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全知道》主要是以从古到今的编年体方式叙述了中国和世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介绍了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故事性总结,让你摆脱了枯燥无味的阅读,能够在愉悦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本书还为你留下一些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对历史问题的观念认识上,我们尽量不发议论,少作分析;有些情况,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考虑、批判。本书里的每则历史故事,只反映事情或人物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断,不能凭它来对某一事情或人物作全面的评价。
《历史知识全知道》是一本浓缩中外历史文化知识精粹的储备手册。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有效巩固课堂知识,还可以把本书作为课外读物,拓展自己的阅读面。
从盘古开天到战场的金戈铁马,反映了华夏之邦的胸襟和睿智,彰显了先人的生存法则,蕴藏了英雄的成败之数。放眼望去,世界文明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缕缕新风。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画卷。当我们在历史的天空中翱翔时,就会觉得字字珠玑,琳琅满目。那么,就让我们跟随《历史知识全知道》,一起在历史的天空下沐浴温暖的阳光吧!
仓颉造字 传说,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仓颉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指的是北京人及以前的生产力时代。原始社会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那时,人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因为那时的石器是打制的、表面粗糙,因此称旧石器。在北京人的山洞中,发现了大量的用火遗迹和石斧、石镰等旧石器。人们在险恶的环境中抵御自然,群居生活,形成原始人群,构成最早的人类社会。
新石器革命 新石器革命是指农业及畜牧业出现,人类由旧石器之寄生者变成新石器之生产者。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了食物的生产者。采集、狩猎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种植、畜牧则是一种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诞生。人们也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这个阶段称为“农业革命”。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步文化。它也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
裴李岗文化的典型遗址除裴李岗外,还有新郑的沙窝李和唐户村、密县莪沟、长葛岗河、临汝中山寨、许昌丁集、郏县水泉、巩县铁生沟,等等,不下40余处。
仰韶文化 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因此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它是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它也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并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被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据史书记载,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是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域。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分布地域和延续年代,都基本上与夏人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相符合。阳城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P4-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把教育贯穿到整个人生中,实现终生学习,才能造就出合格的人才。但是,树木最重要的是树根,高楼最重要的是地基,学习最重要的阶段就是中学。只有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将来升人大学、进入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性学习和技能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不走弯路。
肩负祖国未来的中学生,不仅是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的人,也要是了解社会、善于学习的人,更要是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中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对社会、文学、历史、地理的综合理解力,有数学的实际应用和理解能力,有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力,掌握外语背景知识和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理解力。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毅力。以上这些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掌握,但是在每一项能力上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使人拥有更高的境界,作出更大的成就。
为了帮助中学生朋友打好知识基础,我们编写了这套《新编中学生小百科》,本书是其中的历史卷。它囊括了古今中外包括人类发展史、社会生产力的变迁改进、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推陈出新以及各种背景下的时代更替,让读者在了解人类起源的同时感受时代变迁,感悟古人思想的远见卓识,体会朝代交替的轰轰烈烈,懂得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习知识,懂得怎样更好地把握住今天,创造更好的明天。
本书主要是以从古到今的编年体方式叙述了中国和世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介绍了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故事性总结,让你摆脱了枯燥无味的阅读,能够在愉悦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本书还为你留下一些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对历史问题的观念认识上,我们尽量不发议论,少作分析;有些情况,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考虑、批判。本书里的每则历史故事,只反映事情或人物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断,不能凭它来对某一事情或人物作全面的评价。
总之,希望读者能通过读这本书,了解到更多更广泛多层次的知识,在以史为鉴的条件下,更好地把握未来。这就是我们编辑这本书的初衷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