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并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中,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青年将领。他短暂的一生中,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谢本书所著的《讨袁名将(蔡锷)》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蔡锷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讨袁名将(蔡锷)/民国人物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谢本书 |
出版社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锷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并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中,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青年将领。他短暂的一生中,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谢本书所著的《讨袁名将(蔡锷)》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蔡锷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内容推荐 谢本书所著的《讨袁名将(蔡锷)》为《民国人物大系》之一。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市)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在护国运动中以“讨袁名将”、“护国军神”著称,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他仅仅活了34岁的短暂一生中,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的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辛亥云南军都督府;二是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领导了反袁护国战争,立下特殊的功勋。这两件事,奠定了蔡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在辛亥革命时期,许多爱国志士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行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列举了当时著名的风云人物33人中,就有蔡锷的大名。是的,蔡锷确实不愧为当时著名的风云人物,而且在护国战争后不久,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讨袁名将(蔡锷)》就从辛亥革命时期,几件关于蔡锷的口碑说起。 目录 一、从辛亥年间的口碑说起 (一)微服出访 (二)关闭“后门” (三)迟到罚款 二、青山绿水出“神童” (一)“铁打宝庆”——蔡锷的家乡 (二)蔡锷的家族 (三)少年时代 (四)长沙时务学堂 三、在日本留学的日子里 (一)初入日本 (二)参与自立军的活动 (三)“军国民主义”的鼓励者 四、在广西的风波 (一)初到广西 (二)边防建设与培养人才 (三)是同盟会员吗 (四)驱蔡风潮 五、可与武昌起义媲美的辛亥昆明起义 (一)蔡锷的第二桑梓 (二)一部有影响的兵书 (三)担任云南新军协统 (四)昆明辛亥起义的准备 (五)火急,“救驾!” (六)重九起义的成功 六、辛亥云南军政府的改革 (一)云南军政府的建立 (二)政务之改革 (三)财政之改革 (四)其它方面的改革 七、滇西问题的妥善处理 (一)滇西问题的起因 (二)滇西问题的和平解决 八、辛亥滇军对邻省的支援 (一)出兵四川,支援革命 (二)途经贵州,插手黔局 (三)进军西藏,平叛与反侵略 (四)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评说 九、在“二次革命”中 (一)党派关系与“不党主义” (二)从主张国权到维护集权 (三)离开云南,面临新的抉择 十、在北京的心愿与幻灭 (一)一厢情愿 (二)幻想成了泡影 十一、毅然逃出虎口 (一)筹安会紧锣密鼓 (二)梁启超的转变 (三)暗中联络准备 (四)冒险于海天万里以外 十二、云南护国首义 (一)袁世凯帝制自为 (二)云南起义的酝酿 (三)反袁护国战争正式爆发 十三、在四川作战的艰苦日子里 (一)挺进四川 (二)川南鏖战 (三)反攻大捷 十四、继续进行反袁斗争 (一)斗争在继续高涨 (二)护国军军务院 (三)袁世凯一命呜呼 十五、最后的几个月 (一)临危受命四川督军 (二)军务院宣布撤销 (三)去日本就医 (四)病逝日本福冈医院 结束语 蔡锷生平简表 试读章节 一、从辛亥年间的口碑说起 蔡锷在领导辛亥云南起义及其后对云南进行的改革,对云南以至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方面文献记载已经不少,我们先选择几件口碑说起。