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军旅沧桑(孙立人)/民国人物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亦兵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非黄埔系出身的孙立人,在国民党军中资历较浅,最初并未引起蒋介石多大的注意。然而,留美的共同背景使他与宋子文、孔祥熙等“亲美派”来往密切。也正是宋、孔二人的提携,才使孙得以崭露头角,并在二战期间中缅战场上一举成名,享有“东方隆美尔”的盛誉,备受欧美军界推崇。以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为班底的新一军,是国军第一支全部美械装备的现代化精锐部队,而军长则是孙立人。孙治军有方,所部能征善战,但是孙个性鲜明,常处理不好与同僚的关系,亦有挟美国人以自重之嫌,因此受到蒋的猜忌和冷落。

黄亦兵所著的《军旅沧桑(孙立人)》讲述缅战英雄宠辱浮沉的一生……

内容推荐

黄亦兵所著的《军旅沧桑(孙立人)》为《民国人物大系》之一。

《军旅沧桑(孙立人)》传主孙立人(1900.12.8-1990.11.19),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人,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在美国留学,仁安羌一战赢得了国际声誉,营救英军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缅公路中声誉鹊起,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荣获第三等级的不列颠帝国勋章,被视为国军中相当另类的鹰派,孙立人将军不但军事才能极高,而且重视教育。另外也是当代有同名画家。

目录

第一章 投身军旅

 家世与学生时代

 回国从军与海州练兵

 抗日战场初露锋芒

第二章 赴缅抗战

 重建税警总团

 新三十八师赴缅抗敌

 缅甸战况与仁安羌大捷

 掩护撤退与退往印度

第三章 反攻缅甸

 印度整训

 血战胡冈谷地

 奇取加迈、莫冈、密支那

 继续南下

第四章 从东北到台湾

 东北内战

 登上台湾岛

 潜伏的危机

第五章 蒙冤与平反

 蒙冤辞职

 幽居生活

 冤案平反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投身军旅

家世与学生时代

孙立人,字仲能,1900年10月1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的一个书香之家。

有关孙立人家世方面的资料寥寥无几。他祖父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他的父亲孙熙泽,字焕庭,生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举人出身,当过教书先生,在山东登州府做过官;辛亥革命后,曾任安徽省督察署署长、五省烟酒专卖局局长等职,1932年辞世。他的伯父孙浤泽,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曾为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的幕僚,随刘治理台湾,任职基隆海关。孙立人兄弟三人,兄孙同人,字伯亨,先后任过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秘书、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总局总务组长,解放前死于日本;弟孙衡人,字叔平,一生大半时间操持家务,解放后在蚌埠去世。

旧时,书香门第与官宦之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孙氏家族亦是如此。孙熙泽自幼由兄长教导读书,受到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知识教育,注重考取功名。到孙立人启蒙时,孙熙泽请了个叫宋执中的老先生到家里办私塾,希望他严厉地管教自己的孩子。孙立人回忆当时的情景道:

我和弟弟启蒙开学的那一天,我的父亲亲自捧一方戒尺,很尊敬的送给先生,意思就是说,我把孩子交给先生,请求先生严格管教。那种严肃的场面,使得我和我弟弟面面相觑,各捏一把冷汗。后来果然我弟弟背不,出书,被先生打得头破血流,血溅挂图上面。后来先生也觉得过意不去,未免处罚过火。但我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跑去安慰先生,并说先生打得对,严师才能出高徒,他表示非常感谢先生。

孙熙泽是个典型的旧学之士,不仅相信体罚的威力,而且沿袭自己受教育时的方法,除了让孩子死记硬背、一心读书外,不许他们到户外玩耍。七八岁的活泼儿童,被紧紧关在书房之中,面对一大堆线装旧书,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煞是可怜。此时,孙家已迁到庐江县金牛山,房子有好几重,其中最后一重,便是孙熙泽让孩子们读书的地方。白天,除了吃饭时能和家人见面外,其他时间一律都要在书房中,就是晚上也要睡在里面。孙立人生性好动,这样的日子使他感到“等于坐牢一样”。

孙立人启蒙受业之时,中国的科举制度已告结束。但当时新式学堂很少,除了较大城市有一些外,广大乡村仍是象宋执中那样的老头子在传道授业,讲的无外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好在科举已废,不用再习八股文。

