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读者阅读笔记》作者王继宏从《读者》杂志1981年创刊至今,一直坚持阅读并撰写阅读笔记40多万字。作者30年的阅读感悟,也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读者》杂志的发展历程。此书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智慧的思想将给《读者》杂志以后的发展以很多的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十年读者阅读笔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继宏 |
出版社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十年读者阅读笔记》作者王继宏从《读者》杂志1981年创刊至今,一直坚持阅读并撰写阅读笔记40多万字。作者30年的阅读感悟,也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读者》杂志的发展历程。此书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智慧的思想将给《读者》杂志以后的发展以很多的启示。 内容推荐 《读者》是一个奇迹,而一个《读者》的普通读者,在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如一地执迷于阅读《读者》,又写下几十万字的阅读笔记,也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 《三十年读者阅读笔记》作者王继宏三十年来阅读《读者》的收获,在这本《三十年读者阅读笔记》中,不难寻觅到大量的真实踪迹。首先,作者在《读者》“帮助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的倡导之下,通过阅读大量的人类文明精品,启迪了僵化的思想,摈弃了虚妄的理想,重塑着人生价值观;其次,通过阅读《读者》中那些优美的故事、文字和图画:极大地丰富了自我,从中得到了尊重、领悟、抚慰、净化、关爱的人生满足;其三,克服偏见和狭隘,学会诚信、包容、宽容及豁达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其四,《读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作者三十年的生活,自觉地把追求和实践真、善、美作为人生的终极幸福;其五,在《读者》绵绵细雨般的浸润下,戒燥气,拒物欲,视淡定、安详、清静为生活的最高境界;其六,《读者》播撒的人性关爱,使作者屡屡摆脱了生活的困惑和难关,也使作者的生活富有了智慧和技巧。 目录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后记 试读章节 1981年 6月20 最近发现了一本名叫《读者文摘》的杂志非常不错,一看还是甘肃新近出版的。上面所刊登的文章都是精选的,很新颖、独特,其中许多文章还是外文翻译的。我读了其中的一些文章:《论爱情》《蠢人的天堂》《灵与肉》《笑和哭》。另外,这个杂志还讲一些趣味知识性的东西,很有意思。 这本杂志的自我介绍这样说:“博采中外、荟萃精英、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帮助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是本刊的宗旨;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是本刊的愿望。”对于我来说要读的书太多了,要读什么样的书确实要选择,但愿这本杂志能帮助我读好书。 改革开放首先要开放观念。再伟大的理论也要和实际结合才能显现它的力量。《读者文摘》文章里的观念好像不显山露水,但她能打开人的心扉,使人精神为之振奋。 抄录杂志中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精言如下: 要永远不会犯错误,只有一事不作了。为了追求活泼的真理而犯的过失,比那陈腐的真理有希望多了。 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日的信仰开路。 各人都用自己的形象看世界。心目中没有生气的人所看到的宇宙是枯萎的宇宙。 一个人向着目标迈进的时候应当笔直地朝前望的。 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九月3 我才搞明白《读者文摘》这个杂志是两个月出一期。省图书馆上一期的(第二期)总是看不到,前天许大民不知从哪儿弄来了第三期,让我先看了两天。比起第一期栏目好像多了一些,其中“文苑”栏目中的《最后一片叶子》,我以前在外国短篇小说集中看过,内容情节知道一些。这次看后更使人感动。生命是需要希望扶持的,贝尔门先生用生命的画笔挽救了琼西的希望,即悲怆又壮丽。 “青年一代”栏目中《巴甫洛夫给青年的一封信》一文有一句话说得非常中肯:“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永远也飞腾不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了苦心。”所以科学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我们做事情要有科学态度,也要实事求是。 摘抄《书的比喻》中的一段话:“书——这是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记着!年底一定要把明年的《读者文摘》订上,免得到处求爷爷告奶奶。 十月25 天气已经开始冷起来了,三哥要我回家安装了火炉子,准备过冬。时间过得很快,到了冬天也就算一年要完了,想想,这学期是学习的最后一学期,三年来到底学了些什么?到了该总结总结的时候了。下午到南关什字青年商场找王作仁借到他们订的《读者文摘》第四期。这期“文苑”中登了舒颐年的短文《论学问的三种境界》,我这三年算不算做学问,如果算做学问应该到了哪个境界。我先抄写下这篇文章。对比一下我这三年的学习: 清末学者王国维的名著《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在此处巧妙地集了三首宋词的句子,形象地概括了做学问、成就事业的客观过程。第一种境界说的是人们在开始学习时,正像登楼远望,看到的是书山逶迤,学海茫茫,意识到自己的学问不足。第二种境界是人们在知识的宝库里废寝忘食,专心致志,以致使人容颜憔悴,可是决不后退。这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本是写一个人在元宵灯市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他心爱的人的经过。这里王国维把它借用来比喻人们在知识的宝库里千百度地探索与钻研,终于发现,啊,原来在这里!此情此景,享有与幸福交织在一起,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了。 按照王国维的评判,我这三年的读书充其量也只算第一境界的开端。 要作一个有学问的人,绝非易事。 