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光潜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分类
作者 商金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以自己精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及现当代美学,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融汇中外的“桥梁”。他知识渊博,国学根基极其深厚,又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有“国宝”级大师的美誉。

“新编”之“新”,在于本书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随笔、散论、杂谈、序跋、日记、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朱光潜先生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

内容推荐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本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名臻其美,蔚为大观。

“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随笔、散论、杂谈、序跋、日记、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作家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这后一种文字,虽不是文学园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阑画础,于细微处或能见础真面目与真精神来,是解读、体悟作家作品所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各有千秋、各擅胜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读者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领略中国现代文学难以企及的博大气象和独特魅力。

目录

前言

散文 漫谈 自述

 慈慧殿三号——北平杂写之一

 后门大街——北平杂写之二

 悼夏孟刚

 露宿

 花会

 爱丁堡大学中国学生生活概况

 回忆二十五年前的香港大学

 敬悼朱佩弦先生

 缅怀丰子恺老友

 回忆上海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纪念弘一法师

 谈动

 谈静

 谈十字街头

 谈作文

 谈摆脱

 谈人生与我

 谈趣味

 谈立志

 谈英雄崇拜

 谈交友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谈谦虚

 谈人

 生命

 《谈美》开场话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我与文学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老而不僵

 我学美学的一点经验教训

 作者自传

 自我检讨

书评 讲演 书信 杂论

 《雨天的书》

 《望舒诗稿》

 《桥》

 《谷》和《落日光》

 论自然画与人物画——凌叔华作《小哥儿俩》序

 “舍不得分手”

 朱佩弦先生的《诗言志辨》

 王静安的《浣溪沙》

 谈书评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谈中西爱情诗

 读《论骂人文章》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鲍蒂切利杰作《春天》之欣赏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嘉定丰子恺画展作

 理想的文艺刊物

 《文学杂志》复刊卷头语

 《文艺心理学》作者自白

 《诗论》抗战版序

 《谈修养》自序

 《美学拾穗集》缘起

 在四川大学总理纪念周上的讲演

 国难期中我们应有的自信与自省

 我的答谢词

 致周扬

 致方东美

 致老舍

 与梁实秋先生论“文学的美”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说“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

 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

 再论周作人事件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

 关于沈从文同志的文学成就历史将会重新评价

 诗人的孤寂

 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现代中国文学

 研究诗歌的方法

 文学与人生

 山水诗与自然美

 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简介

 陶渊明

试读章节

煤栈,车房,破落户的旗人,北平的本地风光算是应有尽有了。我所住持的“庙”原来和这儿家共一个大门出入,和它们公用“慈慧殿三号”的门牌,不过在事实上是和他们隔开来的。进二道门之后向右转,当头就是一道隔墙。进这隔墙的门才是我所特指的“慈慧殿三号”。本来这园子的儿十丈左右长的围墙随处可以打一个孔,开一个独立的门户。有些朋友们嫌大门口太不像样子,常劝我这样办,但是我始终没有听从,因为我舍不得煤栈车房所给我的那一点劳动生活的景象,舍不得进门时那一点曲折和跨进园子时那一点突然惊讶。如果自营一个独立门户,这儿个美点就全毁了。

从煤栈车房转弯走进隔墙的门,你不能不感到一种突然惊讶。如果是早晨的话,你会立刻想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儿句诗恰好配用在这里的。百年以上的老树到处都可爱,尤其是在城市里成林;什么种类都可爱,尤其是松柏和楸。这里没有一颗松树,我有时不免埋怨百年以前经营这个园子的主人太疏忽。柏树也只有一棵大的,但是它确实是大,而且一走进隔墙门就是它,它的浓阴布满了一个小院子,还分润到三问厢房。柏树以外,最多的是枣树,最稀奇的是楸树。北平城里人家有三棵两棵楸树的便视为珍宝。这里的楸树一数就可以数上十来棵,沿后院东墙脚的一排七棵俨然形成一段天然的墙。我到北平以后才见识楸树,一见就欢喜它。它在树木中间是神仙中间的铁拐李,《庄子》所说的:“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拿来形容楸似乎比形容樗更恰当。最奇怪的是这臃肿卷曲的老树到春天来会开类似牵牛的白花,到夏天来会放类似桑榆的碧绿的嫩叶。这园子里树木本来很杂乱,大的小的,高的低的,不伦不类地混在一起;但是这十来棵楸树在杂乱中辟出一个头绪来,替园子注定一个很明显的个性。

