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树的约定(佤族女人心中的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布饶依露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神树的约定(佤族女人心中的歌)》是佤族女作家布饶依露的散文集,也是中国佤族历史上的第一部散文集,记载了佤族族群中一个特殊家族的这位女作家,从原始部落的大山走向云南的省城昆明,后来奔京城闯荡,她所经历的生活与孜孜不倦的创作过程。

内容推荐

这本《神树的约定(佤族女人心中的歌)》是佤族女作家布饶依露的散文集。

作为佤族“头人”(酋长)的后代,她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曾经是原始部落的佤山走向省城,又从省城走向京城。然而,对那些给予她生命的部落与族群、赋予她灵性的佤山佤水,她一往情深。二十多年来,她在国内外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大量散文中,总是汪洋着她对那片山水浓浓的情意。一山一水,一石一树,一村一寨,在她的胸间激越;历史、现实、写人、纪事,都在她的笔端流淌。她的写作不仅得到了她的族群的认同,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界的好评。

《神树的约定(佤族女人心中的歌)》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序一:佤族是她的根,文学是她的灵魂

序二:无论荒凉与开放,都能超越自我

序三:The Spirit of Her People, Her Works Spring from Life

神灵的栖身之地

 佤家的四代女人

 木鼓与神灵对话

 佤山新米节随想

 红懋树

 染饭花

 往事化作青烟——与父亲走过的岁月

 想母亲的时候

 神树的约定

 重返故乡

 南溪河的野玫瑰

 流泪的红毛衣

 高脚楼的火塘边——佤族传统美食佳肴鸡肉烂饭

 佤山牛

 美丽的谎言

 佤山鹰

 像小鸟一样学飞——《布饶依灵画集》后记

 眷恋的土地

悠远鲜亮的太阳

 相遇响水河

 云南少数民族“情人节”风俗

 隐藏在雾中的山梁

 “猎神”故乡的山寨王

 浪子回头金不换

 横河民间女画家

 悠远的草原

 耍西山

 大漠戈壁中有一株“闪光红柳”

 东巴的传人

 金沙江的种子

 你是一束灿烂阳光

古老的新生歌谣

 苦聪山的歌

 阿佤的亮眼睛

 基诺山里,好大一条江

 哈尼山上,好大一棵树

 白乐丽的人类家园——美国小姐的中国情结

 山寨醒来的孩子

 寻找岩布勒

游子的精神家园

 季节走过丽江——美国美籍华文作家少君与丽江之缘

 泼墨写鹿第一人——旅居美国华人画家陈雄立在西方闯世界

 彝学长成参天大树——美国、德国、中国彝族学学者趣闻轶事

 太阳历“神灵”活了——香港《世界华文诗报》总编辑、诗人孙重贵滇西遇事

 南诏古国的聚会——澳洲《华人日报》副总编、旅澳华文作家张奥列大理所闻

 古哀牢国的遐想——台湾女作家施叔青云南保山、腾冲寻访

 景颇神刀驱病魔——美国《新华人报》总编辑、旅美华文女作家陈瑞琳边寨奇遇

 葡萄谷留下的肖像——旅居法国华人音乐家、作家高远在云南瞬间

 一叶香,天下醉——巴西籍华文女作家蔡正美云南采风感悟

 昆明永远是春天——匈牙利《欧洲中华时报》总编辑、旅匈华人翻译家李震昆明印象

 台湾泰雅人第一个博士

 河山在呼唤——美国年轻留学生夫妇感受中国大好河山

 四渡中国的山田昭博——日本硕士研究生山田昭博为攻读汉语而痴迷

 超越思索的翅膀——韩国留学生李荣玉对中国少数民族权益的思考

 走进音韵学王国——韩国古音韵学传人,研学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感慨

 割不断的中国梦——日本73岁的留学生福川正夫怀揣中国梦

异乡难改的乡音

 醉眼看天下

 心不用防盗

 母女闯京城

 观秋

 听兰

 就诊

 七月槐花

 翠微里的春天

 感悟国粹——孔子故乡国画家的足迹

 打水

 巴金没有走远

 岁月无声

 人眼看“憨豆”

 为老年人权力“听诊”

 老谋子

 平淡中见神韵

 老人乘车难,谁之过?

