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又叫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创立了可与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相抗衡的道家学说,对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虽大都有所涉及,但记载的并不多也不详细。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认为,对老子生平记载稍多的还是《史记》。其中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对于老子有这样的记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关于他的出生,充满了神话色彩,有种种不同的版本。据说老子出生时,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人腹,怀孕十一个月之后才生下老子,他母亲却因难产而死。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叫老子。后世的另一种为众人所普遍采纳的解释是,“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据记载,老子有一位知识渊博、对许多问题都有奇特而独到的见解的老师,名叫常枞。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而且常枞对老子的教导都要他自己去体悟。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有一天,常枞病了,老子去看望他,他俩便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常枞张开口问:“你看,我还有牙齿吗?”老子看看说:“没有了!”常枞吐着舌头问:“那么,还有舌头吗?”老子说:“有,有,舌头还在!”常枞问:“你懂得我的意思吗?”老子说:“懂了,就是说,坚硬的已经掉了,柔软的还在。”常枞高兴地说:“好,好!是这个意思。”于是,老子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老子研读《尚书》的时期是他思想发展的成熟期。当时的老子已经声名鹊起,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讨教。据说孔子就专程前往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向老子问礼。他们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就向老子请教,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什么意思。
老子告诉他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娇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关于老子的传说很多。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老子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至于老子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并没有人知道,因为他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的人们在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逐渐把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用神话的方式把他描述出来。
在我们熟悉的《西游记》中,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连玉皇大帝也让他三分,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掷出金圈,将孙悟空打晕。后来唐僧西天取经时,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横行无忌,孙悟空虽然自称“齐天大圣”,也奈何他们不得。 老子是一个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宗教史上都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本身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和祖师爷,老百姓们尊称为他为老君爷。老子从人到神也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来看,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里说:“老子先天地而生”,又说“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就是指的老子。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去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候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官观,鹿邑的太清官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P3-5
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由于其思想中以“道”为世界的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一书,历代学者研究了2000多年。这部伟大著作,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伦理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是一部精致的百科全书。它构造了朴素、自然、宏大的框架,被学者们称为“万经之王”。
紧随其后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庄子学派的学术结晶汇集在《庄子》一书中。同先秦诸子百家作品一样,《庄子》也不是庄子一人所作,而是庄子学派著作总集,其中有的出自庄子手笔,有的是其弟子根据庄子的日常谈话整理而成,还有的是庄子的后学所撰写。《庄子》一书,以其怪诞神异的人物形象、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恣肆汪洋的行文风格和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赢得了无数文人雅士的交口称赞,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说和黄老学说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和《列子》为代表,后者以《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 《内业》四篇和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原》、《称》、《十六经》四篇以及《淮南子》为代表。
道家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思想有时被一些民间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并加以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又为官方儒学所吸收,如宋明理学;甚至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
中国社会在唐代以前是“儒墨道”的天下;至唐后,便是“儒释道”的一统。唐前,各代国教为道教,唐宋以后尊佛教。可以看出,始终贯穿着中华文化的一条主线便是“儒”和“道”,而这更是中国历代君王的治国的主要原则和依据。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便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概括起来说,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到后来的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盖莫如此。其含义就是统治者真正的统治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宣示标榜的,则是孔孟儒家的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很有趣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救世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比如商汤时代的伊尹,周朝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代的诸葛亮,都是道家的典型代表人物。所以,道家的哲学思想被后人成为帝王之学。
道家的思想很早就受到国内外的思想家所重视,各种专门对道家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近几年国外甚至出现几次对道家研究的热潮,一大批学者专家置身其中,乐此不疲。德国哲学家尼采称《道德经》“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哲学家海格尔甚至认为自己“最直接的从《老子》中获取了思想源泉。”他们都发现道家的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处事方法和社会治理都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虽然道家的思想具有如此之高的思想价值,可是现在的读者要真正地了解他又十分的不易,甚至会觉得晦涩难懂,不能把道家的智慧真正用于生活当中,因此,我们在编写此书的同时,尽量选择道家较为突出的思想,并且引用很多实例,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道家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他作任何的解释描述都是挂一漏万之举,本书也不例外,因此,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道家的思想很早就受到国内外的思想家所重视,各种专门对道家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近几年国外甚至出现几次对道家研究的热潮,一大批学者专家置身其中,乐此不疲……虽然道家的思想具有如此之高的思想价值,可是现在的读者要真正地了解他又十分的不易,甚至会觉得晦涩难懂,不能把道家的智慧真正用于生活当中,因此,编者在编写《道家的智慧》(作者隋晓明)的同时,尽量选择道家较为突出的思想,并且引用很多实例,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道家的智慧》全书分为知足常乐——逍遥自在的人生智慧;以柔克刚——圆融的处世之道;希言自然——高超的语言艺术等八章内容。
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由于其思想中以“道”为世界的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中……《道家的智慧》(作者隋晓明)是关于介绍扫道家学说的通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