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所著《漂泊中的坚持》是《一百个中国人的梦》系列的第三本。本书延续了作者“口述实录”的似小实大的手笔,讲述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在21世纪里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的故事,通过一个个不同年龄和经历的打工者的生动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到真实、亲切、感动,好像自己也参加了现场的交谈,更有又认识了10位朋友的喜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漂泊中的坚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安顿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顿所著《漂泊中的坚持》是《一百个中国人的梦》系列的第三本。本书延续了作者“口述实录”的似小实大的手笔,讲述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在21世纪里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的故事,通过一个个不同年龄和经历的打工者的生动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到真实、亲切、感动,好像自己也参加了现场的交谈,更有又认识了10位朋友的喜悦。 内容推荐 安顿所著的《漂泊中的坚持》采用口述实录的纪实手法,采访了10名打工者,以此讲述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在21世纪里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的故事,通过一个个不同年龄和经历的打工者的生动故事,反映当代中国人对生活、学习、工作、事业、社会、环境、以及世界的看法、对理想的追求。最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全书围绕“我的中国梦”这个采访主题,由采访对象自己来谈经历和感受。 《漂泊中的坚持》作为一百个中国人的梦系列的第三本,秉承了前两本的一贯风格,而重点选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和打工者,选择其中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眼界比较开阔的人,并涉足了不同的职业领域。 目录 母亲的角色 写作是一种理智的“反抗” 心愿的航船 “黑中介”的心事 功夫小子的白日梦 师徒父子情 写给天真的道别信 和命运交易 舞出个未来 完美的谢幕 后记:碎语人生 试读章节 母亲的角色 采访时间:2010年5月 采访地点:北京朝阳区潘家园南里曹玉兰家 曹玉兰,女,26岁,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小学毕业,在家乡务农至16岁赴北京打工,先在北京马连道茶叶批发销售一条街做销售,后在丰台路口经营早点摊。育有一女,现无业。 我觉得人活着就是自己选自己要干的事,我想的就是让我弟弟妹妹成人,过上好日子,现在我做到了,就挺高兴的。接下来我就该为我闺女活着了。我老公跟我开玩笑,说你没自我,一辈子没自我,为别人活着。我说是,你要是全想着自己,就有自我了?那可不对,你不为别人做事,怎么找见自我呢? 我是我家的老大,第一个孩子,不是那种说话算数的“老大”。 我妈去世的时候我12岁,我妹妹8岁,弟弟6岁。我妹妹在上小学,我该上初中了。我妈是被电线杆子砸死的。她从小学校回家,路上遇见暴雨,打雷,她不敢在路上停,想赶几步路就能到家了,不想电线杆子倒了,正好砸在她的头上,当场就没命了。 我带着弟弟妹妹第二天去医院里见我妈。 在医院里我们看到我妈,我妹妹和弟弟都吓坏了,只会抱着我的腿哭。那时候我是第一次感觉到我是家里的老大,要保护他们俩,就不敢哭,怕我一哭他们更没了主心骨。我妹妹抱着我的左腿,弟弟抱着我的右腿,两个人还互相拉着一只手,我一边按住一个脑袋,不叫他们看我妈盖着白布的样子。那次之前我一直没有来月经,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天晚上,来月经了。来我家送信的大婶跟我说,可怜的孩子你妈没了你可是真一下子成人了。我肚子特别疼,痛经,就是那时候留下的病根,到现在生完了孩子,还是每个月疼,一疼起来什么都干不了,还要吃药。可那天我没觉得太难受,大概是因为受惊吓,加上要保护弟弟妹妹,疼也顾不上。我叔叔他们都来了,他们帮着处理我妈的后事,婶子带我们回家。等两个小的上了炕睡下,我才想起这是来月经了,一腿的血呢。 我妈走的时候34岁,扔下我们三个孩子给我爸,我家的生活一下变样了。 我爸大概是不好意思跟我说,他叫我舅舅舅妈来找我说,说什么呢?就是不让我上学。妹妹还在上小学,弟弟转眼也该上学了,我要是上初中就要到乡里去上,后来我们那些乡都改名叫镇,改名那时我已经离开老家到北京了。到乡里上初中要花钱,以前我妈在,说什么也要我们姊妹读书,现在我妈不在了,我爸一个人负担不了三个学生。 舅舅跟我说,你爸知道你学习好,这些年这十里八村的数你出息,考学是没问题,你妈要是还在,努把力供你上大学都有希望,可是孩子你命不好,你妈这么早就没了,你是老大,你就是这个家里能拿得起事做得了主的女人了,你要替你妈照顾你爸和你妹妹弟弟,这样你就没法上学了,你一走,到乡里念书去了,俩小的谁管?你爸不挣钱他俩也别念书了,你说是不是?你爸也舍不得,可惜没办法,就只能牺牲了你…… 我舅舅跟我说的时候,我一边听着一边哭。