 失去目标的夜

 花知天命

 北京地铁像个大蜘蛛

 京城依然下着雪

 乡音难改

代后记:风随天上行走,人随大地穿越

试读章节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和女儿乌黑的长发变成了两对金色的翅膀,在天上飞;太阳从顶远的地方朗照过来,一道道光环像天梯,我们向着天梯飞去。天空下,川流不息的溪边,有许多的山民在呼喊!

岩石下,探头探脑地冒出一朵嫩红的小花,在斜坡上开着。马帮悠扬的铃声,打破了岁月的寂寞。有个“野人”向我投来一串红果,吓得我抱住女儿朝早谷地里跑;此时整个山梁在移动,改变着原有的模样……几头野牛飞奔而来。

这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回到烟雾缭绕的阿佤山,外婆和母亲居住过的高脚小草楼,依然在山风中摇晃;母亲和我的笑声,依然在山村中畅游;我和女儿的美梦,依然在山顶上激昂……

走不出大山的外婆

我的外婆是佤族头人的后代,照理来说,该去学堂念书的,可因为她是个女儿家,是地地道道从未走出过山门的土著人,因此,外婆一生目不识丁。

过去,阿佤山缺盐巴,缺洋布,缺老酒,外公进山里赶溜溜场(小镇集市)。回来后,外公得了边疆人常害的那种瘴气病。不久,永德佤寨让他回去开会。外公才出门没几天,永德那方就有“鸡毛信使”传来外公病危的消息。南腊外公的儿子——我的舅舅骑上快马,连日连夜地赶往永德。没过几天,外公中年蜡黄的那把干骨头,就永远留给大山了……

外公走的那天,走得很不甘愿,临终前,还絮叨着佤人的贫穷落后。自从外公“走了”,外婆一个寡妇拖累着几个子女,一直没有改嫁,在深山老林中挣扎谋生。外婆常独自到荒山上种旱谷、刨甘薯、挖芋头,下晚回来已是汗如雨注,背驼得像小山。为了生存想找个活法的外婆,也顾不卜对儿女施展爱心,往往在这种艰难的家庭中,我的母亲成了世间多余的人,好像阿佤山大青树上长出的树疙瘩,包袱般压在外婆这个单薄女人的肩上。

据说,母亲小时染过一场怪病,不吃不喝,乱哭乱闹,急得外婆满山谝野去找草药来驱鬼。差不多到了四五岁,母亲仍爬不动一磴小石坎,病情严重时,双颊凹陷,目光黯淡。眼看着缺医少药的小山民没救了,恍惚的母亲,只剩下一口气了,外婆抱着我母亲痛哭了老半天,最后用黑色土布包扎起我母亲,小心地搁在火塘边取暖,心想:假如一夜之间还不见好转的话,就打算明天早上,抱去山里,创堆红土把我母亲给埋了。等第二天大清早外婆惊醒,掀开粗布一瞧,谁知我的母亲奇迹般地叫唤着,活过来了!

外婆赶忙请来舅爷,又杀鸡,又看卦;舅爷用木碗放入佤药,划了一碗水,用两手指在碗中晃动了几下,像个大仙似的,站在小草楼中央,嘴里呜噜呜噜的箴言有词,咒语未了,舅爷硬说:“是寡妇人家冲了邪,此地不宜久留。”要我的外婆带上几个子女,远离家乡,出外投生。

后来,外婆借钱在乡街开了个小马店,专门为山里山外赶马帮的人养马歇脚。外婆做的佤族鸡肉烂饭最美味,酿制的小红米酒也香甜,烧烤的野味更诱人……

我的大舅生辰八字都属蛇,外婆求寨里的佤族魔巴(祭司)施过法,说大舅命贵,长大了要上大学,当大官。大舅的书倒读得不少,官运却一直没有上门来相邀。等魔巴寻查了家族史,又说,大舅是因蛇太多累主,财运全都被蛇给搅和了。我的大舅家道贫寒,只好带着几个子女,在阿佤山上“刀耕火种”。

二舅和三舅早年到部队去锻炼,一炼就炼了七八年,真格炼出了一身好本事,当过排长、营长什么的长,还几次立功被评为优秀指挥员。不巧碰上家乡遭水灾,该干红火的事没干得红火,他们不约而同又回到佤山,回到了外婆的怀抱。

