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从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起一个独立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至1912年2月灭亡,统治中国长达268年。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由沈雨梧编著的《清代女科学家清代女科学家》收入了从明末清初至清朝灭亡的女科学家。本书图文并茂,书中有多幅人物画像、照片及书影,并分为两大类讲述,第一类是能积极从事科学技术的女性,第二类是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妇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代女科学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沈雨梧 |
出版社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清王朝从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起一个独立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至1912年2月灭亡,统治中国长达268年。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由沈雨梧编著的《清代女科学家清代女科学家》收入了从明末清初至清朝灭亡的女科学家。本书图文并茂,书中有多幅人物画像、照片及书影,并分为两大类讲述,第一类是能积极从事科学技术的女性,第二类是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妇女。 内容推荐 由沈雨梧编著的《清代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撰写,后时辍时续,至2008年2月底基本脱稿,前后历时约30年。2009年12月,我把附在《清代科学家》一书内的女科学家单独抽出,独立形成《清代女科学家》书稿。 收入本书的清代女科学家,均以其主要研究领域和成就,归入某一学科或综合学科。如青年科学家王贞仪在天文、数学、地理学、中医学等方面都有成就,但在天文学方面成就较为突出,故定为天文学家或青年科学家;江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数学,定为数学家;黄履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光学仪器,定为光学家;孙细娘自制自鸣钟,归为物理学家;丁娘子善制“飞花布”,定为纺织学家等。 目录 前言 青年科学家王贞仪 王锡蕙与她的《树百算学》 敢于向数学权威挑战的劳綝 能捉老鼠的“木猫”的制造者王慧姑 闻名长江三角洲的“丁娘子布” 生产“高丽布”的殷氏女 制造小巧玲珑自鸣钟的孙细娘 受群众尊敬和爱戴的蒙医娜仁阿伯 青年江熹的数学研究 造天文望远镜的光学家黄履 妇科名医顾鬘云 江蕙和她的《心香阁考定二十四气中星图》 才华卓越的著名中医曾懿 眼科专家彭医妇 精通儿科的安徽医师蒋氏、方氏 名医郭琬母亲吴氏、妻子毛氏的祖传《牡丹十三方》 清代第一位女西医金雅妹 上海伯特利医院院长石美玉 精习医术、充满爱心、为民治病的康爱德 主持福州马可爱医院的柯金英 终身服务医疗事业的张竹君 天津女医院掌门人曹丽云 天津女医院院长丁懋英 首创子宫外孕自体输血术的梁毅文 参加辛亥革命的女医师梁焕真 清末妇产科专家谢爱琼 广州市民称道的好西医罗秀云 热心培养护理人才的廖月琴 附传:开创广州女医院的富玛利 附录一:清代女科学家科研成果统计简表 附录二:清代女科学家首创品牌和中国女界第一统计简表 附录三各种辞典收入清代女科学家统计简表 附录四:没有收入本书正传的清代女科学家 附录五:有关清代自然科学的人与事 论徐锡麟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论太平天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 论陈溟子的《花镜》 戴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关于编纂清史体裁体例的一点想法 附录六:外国人记载的清代劳动妇女的科技发明与创造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留学美国学医 丁懋英1914年通过清华大学第一次留学考试,第二年后获得清华大学奖学金,赴美国留学。“先入理学院学习基础知识,继人医学院,先后凡八年。”1922年,丁懋英学成归国,是年6月进入天津女医院,8月曹丽云因脑溢血去世,丁懋英接任天津女医院院长。① 担任天津女医院院长 丁懋英接任天津女医院院长之职时,女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严重不足。早在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创办北洋军医学堂,同时建起这家妇产科医院(北洋女医局前身),并要求天津海关每月拨款700银元给医院,辅以一些社会捐助。1908年,袁世凯离开天津赴北京就任军机大臣,为“留去思”,又从海关拨银2万两给女医局。女医局用这笔钱开办的附设女医学堂,成为当时中国第一所公办护士学校。中国第一位留美学医的女性金雅妹就任女医学堂堂长兼总教习。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导致其声名扫地,天津海关不再因循旧例,停止拨款。北洋女医局在存废之际,由著名绅士严范孙接办,并由官款转向盐业谋求资助,芦纲公所每月拨给女医局700元,加上一些捐款,维持运转,官商合办,北洋女医局称为“公立”医局。再后来,官方拨款停止,这家妇产科医院不得不转为私立。 力挽危局,天津女医院的恢复与发展 正如丁懋英所说的,“天津女医院初以经费关系,规模甚小,设备也欠完善”。丁懋英接任院长一职后,考虑到天津市人口甚多,平民中没钱治病的人很多,于是想办法扩大医院的规模,希望使其成为平民化而设备齐全的女医院。来自各地的捐款使这一想法得以实现。接任后的第二年,即1923年,丁懋英在校董事长张伯苓、绅士严范孙等人的协助下,自筹资金创办私立护士学校,并将天津女医院重新整修扩建,使其再现活力。 经过丁懋英28年的艰苦经营和同仁的共同努力,如增建院舍,添置设备,购置器材药物,天津女医院的规模和设备都已初具。① 在天津医学卫生史上,丁懋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物。还不到30岁,她就挑起天津女医院的担子,尽心尽责管理医院,医务上求进步,设备上谋扩充和更新。她对天津女医院的贡献,在天津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天津女医院院长的待遇是很优厚的。