并向北京怀柔红螺寺钟磬山庄的朋友们顺致谢意。 我知道了天高,更感受了地厚。我景仰的文学像我们的大平原一样无边无际,还是结天缘、地缘、人缘吧! 关仁山 2002年9月28日于北京鲁迅文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