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山西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民国山西史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最后一部断代史,在山西悠久历史长河中,民国存在时间较短,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共不到38年,但它却是山西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开始,是值得重视的一段历史。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民国山西史》既客观记述了山西国民革命的兴起和民国当政的兴衰,也全面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生、发展及最后胜利的历程。

内容推荐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民国山西史》共分清末基本省情、辛亥革命后的政局、阎锡山统治的确立、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晋军参加北伐战争、举力混战中原、省政十年建设、中共地方组织的斗争、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哨、对日正面作战、敌后战场的开辟、日伪在沦陷区的统治、华北抗战中心、敌后根据地的巩固、反攻作战的展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两种前途的较量、山西的全面解放十八章。

《民国山西史》的出版不仅有利于勾勒山西近代的全貌,有利于恢复历史的本然,更有利于增加广大干部和青少年民国史的知识。

目录

第一章 清末基本省情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行政区划

 第三节 人口分布

 第四节 民俗风情

 第五节 资源物产

 第六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结构变化

  二、农业遭受打击

  三、近代工业起步

  四、交通邮电发展

 第七节 教育文化

  一、新式学堂的诞生

  二、文化事业的进步

 第八节 腐败政治

  一、社会的衰微

  二、“宪政”运动

第二章 辛亥革命后的政局

 第一节 太原首义

  一、革命党人的活动

  二、太原光复

  三、成立军政府

 第二节 革命的反复

  一、组织燕晋联军

  二、吴禄贞被刺

  三、清军攻占娘子关

  四、民军战略分兵

 第三节 袁世凯的政治控制

  一、南北议和

  二、军民分治

  三、金永乱晋

  四、孙中山巡省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区划

第三章 阎锡山统治的确立

 第一节 统一军政财教

  一、兼任省长

  二、厉行村治

  三、两次扩军

 第二节 发展经济

  一、推行六政三事

  二、提振金融业

  三、实施厚生计划

  四、支持民族工业

 第三节 给力文教卫生

  一、教育进行计划案实施

  二、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医疗卫生的进步

第四章 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建立

 第一节 响应五四运动

 第二节 成立中共党团组织

 第三节 推动国共合作

 第四节 开展民众运动

 第五节 国共两党的斗争

第五章 参加北伐战争

 第一节 准备北伐

  一、发展军火工业

  二、击溃国民军

  三、扩充军队

  四、加强军教

  五、宣布“易帜”

  六、实行“清党”

 第二节 参加北伐

  一、首次出兵讨奉

  二、二次讨奉告胜

  三、废道存县

第六章 举力混战中原

 第一节 北伐后的政局

 第二节 组建反蒋联合阵线

 第三节 中原大战

  一、秣马厉兵

  二、全线溃败

 第四节 召开扩大会议

 第五节 沉重代价

  一、祸及地方

  二、晋钞“毛荒”

