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遍台湾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赵颐柳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享有热带高山之岛盛誉的台湾,以秀美的山川风貌,奇特的地理特征,壮美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它确确实实是一座卧游在太平洋上的瑰丽宝岛,是一颗闪耀在中华大地东南沿海边上的璀璨明珠。正因如此,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到岛上,追踪跌宕不凡的岁月痕迹,寻觅原生态下的风情美景,探访民间与祖国家乡之间那割舍不断的亲缘、血缘、地缘、情缘。也正是这个缘由,促使作者将台湾的历史对其的震撼,台湾的风景对其的诱惑,台湾的民情对其的感动分别记录下来,以期使人们在阅读之后,能够对台湾的了解再多一些。

内容推荐

本书从表现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人民不可分割的血缘、地缘、亲缘、情缘的关系,从论述台湾文化渊源于中华文化这一不可否认的史实等方面,说明那些总想将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人民分割开来、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割裂开来的试图是多么的荒谬与徒劳。本书从天然瑰宝、中华古韵、鲲岛风华、信仰源流、原住民族、吉镇掠影、都市唱响、岁月镌刻、山英海魂等九个篇章,以简明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为大陆的民众全方位、多视角、较系统地介绍了台湾的自然风景、风土民情以及人文景观,也为人们更加了解台湾、亲近台湾并有机会到美丽之岛游览,提供了一个窗口和平台。

目录

天然瑰宝

中华古韵

鲲岛风华

信仰源流

原住民族

古镇掠影

都市唱响

岁月镌刻

山英海魂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紧连大陆的海上屏障

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在东海与南海之间。它东临太平洋浩淼烟波,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遥遥相望。台湾海峡长约300公里,宽不及200公里,最窄处仅有130海里(位于福建省平潭岛与台湾新竹市之间)。一阵急风,就能把台湾西岸的竹筏、独木舟刮到泉州湾。

台湾省是我国最小的省份。全省陆地面积约为36025平方公里,不到福建省的1/3。其中,台湾本岛约35759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岛,澎湖列岛总面积约126平方公里,其余附属岛屿(包括龟山岛、绿岛、兰屿、钓鱼岛等在内)的陆地面积总计约140平方公里。台湾省陆地面积不大,但诸岛所分布的海域却非常辽阔。

目前,台湾省行政区域除台北市为直辖市外,有4个省辖市(基隆、台中、台南、高雄)和16个县(台北、桃园、苗栗、新竹、彰化、云林、嘉义、台中、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宜兰、南投、澎湖),另有3个管理局(阳明山、垦丁、玉山)。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总人口在2006年年底已达到2287.7万人。

自古至今,闽、台两省地理上紧相依临的关系,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古人认为台湾的山岭是从大陆东南“展根”出去的。闽、台两地民间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说台湾原是与福建相接的滨海山地,只因一次地震海啸,才“坼裂”而漂浮出去。

这些说法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

地理地貌学家发现:台湾山脉的走向与大陆东部沿海山脉走向完全一致(呈东北一东南走向)。台湾海峡两岸海岸线均较简单、平直。但台湾东海岸外仅10余公里处,太平洋突然下降为2000米深沟,愈往东沟愈深,甚至达4000米。再往东更是一片汪洋!地质学家证实了台湾山脉自古就是大陆东侧的“界缘山脉”。

近百年间,台湾发掘出土了数以万件计的文物。在西部地区发现了大量化石,包括生存在200万年前古中国大陆的大哺乳类动物,如普通象、剑齿象、犀牛、野牛、剑虎、大角鹿以及中国大陆特有的动物“四不像”等化石。这些大哺乳类动物在那个时期是不可能游过宽达100多公里的海峡的。

植物学家在北部发现了台湾的固有树种与大陆南部及海南岛通有者达68属81种之多。(而与日本、琉球通有者仅16属18种)

地质学家还发现:台湾东部片岩的成分,与华中、华南古生代晚期的海相地层大致相同,所含纺缍虫、飞希氏虫、新希氏虫和瓦氏珊瑚等化石。曾普遍发现于华中、华南二叠纪的栖霞期至茅口期的地层中。

