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部歌颂英雄人物的影片中,细心的观众也发现,只要李侠一发报(即进行无线电通信),就始终会受到敌人的侦察监视和测向定位(实施通信电子战)。通信与通信电子战如影相随,就像一双孪生兄弟,更是一对冤家对头。
什么是通信电子战?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任务是什么?包含什么内容?它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怎样使用?会起什么作用和占据什么地位?让我们在杨小牛的《通信电子战——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网络杀手》各章中一一道来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通信电子战--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网络杀手/电子和信息技术科普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杨小牛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部歌颂英雄人物的影片中,细心的观众也发现,只要李侠一发报(即进行无线电通信),就始终会受到敌人的侦察监视和测向定位(实施通信电子战)。通信与通信电子战如影相随,就像一双孪生兄弟,更是一对冤家对头。 什么是通信电子战?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任务是什么?包含什么内容?它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怎样使用?会起什么作用和占据什么地位?让我们在杨小牛的《通信电子战——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网络杀手》各章中一一道来吧。 内容推荐 杨小牛的《通信电子战——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网络杀手》共5章,从通信电子战的产生背景、历史沿革、作用地位、鲜活战例、内涵机理以及发展的新阶段、新领域、新趋势等方面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以使广大无线电爱好者、具有高中及中专知识的人员都能理解,让人们清楚它是怎样工作的、有什么作用、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如何等。 《通信电子战——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网络杀手》对从事电子及电子信息行业的工作人员、部队官兵、大中专学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回眸历史,重现无线电领域“矛”与“盾”之争 1.1 “盾”之弥坚——无线电通信 1.1.1 无线电通信的发明 1.1.2 无线电通信的方法 1.1.3 无线电通信的特征 1.2 “矛”之愈锐——通信电子战 1.2.1 通信电子战的产生 1.2.2 通信电子战的内容 1.2.3 通信电子战的特征 1.3 “矛”与“盾”对决:通信电子战典型战例 1.3.1 无线电通信发明初期 1.3.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3.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3.4 20世纪80年代 1.3.5 20世纪90年代 1.3.6 21世纪的阿伊战争 第2章 掀开面纱,走进通信电子战神秘后院 2.1 监听八方的“顺风耳”:通信侦察 2.1.1 通信侦察的应用 2.1.2 通信侦察的特点 2.1.3 通信侦察设备 2.2 纵观六路的“千里眼”:通信测向和定位 2.2.1 通信测向和定位的应用 2.2.2 影响测向和定位性能的因素 2.2.3 通信测向方法 2.2.4 定位特点和定位方法 2.3 断筋折骨的“倚天剑”:通信干扰 2.3.1 通信干扰的作用 2.3.2 通信干扰的分类 2.3.3 通信干扰的特点 2.4 瘫痪战场指控体系的“连环雷”:通信电子战系统 2.4.1 通信电子战系统的特点 2.4.2 通信电子战系统的分类 2.4.3 通信电子战系统的组成 第3章 环顾世界,综观通信电子战发展现状 3.1 登高望远——空天通信电子战 3.1.1 太空通信电子战方兴未艾 3.1.2 航空通信电子战长盛不衰 3.2 大海捞针——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侦察 3.2.1 陷于困境的通信侦察 3.2.2 “大海捞针”的侦测技术 3.3 以柔克刚——从压制干扰走向分布式灵巧干扰 3.3.1 分布式干扰已实战使用 3.3.2 灵巧式干扰体制受青睐 3.4 以不变应万变——软件为核心成为主流 3.4.1 功能可重构 3.4.2 综合一体化 3.4.3 软件为核心的应用 第4章 顺应形势,拓宽通信电子战崭新领域 4.1 拆除信息“天梯”:卫星通信对抗 4.1.1 卫星通信——搭建信息“天梯” 4.1.2 卫星通信对抗——拆除“天梯”的“天兵天将” 4.2 熄灭指路“灯塔”:卫星导航对抗 4.2.1 现代战场上的“指南针”——卫星导航系统 4.2.2 兵不血刃的“杀手”——卫星导航对抗 4.3 放飞断线“风筝”:测控对抗 4.3.1 测控系统发展和组成 4.3.2 测控对抗的军事价值 4.4 掐断武器“筋脉”:数据链对抗 4.4.1 敞开数据链家族大门 4.4.2 身负重任的数据链通信对抗 4.5 混淆战场“身份”:敌我识别对抗 4.5.1 战争的首要问题——分清敌我 4.5.2 敌我识别设备的发展 4.5.3 异军突起的敌我识别对抗 4.6 安全拆弹“专家”:引信对抗 4.6.1 “炸弹的眼睛”——无线电引信 4.6.2 蓬勃发展的引信对抗 第5章 放眼未来,展望通信电子战发展趋势 5.1 无“网”不胜——网络化势不可挡 5.1.1 第一次握手——从计算机到互联网 5.1.2 从棋盘说起——网络化通信系统与网络化战场 5.1.3 追根究底,通信网是信息化战场的基础 5.2 破“网”制胜——网络对抗势在必行 5.2.1 “今天你被黑了吗?” 5.2.2 战场网络对抗是信息化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 5.3 控“网”不战而胜——战场网络对抗是新型威慑武器 5.3.1 初次见面,总体认识战场网络对抗 5.3.2 摸清家底,分层认识战场网络对抗 5.4 继“网”开来——通信电子战是战场网络对抗的主力 5.4.1 以力取胜,“信号战”宝刀不老 5.4.2 以巧取胜,“比特战”当仁不让 5.4.3 以智取胜,“信息欺骗/控制战”唯我独尊 5.4.4 实现与“核威慑”相比拟的“战略信息威慑”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与此同时,根据电台天线在各个方向上接收到信号强度(称为“场强”)的不同,还可测出通信发射机(即“辐射源”)辐射的信号方向,经过多站(次)方向测量,就可逐步确定辐射源的地理位置,这称为“通信测向和定位”。从技术体制上说,通信侦察包含测向和定位的内容,但因测向和定位工作方式的特殊性,故一般分开阐述。 