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发于上古,止于清末,所载文献横越千年,是中国史学的宝贵典籍。其中《二十四史》是乾隆皇帝钦定的“正史”;毛泽东一生研读《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批注最多。
读史使人明智,研读二十五史,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
本书辑录了“二十五史”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篇章,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体编撰而成,使读者轻松阅尽上下五千多年的人间沧桑,从中汲取睿见卓识,深化、拓展人生阅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十五史故事(超值白金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翟文明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二十五史”发于上古,止于清末,所载文献横越千年,是中国史学的宝贵典籍。其中《二十四史》是乾隆皇帝钦定的“正史”;毛泽东一生研读《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批注最多。 读史使人明智,研读二十五史,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 本书辑录了“二十五史”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篇章,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体编撰而成,使读者轻松阅尽上下五千多年的人间沧桑,从中汲取睿见卓识,深化、拓展人生阅历。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把中国史学主干的二十五史连贯起来,可说是中国完整历史的总集。研读二十五史,除了可以丰富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本书甄选中国最重要的25部史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按照各部史书的时间顺序分为25个章节,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中国历史,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目录 《史记》 传说中的君王 孝顺谦让的舜 大禹治水 残暴无道的纣王 牧野之战 周公辅成王 国人暴动 掘地见母 名医扁鹊 管仲与齐桓公 晋惠公忘恩负义 晋文公终成霸业 宋襄公“称霸” 秦穆公重用人才 楚庄王一鸣惊人 忠心为国的赵盾 赵氏孤儿 晏婴治齐 大学者孔子 外交家子贡 伍子胥复仇 勾践卧薪尝胆 陶朱公深谋远虑 司马穰苴严厉治军 豫让为主报仇 商鞅变法 苏秦佩六国相印 礼贤下士的孟尝君 聪明机智的弄臣们 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田单复国 屈原自沉汨罗江 范雎复仇 信陵君窃符救赵 12岁当上卿的甘罗 吕不韦谋国被诛 李牧保卫国家 荆轲刺秦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 陈胜吴广起义 楚霸王破釜沉舟 鸿门宴 韩信背水一战 名相萧何 运筹帷幄的张良 周勃复兴汉室 错斩晁错 冒顿振兴匈奴 少年英雄霍去病 大才子司马相如 《汉书》 霸王乌江自刎 贾谊英年早逝 出身贫寒的窦皇后 周亚夫的细柳营 江充诬陷太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奴隶到将军 卜式为国捐财 司马迁写《史记》 汉昭帝明察秋毫 霍光废昌邑王 霍氏灭门 名将赵充国 朱云折槛 尹翁归清正严明 盖宽饶不畏权贵 王莽篡位 《后汉书》 昆阳大战 痛失天下的赤眉军 性情宽厚的阴皇后和马皇后 乐羊子之妻 来歙出师未捷身先死 硬脖子董宣 马援老当益壮 不攀权贵的严子陵 梁鸿与孟光 由憨直到圆滑的郅恽 爱国甚于爱家的孔奋 骄横跋扈的梁冀 深受百姓爱戴的第五伦 东汉贤王刘苍 文武双全的虞诩 黄昌夫妻团聚 十常侍之乱 大奸臣董卓 王允除董卓 蔡文姬归汉 《三国志》 魏武帝曹操 毛玢蒙冤入狱 书法大师钟繇的政治才干 名将贾逵 威震敌胆的张辽 记忆力惊人的王粲 邓艾灭蜀 神医华佗 “曲有误,周郎顾” 大意失荆州 夷陵大战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司马懿算计曹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晋书》 不受礼教约束的阮籍 以德服人的羊祜 杜预、王溶灭吴 有才无行的贾充 白痴皇帝和奸诈皇后 八王之乱 皇甫谧浪子回头金不换 美男子潘安 雄才大略的石勒 周处除三害 “王与马,共天下”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能臣陶侃 书圣王羲之 仁义之士邓攸 大画家顾恺之 廉洁自律的郭翻和杨轲 才女谢道韫和钟琰 王猛扪虱谈兵 苻坚重视文化 桓温神武慷慨 谢安谈笑退敌 