科学家经详尽研讨,终于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台湾本来就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山脉是“华夏古陆”东侧的“界缘山脉”。约1800年前,即地质学上的“更新世”后期,大陆冰川因全球气候转暖而融化,致使海平面上升100多米,将台湾山脉与福建山脉间的低平谷地逐渐淹没,出现了早期的台湾海峡。在距今5000年前后,形成接近目前状况的台湾海峡,台湾成为一座连接在大陆架上的海岛。

1965年,美国、加拿大和台湾的学者组成考古小组,在高雄凤鼻头山发掘到100余件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彩陶、红陶、灰陶及50余件完整的石器,还有许多骨器、角器。其中黑陶及彩陶在考古意义上的特征与大陆华北出土物完全一样,都相当于“龙山文化”形成期器物。这些出土物代表的文化被称为“凤鼻头文化”,其时代在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或更早。当时学术界的结论:4000年前,台湾就有远从黄河流域播迁而来的居民了。

后来,考古学家又对在台北八里乡大坌坑遗址发掘出来的大量赤陶、粗砂陶、绳纹陶及一些黑陶做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出土物与福建金门县、江西万年县一些出土物同属于公元前50世纪至公元前40世纪的“仰韶文化”的器物,由此推断:距今6000至7000年前,华北居民的文化就已传播到台北大坌坑一带。

1970年,考古学家在台南左镇菜寮乡发现一块人类头骨化石,经鉴定是距今1万至3万年前,一个20岁左右青年的头顶骨,其时代与华北“山顶洞人”相若,于是命名为“左镇人”。那时台湾海峡还是一片狭长的山谷平原,也许,这个年轻人,跟其它大哺乳动物一样,经过长途跋涉,从大陆来到台湾生活。因此,专家们认为对以前台湾“人文渊源”研究的结论又要修正,大陆文化播入台湾地区的时间比以往所知的还要更早。

国际考古学家公认“台湾人”在15000年前的“先史时期”(即未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期),就已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从空中俯瞰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区的地理形势,形若芭蕉叶的台湾本岛,静静安卧于东海与南海之间,东西紧临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遥遥相望,北凭彭佳屿、钓鱼岛、广黄尾屿等岛屿;而澎湖列岛正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台湾海峡之要冲,扼“走廊”之咽喉。这个地区是欧、亚、美在太平洋西岸进出的三角点,是中国的交通孔道。

从军事战略上看,台湾北联海坛、马祖、大陈以及舟山群岛,西南接东山、南澳、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一系列相衔若链的岛屿构成一座弧形的海上长城,成为我国东南各省的天然海上屏障,而台湾正位于其中心。台湾又因在我国岛屿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显得特别重要,所以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清代名臣蓝鼎元(福建漳浦人)曾指出:“台湾虽绝岛,半壁为藩篱,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台安一方乐,台动天下疑……”正点明了台湾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数百年来,台湾一直是帝国主义殖民者觊觎的对象。它曾两度沦为外国列强的殖民地,又曾被外国驻军称为“西太平洋炸不沉的航空母舰”。直至今日,这艘“航空母舰”和那条“海上走廊”仍然是全球密切关注的对象。

奇山峻岭的“高山之岛”

面积仅为35759平方公里的台湾岛,却有着近2/3的地域是高山峻岭。在这个美丽的海岛上,千万座山组成四条南北纵列平行延伸的山脉,自东向西依次为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脉。这么多的高山集中在一个面积相对不大的海岛上,局促竞立,逼胁争高,形成许多奇特而壮丽的景观,或以积雪称奇,或以云海擅胜,或峭拔而险,或盘桓而秀,高低迷离,叠嶂辉映,无不别具丰姿,不由人不叹为观止!于是台湾岛被人们誉为“高山之岛”、“海上翠微”、“海上玉柱”;于是人们来到岛上观光时更多的是“观山”,“看海”反而成为其次了;于是清水大断崖、太鲁阁大峡谷、玉山、阿里山等就成为台湾山色壮美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的观光客。

清水大断崖有“世界第二大断崖”之称,前后绵延21公里,绝壁成90度角的悬崖直直插入太平洋中,高度均在800米以上,气派雄伟,震撼人心。这段断崖均由片麻岩和大理石组成,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崩坠,千万年来巍然矗立,成为一堵抗阻太平洋惊涛骇浪打击的坚固石墙,犹如英勇的士兵驻守着宝岛的秀美河山。尤其是清水山东南一带的大断崖,峭拔险峻,绝壁临海,自海面拔地冲天,凌霄独立,睥睨狂澜,是世界罕见的大断崖。