我不是没有理想,我不笨,我爱学习,我真想过有一天考大学,连学什么都想好了,我想学着写书去,我作文特别好,老师说我要是学写书会有前途。老师什么书都借给我看,他说天下的文章都是从前人那里借了再组织出来的,他给我的笔记本上写着两行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我妈没有了,我成了家里的老大,没人供我读书,我只能从12岁开始帮着我爸供妹妹弟弟……我特别不甘心。 不甘心没办法,舅舅跟我来说其实也不是征求我的意见,我爸心里是决定了,也跟家里人商量过,跟我谈是怕我太伤心。 这样我不上学了,妹妹还上着。我叔叔家种茶,我去帮他们。弟弟没上学的时候我带着他去帮工,叔叔家给饭吃。没办法,他6岁,一半明白一半糊涂的年纪,搁在家里闯祸。这样能有一些钱,也能有时间照看我爸和我家。我真代替了我妈,家里没有女主人,我就是。 我爸那时候36岁。我长大了明白他不再结婚是不可能的,当时我特别恨他,我妈走了一年,后妈就进门了。她对我爸好,给他做吃的,烫脚,当着人给我爸面子,什么都听我爸的,把我爸哄得特别高兴。我爸一高兴,家里的事情都是她做主了,我爸什么都不管,挣了钱交给她。 我爸那时候慢慢对后妈言听计从了。后妈说,要给我家的院子里头起个矮墙,把我们的房子跟她和我爸的正房隔开,说孩子大了出来进去不方便,我爸马上同意。她说让我们晚上先吃饭,吃完回屋了她再给我爸单做,她跟着吃,我爸也没意见。凭良心说,她对我爸真好,她的孩子没带过来,我爸也没跟她再生孩子,我爸想着她只能跟他一心一意,没别的指望。那时候我知道,她其实对我们苛刻,把从我们身上嘴上抠下来的钱都存了私房钱。我爸回家晚,回来我们吃完饭了,我妹妹弟弟要不做功课要不出去跑,他哪知道我们吃的什么?这么说吧,一块钱的肉,她给我爸一个人分成两次吃,一次5毛钱,要是给我们也吃,一次就要1块5,对不对?花的多了,她能留下的就少了。 我头一次跟我爸为后妈打架,就是因为吃肉。 人家说家里的老大如果是女孩,下面的弟弟妹妹不会受欺负,长姐如亲娘,护犊子。我就是。 P1-4 序言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她自己的“梦”。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始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清末的仁人志士的“中国梦”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推倒帝制后,中国人的梦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今天,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梦”则能有纲领、有步骤地去实现,我们要在建国100周年之际,把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 一个没有“梦”的民族是不幸的,她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奋斗。一个国家的“梦”必须是由全国民众的梦去组成,脱离了多数民众,国家的“梦”就成了“空中楼阁”,必然是不能实现的“梦”。中国革命的成功,就在于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以广大民众的梦为根基的。 近年,我几次参加了由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举办的“中国梦和建设和谐社会论坛”,参加的人多是在改革创新时代中由民众中涌现出来的“成功者”。他们各自的“梦”无一不是与国家的“梦”密切相接的。这个论坛找到了“国家梦”的另一层基础,或者可称为“精英层”的梦。那么,再往下到更平凡人的梦是怎样的?本书作者填写了这个绝不可缺失的空白。作者采访的都是普通的中国百姓,被采访人没有“精英人士”的那份辉煌,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也许更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梦”。在追梦中,他们有奋斗,奋斗中有得失、有成败、有教训和遗憾。这些毫无修饰的故事真挚感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放弃努力,都在向前走,他们的梦推动着自己,也推动着社会,我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失去信心和勇气。他们的梦与中国梦是同向的,他们不正是中国梦的亿万只“捆绑式”的、犹如中国“长征火箭”上的发动机吗?中国梦的动力如此巨大,怎么会不全速前进而得以实现呢? 2006年3月,经新世界出版社张海鸥副总编安排,我和两三位朋友与安顿在出版社见面,说是谈谈新世界出版社帮我出版的几本书。我们从我的两本《向世界说明中国》中的《对话集》说起,讨论了人际交流中该抱着怎样的真诚、怎样沟通,又说起自信和“理直气壮”是什么关系。安顿说,今天不问“丰功伟绩”,只谈“俗套”。她又关心起我的朋友都是哪类人士,我指着临时“路过”参加谈话的我的挚友、博学的国家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说,这便是一个;她竟径直问他,你说说赵启正的缺点吧。那完全是一次朋友的聊天,最后,她说这就是“采访”。 不久,安顿的“口述实录”文体的文章发表了,我的年迈的妈妈是退休教授,她一气读了下来说:“盖住名字,也知道写的是启正,不是别人,真切朴实,好文笔!”安顿的“口述实录”有她的匠心:善于引起“话茬”,精取要素,巧妙布局,与被访者和读者都是零距离……确有独到的功夫。 