四舅总算少年壮志不言愁,一年里的某一天,在外奔了一份好差事,正当他准备报考重点大学的时节,我的外婆被横窜出来的马车给撞了,得了老重的骨折损伤。外婆要二舅代笔为她写了一封家书,邮递给四舅,说:“小儿不在身边,就好像家族中的木凳少了一条腿。如果不快些回家乡来,就是一个不忠不孝的逆子,老母死也不会瞑目的。”收到此信,四舅连夜乘火车,转汽车,又搭马车,再骑毛驴,一路风尘赶回故里。没过几日,我的外婆就告别了人世,她被我的四个舅舅“安放”在红土高原背风的山梁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岁月在她的坟前坟后长满了细菌草(据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日本向中国空中撒下的紫茎泽蓝的槿木籽种)。最终,外婆冇(没有)为儿孙们留下一点家产,也有为小儿带来哪样好运。无奈,四舅决然背起了沉重的邮包,翻山越林,像只健壮灵活的飞虎,成天徒步奔走于山谷雨林,悬崖陡壁,为山寨的老百姓送包裹、传电报、递信儿,实施着外婆行善积德的余愿。

外婆去世前,一直住在佤山,她教育儿女的一番话,至今教育子孙照样管用:“生活,随便能过就行了,钱太多累主要坏事又招惹是非,人富了就生懒会遭灾的,勤劳才是佤族的本分。”

改革开放以后,我的舅爷从台湾回到了阿佤山,在故乡小住了几日,专门到外婆坟头,为外婆立了一块青石碑;准备离开佤山时,告别家人前,又去了外婆坟头,为外婆插上了一束山里采来的野杜鹃花,还叩了几个响头,以表他早年的话语伤害过外婆心的歉意,好让劳累了一生的外婆,灵魂有个机会安息!P2-5

序言

佤族是她的根,文学是她的灵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林非

几年前的秋天,定居美国的女作家陈瑞琳,回国参加一个文学方面的学术会议时,顺道在北京逗留了数日,曾经邀请多位旧雨新朋,欢聚畅饮。正是在那次聚会时,认识了布饶依露女士。

几天之前,她打来电话,说是要向我“请教”有关散文创作的问题。正好有几位散文评论家,约定在舍间聚会,于是请她也于当日前来。就在这第二次会晤的时候,她拿出了自己一部散文集的打印稿,和几篇满纸都留下了修改痕迹的原稿,让我匆匆地浏览了一遍。

她这种认真、执著、勤奋和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实在是很使我钦佩的。因此当她十分诚挚地提出,要我撰写一篇简短的序言时,我觉得是无法加以拒绝的,尽管我已经年岁老迈,精力不济,很难胜任序文此种文体的撰作了。

从次日的黎明开始,我在通过细致地阅读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像她的《木鼓声声》、《高脚楼的火塘边》这些有关的篇章,使我领略了佤族的民风习俗、婚姻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等方面的情况,真是大开了眼界。更为感人的是她描述自己家庭发生着重大变化的篇章,像在《佤家的四代女人》里,从祖母和母亲艰辛贫困的生活,写到自己从事的文学创作,以及女儿在绘画方面获得的成功。凄风苦雨的生活逐渐过去了,文明富裕的日子逐渐来临了。从这样一个细微的侧面,正好也反映了整个佤族变迁的历程。在这篇散文里面,写到自己引吭高歌时,立即想起了母亲关爱自己的情节,读来甚为使人感动。

她的《基诺山里,好大一条江》,写出了自然环境很洁净的云南家乡,在邻里之间也保持着淳朴和亲切的情愫。就在这样高耸的山下和湍急的江畔,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地关怀着所有学生的教师车阿老,为了安全地护送从乡里发下的考卷,几乎葬身于山洪突发的江底。像这样品格高尚的人,太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了。

她的文字也显得形象鲜明,华采翩翩,像《染饭花》中描写花卉的笔墨,真是栩栩如生,至于染出的金色的饭粒,又来得光彩照人,最终归结于对母亲深情的赞美,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在不断开放和前进的生活中,她走出了家乡阿佤山,领略了多么宽阔的世界,写下了不少新颖的篇章。像《翠微里的春天》和《七月槐花》这些作品,对于北京街道的草木与花卉,也闪烁出相当细腻的审美感受,显示了她灵敏的悟性,和挥洒文字的能力。《心不用防盗》则描摹着在京城打工的种种经历和感受,显得生动有趣,些微的辛酸中含着诙谐,细小的挫折中充满乐观的信心。还有这一篇《景颇神刀驱病魔》,记述自己与多位海外华人作家前去滇西采风时,对于陈瑞琳女士留下的鲜明印象,将她风风火火般热情的性格,真是写得惟妙惟肖。参加和投入种种不同的生活,无疑会增添和丰富自己描写的功力。