《宋书》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足智多谋的王镇恶 裴松之注《三国志》 《后汉书》作者之死 荒淫无道的刘子业 刘休仁功高震主 大孝子朱百年 隐士沈道虔和刘凝之 《南齐书》 萧道成建立齐朝 猛将周盘龙 全才王僧虔 大科学家祖冲之 《梁书》 昭明太子萧统 名将韦睿 一代文豪沈约 靖难忠臣羊侃 皇帝出家 不愿出仕的阮孝绪 山中宰相陶弘景 反对迷信的范缜 梁朝罕见的清官何远 《陈书》 陈叔宝亡国 一代美女张丽华 悍将萧摩诃 打击恶霸的褚玢 《魏书》 文明太后冯太后 孝文帝改革 敢说真话的高允 崔浩写史书 勇将杨大眼 权倾朝野的尔朱荣 道士寇谦之 《北齐书》 兰陵王高长恭 狂暴昏君高洋 一日皇帝高延宗 放荡的胡太后 汉将高昂 史学家魏收 断决无疑的苏琼 《周书》 功高遭忌的宇文宪 名医姚僧垣 勇将达奚武 廉洁将军赫连达 《南史》 绣花枕头萧宏 反复无常的侯景 《北史》 高纬与冯淑妃 买卖官职的元晖 地理学家郦道元 《隋书》 杨坚建立隋朝 有德有才的独孤皇后 杨广篡位 暴君隋炀帝 赵绰执法严明 卑鄙小人杨素 “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 继承父志的贺若弼 正直敢言的刘行本 横行天下的瓦岗军 贤人李士谦 郑母教子有方 《旧唐书》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争夺天下的失败者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千古一后 人镜魏徵 禅宗的分裂 酷吏时代 捕杀蝗虫的姚崇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裙带丞相杨国忠 诗圣杜甫 李光弼卫唐 大贪官元载 宁愿自己死也要百姓活 面丑心恶的卢杞 “二王八司马” “文起八代之衰” 《新唐书》 用兵如神的李靖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一代女皇武则天 第一酷吏来俊臣 桃李满天下的狄仁杰 太平公主叛乱 诗仙李白 阴险的安禄山 张巡守城 权倾朝野的高力士 第一名臣郭子仪 诗史白居易 甘露事变 忠烈名臣颜真卿 牛李党争 冲天大将军黄巢 《旧五代史》 野心家朱温 十三太保之首李存孝 宠幸伶人的唐庄宗 儿皇帝石敬瑭 长乐老冯道 《新五代史》 拒绝认父的刘皇后 周世宗柴荣 可悲的才子皇帝李煜 《宋史》 陈桥兵变 半部《论语》治天下 杨家将 诡计多端的王钦若 奸相丁谓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铁睑将军狄青 范仲淹改革 铁面无私的包拯 大科学家沈括 欧阳修整顿文坛 王安石改革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文坛奇才苏东坡 花石纲 方腊起义 陈东领导太学生请愿 靖康之变 李若水骂贼而死 宗泽抗金 岳飞大破兀术 卖国贼秦桧 王彦组织八字军 虞允文书生救国 韩佬胄北伐 放翁陆游 理学大师朱熹 误国奸臣贾似道 压山之战 文天祥就义 《辽史》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 辽国汉臣韩延徽 辽国中流砥柱耶律休哥 耶律乙辛陷害太子 《金史》 阿骨打誓不低头 完颜宗翰灭宋 残暴不仁的完颜亮 昭德皇后宁死不受辱 《元史》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第一大将木华黎 元朝第一文臣耶律楚材 元朝创始人忽必烈 《授时历》的编撰 死于非命的阿合马 大画家赵子昂 以权谋私的桑哥 一心为国却遭猜忌的脱脱 《明史》 红巾军起义 和尚当皇帝 朱元璋大战陈友谅 鄂国公常遇春 开国第一将徐达 朱元璋大杀功臣 刘基求雨 仁慈的马皇后 靖难之变 残忍变态的明成祖 郑和下西洋 土木堡之变 于谦守京城 有才无德的徐有贞 王守仁平定叛乱 贪玩误国的明武宗 大礼议事件 严嵩乱天下 杨继盛冒死劾严嵩 戚继光驱逐倭寇 壬辰援朝 海瑞刚正不阿 张居正改革 抗税事件 梃击案 木匠皇帝 魏忠贤陷害东林党 袁崇焕抗敌 皇太极巧施反问计 优秀科学家徐光启 闯王李自成 福王之死 吴三桂借清兵 史可法战死扬州 《清史稿》 努尔哈赤起兵 多尔衮辅政 郑成功收复台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康熙帝平三藩 《尼布楚条约》 三征噶尔丹 诸皇子争位 年羹尧与雍正帝 《四库全书》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虎门销烟 陈化成保卫吴淞 昏庸的成丰帝 辛酉政变 恭亲王奕? 天京事变 曾国藩组织湘军 僧格林沁之死 李鸿章入阁 左宗棠抬棺入疆 镇南关大捷 黄海大战 戊戌变法 宣统退位 试读章节 掘地见母 春秋时期有个叫郑的诸侯国,它的国君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武姜为妻。武姜生了两个儿子,生大儿子的时候遇到难产,小孩脚先出来,把武姜疼得要死。好不容易才把他生下来,可武姜也只剩半条命了。所以武姜不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叫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后来武姜又生了个小孩,这次武姜没有受到什么痛苦,所以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叔段。 叔段出生后不久,郑武公就去世了。当他病重的时候,武姜请求立叔段为太子。