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的日本警察,连自己也“卫”不了自卫队;可怕的日本制作,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当日本遭遇大盐地震,太太最盼丈夫死;没有身份证的国度,富孩子的穷生活;日本让“爱国教育”走开,靖国神社就是这么个东西;中国人没见过的技能“奥运会”……如果中日再次遭遇,我们会有优势吗?
本书是冰冷雨天作品。在这里我们可以读懂日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冰眼看日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俞天任 |
出版社 | 语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能”的日本警察,连自己也“卫”不了自卫队;可怕的日本制作,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当日本遭遇大盐地震,太太最盼丈夫死;没有身份证的国度,富孩子的穷生活;日本让“爱国教育”走开,靖国神社就是这么个东西;中国人没见过的技能“奥运会”……如果中日再次遭遇,我们会有优势吗? 本书是冰冷雨天作品。在这里我们可以读懂日本! 内容推荐 日本,对这个永远不会搬家的邻居,我们到底了解多少,恐怕多数人会是茫然地摇头。我们只知道从情绪上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反对日本教科书美化侵略史,却没有去想如今的日本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动漫文化,有最先进石油运输装备,有独一份的化纤制造业,有完善的义务教育制度,有从小就在孩子当中培养的团体意识,有配套的灾害应急机制…… 本书的几十篇短文,都是作者留日十几年来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和感受,范围覆盖政治、社会、教育、产业、习俗和人际关系,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对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了解日本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可以照见我们自己。 目录 古怪男女 日本男人的性狂想 日本女孩的婚前疯狂 12岁女孩的梦想:嫁出去 太太最盼丈夫死 猫嫌狗厌的退休老头 “太监化”的年轻人 “不像个男人”的男人 学完《毛选》学《蒋记》的鬼子 鬼子“进庄”之后 日本人眼中的外国人 社会百态 警察:好警察不如坏小子 军队:连自己都“卫”不了的自卫队 法律一:顾前不顾后的交通法 法律二:捡钱不还要获刑 公共事故:是天灾更是人祸 防灾:从日常做起 地震:7.3级阪神大地震幸存记 自动贩卖机:什么都能买的便利店 驾照:买车容易,驾照难办 配眼镜:生意让给别人做 看医生:磨洋工的小诊所 日本姓氏:水井上松树下漫画:全民连环画 没有身份证的国度:怎样证明自己是自己 “分裂”的日本:关东人靠左,关西人靠右 日本制造 新日铁的独门买卖 非此不可的日本纤维 比别人贵20倍的钢管 年运行6000多小时的挖掘机 只有日本会造的天然气LNG船 六十年,18次诺贝尔获奖记录 中国人没见过的“奥运会” 想象力是靠不住的 高职生的人造卫星 非常教育 学校就是养鸡场 补习班做成了产业 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 富孩子的穷生活 智障也要满街跑 弄不懂的教育制度 简单而又复杂的日本高考 鸡同鸭讲的爱国教育 倒贴钱也不去上的日本军校 战前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 花样政治 考试考出来的高官 倔里倔气的共产党 土头土脑的自民党 没头没脑的民主党 古里古怪的公明党 “一党专政”下的日本政府 “选举”选出来的八嘎 “给脸不要脸”的选民 “不可接触”的贱民 “各唱各调”却又“舆论一律”的大众传媒 靖国神社就是这么个东西 后记 试读章节 日本男人的性狂想 日本公司的事务员一般都是小丫头,这些女事务员(日语叫OL,Office lady的意思)的制服一般都是西服背心加裙子。但老冰见过一家不一样的公司,女事务员的背心裙子外面还加了一条围裙,弄得办公室像餐馆似的。老冰觉得奇怪,问他们是怎么一回事?才知道是那些色迷迷的大叔(日语发音是H-NO-O’SAN)给闹腾的。 日本的房租贵,因此,公司办公室都很小,文件资料堆得到处都是,柜子顶上也有,小丫头们有时要站在凳子上去拿柜子顶上的文件,那些色迷迷的日本大叔们就敢公然把头伸过去看小丫头们的裙底风光。小丫头们当然不高兴了,又不敢得罪客户,于是就想出了这个穿围裙的法子,好歹让小丫头们在心理上能觉得安全一点。 意大利男人和法国男人的殷勤是挺有名的,用英语说他们那是fresh,而日本男人就不能用那个词,因为日本男人不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女人,也不是以一种骑士精神来对待女性,而是纯粹从性的观点在看女人。