这本《一百个中国人的梦之三》又一次展现了她的“口述实录”的似小实大的手笔,读起来让我感到真实、亲切、感动,好像我也参加了现场的交谈,更有又认识了10位朋友的喜悦,而这些朋友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没有机会交往的,也就越觉珍贵。 我相信,读者会与我有同感。 2011年1月 后记 碎语人生 这是《一百个中国人的梦》这个系列丛书的第三本。 在此之前的两本书的后记除了记录这个项目从确立到真正实施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之外,也表达了我个人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但今天写下“后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心情与此前略有不同,我很想给这篇后记一个标题——《碎语人生》。其实这是我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围绕这本书做采访的过程中最深的感受。 这本书的10位受访者来自城市生活的边缘,有一个我们出于善良或者其他更深的忧虑而不愿意使用的词,事实上他们属于——底层。虽然他们历经奋斗或正在奋斗并已经摆脱了这种界定,但他们坐在我的对面娓娓道来的关于生存和情感、信念和梦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关于自己如何从这个阶层走上所谓城市舞台的回忆。即使他们当中有人已经过上了养尊处优的日子,有人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但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了一个相同的感想,那就是这些关于艰苦、贫困、挫折、自强而终于改写命运的记忆,永远不会被抹去,永远蛰伏在他们心底,碰一碰,还是会疼。 和以往大多数受过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的受访者不同,这10位受访者中只有杜静一人有大学学历,而她的职业选择与她的学历完全没有关系,她的创业过程与千千万万漂泊异地的打工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也许是他们的路太长,也许是他们走过的地方、从事的职业、经受的磨难太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讲述自己的时候,每每会格外琐碎、格外细致,也格外容易因为沉溺于回忆而出现短暂的偏离主题。曾经,在采访的时候我担心这样的纠结于细节会不会冲淡了“中国梦”最初定位于梦想这个坚实的主题,但多次反复的采访让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细节的力量。正如我的领导、《北京青年报》前总编辑肖培先生给我所做的口述实录的评价——“正是通过这些人的闲言碎语,透视出一个生动的现实中国”。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能够在一个人简单的生存脉络中凸显的时代特征、民风民情、城市文化和人文氛围的琐碎细节,尽最大可能地去还原他们的语言特点。我坚信这样貌似罗嗦的行文自有它的社会学价值——多少年后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自述来回望这一段历史,没有宏大的叙事,充满人性中的诚实。我希望我的读者也能和我一样从中读出这些。当然,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从心底生出的对他人的善意关注。 1998年我的第一本口述实录作品《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正是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10年后我重新回到新世界麾下承担“中国梦”的这个项目,好似命运的巧合。如果说关于情感的采访和写作让我有机会一次次走人人性幽深的峡谷去抚摸岁月留下的每一丝心灵褶皱,那么,为“中国梦”这个项目而工作,让我一次次从身边的普通人身上看到理想的光芒和为了理想去奋斗的人不为命运所摆布的勇敢与顽强。我是那个最终受益最多的人,“中国梦”给了我另一种更加宽广的看世界的眼光。 感谢在采写过程中,所有无条件接受了我的采访并给予我支持的受访者朋友们,谢谢你们贡献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些书;感谢中国外文局和新世界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我的信任,谢谢你们给我机会结识这些平凡而精彩的人;感谢“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开拓者赵启正先生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的书作序,谢谢您给这些文字带来新的高度;感谢新世界出版社的杨雨前社长、张海鸥总编、李淑娟女士,你们的无私帮助和指点让我受益良多。同时更要感谢外文局前副总编辑林良旗,“中国梦”最初的雏形——“中国青年的现实与梦想”——正是来自这位资深的总编辑,虽然我从未有机会与他相识,但在数次与编辑的沟通过程中总能有机会听到来自他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些都给我的采访和写作带来了很多帮助和提升。 但愿,有更多的人通过“中国梦”结识更多精彩的中国人,和我一起感受他们的碎语人生。 安顿 2010年8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