我不是能雇用园丁的阶级中人,要说自己动手拿锄头喷壶吧,一时兴到,容或暂以此为消遣,但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究竟无济于事,所以园子终年是荒着的。一到夏天来,狗尾草,蒿子,前几年枣核落下地所长生的小树,以及许多只有植物学家才能辨别的草都长得有腰深。偶尔栽几棵丝瓜,玉蜀黍,以及西红柿之类的蔬菜,到后来都没在草里看不见。我自己特别挖过一片地,种了几棵芍药,两年没有开过一朵花。所以园子里所有的草木花都是自生自长用不着人经营的。秋天栽菊花比较成功,因为那时节没有多少乱草和它作剧烈的“生存竞争”。这一年以来,厨子稍分余暇来做“开荒”的工作,但是乱草总是比他勤快,随拔随长,日夜不息。如果任我自己的脾胃,我觉得对于园子还是取绝对的放任主义较好。我的理由并不像浪漫时代诗人们所怀想的,并不是要找一个荒凉凄惨的境界来配合一种可笑的伤感。我欢喜一切生物和无生物尽量地维持它们的本来面目,我欢喜自然的粗率和芜乱,所以我始终不能真正地欣赏一个很整齐有序,路像棋盘,长青树剪成几何形体的园子,这正如我不喜欢赵子昂的字,仇英的画,或是一个中年妇女的油头粉面。我不要求房东把后院三间有顶无墙的破屋拆去或修理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它要倒塌,就随它自己倒塌去;它一日不倒塌,我一日尊重它的生存权。

园子里没有什么家畜动物。三年前宗岱和我合住的时节,他在北海里捉得一只刺猬回来放在园子里养着。后来它在夜里常作怪声气,惹得老妈见神见鬼。近来它穿墙迁到邻家去了,朋友送了一只小猫来,算是补了它的缺。鸟雀儿北方本来就不多,但是因为几十棵老树的招邀,北方所有的鸟雀儿这里也算应有尽有。长年的顾客要算老鸹。它大概是乌鸦的别名,不过我没有下过考证。在南方它是不祥之鸟,在北方听说它有什么神话传说保护它,所以它虽然那样地“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却没有人肯剿灭它。它在鸟类中大概是最爱叫苦爱吵嘴的。你整年都听它在叫,但是永远听不出一点叫声是表现它对于生命的欣悦。在天要亮未亮的时候,它叫得特别起劲,它仿佛拼命地不让你享受香甜的晨睡,你不醒,它也引你做惊惧梦。我初来时曾买了弓弹去射它,后来弓坏了,弹完了,也就只得向它投降。反正披衣冒冷风起来驱逐它,你也还是不能睡早觉。老鸹之外,麻雀甚多,无可记载。秋冬之季常有一种颜色极漂亮的鸟雀成群飞来,形状很类似画眉,不过不会歌唱。宗岱在此时硬说它来有喜兆,相信它和他请铁板神算家所批的八字都预兆他的婚姻恋爱的成功,但是他的讼事终于是败诉,他所追求的人终于是高飞远扬。他搬走以后,这奇怪的鸟雀到了节令仍旧成群飞来。鉴于往事,我也就不肯多存奢望了。P3-5

序言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1897—1986),字孟实。“孟”系弟兄行辈中居长,“实”是诚实、踏实、求实的意思。他觉得“实”字的含义能代表他的学术品格和人生理想,进入学术界以后,便用“孟实”作笔名,此外还用“明石”、“蒙石”、“盟石”、“石”,都是“孟实”或“实”的同音字。朱先生以“石”自励,最终造就了他那像石头那样坚致磊落的操守和纯静坦荡的情怀。

朱先生又相当天真,充满稚气。他在1946年写的《生命》一文中说:人渴望长生不朽,也渴望无生速朽。痛苦到极点想死,快乐到极点也还是想死,还叙说了他曾经有过的两次“想死”的意念:

一次是在二十余年前一个中秋前后,我乘船到上海,夜里经过焦山,那时候大月亮正照着山上的庙和树,江里的细浪像金线在轻轻地翻滚,我一个人在甲板上走,船上原是载满了人,我不觉得有一个人,我心里那时候也有那万里无云,水月澄莹的景象,于是非常喜悦,于是突然起了脱离这个世界的愿望。另外一次也是在秋天,时间是傍晚,我在北海里的白塔顶上望北平城里底楼台烟树,望到西郊的远山,望到将要下去的红烈烈的太阳,想起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那两个名句,觉得目前的境界真是苍凉而雄伟,当时我也感觉到我不应该再留在这个世界里。

朱先生在“良辰美景”里想“死”,这种“怕放手轻易地让生命溜走”的“欲望”,其实是对“生命”的爱,是对“美”的依恋,是对“善”的憧憬。康德说过:一个人如果能从虚伪的社会走出来,到自然中去发现美,这是一个具有“优美灵魂”的人,值得我们“尊敬”。“一个人对自然美感到直接的兴趣,我们有理由推定,他是一个具有善良的道德气质的人。”朱先生“优美灵魂”就表现在一方面甘于平静和寂寞,像“石”那样坚致,能抗拒烈日、严寒和风暴的侵袭,像“石”那样磊落,不人云亦云,不屈己从人;另一方面又敏感、炽情、超脱,能从平凡的人生中看到新鲜有趣的情味,能从超脱现实的境界中找到丰盈的精神乐园。对万物都有丰富的爱,看朝暾夕晖、星辰云霞总有一番美的遐想。这看似矛盾的二重性格,正是成就一个大师的重要因素。