但当时寤生已经17岁了,叔段才是个婴儿,再说寤生又是长子,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可能废寤生而立叔段。所以郑武公没有答应武姜。郑武公死后,寤生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他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刚即位,武姜就要他封个大城市给叔段,郑庄公没有办法,只好把京封给了叔段,从此叔段就被称为太叔。大臣祭仲进谏道:“京这个城池比国都还大,按理是不能封给庶子的。”郑庄公很无奈地说:“母亲非要我这样做,我有什么办法?”叔段在京城生活了20多年,渐渐长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他知道母亲疼爱自己,武姜也经常唆使他篡位,叔段本来也不是什么老实人,很快就起了歹心。 叔段在京城招兵买马,修整武器,图谋不轨,武姜在国都里面不停地和他传递情报,准备一有机会就发兵篡位。不久,郑庄公去朝见周天子,叔段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带领人马直扑国都,武姜在里面做内应。谁知道这是郑庄公设下的圈套,他早就知道叔段不安好心,但又没有理由消灭他,于是就设计让他主动造反,自己好有出兵借口,他早就在附近埋伏好一支部队,等叔段上钩。 叔段发兵后不久,郑庄公布置好的军队迎头赶上,双方展开大战。叔段毕竟是造反,师出无名,很多部下都不愿意为他作战。郑庄公的军队很快就把叔段打败了,叔段好不容易才从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匆忙逃跑。郑庄公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了京城。京城的百姓见叔段大势已去,再加上很痛恨他为了一己私欲而发动战争,纷纷背叛了他,主动开城门投降。叔段赶紧逃到鄢这个小城躲避,可这个小城怎么能抵挡得住郑庄公的大军呢?很快鄢就被攻破了。叔段像条丧家之犬一样到处乱逃,最后逃到共城,不久被杀。 郑庄公平定叔段叛乱后,追究责任,发现一切都是母亲唆使的。他非常生气,搞不懂母亲怎么能这么偏心,一气之下就把武姜迁到颍城居住。他还发誓说:“不到黄泉,我绝不和母亲相见!”可见他当时的火气有多大。 可过了一年多以后,郑庄公后悔了。他对武姜感情还是很深的,当时只是一时冲动而已。他想起母亲虽然不喜欢自己,但在没有叔段的时候还是对自己不错的,再说母亲是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生下来的,一想到这郑庄公就忍不住流泪。可是自己已经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发过誓,怎么能食言呢?他很矛盾,但对母亲的思念一天比一天深。 颍考叔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看出了郑庄公的意思,不过也不好明说。一天颍考叔把贡品交给郑庄公,郑庄公正好心情不错,就留颍考叔吃饭。颍考叔把酒席上最好的食物都偷偷放在自己兜里。郑庄公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颍考叔回答道:“我的老母还在家里,今天有这么多好食物,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吃。”郑庄公很感动,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多好啊!”颍考叔装作一副奇怪的样子问道:“国君不是有母亲吗?为什么不能像我这样呢?”郑庄公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你又不是不知道我那个糊涂母亲,做什么不好,偏偏帮我弟弟造反。我一气之下就发了毒誓,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现在我想孝敬母亲,可又怕违背誓言遭报应。你看怎么办?”颍考叔笑笑说:“这还不简单,挖个很深的地道,一直挖出泉水。然后把你母亲带到里面,你再进去见她。这不就是在黄泉里面相见吗?”郑庄公茅塞顿开,马上照他的话去做,最后终于在地道里见到了母亲。武姜早就过够了被软禁的生活,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这次见郑庄公这么孝顺,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名医扁鹊 扁鹊原名秦越人,少年时期在客舍工作。相传,有个叫长桑君的人在客舍里居住,扁鹊认为他是个奇人,服侍他很恭敬。十几年过去了,长桑君让扁鹊来见他,对他说:“我有秘方想传授给你,你不要告诉别人。”扁鹊答应了他。长桑君就给了他一包药,对他说:“用上池之水服用这种药,30天后就能明白事物了。”然后把自己的秘方全部给了扁鹊。扁鹊照他的话去做了后,能够隔着墙看东西,看人的话能看到五脏六腑。从此他就成了名医。 扁鹊在经过虢国的时候,听说虢国太子死了。他跑到虢国宫殿里去,问一个喜欢医术的中庶子说:“太子得的什么病?”中庶子说:“太子是血气不能按时运行,阴阳交错而不能泄出,突然就暴发在体外,实际上是由体内的伤害引起的。精神不能制止邪气,邪气郁积而泄不出去,所以阳脉缓而阴脉急,才会突然昏倒而死。”扁鹊问道:“什么时候死的?”回答:“今天鸡叫的时候。”又问:“收敛了吗?”回答:“还没有,死了还不到半天呢。”扁鹊说:“我是渤海人秦越人,还未仰望过贵国国君的风采。