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请您谈谈中法关系的现状如何。
吴:中法关系应当说相当好,它有什么特点呢?两国关系跟造房子一样,得有支柱,在我看来,它有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政治上,冷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一个走向多极世界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会很长。中法两国都赞成建立一个多极世界,这是两国之间一个很大的共同点。中法两国对待伊拉克危机都主张在安理会的框架内寻求政治解决就是一个例子。经济方面,我们不断突破纪录,到去年底,法国对华投资总量55亿美元,2000个项目,当然这55亿美元在我们的投资总量中占的比例很小,但在法国来讲已经是突破纪录,过去没有过的。贸易额按照法方统计去年达148亿欧元。法国一流的公司基本上都已进入中国,现在法国的中小企业对中国的兴趣也在上升。至于文化方面,中法两国关系有了大的突破:1999年在法国搞了“中国文化周”,2000年秋天到2001年春天搞了“中国文化季”,现在要搞“中国文化年”,正式开幕是在2003年秋天,至2004年夏天结束。2004年秋天至2005年夏天,法国将在中国搞“法国文化年”,这是前所未有的。
2002年11月29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挂牌仪式,这是根据中法两国政府在2001年4月签署的《关于设立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协定》而建立的,这是中国在西方大国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
记:看得出来,您很重视文化外交,能谈谈这其中的意义吗?
吴:法国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文化问题上同中国有许多相同的观点,如文化多样性。法国的文明虽不及中国悠久,却同样博大精深。法国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代表,这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一定是互利的。文化交流多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合作就容易了。李岚清同志曾讲过一句话:文化的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心灵的交流,我觉得这讲透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记:能否给我们举个例子?
吴:2001年10月,在巴黎举办了一个“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展览会在巴黎持续了3个月,观众达20多万人。要知道法国人是没有耐心的,但是为了看这个展览,他们在雨天打着伞排队40多分钟买票,进去之后还要再排半个小时的队。有一个法国人跟我讲:“你知道我去过几次看这个展览?10次。”这在我们看来都不可想象!另有一位法国观众看完展览对我说:吴大使,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你们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能搞得这么好,因为你们的改革开放植根于几千年的文明之上。展览会就是出土文物,没有一句宣传口号,但在人家的理解里,我们却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看你们中国,几千年前就如此辉煌,文化就达到这么高的造诣,你们现在的发展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说,文化是最能使两个民族接近的,而且对双方都只有好处。文化的交流是什么?我给了你这个东西我不少,你给了我这个东西你也不少,是一种互相丰富、互相补充、互相提高的过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欧盟委员会的前任主席德洛尔,有一次跟我谈起台湾问题,问台湾会不会分裂出去。我跟他讲,不会。除掉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化的原因。中华文化里,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历来被视为我们的英雄,凡是搞分裂的,都是为千古所不齿的。我将陆放翁的《示儿》诗翻译给他听,他听了认为非常有道理。所以说文化是个非常好的“武器”,你如果给他讲许多大道理,他会认为你在搞宣传,而一首古诗却可以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P7-9
岁月的流逝好像对他不起什么作用:精明、精干、精力十足,还有他那招牌式的柔中带刚的吴侬软语都没有一丝改变。
——《中华英才》杂志
中外文化不同不是劣势,而是优势,有了不同,对方才对你好奇,你要懂得展现你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归根到底,这还要求你懂得“交流”。
——吴建民
前言
人物专访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访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吴建民
让法国深入认识中国
选择我就是选择中国——国际展览局新任主席吴建民
对话吴建民:外交见证中国
吴建民外交理念ABC
结缘外交 挚爱一生
吴建民的现在进行时
当年我是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小萝卜头
夫人让我告诉美国人:中国没有“超人”
亲历中国外交神秘内幕——听吴建民讲外交故事
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梦”
魅力外交家吴建民
在国际展览间穿行的吴建民
培养中国优秀的外交官
关于国际形势与外交关系
中国的外交姿态越来越积极主动
从大国兴衰看中国的崛起
建立东亚共同体成共识——专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吴建民谈中国新安全观
东亚合作的对话与博弈
中国与世界能否寻求共赢?——吴建民与伊兹拉莱维奇对话实录
吴建民谈“中国威胁论”
抛弃“韬光养晦”会把中国引向灾难
中国外交卓有成效
大时代 大外交——访中国前驻法大使、资深外交家吴建民
感受中国的地位与差距
法国新任驻华大使对话中国外交学院院长
外交学院院长解析和谐世界理念
关于世博会、奥运会、经济与文化
外交资源短缺 还未充分运用
文化外交开启中法蜜月时代
促进东亚一体化需官、产、学互动
百姓要会用外交资源做生意
交流也是生产力
以全球化的眼光看会展经济——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畅谈中国会展
创新移民文化 做足特色旅游——吴建民谈深圳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中国企业要学会用外交资源做生意
吴建民解析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
东亚经济合作面临三大问题
中华文化是化解“中国威胁论”的一剂良方
中国应该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
我有一个“中国梦”
职业外交官的奥运情结
文化外交要“润物细无声”——访全国政协委员、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寄语青年
最需要培养的四种品质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谈如何表达爱国热情
吴建民谈中日关系:分清爱国与误国
了解中国,你才能了解世界
中国外交官需要四种素质
中国不是弱国 国人要调整心态
青年要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寄语青年“今天我们怎样成长”
艺术地对外交流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4年来近百名记者对我的采访汇编成册出版。当我看到记者对我的采访数量是如此之多,题材是如此之广,汇集起来成了厚厚的一本书,我自己也感到有些吃惊,真有些不胜感慨!
