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抱怨的职场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孙汗青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找出职场抱怨族的死穴,对症下药,避免泛泛而谈,直击职场关键要害,有故事,有实际案例,轻松领受不抱怨的秘诀。

孙汗青编著的《不抱怨的职场》就是这样一本能启迪人“自醒”的书。前面的章节,从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后面的章节,从人们的意识形态出发,让读者从思想上达到“自醒”,并且各取所需地不断醒悟。

内容推荐

《不抱怨的职场》由孙汗青编著。

我们还要无止境地抱怨多久?活多钱少离家远?上最多的班、拿最少的钱、放最少的假?我们都知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可这就像一场传染病,不仅自己脱不了身,还把别人感染上了坏情绪。

从《不抱怨的职场》这本书开始无抱怨的生活,把我们体内的一根根抱怨的神经彻底拔掉,不抱怨的生活才是一种环保、健康式的生活。

目录

序 永不抱怨的秘密

第一章 你为什么抱怨/1

抱怨是一场瘟疫/4

破罐子,所以破摔/8

关系,决定命运/15

仅仅是你主动选择抱怨/19

付出小于回报1毫米/24

飞不起来的大黄蜂/28

感恩的心/36

第二章 你在抱怨什么/43

工作是糟糠之妻,抱怨是小情人/46

深爱你的“结发妻子”/53

老板只是一个传说/59

如果山不过来,那么你就过去/63

为什么我的同事都是猪八戒/68

你的头抬高了;撞坏了“命运”的门/74

客户真的是上帝吗/78

像鱼一样思考/82

第三章 不抱怨的智慧/85

遇上最强悍的对头/88

学习力等于竞争力/92

他们挣的都比我多/97

让自己成为必不可少的人/101

你无法改变的世界/106

没有任何借口/111

目标、目标、目标/114

方法决定成败/118

第四章 找回不抱怨的自己/123

掌握自己的命运/126

巨人高于2米3,伟人只有1米52/133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会有怎样的人生/137

像鹰一样蜕变/142

要会思考,更要会行动/146

留个缺口给别人/151

第五章 永不抱怨的秘密/153

听得老人言,胜读十年书/156

清醒地活,糊涂地死/159

假设你还有三个月的生命/163

找到真实的自我/168

白色石块上的名字/173

给自己的忠告/178

永不抱怨的秘密/182

后记/189

试读章节

深爱你的“结发妻子”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没有一个好的机遇!那么机遇到底在哪里?其实机遇就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只要你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机遇就会主动敲开你的门。”

工作是你的糟糠之妻、结发之妻,而抱怨就像你的小情人,你明明知道情人只会毁灭你的心智、精力,最终证明徒劳无获,可是你依然无法停止。如果你深爱你的结发妻子,也许结果不会这样。

怎样才能对自己的“结发妻子”不变心,怎样才能爱上自己的工作?这是很多职场人都在问的一个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只有爱,才能产生真正的兴趣,才能激发自己的动力,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其实方法也不难,就像你吃妻子做的菜一样,一开始也许你觉得她做得并不好吃,可是因为你爱她,你得装出菜很好吃的样子。时间一长,你渐渐习惯了菜的口味,就会潜移默化地爱上了妻子做的菜。是的,你需要试着爱上自己的工作,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态。

一、用一种快乐的心态面对你的工作

抱怨族大多认为,工作是公司指派给自己的任务,自己不得不去按部就班地完成它们,这时你会自然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我多么值得同情,我每天都在完成被布置的任务,仿佛我一生出来就是为了完成别人的任务。”更严重的是,类似的这种情绪会像病毒一样蔓延、扩大,直到你开始抱怨。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你没有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只要善于发掘其中的乐趣,你还会悲观吗?

二、心理暗示:这份工作对我太重要了

心理暗示是一种重复的动作,你需要无数次告诫自己,这份工作对你来说太重要了,就像你的妻子,深爱她。

你反复的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告诫自己:你一点都没有觉得有多累,因为你对这份工作很感兴趣。

这看起来有点自欺欺人,其实并非如此。相反,你是在给自己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回应。在古希腊,哲学家称它为“上帝的呼唤”。跟着“上帝的呼唤”走,去寻找那个你真实的你。当你找到后,你就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三、自我安慰

抱怨族在遇到挫折的第一时间会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呢?”“为什么别人总是那么一帆风顺,而我却屡次受挫!”