那么用什么词呢?想了想,没有。还是用日本字吧:H。这个H是从哪儿来的呢?据说是昭和初期一些时髦女性用来代表husband的隐语,那么这个词的意思也就变得赤裸裸了——夫妇嘛,还能干啥! 赤裸裸到了什么地步呢?到了JETRO(日本贸易振兴会)要对各公司下通知,要求各公司对驻外员工加强教育,不准乱说乱动,以免被卷入性骚扰诉讼。因为三菱自动车(北美)几年前曾发生过这类诉讼,结果三菱自动车(北美)败诉,美国的官司一旦打输,随之而来的巨额赔偿可想而知:赔了3 000多万美元! 不教育不行,日本男人在国内是无法无天的,讲几件老冰自己看到的匪夷所思的邪门事吧。 一次客户请老冰去参加他们的慰安旅行。日本人的所谓旅行就是找个温泉泡,泡的时候有人在男池和女池的分隔墙上找到了一个小洞,这时奇观发生了:社长掐着表,大家排好队,轮流凑在那个洞前面看,谁也不准多看一秒。 还有一次访问客户时,听到他们的常务在问一个小丫头:“你的胸脯那么大,是真的还是假的?” 小丫头:“当然是真的了。” 常务:“为什么?” 小丫头:“真的和假的是不一样的。”接着花了30分钟给那位常务先生讲解怎么看胸脯的真假。托福,老冰从此以后也学会了看真假。 还有一个客户,特别喜欢摸小丫头的PP,我只好对他说,如果以后再这样的话就不能做生意了。他很不理解,说小姑娘的PP不就是给人摸的吗?我说我不管,反正你在我的办公室不准摸。他问我为什么,我只好说实话:看到你摸我也想摸。 就连有名的经济学家、早稻田大学教授植草一秀,都在地铁里把镜子伸到女学生的裙子里边去,给警察抓了现形,弄得身败名裂。你说这拨日本男人不教育教育能放他们出国?一个个等着吃官司吧。 日本的男人就是这么肆无忌惮。现在和国外有往来,特别是经常和欧美国家有往来的大公司要好一些,起码不敢赤裸裸地在办公室里调戏女职员或者是侃色情话题,但是一般的中小企业还是没什么大变化。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以为日本男人都是色情狂了吧?恰恰相反,日本男人在平均意义上可以说还有点性无能。日本人特别喜欢把话题扯到性上面,与其说是性欲过剩,不如说是无意识地想掩盖这一点,表现出点“男子汉”的气概来。事实上有调查表明,日本夫妻之间的性生活频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过长的劳动时间和精神负担压抑了本来就有神经过敏倾向的日本人的性欲望。 日本人也知道这一点,当然不会公开承认,但是有时也能通过一些怪事反映出来。几年前出过这么一件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事情:日本的议员们大多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有个做过总务厅长官的自民党议员太田诚一,在一次公开演讲时讲到不久前发生的早稻田大学学生的集体强奸案时,居然说:那些强奸犯总算还有性欲,比那些连婚都不想结,小孩也养不出来的人要好些。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其实大家都知道他的本意:这位当过大臣的议员先生不会昏庸到公开鼓励强奸有理,他只是在表示对出生率低下的担忧,而且公开地把出生率低下和性欲减退连到一起去了。不管是否有那种关联,但是场面上的话不能那样讲呀,那在政治上也太不正确了。 我们公司里的几个日本小伙子就看不出他们还有什么欲望,更不要说性欲了。成天除了工作以外就是看漫画书,用手机发伊妹儿,要不然就是琢磨上哪儿整一辆二手车。有时候真不知道他们活着干什么?可能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太大,人的基本欲望反而被压制起来了。为了缓解这种精神压力,日本社会和日本男人选择了一种奇怪的放松方法,就是不断地对女性进行性骚扰。或者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社会也在不断制造大量有性骚扰嫌疑的话题,有一位日本女演员叫藤原纪香的,大家可能都知道,说实话纪香的身材确实不错,但原来也仅仅是身材还不错,并不是超级明星。几年前,一家体育报在老人节时对1 000名75岁以上的老人做了一次很具有日本特色的社会调查,题目是“你最想(被)干的(男)女影视明星是谁?”其中名居女星榜首的就是藤原纪香,这一下,她一夜之间成了超级明星。 日本还有一种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社会现象,就是娶大娘子。中国虽然有所谓“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但也几乎就到此为止,而且也不多。而日本家庭女大于男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名人。原来的田中角荣访华时印发的内部资料中说田中太太比他大8岁,当时中国人吓了一跳,其实这在日本不稀奇。知道宫泽理惠的人很多吧,日荷混血儿,18岁的时候那可真叫漂亮,而就是这位漂亮的小丫头,居然被未婚夫(一位相扑横纲,当时18岁,和她一样大)抛弃,情敌是一位28岁的老阿姨! 