我接受记者采访的历史不算短了。第一次是1986年,当时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政务参赞。80年代中期,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兴趣上升,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请我去给学生讲中国经济发展情况。讲完之后,该校校刊的记者对我进行采访,后来在校刊上登了出来。
我接受记者采访多起来还要从1991年1月到1994年9月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算起。干了3年零8个月的新闻司司长,举行了200多场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单独采访加起来有上百次。
1994年到2003年,我先后在国外当了9年大使,第一站是荷兰王国,第二站是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第三站到了法国。在法国期间,我接受记者采访平均每年有50次左右。记者采访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中法关系,以及公众当时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
在国外担任大使的9年时间里,我接触了大量国内来访的代表团,也接触了大批的国外政要,看了中国和外国媒体关于中国外交的大量报道,我慢慢悟出来,盖在中国外交上的一层神秘面纱并没有揭去。当然,外交需要保密,全世界都如此;但保密是有期限的,过了期限,就不是秘密了。外交太神秘了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不符合中国老百姓的需要,不利于推动中国和外国的合作,也不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
我记得有一次中央电视台采访我,采访之前在大街上采访了几位老百姓,问他们如何看待外交。第一位老百姓说:外交挺神秘的。第二位老百姓说:外交挺贵族的。第三位老百姓说:外交就是吃宴会。这三位老百姓的回答对我触动很大,如果老百姓对外交的认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外交工作要争取老百姓的理解、同情和支持,是比较困难的。
我在2003年7月结束在法国任职的离任报告上,就提出了一条建议:要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因为太神秘了,对中国外交的开展不利。
2003年7月回国后,领导让我到外交学院来工作。我在与学生和老师座谈后,感到外交学院有很好的传统,学风好,学生质量也很好。但是,外交学院太神秘,有些好学生不敢报考。我们有些学生出去求职,人家说:“什么外交学院?是大专吧?”我们的学生感到很委屈。这种状况显然是亟待改变的。改变的办法之一就是对媒体开放。“外交学院论坛”已经办了49期了,对媒体开放,很受欢迎。我和外交学院其他领导和老师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我们的目的是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外交学院,因为全世界搞外交的都是本民族的精英。同时,我也希望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外交学院的情况,了解我们学生的素质,这样他们就会更多地聘用我们的毕业生,人尽其才。
国际形势在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中国在崛起,其速度和规模是世人所始料不及的。所以,近几年来,全世界到处在谈论中国的崛起。另外,中国人走向世界,外国人到中国来,中国和外国之间大互动,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上述状况激发了各种媒体的记者对中国外交以及对世界的兴趣,要求采访我的记者越来越多,我简直应接不暇。但是,我理解这些记者的心情,他们之所以要采访我,是因为读者中有这种需求,我在可能的范围内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我要特别感谢采访我的那些记者,他们一般都很有经验,在采访前都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看了很多的材料。他们有时候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能提到点子上,触及了我的兴奋点。有些事情是我原来并未想到要讲的,但是被他们“发掘”出来了。我对他们敬业、勤奋、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十分钦佩。他们多数人都很年轻,大有前途!
有人说中国处在第三次诸子百家时期,对国内和国际上的事情人们的看法很不一样。本书所收集的我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难免有片面和不当之处,欢迎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呼延华副总编辑以及郝明慧、孟庆晓编辑为出版这本书所付出的心血。同时,我要借此机会,感谢外交学院院长办公室的韩敏主任、李洪梅副主任,以及袁媛、阚四进和闫宇的支持、参与和帮助。
2007年11月于北京
长期以来,普通中国人总是对外交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揭开外交的神秘面纱,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外交,是卸任驻法大使后的吴建民先生的主要工作之一。在2003-2008年担任外交学院院长的1500多个日子里,吴建民先生接受了100多位记者的专访,他用其特有的充沛精力和富含思考的真知灼见,把自己亲历的外交内幕,通过媒体,向中国公众娓娓道来,激情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外交故事。
本书辑录了百余家媒体对吴建民先生采访后写成的精彩报道。报道风格各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吴建民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看法。我们从书中也可以感受到吴建民作为外交家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自吴建民卸任中国驻法国大使以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以讲课,演讲,访谈、撰文的种种方式。总结外交经验,研究对外政策,追踪国际风云,纵论天下大势。
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二十五年的驻外经历,形成了吴建民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的独特风格。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以外国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当代中国推向国际,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收录了吴建民先生与媒体的对话以及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让我们来认识这位杰出的外交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