听说太子不幸去世,我能让他活过来。”中庶子不相信,说:“先生不是在开玩笑吧?你凭什么说太子能活过来呢?我听说以前有个叫俞跗的名医,他医术高超,掀开病人衣服观察就能知道疾病的位置。还能割开皮肤疏通血管、清洗肠胃。先生的医术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还有可能让太子活过来。不能像他那样而想救活太子,那简直连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子都骗不到的。”扁鹊仰天长叹道:“你说的那些方法好像是用管子来看天空,从缝隙中看斑纹一样。我不用望闻问切之类的方法就能知道病人得的什么病,可以判断病情的方法太多了,不能停留在一个角度去看。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可靠,你可以去看太子,一定能听到他耳部有响声,而且鼻子还在张动。你顺着双腿一直摸到阴部,还有些体温。”中庶子听了这些话后目瞪口呆,马上跑去把扁鹊的话告诉了国君。 国君听了之后大惊,出来接见扁鹊,说:“我很早就听说您的名声了,但是没有去拜见过。先生到我们这个小国来行医是我们的荣幸。有先生的话我的儿子才能活,否则就死定了。”国君话还没有说完就泣不成声,连脸色都变了。扁鹊说:“太子的这种病就是所谓的假死。由于阴气破坏,阳气断绝,所以脉象好像就没有了,给人以死去的印象。但其实并没有死。高明的医生能够救活他,而庸医是不行的。” 扁鹊让学生准备好针石,针灸太子的百会穴,过了一会太子就醒了过来。然后又拿了些药给太子吃,很快就痊愈了。当时天下人都说扁鹊能起死回生,扁鹊却说:“我哪里有这个本事,我只是让应该活的人活过来而已。” 扁鹊去齐国游历,桓公把他当客人招待。扁鹊参见桓公时对他说:“您有病在皮肤的纹路里面,不治的话会变重的。”桓公说:“我没有病啊。”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医生都是贪财的人,就爱治一些根本没有病的人,以此来邀功。”5天后,扁鹊又来参见,对桓公说:“你的病已经到血脉里面了,不治的话会更麻烦的。”桓公还是说自己没病,而且还很不高兴的样子。又过了5天,扁鹊说:“你的病到肠胃了,不治就更深了。”桓公不理他。5天后扁鹊远远看见桓公,转身就走。桓公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要这样,扁鹊说:“当初病在皮肤的时候,热敷一下就没事了;病在血脉的时候,针灸也能治好;就算在肠胃里了,药酒也能治;等病发展到骨髓里面的时候,神仙都没办法了。现在他的病就是到骨髓了,所以我没有必要见他了。”后来桓公果然发病,赶紧派人去找扁鹊,可扁鹊早就逃走了。没过多久,桓公就死了。 扁鹊声名远播,直到现在,很多治病的方法都是从扁鹊那里传下来的。P10-12 序言 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蕴含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昭示着国家和民族兴衰更替的客观规律。鲁迅说过,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历史研究不仅涉及历史人物、王朝政治的功过是非,而且事关国运兴衰,学习历史,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史学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可说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史料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媲美的。从《史记》开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加上《清史稿》,这25部史书如沧海明珠独放异彩。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共130卷,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问,共3000年左右,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共120卷,为东汉班固所著,起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为纪传体东汉史,纪、传90卷,南朝宋范晔撰,志30卷,晋司马彪撰,共120卷,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到汉献帝的历史。《三国志》共65卷,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记述三国鼎立时期比较完整的史书。《晋书》共130卷,记载从晋武帝泰始元年到恭帝元熙二年(公元265~420年)共156年的史事,始修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由宰相房玄龄领导,撰者会集当时著名学者文士。《宋书》100卷,南朝梁沈约撰,叙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宋顺帝昇明三年(公元479年),共记刘宋60多年的史事。《南齐书》原为60卷,今存59卷,为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了南朝齐共24年的史事。