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祥校长是将清华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的人。他最早在中国执行“教授治校”,最早提出清华“培养领袖人才”的远大目标;一手创建清华国学研究院,齐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名士大儒,造就了大学史上“国学四大导师”的佳话。他还是新兴宗教巴哈伊教最早的中国传播者,译介了大量巴哈伊教的著作。
《清华之父曹云祥(共2册》由蔡德贵所著,记录了曹云祥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着重记述了他在任清华校长期间所做的种种变革之举;文献卷收录了曹云祥的著译作品及相关的历史文献,涉及留学、大学教育、体育、医疗、企业管理、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
他是孤儿之子,却得慈禧青睐,与宋庆龄、宋美龄两姐妹同行留美,成为耶鲁的辩论高手,哈佛最早的MBA;本是叱咤风云的外交官,却于清华学生“三赶校长”之际,临危受命,空降清华。他就是清华大学功不可没的奠基人曹云祥。
《清华之父曹云祥(共2册》由蔡德贵所著,分为传记、文献两卷。传记卷依据详实的史料,记录了曹云祥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着重记述了他在任清华校长期间所做的种种变革之举;文献卷收录了曹云祥的著译作品及相关的历史文献,涉及留学、大学教育、体育、医疗、企业管理、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
曹子实与宋嘉树(耀如)的关系,即曹云祥家与宋庆龄家的关系,值得提及。宋耀如比曹子实小十几岁,从海南岛文昌县前往印度尼西亚,后又到达美国波士顿,在一个茶商的远房亲戚家做学徒。私下出走的宋耀如(原名韩教准)成了美国海岸警备队的一名水兵。宋耀如给自己取教名为查理·琼斯·宋(Charlie Jones Soon)。
1880年,宋的恩公——艾里克·加布里尔逊上尉被调到北卡罗莱纳州(位于美国东南部)海岸警备队的一艘缉私艇上任艇长。宋耀如请求跟随加布里尔逊上尉,被允准。热心的上尉一直惦记着宋耀如想上大学的事,一到南部,他即令宋耀如脱下军装,告别舰艇,并很快帮他办好了退役手续。在北卡罗莱纳州最大的海运港维尔明顿,宋耀如接受了洗礼,在当地引起轰动。一位名叫南希·爱琳的姑娘成了宋耀如的红粉知己,不幸的是爱琳英年早逝。众所周知,宋耀如三位千金的名字中皆有一爪“龄”字。宋耀如的长女“蔼龄”与“爱琳”更是谐音。这都是因为宋耀如的这个美国红粉知己爱琳之故。
1881年,受北卡罗莱纳州监理会的委托,达勒姆最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圣三一学院董事会董事的朱利叶斯·卡尔将军担任了宋耀如的监护人,他于同年安排宋耀如进入圣三一学院。在校期间,宋耀如的勇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神学院学生步惠廉成了宋耀如的至交。但当时宋耀如得罪了神学院代院长乔治·温顿博士,以及田纳西州监理会主教兼万德毕尔特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马克诺耶。1885年宋耀如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学业,被授予监理会见习牧师称号。监理会派宋耀如回中国传教,听候美国监理会中国布道区教长林乐知的调遣。
宋耀如本想先回故乡文昌,看望已十几年不见的父母,但马克诺耶主教不许。1886年1月,宋耀如乘海轮抵达上海陆家嘴码头。宋耀如满怀热情地进行传教活动。不过,林乐知博士并不欣赏他。林乐知安排宋在吴淞口布道,月薪不到15美元,还要兼照看教会学校里的孩子。老百姓不认为查理是中国人,林乐知也不认为查理是像美国人一样的人,于是,他命令查理学会上海话,少说英语。不久,林乐知派宋耀如去苏州牧区的昆山当了一名巡回传教士,并责成他在当地建一座教堂,经费须自筹。
