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中国数学一开始便注重实际应用,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全是自己独创的方式和方法。形数结合,以算为主,使用算器,建立一套算法体系是中国数学的显著特色;“寓理于算”和理论的高度精练,是中国数学理论的重要特征。
10进位值制记数法、甲子纪年法、规矩作图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经历三四千年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说明了中国是数学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在中国数学形成时期的第二阶段,中国与印度有着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算术和代数学对印度数学有很大的影响。后者也偏重于量与数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到欧洲后,放出异常的光彩。西洋数学史家一般认为近代数学的产生应归功于印度数学的贡献,而实际上中国古代数学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建立了10进位值制记数法,到春秋战国之际,在计算中开始普遍使用算筹。在数学上,仅就发明完善10进位值制这一记数法来说,中国对人类文化已经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可以与“四大发明”相媲美。马克思称10进位值制记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奇怪的是,忠实于表意原则而不使用字母的文化,反而发展了现代人类普遍使用的10进位制的最早形式,如果没有这种10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有史可考的确凿证据是,公元前14世纪的殷代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大于10的自然数都用10进位制,没有例外。殷人像后世人一样,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13个单字记10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例如记2656作“二千六百五十六”,只是记数文字的形体和后世的文字有所不同,也用合文,但字形同甲骨文不一样。
用算筹来记数和作四则运算,很可能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l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就已经开始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人民创造了便于计算的工具。算筹是为了进行繁杂的数字计算工作而创造出来的,它不可能是原始公社时期里(例如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产物。
算筹一般是由竹制成的签子。秦以前算筹的粗细、长短因缺乏史料,现已无法考证。公元1世纪时,汉代的算筹长合13.8厘米,径合0.69厘米;公元7世纪时,隋代的算筹长约合8.85厘米,径约合0.59厘米。可见计算用的算筹渐渐改得短小,运用起来比较方便。
古代算筹的功用大致和后世的算盘珠相仿。5以下的数目,用几根筹表示几;6,7,8,9四个数目,用一根筹放在上面表示五,余下来的数,每一根筹表示一。表示数目的算筹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就像现在用数码记数一样,把各位数目从左到右横列,但各位数目的等式须要纵横相问。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万位用纵式,千位、十万位用横式。算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直到宋元时期都没有改变。
算筹记数确实能够实行位值制记数法,为加、减、乘、除等的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优越的10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当时较为先进的筹算制,使中国数学在计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秦汉时)的分数四则运算,比例算法,开平方与开立方,盈不足术,“方程”解法,正负数运算法则;5世纪的孙子剩余定理,祖冲之圆周率的测算;7世纪的3次方程数值解法,7—8世纪的内插法;11—14世纪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贾宪三角,高次方程组的解法,大衍求一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13世纪以后的珠算,等等。
中国古代将数学称为“算术”,其原始意义是运用算筹的技术。这个名称恰当地概括了中国数学的传统。筹算不只限于简单的数值计算,后来方程所列筹式描述了比例问题和线性问题;天元、四元所列筹式刻画了高次方程问题。等式本身就具有代数符号的性质。 对于中国数学中的程序化计算,近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有人形象地把算筹比喻为计算机的硬件,而表示算法的“术文”则是软件。可见中国数学传统活力源远流长。
下面再和几个文明古国做一对比,以开阔眼界。
古代埃及人虽然已采用了10进位制的数学符号,可是他们缺乏位值制的概念,不知道重复用最初的九个数字加上位值成分来构成更高的位数。他们对所有的数字,都是按顺序重复写出每位数的基本符号(即用累积法);古巴比伦人主要采用60进位制;古希腊人用24个希腊字母加上3个外来字母记数,十分落后;古罗马人采用10进位制和5进位制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计算起来繁琐而困难;古印度人在3世纪以前使用的记数法与希腊式和罗马式相类似,都不是位值制。直到6世纪末,印度才真正开始使用10进位值制记数法,7世纪开始传人阿拉伯国家。
零号“0”最早出现于公元683年中、印文化区交界处的记有年代的碑文中。中国古代原习惯用“口”形表示脱落文字,记数时就用“口”表示空位,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把“口”形改为“0”形,这是很自然的发展趋势。在数学上,从无开始记数,“0”这个符号使整个世界为之改观。
8世纪,阿拉伯人人侵西班牙,开始把印度一阿拉伯数码传到欧洲。现在使用的最完美的印度一阿拉伯记数法,是印度人首创的,但是它明显地有着中国古代数学的印迹。
P8-10
数学是什么?为什么学数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数学与其他行业、学科有何关系?数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听听这些诙谐、幽默、隽永的名人名言,看看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会给我们许多启发,加深我们对数学这个美丽、智慧、神秘“女王”的理解。看一看别人的想法会让我们清醒一会儿,思考良久,理顺知识联系会加深我们的理解。真理并不繁琐,数学就是在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真理。
学生常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学习方式。数学其实是一种智力比赛,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感受到不安和压力,正如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中所说:“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面对大众化的数学恐惧,我们教师怎么办?置身于新课程理念的天空下,重新审视这种现象应该是每位数学教师的教研起点。“不要使数学教育成为受教育者的灾难。”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学生心底的兴趣,而如何调动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认真对待的事情。社会各行各业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数学,不过在校读书的学生往往缺少了解,即使是面对学校设置的专业,学生也不全了解到底数学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因此,他们就会用应付的态度对待数学,觉得学得如何无所谓。