第七章 省政十年建设

 第一节 阎锡山寻机复出

  一、九一八事变

  二、阎锡山复出

 第二节 省政建设

  一、制定《建设计划案》

  二、整理晋钞

  三、修筑同蒲铁路

  四、创办西北实业公司

  五、支持民营经济

  六、推行土货运动

  七、发展教科文卫

第八章 中共地方组织的斗争

 第一节 挫折中的坚持

 第二节 领导武装斗争

第九章 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哨

 第一节 华北事变后的形势

  一、救亡运动高涨

  二、红军东征

  三、“守土抗战

  四、成立牺盟会

 第二节 广泛动员民众

  一、民众的组织与训练

  二、国防设施的建设

  三、绥远抗战

  四、援绥运动

第十章 对日正面作战

 第一节 军事应变

  一、日军向华北的进攻

  二、南口激战

  三、八路军挺进山西

  四、大同会战

 第二节 政治准备

  一、周恩来莅晋

  二、战动总会成立

  三、颁布抗战政令

  四、山西新军创建

 第三节 团结抗战

  一、内长城防御战

  二、乔沟伏击战

  三、忻口战役

  四、娘子关作战

  五、太原城防战

  三、“守土抗战

  四、成立牺盟会

 第二节 广泛动员民众

  一、民众的组织与训练

  二、国防设施的建设

  三、绥远抗战

  四、援绥运动

第十章 对日正面作战

 第一节 军事应变

  一、日军向华北的进攻

  二、南口激战

  三、八路军挺进山西

  四、大同会战

 第二节 政治准备

  一、周恩来莅晋

  二、战动总会成立

  三、颁布抗战政令

  四、山西新军创建

 第三节 团结抗战

  一、内长城防御战

  二、乔沟伏击战

  三、忻口战役

  四、娘子关作战

  五、太原城防战

第十一章 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一节 太原失守后的局势

  一、政府机构的南撤

  二、正面战场的转移

  三、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

 第二节 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

  二、晋西北根据地的创建

  三、晋冀豫根据地的创建

  四、各界救国会的组建

  五、旧政权的改造

  六、山西新军的发展壮大

  七、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十二章 日伪在沦陷区的统治

 第一节 日伪在沦陷区的政治统治

  一、日伪政权机构的建立

  二、奴化教育和殖民文化

  三、毒化政策

 第二节 日军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一、经济掠夺机构

  二、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对钢铁工业的控制

  四、对盐业资源的劫取

第十三章 华北抗战中心

 第一节 相持阶段到来

  一、临汾失陷后的军政局势

  二、抗日根据地的扩展

  三、第二战区的冬季攻势

 第二节 国共“磨擦”

  一、十二月事变

  二、划路而治

 第三节 百团大战

  一、日军的封锁

  二、战略部署

  三、作战经过

 第四节 中条山会战

  一、敌我双方部署

  二、会战经过

  三、八路军配合

  四、战后变局

 第五节 阎锡山政权克难求存

  一、恢复国民党省党部

  二、组建民族革命同志会

  三、重振西北实业公司

  四、推行新经济政策

  五、实行兵农合

  六、成立公营消费社

  七、与日谈判

  八、“开展政权

 第六节 晋西南的战时教育

  一、中小学教育

  二、复校后的山西大学

  三、各类培训学校

  四、民族革命大学

第十四章 敌后根据地的巩固

 第一节 根据地的反“扫荡”作战

  一、日军实施“治安强化”

  二、根据地反“扫荡”

  三、根据地反“蚕食”

 第二节 根据地的政治建设

  一、民主政治建设

  二、精兵简政

  三、整风运动

  四、一元化领导

 第三节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一、生产自救

  二、自办工业

  三、发展商贸

  四、组织合作

  五、统一货币

  六、加强财政

第十五章 反攻作战的展开

 第一节 根据地的局部反攻

  一、晋绥边区“挤敌人”

  二、太行、太岳区的攻势作战

  三、北岳区的攻势作战

 第二节 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减租减息运动

  二、大生产运动

  三、发展文化

  四、推进教育

 第三节 根据地的全面反攻

  一、晋察冀区的反攻作战

  二、晋冀鲁豫区的反攻作战

  三、晋绥区的反攻作战

  四、日本宣降后的收复作战

  五、山西人民的贡献与牺牲

第十六章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第一节 阎锡山还府太原

  一、捷足返并

  二、接收敌伪资产

  三、改编伪军

  四、“寄存”日军

  五、整编晋绥军

  六、抢占上党

 第二节 解放区巩固胜利果实

  一、调整战略方针

  二、壮大武装力量

  三、发起上党战役

  四、自卫反击战

第十七章 两种前途的较量

 第一节 阎统区的重重危机

  一、加强政治控制

  二、再推兵农合

  三、实行“平民经济

  四、垄断商贸市场

 第二节 解放区的广泛动员

  一、贯彻五四指示

  二、开展生产运动

  三、发展民兵武装

 第三节 内线作战的展开

  一、大同战役

  二、晋西南战役

  三、汾孝战役

  四、晋南战役

  五、正太战役

第十八章 山西的全面解放

 第一节 解放军全力反攻

  一、转入战略反攻

  二、三围运城

  三、攻克临汾

  四、解放晋中

 第二节 解放区的各项工作

  一、土改纠“左

  二、整党与整军

  三、恢复农业生产

  四、发展工商业

 第三节 阎锡山政权的崩溃

  一、阎锡山妄称“总体战”