布饶依露女士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收获是相当明显的,当然还必须继续向前迈进。我欣慰地祝愿她能够认真总结自己已经取得的经验,以便在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佳构来。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吟咏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很巧妙地说明了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性,有了这样高旷的境界,才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内涵。还有让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文字,能够得到流畅多变和美轮美奂的表达,也应该是毕生都得去努力追求与琢磨的。我在自己毕生的散文写作中间,觉得只要是缺乏生活气息和审美色彩的话语,就毫不留情地进行删削与修改,往往是一篇散文,修订了十多遍之后,还感到并不满意。既然是已经投身于这样迷人和神圣的事业,就必须对于自己提出如此严格的要求。凭着自己这样一些粗浅的经验,我是很理解她在锤炼文字上所花费的功夫的,盼望她获得更大的收成。

我想大凡能够被许多读者深深喜爱和击节赞赏的散文篇章,总是会具有下述这样的几个原因:(一)最能够触发人们感动的,(二)最能够引起人们回忆或神往的若干社会场景和自然风光的,(三)最能够引起人们深邃地思索的,(四)最能够在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满足人们审美期待的。想要在一篇散文作品中间,同时都具备这样的几种因素,肯定是相当困难和少见的,只要能够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得很充分和突出,无疑就是弥足珍贵的了。这是因为对于描摹世事代谢和探索人们心灵的文学创作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来,这就已经是谈何容易和万分艰辛的事情了,非常地难于做到集种种思想与艺术的成就于某篇具体的作品中间。不过这只是从如何达到作为杰出篇章的客观标准而言,而如果从对于作家主观上的努力追求来说,自然是应该尽量地做到精益求精,力争写出更为出色的作品来。

祝愿布饶依露女士能够一如既往地克服散文创作途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向着更为高耸的前景,奋发有为地冲刺和迈进。当然在这同时也得要注意身体的健康啊!

2010年5月12日于北京静淑苑

后记

风随天上行走 人随大地穿越

爱好写作,是不断认识自己,解剖自己,裁决自己,突破自己的一个过程。他需要对人物、事物和景物的一种信念,更需要创作的勇气。通过自我的驻守与坚持,看清人物的本真,看清事物的本质,看清景物的本色,伸出思想的“触角”,迈开行动的步子。人应当经历生活的磨炼,经历深沉的思考,才能悟到:为了文学,努力的结果无论“成”或“败”,涉足的事物无论“深”或“浅”;不管是忧心的疼痛,或是欢快的愉悦,当你看准了既定目标,就应该积极地去挑战人生,不该失落,不该放弃。

文学创作是严肃而神圣的生命礼赞,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不要轻描淡写,不能无病呻吟,不需要云里雾里的混沌缠绕,更不应该低俗腐败……散文创作要写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写主题思想明确,人物个性鲜活,事物和景物生动的东西。枯燥乏味、平淡无趣、自命不凡、傲慢偏见等,都是当今散文不可取的,也不属于佤族作者的创作审美。

生命是一种不断发现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过程,文学则需要我们在从事生命创作的工作中,思考社会,分析事物,勤于捕捉、发奋习文。少数民族的作者需要丰富阅历,完善人品,创造未来,而写作就不能停留在表象的叙述上,应当去认识创作的本质。文学创作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让人承受孤独寂寞的痛苦,让人承受得起进取成功的喜悦。

20多年来,散文的创作实践,在天地间算不上一粒尘沙。然而人生的经历,对一个少数民族女性作者的成长,却是震痛的、无奈的,激情的、收获的。风随天上行走,人随大地穿越,自故乡佤山走向云南的省城昆明,从省城走向京城闯荡的路途中,以天道、地道、人道为道,天道是开阔的,地道是坎坷的,人道……在理性思维中艰辛地“跋涉”,在“疲惫”中一次次跌倒了,又在“感悟”中悄悄爬起。

带着“边缘文化怎样进入中原文化的共存与发展”的课题,引导撰写的《神树的约定》这本书,书中写到了民族学研究的探路,写到佤族“头人”(部落酋长)可歌可泣的故事,写到家族长辈历史的创伤,写到边远山区贫困敬业的“红烛”(教师),写到游子漂泊的足迹,写到红尘人的倾诉,写到都市心的触摸,写到我们这个脉搏跳动的时代……使用散文的“符号”汇集成册,算是履行了对佤山“神树的约定”。