天津女医院董事部1926年与丁懋英议订的合同中有以下条文:“局(院)长薪水自民国十七年七月一日起,每月现洋四百二十五元,自民国十八年七月一日起,每月现洋四百五十元,自民国十九年七月一日起,每月现洋四百七十五元,惟合同期内,不得兼职及在外自行开设医业。”一订3年,月工资由425元现大洋起,每年增加25元。①P128-130 序言 浙江师范大学沈雨梧教授所著的《清代女科学家》一书,是继《清代科学家》之后的又一力作。这两部书勾画出了清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中众多杰出人物详细而生动的图景。 沈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清代的科技人物。他经数十年的辛勤努力,发掘和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又在参考中外报章杂志的记述以及吸收前辈和今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贡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论述。历来对于女性科技人物,记载甚少,研究缺乏,专著尤为罕见。《清代女科学家》一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书中不乏作者的新见解、新结论。这是一部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女性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传记著作,值得一读。 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文明发展,无论如何是与妇女的科技活动分不开的。但是在20世纪之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关于女性科技人物及其活动的记载,却是少之又少。这深刻反映出尽管妇女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在古代和近代,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尤其由于地位低下和缺乏应有的教育,致使她们极少甚至不能参与科技活动,因此大多默默无闻,聪明才智被埋没。根据中国现存的史籍可知,记载古代数千年间与科技活动有关的妇女不过数十人。这种情形在世界范围也大略如此,并非中国所特有。时至清代,史籍中关于女性科技活动事迹的记述,仍然极其简略而零星。 清代女性在科技领域稍有成就者,大多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王贞仪、江熹、王锡蕙、黄履、江蕙等杰出女性,生长在较为开明的文入学者家庭,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父兄等人学术研究的影响,喜爱读书、勤于钻研。她们涉足中国传统科学最发达的天文历算领域,“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王贞仪:《德风亭初集·诗》),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志,受到世人的称颂。又如曾懿、程公礼孙媳方氏等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她们继承家学,悬壶济世,在中国传统的医学领域,得到“女先生胜过男先生”的美誉。 然而,清代绝大多数女性无缘接受教育和参与科技活动。她们大多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智慧才干,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在女性较多从事的纺织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丁娘子、殷氏女,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千千万万妇女的代表。她们在史籍中,或者仅有姓而无名,或者甚至无姓无名,但是她们通过辛勤劳动织出了享誉世界的“飞花布”、“高丽布”、“紫花布”等等,繁荣了当时的经济,推动了贸易的发展,其贡献足以彪炳千秋。 直到20世纪初,中国妇女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之外的状况才开始改变。清末已有数位女性——金雅妹、柯金英、石美玉、康爱德,在国外接受近代医学教育,并学成归国服务于社会。她们或被来华传教士收养,或出身于基督教徒家庭,自幼在教会学校读书,清末赴国外留学。这在当时极为罕见。这几位最早接受国外高等教育的女性,在中国近代医学的初创阶段贡献卓著。她们之所以有所作为,除了个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她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极不同于当时的一般女子。这也说明。妇女一旦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她们完全可以取得和男子一样出色的成绩。 总体而言,清代妇女的生活范围十分有限,参与社会活动也受到种种制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到清末民初,女性参与社会和科技活动的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和世界其他国家妇女一样,中国妇女唯有不断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潜力、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努力取得优异成绩,才能在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谋求真正的平等和自身的发展。 沈雨梧教授邀我为《清代女科学家》一书作序,辞之再三,不允。事实上,本人关于女性科技人物的生平业绩以及中国妇女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的研究很有限。为该书作序,实非本人能力所逮。以上文字是我阅读该书清样之后的一些感想和思考,愿与沈教授及关心这方面研究的读者共同探讨。 2011年3月7日于北京 (王冰女士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后记 “清代女科学家”是我的清代科学家课题的子课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在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担任浙江地方史教学工作时,就萌发了对清代浙江科技人物进行研究的念头。