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梨园宗师(梅兰芳)/民国人物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仲明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梅兰芳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他把京剧旦行表演艺术推向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峰,他精湛、高超的表演艺术,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梨园宗师(梅兰芳)》大量引用梅兰芳本人与外界评论、回忆等第一手材料的写法,力求客观地叙述、介绍梅兰芳的一生。

内容推荐

《梨园宗师(梅兰芳)》为《民国人物大系》之一。

《梨园宗师(梅兰芳)》作者李仲明在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挖掘与考证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风精细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慷慨拒敌的民族气节、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以及真挚细腻的情感生活,同时对其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可谓梅兰芳生平、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大师风范及其五彩人生,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目录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

 梨园世家

 非要吃“这碗饭”

 演戏,搭班,苦练

 看戏,养鸽,学戏

 承前启后的师友王瑶卿

 青衣新腔《玉堂春》

 剪掉“封建”辫子

 雏凤清于老凤声

 《汾河湾》初识齐如山

二、初出茅庐

 《穆柯寨》享誉上海滩

 海派艺术的启示

 创排《孽海波澜》

 久演不衰的两出戏

三、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的尝试

 戏院内外的《牢狱鸳鸯》

 《邓霞姑》与《一缕麻》

 《奔月》和《葬花》

 学演昆曲的收获

四、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替父从军花木兰

 《天女散花》

 破除迷信的《童女斩蛇》

 三赴南通

 初上银幕

 学画与养花

 青衣、武生妙搭档

 《打渔杀家》显功力

五、创新与竞争

 赴香港演出

 历史剧的创新

 五出舞蹈剧的拍摄

 编演《太真外传》

 爱演《奇双会》

 “四大名旦”之首

 再排新戏

 关心国剧艺术

六、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两渡扶桑

 远赴美国

 访问苏联

 与各国朋友的交往

七、傲骨从来耐岁寒

 山雨欲来风满楼

 排演《抗金兵》和《生死恨》

 离沪赴港,息影舞台

 香港沦陷,蓄须拒敌

 返沪再拒日伪

 绘画、授徒,迎“春消息”

八、重登舞台

 剃须登台

 痛悼李世芳

 勤授徒,助公益

 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无奈的分手

九、伟大的艺术家

 参加第一届文代会

 为人民演戏

 拍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故乡之行

 再访日本、苏联

 多方面的学习和借鉴

 “我不挂帅谁挂帅”

 “宝镜”和最后一部电影艺术片

 巨星殒落

 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

 人民的纪念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梨园世家

1894年10月22日(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在北京李铁拐斜街梅宅,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梅兰芳。他诞生的这天,正是北洋水师覆灭十日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斩首示众和李鸿章被褫去三眼花翎与黄马褂…的日子。没有人预想到,生于外患频频、清廷腐败、国家危亡之际的梅兰芳,后来会成长为蜚声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梅兰芳,字畹华,生在梨园世家。

梅家原籍江苏省泰县(今泰州)。学艺、演戏自祖父梅巧玲始。梅巧玲以上梅氏族系是:梅兰芳的高高祖梅世贤,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生,以务农为主,住泰县东郊薛家庄,卒年不详;高祖梅万春生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雕塑手艺人,住泰县城内石人头巷,卒年不详;曾祖父梅天才生于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继承雕塑工艺,卒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而梅巧玲生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与其父卒年矛盾。1956年梅兰芳回家乡认祖、扫坟时,刘粲夫曾问及此事,梅兰芳回答:祖父出生时间,仅是他长大后听人所说,或有误。

梅巧玲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为了照顾他的两个弟弟,母亲梅颜氏在巧玲6岁时,将他过继给苏州一个姓江的人家做义子。因在江家受虐待,经人贩辗转卖到福盛班,从杨三喜学昆旦,兼学皮簧,以后又随夏白眼学戏。杨、夏二人性情暴躁,动辄便打学徒,杨三喜把梅巧玲手掌上的纹路都打平了;夏白眼也常常毒打梅巧玲。这时,已从杨三喜学艺满师、参加四喜班演戏的罗巧福,看到梅巧玲这样受折磨,心中不忍,他用钱将梅巧玲赎出福盛班,收为弟子。他认为巧玲颇有天资,便另眼相待耐心教戏。梅巧玲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深感苦尽甜来,更加刻苦学戏,昆旦戏外,青衣、花旦戏皆有所成,一出台就很有人缘,不久就成了四喜班的名角,后来曾掌管四喜班多年。

梅巧玲的表演善于体会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细心钻研台词,念白清楚利落,唱做俱佳。如享誉北京舞台的《雁门关》中萧太后一角,他在表演上既运用了青衣的唱工技巧,雍容华贵的端庄风度,又吸收了一些花旦的念白技巧和幽默、洒脱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舞台艺术形象,有“活萧太后”之称。因此,画家沈容圃绘的《同光朝名伶十三绝图像》,就选画了梅巧玲的萧太后扮装。梅巧玲的艺术实践对后来王瑶卿、梅兰芳把青衣、花旦融于一体的表演创新打下了基础。

待到梅巧玲掌管四喜班时,他特别爱护学徒,不准教师随便打骂他们。杨三喜的孙子杨元在四喜班教戏时,有一次打了学徒,梅巧玲知道后很生气,他严厉地告诉杨元:“这儿不是福盛班,我不能看着你糟蹋别人家的孩子。干脆给我请吧!”梅巧玲非常爱护和尊重同行,戏班里谁有了困难,他都尽力帮助。有一次,吴菱仙家里遇到意外的事,梅巧玲听说了,朝着吴远远地扔过一个小纸团,嘴里说:“菱仙,给你个槟榔吃!”吴菱仙接到手,打开一看,却是一张银票。