朱先生是安徽桐城人,从六岁起就在父亲的鞭挞下背诵“四书”、“五经”,做策沦经义,接受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本功训练。1913年进桐城中学时,由于丈章写得好,特别受国文老师的赏识。1918年考进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次年经考试被选送香港大学文学院深造。1925年赴英旧留学,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研读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及艺术史。后又转赴伦敦大学研究心理学,赴法国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研究美学。1933年夏在斯特拉斯堡大学通过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到德国和意大利考察文化。1933年10月旧国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文学杂志》,成了“京派”著名理论家。抗战期间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教授,后又到武汉大学任教务长兼外文系教授。抗战胜利后重返北大,任西语系主任,还担任过北大文学院代院长,从此一直没有离开过北大。

朱先生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西方美学的学者之一。他以自己精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及现当代美学,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融汇中外的“桥梁”。他知识渊博,国学根基极其深厚,又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有“国宝”级大师的美誉。他的《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等学术著作,以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理论震撼文坛;他翻译的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维科的《新科学》等也都是译界的经典。在治学征程中作为一种调剂和娱乐写成的“应时之作”,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谈文学》、《淡修养》等,也以感情的笃热,态度的温雅,学殖的丰富,说理的透辟,文字的清新、轻俏、绮丽,成为“通俗读物”的典范。

1943年7月,朱先生的杂论集《我与文学及其他》由开明书店出版,挚友叶圣陶先生作《序》云:

这里的十来篇文字,我大多读过;现在重读,好像初尝时鲜似的,还是觉得甘美。

寻常说话作文,各人有各人的派头,讨论文艺也一样。有些人把理论认作数学的定理,一阵子“因为”“所以”,就达到结论:这必须如此,不能如彼。这样的讨论住往带着命令的意味,言外仿佛说,你们得跟我一样的想。另外一派可不然。他们不把理论看作金科玉律,无论现成的或是独得的,都给它作详悉的疏解;就是结论也不以为“天下之道尽在是”,仿佛说,我是这么想,愿与你们商量。如果让我站在读者的地位,我喜欢读后一派的文字;因为这时候我有自由细细的想,这自由是作者给我的,其中流荡着诚挚的友谊。孟实先生的文字,一贯的属于后一派;他能得到众多的读者,这是一个原因。

我想,同样说话作文,照前一派的办法比较容易……后一派的办法可就难些。给理论作详悉的疏解,得有深入的学力;把语言说得亲切有味,有见地而不是成见,有取舍而不流于固执,得有开廓的襟怀。孟实先生这些文字是深入的学力跟开廓的襟怀交织而成的。他的《文艺心理学》,评论者认为是一部“醺醺有味的谈美的书”,这些文字的大部分写于写《文艺心理学》那个时期,正如作画似的,既有挥洒巨画的魄力,画些尺页小品,自能行所无事,而精妙不二。我们读《文艺心理学》,宛如听孟实先生讲学,可决不是学校里常遇的让学生们倒头欲睡的那种讲学。我们读这个集子,宛如跟孟实先生促膝而坐,听他娓娓清谈,他说他怎样跟文学打过交道,一些甘苦,一些心得,一些愉悦,都无拘无束的倾吐出来。他并不教训我们;我们也没有义务必须受他的教训。可是,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让他薰染了,至少对文学见得深广了。

培元兄约我编一本朱先生的集子,所选的当然都是“精妙不二”的“尺页小品”,只是他要我写的这篇带“导读”性的短序把我难住了。记得朱先生在论及小泉八云的《演讲集》时说过:

所谓“导读”是把一种作品的精髓神韵宣泄出来,引导你自己去欣赏。比方他(小泉八云)讲济慈(Keats)的《夜莺歌》,或雪莱(shelky)的《西风歌》,他便把诗人的身世,当时临境所感触的心情,一齐用浅显文字绘成一幅图画让你看,使你自己感到诗人临境的情致,然后再去玩味诗人的诗,让你衡量某某诗是否与某种情致新合无间。他继而又告诉你他自己从前读这首诗作时作何感想,他自己何以憎它或爱它。别人教诗,只教你如何“知”(know),他能教你如何“感”(feel),能教你如何使自己的心和诗人的心相凑拍,相共鸣。这种本领在批评文字中是最难的。(《小泉八云》)

朱先生作品的“精髓神韵”哪里是我所能“宣泄”的呢?于是就援引叶圣陶先生的话来咀嚼,相信读者朋友在品尝朱先生“甘美”的“时鲜”时,会有同感。

商金林

2009年5月1日于北大畅春园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