这既是为了丰富浙江地方史的教学内容,也是为了科学研究(因为这方面当时还是空白点)。可说是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目标既定,就下决心去实践。于是花了很大精力,看了很多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出了《清代浙江科技人物传稿编目》,并以此为蓝本,去全省各地有关单位和图书馆搜集原始资料,以便撰写这方面的科技人物传记。但是在这个时候找不至Ⅱ任何关于清代女科学家的资料。上述所编的《清代浙江科技人物传稿编目》中,也是清一色的男性。2003年5月,我从诸可宝纂录的《畴人传三编》第7卷中看到了记载清代女科学家葛宜、沈绮、王贞仪的一点史料。历史系研究生虞亚琴帮我从网上找,可是找来找去,就是这么一点资料,依然写不出清代女科学家的传记。于是不想再进行清代女科学家这个子课题研究了。正在苦闷的时候,突然却有了希望。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同志来信告诉我王贞仪科学著作《德风亭初集》的藏书单位与有关线索。苏州市图书馆也告诉我其他一些清代女科学家的著作和藏书单位,于是我顺藤摸瓜,先后在各个图书馆找到了王贞仪的《德风亭初集》及江蕙、江熹、曾懿的著作的刊本。这是我研究清代女科学家从空白、灰心到高兴的起始阶段。 2005年,我根据找到的清代女科学家的科学著作,先后撰写了《女青年科学家王贞仪》、《著名女中医曾懿》、《江熹与数学研究》、《江蕙与她(心香阁考定二十四气中星图)》、《清代第一位女光学家黄履》等5篇女科学家传记附在我著写的《清代科学家》书内。这可以说是我著写《清代女科学家》的开始实践阶段。这时我产生了对这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的极大兴趣。我牢记清代大学问家顾炎武所说的,大凡一个人要有学术成果,“一是要从兴趣始,二是要有毅力终”。这是我写好《清代女科学家》一书的座右铭。 从2008年到2010年,我集中力量寻找清代女科学家的资料,走过大江南北,跑遍各大图书馆,翻阅大量的地方志与报章杂志,特别是寻找在清代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她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科学技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可以说我著写的《清代女科学家》一书,走上了快车道,正传中清代女科学家的数量上从原有的5位,倍增至22位,并跳跃到30位。2010年10月《清代女科学家》一书基本定稿。2010年11月清样一校时,我又将书稿内的某些史料和引用照片重新考证和修改一遍,这司说是我著写《清代女科学家》一书的结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本082班的干丽莎、黄宁妍两位同学,为我在网上查找了不少资料和照片,使《清代女科学家》一书内容更加完善,在此要感谢她们为本书著写付出的辛勤劳动。 《清代女科学家》原附在我著的《清代科学家》一书中,直至2009年12月单独抽出成书。我在写作过程中,曾经得到浙江师范大学领导、人文学院领导、社科处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科技处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等的支持和帮助;更要感谢浙江省社科联领导、学会处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省社科联组织对评审《清代科学家》(包括女科学家在内)书稿的大力支持。浙江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张伟建同志对如何写好《清代女科学家》一书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本书的责任编辑更是为编辑《清代女科学家》一书付出了辛勤劳动。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冰研究员在百忙中细读书稿,欣然为本书作序。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协会顾问严军先生为本书封面设计提出构思和设计方案,付出辛勤劳动。 在《清代女科学家》一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曾经得到重庆市江津地方志办公室的梁饷先生,江苏常熟图书馆古籍部的李烨同志,广东地方志办公室的刘进贤先生,天津南开区档案馆的同志,安徽社联的翁飞同志、刘怡同志等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有的寄来了相关资料,有的提供有关资料和照片的线索。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收集资料和撰写工作中,我还得到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有关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咨询部、古籍部、样本书库、期刊部、流通部及邵逸夫图书馆的借阅部、期刊部的同志对《清代女科学家》一书的著写也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资料室和数理信息学院资料室的同志对本书著写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校办综合科的全体同志为我网上查找资料出了力。传媒学院领导和历史系研究生虞亚琴同志,都为我申报课题出了力。打字员金芳多年来一直打印《清代女科学家》的书稿,从初稿到第3稿,功不可没。《清代女科学家》一书从开始撰写到第3稿顺利完稿,有赖于全家男女老少的全力支持,使我能够全心全意投入撰写工作。可以说《清代女科学家》一书花了30年时间三易其稿,最后顺利交付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没有这么多领导和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全体家庭成员的配合,《清代女科学家》一书是绝不能顺利面世的,所以《清代女科学家》一书是“众人帮”的产物。但是本书由于难度较大,考订也无法深入,错误缺点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沈雨梧 2011年4月于浙师大公寓澍秋书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