为使敌方不能轻易地对己方侦察、测向和定位,需要采用间断通信或频繁变换通信频率、位置等方式来增加敌方侦察的难度。这样,作战双方在通信领域就展开了通信侦察与反侦察的斗争。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通信侦察和反侦察斗争的一个典型例子。 2.通信干扰 后来发明了密码,即使被对方搜索到通信频率并侦收到通信信号,破密也不容易。不过,通过密码专家,总能破解密码,仍然可知晓通信内容,无非时间上有所耽搁而已。很多谍战影视都反映了破密的情形。再后来又出现了数字保密通信,即使侦收到信号,任何密码专家也无法破解通信内容,必须通过一系列高技术手段方有可能破译。 在战争中,首要任务是直接或通过破密得到通信内容,获取情报。对于现代的数字通信无法马上破译出通信内容怎么办呢?战争的实时性要求不得不采取“即使侦听不到通信内容,也不能使敌方通信畅通”的措施。不使敌方通信畅通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找到其通信频率的同时,发射出与之同频的干扰信号(如噪声调制的压制干扰信号或虚假通信内容调制的欺骗干扰信号),使敌方无法清晰地接收通信信号甚至被虚假内容欺骗,这就是“通信干扰”。 为了使敌方不能轻易干扰己方,各种通信抗干扰措施大量涌现,如采取低截获概率通信(如跳频、猝发通信)、低检测概率通信(如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天线调零等措施,使干扰效果大打折扣。于是,干扰方不得不在侦察支援的基础上使用最佳干扰样式,以及采取增大干扰功率、升空干扰、抵近干扰等更强和更巧妙的干扰措施。 这样,作战双方就在通信领域展开了通信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 上述发生在通信领域内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电子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之后,在雷达、光电等领域中也陆续出现了类似通信领域的斗争,使电子战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现在,水声对抗也归入电子战专业领域)。其中,在通信领域内进行的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斗争称为“通信电子战”。 1.2.2通信电子战的内容 如上所述,电子战主要是在通信、雷达、光电领域内展开的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是作战双方在这些领域的殊死对抗,因而电子战又称为“电子对抗”。历史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后,电子战己从单纯的电子信号对抗形式发展到信号/信息对抗,因而称为“电子信息对抗”。为叙述方便,本书仍采用“电子战”和“通信电子战”词汇,但已包含信息对抗内容。 电子战的主要作战内容可概括如下。P10-11 序言 如道家所称“阴阳相生相克”一般,自无线电通信诞生之日起,通信电子战(或称通信对抗)即相伴而生,这也使得通信电子战成为最早用于实战的电子战手段。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通信侦察监听的应用拉开了真正意义上的通信电子战大幕,尽管当时还只是停留在通信情报获取这一简单环节上。自此,通信与通信电子战就在电磁频谱空间展开了激烈冲突,双方在技术、战法、装备等各方面也不断促进,互有消长。 21世纪初,美国军方提出网络中心战(NCW)理论以后,世界各国的电子信息平台纷纷实现组网。这一网络化浪潮为通信电子战在信息战中脱颖而出创造了契机:以网络化电子信息系统为作战目标的战场网络战(或称战场网络对抗)为通信电子战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比特战”等网络对抗新概念、新思想更是为通信电子战与网络战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更多的人对通信电子战有较全面的了解,编写了《通信电子战——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网络杀手》一书。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或科学论著,不向读者灌输数学公式、专业术语,本书是一本颇具知识性但不乏趣味性的科普读物。 本书共分5章,从通信电子战的产生背景、历史沿革、作用地位、鲜活战例、内涵机理,以及发展的新阶段、新领域、新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第1章回顾了通信电子战的发展历程,再现了通信与通信电子战之间的“矛”与“盾”之争;第2章概述了通信电子战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即通信侦察、测向与定位、干扰,还介绍了综合性通信电子战系统;第3章概述了通信电子战发展现状,介绍了空天通信电子战、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侦察、灵巧干扰、软件无线电等最新的技术与装备;第4章介绍了通信电子战新领域,包括卫星通信对抗、卫星导航对抗、测控对抗、数据链对抗、敌我识别对抗、引信对抗;第5章展望了通信电子战的未来——网络战,阐述了网络化战场、战场网络对抗的内涵、层次等内容,重点阐述了比特战这一战场网络对抗新概念、新思想。 参与本书编写的主要人员有张春磊、曹国英、唐秀玲、陈鼎鼎、李子富、周宜俊。另外,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张锡祥院士以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领导和众多科技人员的支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同时,还要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刘宪兰女士,没有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与读者见面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杨小牛 2011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阐述了通信电子战的百年发展历程,以及技术特点和工作原理,列,举了各个时期的典型战例及其当前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比特战”的新思路、新方法,使通信电子战敞开了大门,拉近了与普通群众的距离。 童志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书根据现代信射化战争中各类电子信息系统及其运载平台的网络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以“比特战”等为基础的通信电子战与网络战融合的思路,为通信电子战在战场网络对抗中的实际应用开拓了巨大空间,展现了广阔前景。 熊群力 国家电子战专业组组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