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是继《国富论》和《赋税原理》之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之篇,它确立了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大师级地位。
该书重点研究财富及人类欲望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困和增进福利;他强调了用货币间接衡量人类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指出了这种衡量的局限性;他认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基于两种动机,即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
《经济学原理》是继《国富论》和《赋税原理》之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之篇,它确立了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大师级地位。《经济学原理》在形式和内容上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被视为对古典经济学的拯救和振兴,故而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美国经济史学家威廉·布雷特在《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指出:“马歇尔集百家之长,构建了一个博大的经济学体系,其理论代表了这一学科的最优成果,其《经济学原理》成为成千上万经济类学生的标准参考书。”
《经济学原理》主导西方经济学达三十余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虽然它在经济学中的支配地位已经让位于他的学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创立的“凯恩斯主义”,但连觊恩斯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它绝对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正如凯恩斯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传》中对他的老师评价的那样:“马歇尔通过他的学生,再通过学生的学生,使之在这个领域的影响达到了主宰一切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