28岁的老阿姨河野景子到底是TBS的看板节目主持人,漂亮,这事还说得过去。那享名日美两国的棒球运动员铃木一郎呢?娶了一个电台主持人,比自己大8岁,而且长得特别不利于环境。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社会压力太大,娶大娘子又当妈又当姐又当老婆,男人轻松。在外面那么累,回来还有一个跟你缠不清的嗲妹妹,受得了吗?! 所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畸形,日本男人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不能算真正的“男人”,他们没有照顾女人、孩子的能力,而只能被人照顾,他们属于心理发育未成熟的一群。 …… P3-6 后记 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出国还是很稀罕的事。到日本是晚上,第二天一早就迫不及待地走到街上去看“东洋景”。可是走上街看到了街景以后很有些丧气,街上走的人长得和自己一样的脸,店铺里挂出来的幌子也都是自己所认识的字,“这也算出了国?” 确实,从表面上看来,日本和中国确实很相像。所以原来甚至都有“同文同种”一说。日本在侵华战争失败以后,这四个字现在是见不到了。但看上去的相像之处还是实在太多。 可是随着对这个看起来和中国很相像的社会的了解逐渐增多,所受到的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也越来越多。原来在相同的面孔、相似的文字、相近的行动后面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却是那么的不同。 然后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和思考以后,却又能发现这种不同并不是不可理解,反而很容易理解,这就更加觉得有趣。 有这么一种说法,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日本彻底离开了中华文化圈。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一定道理,首先就是作为中华文化圈象征的汉字在日本的使用大量减少,加上战后美国占领军带来的美国式价值观在日本成为主流价值观,确实很容易使人得出这种印象。但是仔细看去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上千年的文化影响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够消除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于榻榻米、寿司和生鱼片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更体现在外层包装的美式价值观外衣下面所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日本式思维方式。 美国式思维方式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思维方式,而所谓日本式思维方式其实对中国人不太陌生,其实日本人所有的是很典型的东方式农耕民族的思维,更不要说日本在历史上受到中国儒教文化的强大影响。很多一开始不理解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只是自己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先入观念,自以为是地认为既然日本人是外国人,思维方法就很自然地和自己不同而已。 在日本时间长了以后,特别是和日本老一辈的人交往以后,才发现日本人的思维方法其实和中国人一样,起码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至于年轻一代的思维方法,只要看中国的所谓80后、90后和他们的父辈在价值观上的冲突就可以推知了。因为中国现在也处在一个价值观激烈变化的时期,可以说这几十年来价值观的变化甚至超过了过去两千年之中所发生的变化。 这里的文字,都是笔者在日本的生活工作中所见到听到的事情。笔者只是一个打工仔,不是什么社会学家,做不了什么深刻的分析,就只能是记录下来,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还是满意这些解释的。 像任何社会文化一样,日本文化也有其优缺点。因为中国和日本相邻甚近,所以这些优缺点对中日关系也影响甚大。对日本民族、日本文化的长处我们当然应该学习,但即使是日本社会的问题我们也不应该只抱着讥笑的态度,因为中日文化有不少相像之处,中日两国在发展阶段上也有相像之处,别人的问题我们或者也有,或者将来也会遇到,认真观察别人的问题,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们自己的发展也会有不小的帮助。 这就是笔者写这些东西的出发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