P1-3 序言 作为《读者》杂志的老编辑之一,近三十年来,与无数读者进行过无数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读者》的编辑成就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读者的信念,源自于读者对杂志三十年一如既往的不弃不舍。 这本书的作者继宏先生是《读者》千万读者中的一员,也是《读者》创刊初期最早的那批读者之一。当然,我与继宏先生相识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我们同在一家工厂工作,印象中的继宏是个不苟言笑而略有点文弱的稚嫩青年。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我们先后离开了曾经寄托了我们青春的工厂,定位于各自的人生理想,忙碌于事业和生活的琐事,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了人生的暮秋。其间,与继宏的交往几乎完全围绕着《读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读者》杂志社还在旧址时,他得知我在《读者》工作,就常找我谈论《读者》。作为杂志的编辑,对读者的心声具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从继宏对杂志寄予的无限信任和执迷般的阅读中。我感知到读者的力量对于一个杂志生命的重要性。 去年十一月份的一天,他来我的办公室,说是《读者》即将迎来创刊三十年的日子,作为《读者》的受益者和铁杆读者,想为《读者》的三十年庆典做些事情。我本能地猜想他可能将自己精心收藏了三十年的《读者》杂志在庆典活动时展示,没有想到的是他掏出U盘,说是自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将自己三十年来阅读《读者》的读书笔记摘录整理成四十多万字的电子文本。我将U盘插进电脑打开,浏览一个普通读者三十年来钟情于一份杂志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感佩,用一本杂志三十年如一日地充实着个人的精神生活,这不仅说明了这个杂志的强大感染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坚毅的精神意志。 一个人从二十五岁到五十五岁,是人生最为重要的年代。继宏告诉我,《读者》创刊的一九八一年他正好二十五岁,他在此后重要的三十年里。始终领悟《读者》的教诲,感受《读者》的慈爱,是他人生的大幸、大运。 说到作者三十年来阅读《读者》的收获,在这本笔记式的书中,不难寻觅到大量的真实踪迹。首先,作者在《读者》“帮助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的倡导之下,通过阅读大量的人类文明精品,启迪了僵化的思想,摈弃了虚妄的理想,重塑着人生价值观;其次,通过阅读《读者》中那些优美的故事、文字和图画:极大地丰富了自我,从中得到了尊重、领悟、抚慰、净化、关爱的人生满足;其三,克服偏见和狭隘,学会诚信、包容、宽容及豁达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其四,《读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作者三十年的生活,自觉地把追求和实践真、善、美作为人生的终极幸福;其五,在《读者》绵绵细雨般的浸润下,戒燥气,拒物欲,视淡定、安详、清静为生活的最高境界;其六,《读者》播撒的人性关爱,使作者屡屡摆脱了生活的困惑和难关,也使作者的生活富有了智慧和技巧。 有人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行的时代,这个时代读书已经变得可有可无。这种现象的存在,似乎被越来越多轻视读书的人所证实。我且以为,杂志与书是传播信息、知识和思想的载体,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的只是阅读的方式,而绝非要摈弃它的本质,本质的东西永远不会消亡.相反,随着资讯的发达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人们阅读的频率必然加快,阅读面也将要成倍扩展。然而,人们对阅读也渐渐地失去了认真和深入的习惯,快餐式的阅读带来普遍的“消化不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般状况肯定要改变,理性的读书习惯必然回归。 《读者》是一个奇迹,而一个《读者》的普通读者,在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如一地执迷于阅读《读者》,又写下几十万字的阅读笔记,也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作者对《读者》的执迷和感悟,让我们这些编撰《读者》的人们倍感欣慰和激励。时序式的笔记成书,犹如一幅《读者》三十年的历史长卷,记录了其间的风雨历程,也代表了千万读者对《读者》的心声与祝福。 我相信,年老的读者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三十年阅读的朝朝暮暮尽显眼前,那是一种何等欣喜的绵长回忆和幸福;年轻的读者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立刻会被《读者》的历史所吸引和感叹,他们为自己选择《读者》而自豪,他们为有《读者》这样的智者伴随青春而兴奋。 彭长城 2011年3月 后记 我从小就有个习惯,喜欢写读书笔记。去年春天,在整理笔记时,发现自己二十五岁以后的笔记中关于《读者》的笔记占了绝大多数,我不由得意识到《读者》已经伴随我走过了近三十年岁月。 一个人从二十五岁到五十五岁,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而在这样横跨三十年的人生历程中,始终被一本杂志伴随着、鼓舞着,不能不说明这本杂志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说实在话,凭着五十五岁的阅历,很少见到有哪一本杂志能这样长久地影响着她的千万读者。《读者》是中国三十年来的一个奇迹,作为个人,在人生最重要的三十年里,始终领悟《读者》的教诲,感受《读者》的慈爱,确是人生的大幸、大运。 笔记或许不能成为一部作品,但它确实是一个人的心灵记录。而关于《读者》的阅读笔记,不但浓缩了一个普通读者三十年来对一本杂志的情感,也直接地反映了一本杂志三十年来怎样影响着读者的大量实例。 今年,是《读者》创刊三十周年,作为《读者》的受益者,我萌生的为纪念《读者》三十年做点事情的想法,得到了读者集团总经理彭长城先生的鼎力支持。由此,我的三十年阅读《读者》的笔记被列为今年读者出版集团的出版计划。承担这部书稿的编辑出版任务的甘肃教育出版社社长王光辉先生,副编审冯莉女士等同志对此书的策划、编辑、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还有许多朋友们也对这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宝贵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王继宏 2011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