1909年(清宣统元年),孙立人随父亲来到山东济南。当时,孙熙泽正在登州府做官。孙立人便随兄长和舅舅留在济南读书。辛亥革命时,孙熙泽辞官不做,闲居青岛。孙立人在青岛上了高等小学。不久,全家搬到北京。初到时,没有适合的学校进,孙立人只得在家念书,请先生教国文、英文、算学等。

1914年,清华学校招生。孙立人的一个同乡正在清华上学,向他介绍学校的种种情况,引起孙立人的兴趣。

清华学校是1908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指定用于教育事业而创办的。校址选在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故名清华学校。它实际是所留美预备学校,分中等、高等两科(中等四年,高等四年),正课教学全部用英语。每年招生的名额,按各省分提庚子赔款数额的比例分配。考生要按籍贯回本省应试。

这一年,分配给安徽的名额是5名。孙立人与弟弟孙衡人回到安徽省会安庆应试。结果。孙立人考上正取第一名,孙衡人考上备取第一名(正取5名,备取5名)。经复试,孙立人幸运地考上清华。从此,与清华结下了长久的缘分(他的四个孩子,三个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

清华学校在当时尚不大引人注意,一是建立时间不长;二是在这个学校苦读8年之后,还要漂洋过海背井离乡到地球的另一端去求学,被大多数人视为畏途。

孙立人选择清华,可能是出于年轻人的冲动与好奇。而孙熙泽同意他去,对于一个晚清举人、旧学之士来说,倒有点出人意外。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如果说孙熙泽从前表现得极为正统、严厉的话,在对孙立人上清华一事上,则表现得极为开明与宽容。当然,严格管教的那一套,他还是念念不忘。孙立人考取后,他带着孙立人去见清华校长周治春,几乎重复了孙立人启蒙时他对宋执中说的那些话。孙立人后来回忆道:

他带我去见周校长,见到周校长,就先做了个揖,跟周校长说:“请你把我这个小孩子就当作你的小孩子,有什么事情,就打,打死了我都不心疼。”

1914年8月末,北京初秋的天气,孙立人带着铺盖到清华报到,开始他在清华校园的生活,这一呆就是9年。

孙熙泽带着儿子去见周治春校长,要他严格管教。周校长满口答应。其实用不着他亲自出马,斋务主任陈筱田先生,在清华以严格管理闻名。陈是天津人,说话干脆而尖刻,精神饱满,认真负责。孙立人称其是“陈胖子”,并对他印象极为深刻:

陈先生,我们只知道怕他,因为他严,所以当时对他不太好,现在事后感觉到了。那时要是有什么,有的就叫人思过——星期日人家都去玩了,他专有一间像现在的警卫室一样,叫你思过;所谓思过者,叫你念论语、四书某一段,还要背,都是这样。我们当时感到很不愉快,可是事后很感激他。

进四壁挂满格言的“思过屋”思过,是清华当年诸多处罚措施中最轻的处分。即使如此,凡是受过此等处分的,就算是有了纪录,休想再获得品行优良奖。

P1-3

后记

《孙立人传》已搁笔,仍感意犹未尽,最主要的原因,是孙立人身上还有许多谜未解开。比如,台湾当局制造郭廷亮案,逼迫孙立人辞职真正的、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孙立人联络第四军官学校学生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台湾当局处心积虑地处置孙立人,但又不抓、不判、不杀、不放长达33年是为什么?对“匪谍”郭廷亮如此宽待,不怕他日后翻案又为什么?等等,不一一列举。现有的材料和笔者的水平,都难以圆满解答,只能引以为憾。

目前,大陆对孙立人的专门研究还很少,一般人对其只有大概的了解。笔者不揣浅陋,写下尚属粗糙的文字,若能成为引玉之砖,当不胜荣幸。

有关此书写作,值得说明一点。孙立人在缅甸的作战,绝大多数地名使用的是现译名,括注旧译名。这对于了解此次作战的读者来说,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此书没有附作战示意图,读者若使用现在出版的地图按图索骥,只有写现译地名,才能查找得到。顾此失彼,请读者谅解。

这部书的完成,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张俊义先生、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许华先生、台湾的刘育岑女士,他(她)们为笔者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多方便。还要感谢兰州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所付的辛劳,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黄亦兵

1995年7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23: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