《梁书》共56卷,为唐姚思廉撰,记叙了梁武帝天监元年至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02~557年),共56年的史事。《陈书》共36卷,为唐姚思廉撰,记载了陈武帝永定元年到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57~589年),共33年的史事。《魏书》114卷,包括子卷共130卷,北齐魏收撰,记载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琏到东、西魏相继灭亡,共计170多年的史事。《北齐书》共50卷,为唐李百药撰,记叙了公元534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建立、北齐代东魏到公元577年北齐灭亡为止,共40多年的史事。《周书》共50卷,为唐令狐德橥所撰,记载北周20多年的史事。《南史》共80卷,为唐李延寿撰,起自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170年的史事。《北史》共100卷,为唐李延寿所撰,记载起自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包括北魏、北齐(包括东魏)、北周(包括西魏)和隋朝共233年的史事。《隋书》共85卷,为唐魏徵等撰,记载了隋朝37年的史事。《旧唐书》共200卷,为后晋刘昫等撰,记述了唐代290年的史事,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书。《新唐书》共225卷,为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事增文省,搜罗了不少新史料填充其中。《旧五代史》原本150卷,为北宋薛居正等撰,以五代各自为书,后散佚,我们现在读到的《旧五代史》为清朝邵晋涵等所辑。《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共74卷,为北宋欧阳修模仿《春秋》笔法将五代熔而为一所撰,为唐以后唯一的私修史书,与《旧五代史》同为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主要资料。《宋史》共496卷,撰者署名为元朝宰相脱脱,其实翰林学士欧阳玄出力最多,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是二十五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辽史》共116卷,署名元脱脱所撰,记载了辽国200多年的史事,也兼叙了辽建国前契丹族和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历史。《金史》共135卷,署名元脱脱撰,全书记载了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到金朝灭亡约120年的史事。《元史》共210卷,为明宋濂等撰,记载了元朝自元太祖至元顺帝14朝的历史。《明史》共332卷,加上目录4卷,共336卷,为清张廷玉等撰,编纂时间在二十五史中占第一位,但明朝历史颇为复杂,很多问题并非《明史》所能包括。《清史稿》共529卷,修于1914~1927年间,因未经当时官府承认,又是初稿,编纂者并未视为成书,因此只称为《清史稿》。 作为中国史学主干的二十五史连贯起来,可说是中国完整的历史总集。研读二十五史,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人生启迪。 这25部史书大多采用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我国从远古至清朝末年数千年的历史流传,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衰轨迹,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艺术、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百科全书。然而这些史学巨著文字浩繁,加上古文艰深,普通读者穷一生精力也很难读完,鉴此,我们推出了这部《二十五史故事》。 在本书中,我们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展现中华文明的史学巨著。全书按照史书顺序,共分25个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为了帮助读者排除阅读障碍和拓展知识面,我们在书中设立了相关知识链接,简要地介绍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知识。此外,本书还精选了300余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与文字互为补充和解释,力求精确、经典。精确是指对文物、遗迹、人像等图片的选用和说明准确无误,经典指各个故事都选取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图片。文图对应,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精练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