  二、解放军围攻太原

  三、黄樵松起义

  四、阎锡山离晋

  五、解放军攻占太原

  六、大同和平解放

  七、新政权建立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太原光复

1911年10月10日,湖北的革命党人在武昌举义,辛亥革命爆发。

形势的急转直下,使朝野震惊。“中秋节后,报纸宣传武昌起义,湖北巡抚弃职潜逃,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新上任的山西巡抚陆钟琦对驻省城陆军两标中的异动已有觉察,为防不测,会同第43协协统谭振德,以及督练公所总办姚鸿发等,紧急决定调兵遣将。

其时,在省城太原的文武官员以及行政、军事机关有:巡抚陆钟琦(汉军旗,宣统三年辛亥六月十六日由江苏布政使调升)、布政使王庆平、提法使李盛铎、提学使骆成骧、冀宁道王为平、巡警道连印(满族)、协统谭振德、总办姚鸿发;巡警千人左右,分驻东、南、西、北、中五个分局;旗护卫三百余人;巡防马队营;新军第85、86两标。督练公所为全省最高军事机关,新军两标是省城主要的军事力’量。有鉴于此,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一,西安起义的当天),陆钟琦急电驻在平阳府的总兵谢有功,调集所部马步七旗,集中平阳府待命;并令加强黄河河防,饬令亲自部署巡查。又于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在太原召集军政官员开会,决定将分驻各地的巡防队调集太原,震慑省城;将第85标黄国梁部开往蒲州,协同巡防队防堵陕西革命军东渡,并拟将第86标北调代州。

第85标黄国梁部奉命在领到弹药装备后,将先第86标一步,于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七)由太原开拔南调。这无疑将打破同盟会员革命党人联合两标力量,待武昌革命军北上之时,“出井陉截取京汉铁路的中心”,实现“南响北应”的战略设想。针对变化了的情况,同盟会骨干温寿泉、阎锡山、赵戴文、南桂馨、乔煦等与革命的同情者黄国梁等亦紧急会商,决定:先以黄国梁偕同军需官南桂馨率标本部和骑兵营南行,做出开拔的样子;一伺第85标在规定的开拔日期前领到装备弹药后,即行响应武昌,发动起义。正如阎锡山后来回忆的那样:“越数日,首先接到开拔命令的是一标(第85标)一营,开拔日期是九月初八(公历10月29日)。我得到这个消息后,认为起义的时间不能再缓,即决定于九月初八日起义,时为武昌起义之后十九日。”

在经过一番秘密的串联部署准备后,1911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八)凌晨,领到弹药奉命开拔的第85标两营,在公推的司令姚以价(第85标管带)统领下(如前所述,标统黄国梁离队南行,姚虽非同盟会员,但一贯同情革命,且练兵有方,颇具威信。第85标同盟会的优势在中下层,在自下而上的拥戴下,姚以价欣然允诺),由城外营盘起兵,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根据既定方略,第85标由新南门(亦称承恩门)进城后,“先占领子弹库”,然后迅速分兵,第一营直扑新满城(今新城街,满族聚居地);第二营向巡抚衙门挺进。第一营首先行动。在第一营行动的同时,第二营沿海子边、桥头街、柳巷、北司街,一路小跑到达府东街巡抚衙门正门。随即,冲人衙门内。一时枪声大作,从睡梦中惊醒的衙门卫队措手不及,四散逃逸。巡抚陆钟琦一边掩衣服一边声称:“我到山西,尚未满月(陆正式到任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并没有做对不起山西人的事。”音未落,即在一片“这就是巡抚,开枪”的呼声中,中弹身亡。巡抚衙门随即为起义军所掌握。