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的太鲁阁大峡谷,长达20公里,两侧均为千米高的石壁,其间急湍奔流,处处怪石嶙岣。掩映在苍松翠绿中、沿着悬崖向下宣泄的瀑布,气势磅礴,声震如雷;高插云天的笔直大断崖,像一座无比巨大的屏风垂直竖立在奔腾湍急的溪水边;在一段长峡中,峭壁相对若巨斧劈成,上千万只燕子在此卜居,只见燕翔狭谷,羽影交织如网,呢喃啾唧不绝于耳,蔚为天下奇观;“迎宾峡”中一扇高达1660米的“峡门”拔地冲天而起,像支锐利的长剑直刺青天,这就是驰誉岛内外的全大理石断崖。名日“锥麓大断崖”。还有“虎口观天”、“一线天”、“九曲洞”等,已为太鲁阁大峡谷的“经典”景观,吸引无数游客到此一游。

冠名“宝岛屋脊”的玉山山脉纵贯台湾中部,最高段有五座高山簇拥而立,横空出世,其中傲然兀立的就是岛上第一高峰——玉山主峰。玉山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高”。在五座高山中,竞有四座的高度在3920米以上,主峰高达3997米,峨嵋仅及其肩,泰山只及其半,谓之沿海东南万山之王。二是“雪”。玉山高耸云天,长年有雪,从头年10月至次年3月降雪不断,甚至在夏季,山顶背面仍有积雪,为世所罕见的“热带雪山”。三是“险”。五峰之间,乱山重叠,断崖壁立,深壑纵横,枯林迷乱,若非攀登好手,绝难达到顶峰。因此,吸引众多“勇敢者”前来一试身手。

一曲《阿里山的姑娘》让阿里山闻名海外,阿里山并非单指一座山,而是由包括大武峦、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的阿里山风景区。主峰阿里山因具有云海壮丽、林涛神木、遍野樱花、祝山日出这四大胜景而享誉世界,是台湾诸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景之山”。在这四大胜景中,如果说人们从其他的名胜山川中对云海、樱花及日出已经有了一些印象外,那么,乘坐小火车去看阿里山神木的经历,将会给人留下至深难忘的记忆。阿里山铁道及小火车分别以其“螺旋形铁道”和“伞形齿轮直立汽缸式火车头”,展现了铁道史上大胆的创举。堪称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人们将阿里山的森林铁道与阿里山的四大胜景合称为“阿里山五奇”。一句“不到阿里山,好比没有到过台湾”,就足以说明阿里山在台湾诸多群山中享有的荣誉和地位了。

至此,我们已大致领略了台湾那种“于碧海上突兀而出奇峰”的独特风光。台湾宝岛被称为“海天玉柱”、“奇峰若林”,的确是名不虚传。

P2-7

序言

横卧在浩瀚太平洋上的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一水相隔,最近处仅相距130海里。风浪不大时,一叶小舟在海上行驶一个昼夜,便可从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来到台湾。横亘在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台湾海峡,虽然最深处只有48米,但它掀起的狂风恶浪,却足以使偌大的渔船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早在冰川时期,就有原始北京人从北向南迁移,通过大陆架来到岛上繁衍生息。至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即派船队到台湾,之后各朝代均有往来,尤其是明清时期。

400多年前,福建、广东等沿海人民,为寻求新的生存之地,冒死出航,乘风破浪,把舵扶帆,九死一生,落岸在台湾岛的西海岸。来到岛上的民众,来不及庆幸航海的成功,便开始应付四处扑来的蛮荒、瘴疠之气以及原住土著的袭扰纠纷。先民们艰苦垦拓,筚路蓝缕,加上岛上原生态的沃土良田,植被丰饶,使渡海而来的闽、粤移民很快便有了基本生存的保障。消息传到大陆,一批又一批东南沿海的人民纷至沓来。