实际上,只要你做好两件事情,你就不会再这么认为了:第一,安慰自己,你要告诉自己,你不算什么;第二,寻找解决方法,如果你一屁股坐在地上叹气,问题也一屁股坐在你头顶上,让你抬不起头来。

只要你努力去解决,没有什么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四、保持激情的斗志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一直保持着激情,你还会垂头丧气吗?就像很多听了我课的学生对我的评价一样:孙老师,您太有激情了!

管理学家戴维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经历:在给世界500强中的一个名列前茅的企业做咨询顾问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员工总是无精打采的。原来,他的工作是整个公司里最辛苦又最没有前景的,他是个库房管理员。然而,跟他同一个岗位的一个小伙子却恰恰表现得很快乐,他充满活力,甚至吹着口哨工作。

戴维问小伙子:“你怎么这么快乐?”

小伙子说:“因为我爱这份工作。”说完,他又吹起了口哨。短短的几个月之后,这个小伙子就被提升为库房主管。

身为员工的你都应该学会爱自己的工作,即便这份工作对你来说,目前还不算太满意,你也要努力地去改变不满意的地方,并且学会热爱它。最重要的是,不要磨灭了内心的激情和斗志,因为这是产生创造力的原动力。如果你热爱工作,你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由此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获得一份成功的职业生涯。

其实,我们认真地观察一下身边的人,我们会听见一些不同的声音:他们抱怨自己的命苦,一辈子都在给别人打工,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事业,永远被人踩在脚底下……

对这些人来说,老板毕竟是老板,老板有自己的企业,老板有自己的员工。可是,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当你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打工者”上,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打工者,你自然就不会对现在的工作尽心尽力。与此同时,你也不会获得长久的发展。相反,如果你换一个角色,将自己定位成老板的“合伙人”,老板的企业也就是你自己的企业,老板的工作也就是你的工作,结果还会这样吗?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角色呢?

一、发现工作的价值

一个人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对自己的认可,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一旦你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你就会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上面,你的角色就从“打工者”更换到“创业者”上。你是在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在“打工”。

二、培养“合伙人”的气魄

许多公司都提倡员工的归属感,将企业打造成员工的第二个家。但是,绝大部分企业最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流于一种形式,无果而终。

问题出在员工并没有意识到一点:员工心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员工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企业文化宣扬不得力所致。

所以,你应该主动地培养“合伙人”魄力,因为这才是你真正的价值体现。

就像我在慧泉国际与余世维博士合作时那样,我就是抱着合伙人的心态工作,这样我的能力就得到很大的提升,我的学习与成长机会也就更多。

三、你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认为自己以“合伙人”的角色去工作,真正的受益者还是老板,因为创造的利润是企业的。老板肯定是受益者之一,但更重要的,你才是真正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你对企业的付出与你获得的收益其实是对等的。当你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你就会获得“合伙人”应该得到的回报。当你把自己当作“打工者”,你只能获得“打工者”应该有的回报。  我们都知道穷和尚与富和尚去南海的故事。穷和尚凭一个水壶和破饭碗就能抵达南海,而富和尚精心准备了几年,最终却没有去成。富和尚为什么没有去成?因为他把时间都花在准备上了!而穷和尚呢,他想去南海,他就直接去了,因为那是他的目标,他想到了,就去做了,最终他成为一名高僧。

职业是事业的起点,事业不可能是一两天就可以拥有的,不要轻易地将职业与事业分开。

无论是在职业过程中还是在事业过程中,都需要你认真、踏实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很多人都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一个好的机遇!那么机遇到底在哪里?其实机遇就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只要你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机遇就会主动敲开你的门。

P53-59

序言

永不抱怨的秘密

2010年5月,上海思搏体验训练学校的侯晓光校长邀请世界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威尔·鲍温先生来华演讲,由此,“不抱怨”的精神像一股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在和广大的学员们一起分享“不抱怨”精神的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这样的反思:当“不抱怨”上升为一种国际思维的同时,身在职场中的我们应该怎样呢?