第85标占领子弹库后,第86标也开始行动,“到子弹库取上子弹(阎锡山的第86标没有得到开拔命令,不能提前领到弹药。该标在第85标之后发动起义,这不能不是一个原因),一致行动起来。”标统阎锡山宣布“一标发生兵变”,遂以“保护”为名,派第二营排长陈锦文守护军装局,模范队队长张培梅等率队到抚署九仙桥,右队队官王缵绪等率队至抚署东,密令他们将驻小二府巷守卫抚署、抗拒起义部队的巡防马队相机击散。并亲率第86标一部协同第85标一营攻打新满城。

“巡防马队亦无戒备,听到枪声大作,起来之后见大局已定,有的逃逸,有的放下武器静待接收。所以二标派出的部队,可以说兵不血刃就完成了任务。”

只是新满营的战斗打得比较激烈。第85标第一营的进攻一开始就遇上了驻防旗兵的拼死抵抗。随即,弹药告缺。阎锡山赶到后,与督队官苗文华“率军登城并攻满营,复调炮队兵士于凤山、高永胜、刘德魁等,向满营南门轰击”。由于炮兵营的起义,加入战斗,满营城守军渐渐不支,被迫竖起白旗。

随着新满城的解决,太原全城光复,清朝在山西的专制统治宣告终结。

P50-53

序言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值此隆重纪念之日,我们编辑出版了《民国山西史》一书。

民国山西史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最后一部断代史,在山西悠久历史长河中,民国存在时间较短,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共不到38年,但它却是山西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开始,是值得重视的一段历史。

由于民国山西是距今最近的一段历史,共和国山西是承接民国山西而来,我们从民国山西中借鉴历史经验更为直接。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来,民国山西史的研究,成为山西史研究中最为活跃、成果最丰、研究人员最多,影响最广,并且具有全国性和前沿性的学科领域。各方专家对于民国山西史的研究,也大体成熟,认识更加深刻、观点逐渐趋同,完全具备了编写这部综合性史著的条件。

《民国山西史》共分清末基本省情、辛亥革命后的政局、阎锡山统治的确立、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晋军参加北伐战争、举力混战中原、省政十年建设、中共地方组织的斗争、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哨、对日正面作战、敌后战场的开辟、日伪在沦陷区的统治、华北抗战中心、敌后根据地的巩固、反攻作战的展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两种前途的较量、山西的全面解放十八章,既客观记述了山西国民革命的兴起和民国当政的兴衰,也全面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生、发展及最后胜利的历程。

《民国山西史》的出版不仅有利于勾勒山西近代的全貌,有利于恢复历史的本然,更有利于增加广大干部和青少年民国史的知识。

李茂盛

2011年9月15日

后记

民国时期的山西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是山西地方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指导现实很有必要。

编写《民国山西史》动意于2002年。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的景占魁同志充分认识到民国山西史在中华民国史中的典型意义,以及民国地方史研究的发展前景,主持开展了相关民国史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组织撰写了《民国山西史》初稿。但鉴于当时认识不够成熟,也不具备出版条件,一度搁置起来。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后,立即组织发动,重新购架体系,并吸收了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对初稿进行了大范围的增删,必要的章节在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撰写,并经省地方志专家反复研讨、补充完善、编辑审查,终成此作。

今年适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担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民国山西史》一书,是值得欣慰的。这部书是在多名省内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书稿的第一章至第九章由雒春普撰写,第十章至第十五章由刘晓丽撰写,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由景占魁撰写;景占魁在前期的编写中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李静萍审读了部分章节,最后由李茂盛统稿并审定。山西人民出版社的李广洁社长、张建英主任为《民国山西史》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高文宏、李荣参与了本书的编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多方面原因,书中的不妥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编 者

2011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