有的可以找到部分文献记载加以印证,有的则缺少或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回忆人却可以担保其事实的真实性。 (一)微服出访 这段口碑,出自已故云南大学法律系教授、唐继尧的亲妹夫、民初著名人士李修家之亲弟李德家的回忆。本世纪80年代,李德家教授生前,与作者曾就蔡锷、唐继尧及民初云南军政情况,作过多次交谈。关于蔡锷担任辛亥云南军政府(军都督府)都督时微服出访的故事,就是李德家教授讲述的。李德家教授说,这段故事虽然缺少文字记载,然而在民初的昆明流传较广,应当是可信的。 蔡锷新官上任,担任了云南都督。成了一省之长后,他逐渐意识到,要稳定社会秩序,就必须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而作为经济比较落后、财政赤字庞大的云南,该从哪里人手呢?想来想去,还是先走历史上“清官”的道路——微服出访,体察民情,了解情况,调查研究,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一个冬天的傍晚,蔡锷脱下了将军服,换上了一套蓝布长衫,脚上穿着土布粗鞋,不带任何随从,走出了都督府(今昆明市内五华山)的大门,悠哉游哉地信步向大街走去。对这个瘦削矮小、穿着土布长衫、年仅29岁的年青人,除了熟悉他的少数军政官员以外,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什么大人物。 蔡锷信步到商店走一走,与售货员简单地交谈一阵,又到大街上旁听人们的街谈巷议,还主动与几位老者攀谈。这时的昆明,城区人口还不足10万,城区狭窄,房屋陈旧,街道简陋,商品贫乏,人民的生活还很穷困。人们因辛亥革命的成功而欢欣敢舞,但又对当前的生活困难而忧愁焦心。这一切都给蔡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走着走着,在脑子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概念,仅仅推翻清王朝的旧政权是不够的,云南需要改革,社会需要安定,生产需要发展,财政需要平衡,人民生活需要改善。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从心眼里支持新生的革命政权,新政权也才能逐步巩固。 不知不觉,夜已深了,街道上的行人少了,蔡锷这才想到自己也该回都督府了。蔡锷漫步来到五华山都督府的大门口,正准备进入大门时,大门岗亭的卫兵大吼一声:“证件!” 蔡锷没有穿军衣,也没有带任何证件,而卫兵是刚换来不久的新部队的士兵,不认识蔡锷。蔡锷犹豫了一下,不便作任何解释,一声不吭地退走了。他想,转到后门,也许不会这样为难。 蔡锷沿着华山南路、青云街,走到了五华山都督府的后门,后门的卫兵也不认识蔡锷,还是要证件。蔡锷很为难,又觉得不便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遂对卫兵说:“请通报,我要会见都督夫人。”他要找自己的老婆来解围。但是卫兵无法理解,又问他是什么人,蔡锷仍然不便明说。于是,卫兵对这个衣装不整、其貌不扬的年青人顿起疑心,忍不住提起手来,“啪,啪!”甩了蔡锷两耳光。 响声惊动了传达室的一个年青参谋。参谋赶忙出来看发生了什么事,不看则已,一看就慌了手脚。怎么,卫兵打了蔡都督!?他赶忙上前,喊了一声“都督”!蔡锷虽然脸色不好看,但并未生气,也没有讲什么话。参谋把蔡锷扶进都督府后,忙向蔡锷道歉和解释。蔡锷打断了他的话说:“好吧,和我到办公室去一下。” 参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跟着蔡锷进了都督办公室,开了灯。蔡锷坐在办公桌旁找来了一张便笺,写了手令。参谋站在旁边吓呆了,不知如何是好。蔡锷把手令写好后,交给参谋,又说了一句话:“照命令马上执行。”参谋战战兢兢地看完了手令,一块石头落了地,忍不住笑了一声说:“是!” 原来,蔡锷的手令说,特提拔后门卫兵为排长,立即执行。可是,当参谋拿着手令到后门时,卫兵不见了,只有一支步枪放在后门岗亭内。参谋与蔡锷进后门时,卫兵知道自己错打了都督两耳光,心里非常害怕,无可奈何,只好放下步枪,悄悄地逃走了。 后门卫兵虽然没有当成排长,然而这段佳话却流传了下来。蔡锷的为人做事及其性格,在这段佳话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熟悉蔡锷性格的老人说,这个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符合蔡锷的个性。 (二)关闭“后门” 走“后门”之风,大讲人际关系,在古老的中国渊源已久,从而形成积习相沿,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特色。要改变这种积习,确实难乎其难。不过,历史上有许多有为之士曾为改变这种积习和风气,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蔡锷可以算作其中的一位。 蔡锷出生在湖南宝庆农村,可以记忆的长辈,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当蔡锷在辛亥革命时担任云南都督这样大的官的消息,传到湖南宝庆蔡锷的家乡时,乡亲们高兴、兴奋的劲头是可以想见的。高兴之余,就想做点什么事。蔡锷有两个弟弟,一个名叫蔡钟(松垣),比蔡锷小4岁,这时已25岁了;另一个叫蔡□,比蔡锷小10岁,这时也有19岁了,都在农村当农民,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两弟兄听说大哥当了都督,高兴得很,决定老二(蔡钟)先去看看大哥(蔡锷),看看能不能谋个工作,或找个一官半职,然后老三(蔡铄)再决定是否去云南。 