曹子实一家和宋耀如一家来往也颇多。他们都是基督教最早的中国神职人员。宋耀如被叫做宋查理,其上司林乐知博士把他看做是一个有抱负的农民,所以让他学上海话,去掉海南的浓厚口音,以便在上海传教。林乐知派去教他上海话的老师查理·马歇尔,正是曹子实。曹子实作为南方卫理公会传教士雷大卫医生的助手,在美国待过14年,英语也相当地道。但他不是在正式高校学习的英语,而宋耀如由于受过大学教育,可能发音和语法更为标准,这样宋耀如有时候就自命不凡,往往来纠正他老师的英语。曹子实是个直性子的人,便开始对宋耀如发脾气:“你,你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你干吗非要用那种北方佬的讲法来纠缠我。我讲英语的时候你还没有出世呢!我过的桥也比你走的路长。你给我滚,免得我看见你生气!”但是宋耀如没有忌恨曹子实,而是把这个账算到了林乐知身上。在英语学习上,两个人最后不欢而散,但是并没有结成仇敌,而是以后往来很多。宋耀如被派到上海远郊,在昆山当一名巡回传教士。
P45-46
该书的写作费时十余年,其定名就颇费了一番心思。开始的书名想使用“寻访”、“还原”、“伟哉”、“重构”、“杏坛遗珠”、“现代大学教育的先驱者”冠之于曹云祥之前,后来也想使用“教育界会永远记住的一个人——曹云祥”、“这才是曹云祥”、“为曹云祥正名”、“曹云祥再发现”。最后和很多朋友交流,觉得这样一个清华大学的实际开创者,使用“清华之父曹云祥”,是名至实归的。于是就决定了这个书名。
我的恩师刘麟瑞先生的女公子刘慧,冒着北京7月的高温酷暑到国家图书馆帮助我复印曹云祥的材料,我的学生张玉营小姐、清华大学蔡志军博士帮助我复印曹云祥的著作和翻译的巴哈伊教书籍,还有北京的美国朋友华理德先生夫妇、麦泰伦先生,澳门大学的江绍发先生,香港大学的宗树人先生,美国未来趋势国际集团的华赞先生、裴蕾小姐,广州的周立坚女士,上海的陈丽新女士,杭州的张国栋先生,澳门的潘紫径女士,都提供了很多帮助。
潘紫径女士和我的学生许宏博士为我翻译了有关资料。
美国的老朋友夏利阿里博士夫妇一直关心该书的出版。巴哈伊世界正义院的华赞·阿尔巴伯博士夫妇、彼得·汗博士、佩曼·穆哈杰博士夫妇,新加坡的符积虎先生夫妇,也支持该书的撰写。巴哈伊世界中心的珍妮特研究员、胡达·麦哈穆德研究员、瓦希德·拉法提博士,都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还有我的老朋友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特意寄来他和兄长冯天琪编辑的《近代名人墨迹——冯永轩藏品》,这本书收录了曹云祥和国学研究院师生的唯一一张合影,让我们知道了这段史实的真实情况,因此弥足珍贵。
最后当然不是最不重要,我还要感谢我的太太刘宗贤研究员和我的女儿蔡燕颖、儿子蔡元喆,他们也对我的工作大力支持。
本书的出版得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蔡德贵
2010年10月4日
济南神凝斋寓所
该书的写作费时十余年,其定名就颇费了一番心思。开始的书名想使用“寻访”、“还原”、“伟哉”、“重构”、“杏坛遗珠”、“现代大学教育的先驱者”冠之于曹云祥之前,后来也想使用“教育界会永远记住的一个人——曹云祥”、“这才是曹云祥”、“为曹云祥正名”、“曹云祥再发现”。最后和很多朋友交流,觉得这样一个清华大学的实际开创者,使用“清华之父曹云祥”,是名至实归的。于是就决定了这个书名。
我的恩师刘麟瑞先生的女公子刘慧,冒着北京7月的高温酷暑到国家图书馆帮助我复印曹云祥的材料,我的学生张玉营小姐、清华大学蔡志军博士帮助我复印曹云祥的著作和翻译的巴哈伊教书籍,还有北京的美国朋友华理德先生夫妇、麦泰伦先生,澳门大学的江绍发先生,香港大学的宗树人先生,美国未来趋势国际集团的华赞先生、裴蕾小姐,广州的周立坚女士,上海的陈丽新女士,杭州的张国栋先生,澳门的潘紫径女士,都提供了很多帮助。
潘紫径女士和我的学生许宏博士为我翻译了有关资料。
美国的老朋友夏利阿里博士夫妇一直关心该书的出版。巴哈伊世界正义院的华赞·阿尔巴伯博士夫妇、彼得·汗博士、佩曼·穆哈杰博士夫妇,新加坡的符积虎先生夫妇,也支持该书的撰写。巴哈伊世界中心的珍妮特研究员、胡达·麦哈穆德研究员、瓦希德·拉法提博士,都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还有我的老朋友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特意寄来他和兄长冯天琪编辑的《近代名人墨迹——冯永轩藏品》,这本书收录了曹云祥和国学研究院师生的唯一一张合影,让我们知道了这段史实的真实情况,因此弥足珍贵。
最后当然不是最不重要,我还要感谢我的太太刘宗贤研究员和我的女儿蔡燕颖、儿子蔡元喆,他们也对我的工作大力支持。
本书的出版得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蔡德贵
2010年10月4日
济南神凝斋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