艰辛地成长,不断地收获,要谢谢扶我上路的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民政厅、中国民族杂志、人民政协报、云南日报;谢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Asian Highlands Perospectives刊物、美国新华人报、欧洲中华时报等单位对我的培养与期望。

谢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著名油画大师罗尔纯先生。因早年他曾多次到云南民族地区采风,对云南有感情,当作者提出请他赐予墨宝时,罗老78岁高寿之年欣然答应了。

谢谢为本书抒写“序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非先生。世间万事万物的形成都在于天意,因林非教授旅居美国的学生陈瑞琳是我多年的好友,经瑞琳引荐,在京城聚会中与林教授相识。后来林教授看了我的书稿,对我的请求毫无拒绝地接受了。林教授和蔼的态度,敏锐的思想,万般的鼓励,真让后生感动,让后生钦佩。

谢谢为本书抒写“序二”的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佤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博士郭锐先生。目前他正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百忙之中,在访问雅美人的村落时,郭锐博士为我写下此序言。对自己本民族尊重的学者,真是感激不尽。

谢谢为本书抒写“序三”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硕士生导师mark bender(马克·本德尔)教授对我文学的关注,他说:“佤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文化人才屈指可数,他们太需要扶持了。”前不久,马克·本德尔教授对我的文学作品作了较长篇幅的论文研究,作为教材给美国的研究生上课。并将此文递交美国一家专门研究报道“东南亚少数民族”的刊物出版。不久前,马克先生到昆明来参加“国际人类学大会”,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潜心为我作序,这位认真做事的西方学者让人敬重。

谢谢我的课题合作伙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Sylvie PASQUET(白诗薇)博士,我们是在一次国际彝学会上认识的,她是研究云南佤族地区历史人物的外国人类学专家,因她研究的人物是我家族的祖先,便有兴趣同她一起多次赴佤山作田野调查。并向西方学者学到不少调查的方法,学到中法文化相比较的相关知识。我们认识10年了,有机会多次走访佤族的许多村寨,接触到更多的佤族老百姓,了解到他们的疾苦与欢乐。

谢谢中国的佤族学专家魏德明(尼嘎)、王敬骝、王有明(桑木栽)、赵富荣、段世琳、李宗汉、赵岩社、赵明生等,对我多年的指导。

谢谢佤族领导魏红、岩秒、穆永新、岩采、魏宏、陈卫东、李向荣、岩孔、叶春等(现职);谢谢佤族领导赵和、随嘎、李有清(尼宝)、李新才(岩星)、田开政(赛块)、田国才等(离职)多年来对我的支持。

谢谢作家老师冯牧、苏策、牛汉、白桦、吉狄马加、蒋子龙、许振中、张昆华、毕淑敏、吴然、米思及等,在创作中对我的谆谆教导和信任。

谢谢段锡琪、龙晋云、熊玲、斯热歌、郑茜、梁黎、郝树亮、张玉柱、俞灵、舒兴云等主编、编审及同仁,在采访和编辑工作中,对我精心的培养,对我真诚的关照,让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

谢谢我的同窗王宝玉,在我创作的低谷,得到她不断地帮助,让我一次次走出思想的困境。

还应该谢谢我亲爱的父亲吴启元、母亲刘翠华,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给予我太多的教诲。要谢谢我的兄妹,大哥吴光跃、大妹吴丽彬、小妹吴霞,是他们给了我许多创作的时间,对父母毫无牵挂的心情,使我在大半生文学创作的经历中,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要谢谢我家乡的大姐刘朝凤、三哥刘朝荣,侄女李江玮和我的女儿布饶依灵,在我下乡采风时,他们为我带路,陪我采访;我写出的手稿,他们是我的第一读者,为我提意见提看法。

特别谢谢云南大学出版社,谢谢柴伟副编审、设计师孟涛涛、美编刘雨、助理编辑黄茜、排版设计夏雪梅等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没有他们的精心工作,这本拙著很难问世,也难与读者见面。

多年来,大家给予我关怀指导、支持鼓励,在我文学创作“成长”的道路上,为我倾注了太多太多的心血。

最后还得谢谢我的写作,是它真诚地牵着我的手,推着我的脊梁,在茫茫人海中,在“文化沙漠”中坚持一直往前走,走向自尊自强,走到今天。

布饶依露

2010年5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