我们都知道,西方的人文科学比较系统化,有很多数据、规则和调研,也有很多论证的结果,而我们东方更注重形态、观念和思想。具体地说,东方人更习惯于将实践建立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这就是我写《不抱怨的职场》的出发点。

因此,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们应该做好两件事:第一,把我们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放下来,安静下来,体会本书中的思维方式;第二,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要结合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体验,不断反省。不论是职场不抱怨还是生活不抱怨,都是以人为本的。我们要不断反省、不断总结,先改变思维,再改变行为,如此循环,才能臻至上境。

本书在体例结构安排上立足于“思维的渐进”。具体地说,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抱怨和我们究竟在抱怨什么。其次,找到不抱怨的方法,才能找到不抱怨的自己。最后,探求永不抱怨的秘密。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相信读者能很快获得一个真谛。这个真谛就是“自醒”。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突然之间醒悟了。“悟”是一种深度的体验。比如,过去你一直认为是正确的事情,现在突然觉得值得商榷;原来一直不明白的事情,现在看起来非常清晰。

“自醒”是阅读最深刻的体验,从知道、做到到悟到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最佳途径。

《不抱怨的职场》就是这样一本能启迪人“自醒”的书。前面的章节,从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后面的章节,从人们的意识形态出发,让读者从思想上达到“自醒”,并且各取所需地不断醒悟。

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启迪智慧、为己所用的前提。所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旦想到某一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或者晚上睡觉之前用心想一想:哪些是需要我们去改变的,如何快速改变?只有不断成长与改变,才是我们阅读的真正价值。

我家在解放前是当地的大户,妈妈家里也是当地周姓望族,家里开有油坊。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我们家境况一下子从天堂到地狱。大伯被镇压,我们家称为“反革命家庭”,父母带我们6个兄弟姊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是从我记事起,从来没有看到妈妈流过泪,她每天都是那么开开心心,每天晚上都非常虔诚地祷告。妈妈今年已经86岁了,还是那么开心豁达,很多看到我妈妈的人都说我妈妈最起码过100岁。妈妈的乐观生活,一直感染着我,这就是我不抱怨的秘密!

我感谢妈妈,是她给了我从来不抱怨的习惯,使我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乐观面对。也要感谢思搏校长侯晓光先生,是他使我有缘结识《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威尔·鲍温先生,通过与鲍温先生的接触,有了写作本书的冲动!

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对我的大力支持,感谢余世维博士对我的关爱,感谢南方电网云南恒阳实业总经理彭卫先生对本书支持,感谢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特别赞助的电脑,感谢全体学生对我的支持,感谢莫申鹏先生对本书的贡献,也感谢百度网、新浪网、环球时报上的很多老师的贡献!

孙汗青写于上海美兰湖畔

2011年2月1日

后记

献给建党90周年,解析开放30年成功之钥

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4年的企业元年,从游商走鬼到国际化集团公司,在每一个时代,我们总能看到一群人的身影,正是他们,以不抱怨的心态,引导着中国人的发展,引导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不抱怨的职场》不仅是一部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更是一堂国人必修的心灵修炼课,给我们上这堂课的,是这样一群人……

第一章(1978,思想时代) 中国精神

1978年,一位身材并不高大的伟人,向全中国发出号召,“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在此之前,中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阶层中,除了与世隔绝,除了抱怨,我们拒绝一切…

在思想时代,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他曾四次走进监狱,受尽磨难,最终,他依然站了起来;同时,我们还看到另一个站在残破的工厂大门前的身影,那个身影就戳在哪里,一戳就是二十年……

第二章(1984,青铜时代) 中国信念

1984年,有人说,这一年是企业元年。这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将这个年代总结为青铜时代,因为,在历史上的这个时代,中国人曾经造就了著名的司母戌大方鼎……

在这尊大鼎上,我们将他们的名字刻在上面。他们曾经是蛹,沉默了几十年的蚕蛹,而现在已经破茧而出,化作一只只美丽的蝴蝶。

第三章(1992,黑铁时代) 中国财富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他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话,要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这就是黑铁时代的总结,在这个时代,我们依然看到了他们,凭着一句“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就一头钻进了猛烈的火里……

第四章(2001,黄金时代) 中国责任

2001年,就象一年四季中的秋季,这是个收获的时代,满地的金黄,但是,我们之所以将这个时代称为黄金时代,并不是这满地的金黄。恰恰相反,正是这满地金黄的背后,暗潮汹涌。

黄金时代,一个充满危机,同时也充满机遇的时代。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中国走向世界。我们关注着那些火中取栗的人们……

第五章(2010,钻石时代) 中国感恩

2010年,钻石时代,现在我们应该感恩,因为,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正如一颗璀璨的钻石,他的一言一行都令人瞩目。

当然,这些远远还不够。我们一路从思想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黄金时代走到了现在,而现在,我们分明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他们勇于探索,发挥着伟大的创造力;他们怀抱着感恩的心,告诉世人,不抱怨的真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