大量拥入的移民,不仅将华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台湾,也将古老的中原文化和闽、粤等地民间生活习俗带到了台湾。于是,岛上居民说的是与大陆家乡一样的方言,住的是与祖籍地一样的房屋,甚至连庙宇也仿照大陆寺庙的规格进行建制。一样的语音,一样的风俗,一样的文化,连庙里供奉的神明都一样是从大陆“迎请”过来的。

然而,台湾岛却在世界性动荡的环境下,成为众强盗列国觊觎的对象,在不算长的400多年间,曾先后遭遇荷兰、西班牙的入侵和盘剥,法国列强的进攻和破坏,直至近代受到日本占领者的统治和蹂躏。饱受外国侵略者压榨和欺辱的台湾同胞,深感丧国之辱,切肤之痛;反过来,更激起他们对祖国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爱戴。台湾同胞不畏强暴,以坚持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坚持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坚持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坚持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的坚定行动,表现了他们不屈不挠、铮铮铁骨和可歌可泣的赤子之情,使得曾染指台湾的外国列强(尤其是曾占领台湾50年之久的日本)试图改变台湾同胞的信仰理念、宗教文化的各种尝试,通通化为泡影。台湾同胞对祖国对家乡的拳拳爱国之心,在台湾的发展史上书写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尽管也受到一些西方文化和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但中华文化仍然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心中,长久流传,发扬光大。

享有热带高山之岛盛誉的台湾,以秀美的山川风貌,奇特的地理特征,壮美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它确确实实是一座卧游在太平洋上的瑰丽宝岛,是一颗闪耀在中华大地东南沿海边上的璀璨明珠。正因如此,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到岛上,追踪跌宕不凡的岁月痕迹,寻觅原生态下的风情美景,探访民间与祖国家乡之间那割舍不断的亲缘、血缘、地缘、情缘。也正是这个缘由,促使我将台湾的历史对自己的震撼,台湾的风景对自己的诱惑,台湾的民情对自己的感动分别记录下来,以期使人们在阅读之后,能够同我一样,对台湾的了解再多一些。

本书从表现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人民不可分割的血缘、地缘、亲缘、情缘的关系,从论述台湾文化渊源于中华文化这一不可否认的史实等方面,说明那些总想将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人民分割开来、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割裂开来的试图是多么的荒谬与徒劳。书中从《天然瑰宝》、《中华古韵》、《鲲岛风华》、《信仰源流》、《原住民族》、《古镇掠影》、《都市唱响》、《岁月镌刻》、《山英海魂》等九个篇章,以简明的叙述和点睛的图片,为大陆的人民全方位、多视角、较系统地介绍台湾的自然风景、风土民情以及人文景观,也为人们更加了解台湾、亲近台湾并有机会到美丽之岛游览一番,提供一个窗口和平台。

后记

《游遍台湾》一书即将出版面世了。看到这本使我倾注许多心血,一字一句写成的书稿,心中的感觉难以描述!

几经冬夏与春秋,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写一本书经历了四五年,应该说时间长了些,但终究是在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的,况这几年里还有接二连三的家事纷扰,不过台湾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厚重的中华文化积淀以及丰富的地方风俗特色,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令我痴迷不己,这使我一旦有了片刻的时间和精力,就又开始心爱的工作,我喜欢坐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读书做笔记的感觉,喜欢在煦日和风中或夜幕人静时听到笔下发出沙沙响声的感觉,喜欢忘却身外一切闲杂琐事,只有自己与文宇进行交流的感觉,更喜欢那种让自己对台湾的认识和热爱从手中的笔端一字一句流淌在纸上的感觉。这就是我几年来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的动力和原因。

衷心感谢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张素秋处长,给予我热心的支持和缜密的策划,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系统和丰富;感谢河南省水利厅的郭永平厅长,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积极帮助和鼎立支持;感谢军事博物馆王聚英教授对我的指导和鼓励,才有这本书的产生和形成;感谢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孙祖和编辑,对书稿进行了周详细致的修改编辑;感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我有幸从那里得到大量图片史料;还有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高辉、中国农业出版社的赵勤和北京公园协会的姚天新等朋友,他们无私地为我提供许多图片,还有一直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的同学及好友,在此一并表示幂幂的谢意!

由于个人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会有编差失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专家学者给以赐教指正。

作者于八一湖畔

2009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4: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