蔡钟征得母亲的同意,带上两件换洗衣服就上路了。家里没有钱,只好步行,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辛旅程,终于来到了昆明。这时已是1912年春天了。蔡锷见到二弟已经长大成人,当然非常高兴,热情地招待他在家里吃住,派人陪他参观、游览,看看昆明地区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几天过去了,旅途的疲劳已经消失,昆明附近的风景区也大多浏览了,蔡钟却没有打算离开昆明的表示。蔡锷从交谈中获知,弟弟是想来这里找一个工作的。 在民国初年的云南,百废待兴,作为一省之长的蔡锷,要给弟弟找个工作,或者弄个一官半职,实在是很容易的。然而,蔡锷却认为,这样做,有“安插亲信”的嫌疑,对于云南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今后云南的工作,有诸多的不利,因此下决心关闭、堵塞这种“后门”。 P2-4 后记 蔡锷在他34年的短暂岁月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怀念的东西。综观蔡锷的一生,我们可以归纳出他的若干特点。 首先,他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军事家、优秀的爱国主义者。对于蔡锷来说,他主要的不是理论家、思想家,而是一个行动家、实干家、爱国主义者。因此,我们评价蔡锷,应该着重考察他的行动及其产生的客观效果。尽管蔡锷的思想前后有矛盾,而且受梁启超的影响较深,然而蔡锷与孙中山、黄兴也有较密切的关系,与黄兴的关系尤为密切。更重要的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所做的两件主要事情,即参与领导辛亥云南起义和反袁护国战争,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革命的、进步的,其功绩是不能抹煞的。他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志士、护国讨袁名将。不能因为蔡锷思想前后有某些矛盾,或者从动机上加以揣摩,就否定蔡锷在这两件事情上的功绩,更不能由此否定这两件事在历史上所起的客观的进步作用。 其次,蔡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考察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漠视其支流,但更要看他的主流。蔡锷在辛亥革命前,追随过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辛亥革命后,对袁世凯有过幻想。但是,第一,这些问题只是蔡锷一生中的支流,是相对次要的部分,而且在历史上确实没有发生重大影响。我们如果离开了蔡锷在辛亥、护国时期的历史作用,而过多地纠缠于别的枝节问题,就不可能对蔡锷作出正确的评价。第二,还应当看到,蔡锷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大体上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前进的。他在辛亥前曾追随君主立宪派,然而辛亥革命一爆发,他就毅然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辛亥革命后对袁世凯曾抱有幻想,但在袁世凯出卖祖国和帝制自为的阴谋暴露以后,他又毅然举起了武装讨袁的旗帜,并为此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如他在护国战争时期一封家书中所说:“战死疆场,决无所悔”。最后虽非战死疆场,却因疆场劳累而病逝。他为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再次,为官清廉,是蔡锷被人称道的又一特点。蔡锷在辛亥革命后担任云南都督,曾带头两次减薪,月俸由600两(元)减到60元,只等于一个营长的月薪;生活简朴,而且拒绝任何形式的贿赂。其弟由湖南来滇谋职,蔡锷却认为不妥,给旅费20元,令其徒步还乡。由于蔡锷带头节省开支,财政上量入为出,清厘积弊,故在辛亥后虽有援川、援黔、援藏的重大军事行动,又没有了清代时期中央的部库拨款和邻省协饷接济,而省财政收支不仅能够平衡,还能库储有余。这是罕见的,也是不容易的。在护国战争期间,蔡锷十分注意节俭,自称从不“滥使一钱”。有记载说,蔡锷在川战斗,连续“五月无饷,而将士不受饷一钱,蜀人爱戴之如骨肉也。”在蔡锷死后,据传还负债三四千金,靠恤金和友人资助偿还。这一点,唐继尧也是承认的:蔡锷“身后萧条,不名一钱,老幼茕茕,言之心痛”。所以,其“丰功伟烈,中外具瞻。” 作为近代中国杰出的军事家,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贡献了自己宝贵生命的优秀爱国主义者,其功绩是应充分肯定的。把蔡锷看作自己“良师益友”、“北极星”的朱德,不止一次以敬仰的口吻谈到蔡锷。朱德说,辛亥革命时期,蔡锷是“一个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人,暗中和同盟会保持着联系。”他对云南“讲武堂的革命活动,作了很好的掩护。”蔡锷“思想敏捷,知识丰富,见识精辟,坚韧和无私。”那时,“在西南,还没有人能赶得上蔡锷的才华。” 蔡锷是民国初年受人称颂、敬仰的爱国风云人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