本书编写的想法由来已久,这些既是日常教学积累的资料,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实际成果。这本书对新课程所倡导的趣味数学和数学文化是重要的实践补充,对教师教学有帮助,对学生深入理解有促进,对数学教育新发展有推动,同时是休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普及与传承数学思想、数学经典方法,提高人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尝试。
本书参考了大量网络文献,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和素材。笔者通过拜读国内外许多名家的相关论著,开阔了眼界,得到许多新的灵感。在此也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城市职业学校宿迁校区)校长汤成军同志。他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无论是内容的选取还是对学生读者的阅读倾向的考虑,汤校长都给予多次指导,使我在本书的编创中获得许多灵感。
在此还要感谢本书的策划人汪再非和责任编辑李经晶二位老师。他们在本书的体例安排、版式设计、文字编排、插图选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作者与编辑的关系就像穿衣人和制衣人,一件衣服好看,大家都夸穿衣人漂亮或者帅呆,很少有人想到裁缝师傅的妙思和辛劳。大家往往不知道的是,作者希望书有档次,其实作为出版人也期待得到来自读者的肯定,他们的期望丝毫不比作者的小。所以编辑是无名英雄,如果读者对这本书有些兴趣,读了觉得有所收获,说明是他们做的“嫁衣”好,合身,得体,他们的工作决不能被遗忘。一本书出版能得到社会肯定,往往是编创者、编辑、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是鱼、水、人的关系。
限于个人视角与认识水平,书中难免有欠缺或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陆广地
2011年10月29日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当下的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幸,也是职教事业之幸。但对我们职教工作者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把握机遇,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和出色的产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社会对我们的期待。
必须承认,由于观念的更新、目标的明确、生源的质量等可以理解的诸多因素原因,职业教育的质量仍旧在一定程度上徘徊不前,现实的瓶颈仍旧没有实现突破。也正是因为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然处于深化发展进程中,这些发展的良机也无疑成为巨大的历史性挑战。
就职校学生的情况来说,文化课的教学困境是不争的现实。数学教学更是很难开展,许多时候教学目标总是留在计划表中,学生总是不在状态,教学总是低效,许多工作甚至是无效。数学教学如何才能有效?这个问题已经多少次在改革探讨中出现,有人主张增加数学的教学投入和教学力量,有人主张数学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还有人甚至主张取消数学课。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无论教学改革如何争鸣,无论意见措施多么新颖,数学教学的重要性都不能被否定或替代。忽视数学课的教学而所谓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上是对职校专业课学习的曲解。数学对于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工程实践中的计算应用方面,更体现在数学思想逻辑和技巧方法的应用上。离开数学课程打下的扎实基础,专业课程的教与学将无从谈起,更不要说什么满意的效果。数学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但数学更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
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既要针对学生将来作为一个职业者的基本素质需求,也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着想,更要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数学教学的任何探索和思考都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目前,虽然无法一下子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总是向前方迈出了一步,突破也许就在这一步一步的探索和积累中实现。
《数学乐读》和《数学物语》这两姊妹篇读物正是这种思考与探索中的教学尝试。《数学乐读》瞄准职校学生的兴奋点,采用一课一读的方式,“数学故事”、“幽你一默”、“数学谜语”等栏目编排独特而活泼,“随想随记”让学生享受与书本的互动,从中获得许多数学思想灵感和方法,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数学乐读》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堪称学生学习的“餐前水果”。《数学物语》着眼于职业领域,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原形问题,从专业需要中引出数学教学内容,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无处不在的生活实践中抽取鲜活的案例,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置身于职业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价值,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本书作者陆广地老师是职业教育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他多年来一直在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线努力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提升自己。这两本书稿已经完成多年,并且在职业院校的一些班级进行课堂教学尝试,取得了第一手实践经验。但愿这两本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将大有裨益。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也值得我们去共同期待。
是为序。
刘宗宝
2011年6月9日
陆广地主编的《数学乐读》瞄准职校学生的兴奋点,采用一课一读的方式,“数学故事”、“幽你一默”、“数学谜语”等栏目编排独特而活泼,“随想随记”让学生享受与书本的互动,从中获得许多数学思想灵感和方法,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数学乐读》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堪称学生学习的“餐前水果”。
数学是什么?为什么学数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数学与其他行业、学科有何关系?数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翻开陆广地主编的这本《数学乐读》,听听那些诙谐、幽默、隽永的名人名言,看看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会给我们许多启发,加深我们对数学这个美丽、智慧、神秘“女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