1874年(同治十三年)冬,不到百日,同治皇帝、皇太后先后死去,两次“国丧”连在一起,清廷规定100天之内不许动响器,100天后只许便装登台“说白清唱二。在北京的戏班不能演出,经济上损失很大。有的小班被迫解散,大戏班也只能维持开一半“戏份”,只有梅巧玲主持的四喜班仍旧照开全薪。他一面用自己的积蓄来赔垫,一面向汇票庄借款,后来实在无法,便请名旦时小福接管,时小福卖掉自己的住房,帮助四喜班和梅巧玲度过难关。

梅巧玲为人忠厚,极重情谊,他有两件颇为感人的真实故事“焚券”和“赎当”,被晚清文人和戏迷所传颂。

先说“焚券”:  道光年间有位探花叫谢梦渔,江苏仪征人,虽官至御史,却十分清廉。他十分喜爱戏曲,常和梅巧玲一起研究唱腔,交谊甚笃。梅巧玲知道谢梦渔为官清廉,手中没有积蕾,遇到生活拮据时,便主动借钱给谢,谢每次收到钱,便亲笔写下借据,先后累计3000多两银子。谢梦渔70岁病逝,在北京扬州会馆设奠,梅巧玲前往吊唁,见到谢的家人时拿出。一摞借据。家人为难地说:“这件事我们都知道,目前实在没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如数归还的。”梅巧玲摇摇头,沉缓地说:“我不是来要账的,我和令尊是多年至交,今天知己云亡,非常伤痛,我是特意来了结一件事情的。”说完,梅巧玲就当着谢家的人把全部借据放在灵前的蜡烛上烧掉了,然后又掏出300两银子给谢的家人,嘱其办妥后事,最后在谢梦渔灵前呆立多时,含泪而去。这件事很快传遍北京城,梅巧玲乃有“义伶”之誉。

再说“赎当”:

一位进京参加会试的举子,很欣赏梅巧玲的表演,不但每场演出必到,而且常与梅巧玲研究、探讨表演中的台词、音韵,巧玲受益匪浅。这位举子家境贫困,经常靠典当衣物来度日和看戏。梅巧玲知道后决心帮助他,便趁举子不在,去他住的公寓搜索当票。老仆人不知其详,和梅巧玲争吵起来。巧玲说明心意,然后去当铺赎回衣物,又留下200两银子,并劝举子不要因看戏荒废了学业。举子深为感动,发奋读书,不想刚刚在会试中被录为探花,便不幸得病去世。梅巧玲闻讯赶赴奠室,留下银两作为举子的棺殓费用。

梅巧玲有弟子余紫云、刘倩云、陈啸云、朱霭云等。1882年梅巧玲逝世,“葬于京师东某村。以姓梅,墓上植梅三百株,其遗命也”。

在四喜班中,有时“场面”跟演员闹脾气,梅巧玲也受过“场面”的气,他下决心让自己的儿子学“场面”。真是天遂人愿,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自幼喜爱音乐,且天赋聪明,勤奋好学。他起初从姨兄贾祥瑞学吹笛子,能吹昆曲300余套,后昆曲日渐衰落,便拜李春泉为琴师改习胡琴,时间不长,“场面”上的乐器,他样样都拿得起来。梅雨田成名后曾为京剧大师谭鑫培操琴,加上鼓师李奎林,三人唱、拉、打配合默契,珠联璧合,时人称之为“三绝”。著名京剧音乐家陈彦衡曾在《旧剧丛谭》中评论梅雨田的胡琴:“刚健而未尝失之粗豪,绵密而不流于纤巧,音节谐适,格局谨严,有时偶用花点,不必矜奇立异,自然大雅不辟;其随腔垫字,与唱者嗓音气口,针芥相投,妙在游行自如,浑含一气,如天孙云锦无迹可寻,洵可称胡琴圣手。”梅雨田于1906年曾选人升平署;民国后仍随谭鑫培搭班演出,1912年去世。

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为人忠厚老实。幼年时初学老生,再学小生,后来从父亲学青衣、花旦。他学戏非常认真,凡是梅巧玲的戏,他都会唱,老观众认为他相貌、表演酷似梅巧玲,说他是梅巧玲再生。

P1-3

后记

首先感谢兰州大学出版社给了我这次撰写《梨园宗师——梅兰芳》的机会。

梅兰芳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他把京剧旦行表演艺术推向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峰,他精湛、高超的表演艺术,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撰写这样一位誉满中外的艺术大师,我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况且是外行写内行,如何准确地评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和戏曲美学思想,在动笔前我考虑了很久。好在梅兰芳的著作、文集、各种资料非常丰富,他的亲属、弟子、友人、文艺戏剧界的回忆、评论文章也很多,我便采取了尽量少评论或夹叙夹议,大量引用梅兰芳本人与外界评论、回忆等第一手材料的写法,力求客观地叙述、介绍梅兰芳的一生。当然,限于作者水平,难免有所疏漏,以后若有机会,再进行补证扩展。

兰州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的劳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牛松莉、王爱惠同志,近代史所刘丽同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毛景华同志热心提供书、刊资料,谨致衷心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