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展开的同时,北方地区也驰骋着一支起义军队伍,他们与太平军相为呼应,这就是捻军。太平军被扑灭后,清政府派出最为倚重的蒙古王公僧格林沁率精锐之师剿杀捻军。在1865年山东菏泽的高楼寨之战中,叱咤风云的王爷却命丧一个小小的捻军兵士之手,大清王朝丢尽脸面。
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的捻党组织纷纷起义。至1855年秋,豫皖边界的捻军推举首领,发布军纪,建立正式的组织。虽然捻军组织不是很严密,又缺少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在和清朝正规军队的作战中多次失利,力量受到很大削弱,但是捻军在淮河南北广大地区还是不断地打击清军,有力地支援了南方的太平军。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形势陡转。但是捻军和太平军余部不畏艰险,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清军方面,这时候与捻军作战的主帅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他率领的清军遭到捻军的顽强抵抗,僧格林沁也差点被杀死。僧格林沁气急败坏,将首先败退的将领予以处决,借以震慑部下,同时他暗暗下定决心,猛追捻军,报仇雪耻。在以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僧格林沁率领部队尾随捻军,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一直追到山东,行程数千里,部队也被拖得精疲力竭,将领士兵死伤数百人,兵士怨言不断。其部将陈国瑞建议调整战术,但他不听,却说功成在即,应一鼓作气。于是,传令继续追击。陈国瑞扯住僧格林沁坐骑,说:“要去你去,我可不想去。”但刚愎自用的僧格林沁怒道:“不去就不去,老子自己去。”
1865年4月初,捻军进入山东,进抵曲阜。僧格林沁率领部队仍在后面紧追不舍。山东巡抚也率本省防军进人兖州,妄图两面夹击捻军。为了继续疲惫清军,捻军边打边走,继续拖着清军的鼻子走。到5月的时候,捻军进至黄河水套地区,隐蔽在这里的各地起义失散人员纷纷参军,使捻军人数众达数万。’然后,捻军驰抵菏泽西北高楼寨的地方,等待清军的到来。而这时的清军已被捻军拖得极度疲惫,僧格林沁本人也因几十天不离马鞍,疲劳得连马缰绳都拿不住,只得用布带拴在肩上驭马。
5月17日,僧格林沁率领部队追至高楼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区,陈国瑞再次告诫他说,现在捻军吸收了很多菏泽本地人,此地习武成风,民风剽悍,要小心为好。但僧格林沁不以为然,说:“除了阎王爷,我谁都不怕。”捻军派出少数部队迎战,诱使僧格林沁部队向高楼寨地区深入。
18日中午,僧格林沁所部进至高楼寨,埋伏在高楼寨以北村庄河堰、柳林中的捻军一齐出击。僧格林沁分兵三路出战,捻军也分三路迎战。经过两小时左右的鏖战,捻军将清军击溃。在后面督队的僧格林沁只得率残部退入高楼寨南面的一个荒圩,捻军乘胜追击,将该地区团团包围,并在外面挖掘长长的壕沟,以防止清军突围。当天夜里三更时分,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菏泽西北吴家店时,看到不远处有捻军,只好藏身在麦田中。但捻军还是发现了他们,便搜索麦田。当时捻军里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名叫张皮绠,发现了躲藏的僧格林沁,便大声喝道:“僧妖!你果有今天!”手起刀落,僧格林沁一命归西。据说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歌颂张皮绠的民歌:“张友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一世勇猛而谋略不足的僧王,就此永别这晚清的乱世。
僧格林沁战死疆场,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廷按照亲王的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葬礼,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但是,僧格林沁死后再怎样备极哀荣,也不能掩盖其命丧在一个十几岁小捻军手上的尴尬。P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