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散文卷上下)
分类
作者 雷达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回眸六十年文学的来路,发现我们的时代无时无刻不在选择着文学,而我们的文学也在不断地选择着自己在时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自身对时代最敏感问题的回应,这种双向的选择越是刻板,僵硬,整一化,文学就不会真正繁盛,越是多样而自由,文学就能不断地焕发活力。

由雷达先生主编的《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精选了新中国六十年来(1949—2009)出版的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作品。

内容推荐

由雷达先生主编的《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精选了新中国六十年来(1949—2009)出版的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作品。书中收录了《彩云之南》、《李煜和爱闪斯坦》、《京门忆旧》、《欣赏莫扎特》、《藏羚羊跪拜》、《隔海相望的友情》、《中年是下午茶》、《山居岁月》、《荒漠月色》、《袁崇焕无韵歌》、《少年时代的一次出走》、《一次没有表白的爱》、《美国的“中国城”》、《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等文章。

目录

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散文卷(上)

 北京的春节

 社稷坛抒情

 初冬过三峡

 鉴湖风景如画

 依依惜别的深情

 日出

 雪浪花

 船夫曲

 天山景物记

 序曲

 花

 雨中登泰山

 黄鹂——病期琐事

 白云就是妈妈 

 北平年景

 故乡的榕树

 枯叶蝴蝶

 给傅聪

 春夜的沉思和回忆

 南颖访问记

 《苏州园林》序

 怀念萧珊

 霞

 紫藤萝瀑布

 黄昏

 雄关赋

 记一辆纺车

 枫叶如丹

 老人和夕阳

 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

 盆景

 大地之母

 打碗碗花

 生命

 伤逝

 读沧海

 洁白的祝福

 杏黄月

 响在心中的水声

 听听那冷雨

 秦腔

 野性的湖

 金岳霖先生

 髻

 昆仑飞瀑

 我的空中楼阁

 河之女

 六骏踪迹

 觅渡,觅渡,渡何处?

 我与地坛

 作家的劳动

 聆听西藏

 在声音的世界里

 乡土情结

 云南云

 音乐和我

 青岛之晨

 融入野地

 放孩子飞吧!

 幻想三题

 有话对你说

 痛苦的飘落

 爱的履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江边雨

 有星和无星的夜

 参星与商星

 小屋

 从这里到永恒

 煎饼花儿

 凤凰——草鞋下的故乡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仇家死了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云赋

 看山人

 婉约情怀

 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

 绝响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

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散文卷(下)

 二月兰

 道士塔

 思念海子

 大师的弱点

 皋兰夜语

 深圳

 红玫瑰

 石头记

 温一壶月光下酒

 惜春小札

 大地上的事情

 总是难忘

 在瞬间感知命运

 藏北启示:超越苦难

 西皮流水

 牡丹的拒绝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我的精神家园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少女的沉思

 佛眼

 羊的样子

 巩乃斯的马

 失去的森林

 珍珠鸟

 魂牵梦绕地方戏

 一百年前的南京

 荒村的灯光

 我跳舞,因为我悲伤

 一个人的河流

 在高黎贡山之西

 黑暗灵魂的舞蹈

 雪野里的精灵

 逃跑的马

 泡影

 白河

 京奇石馆记

 心灵的对比

 一个彪悍民族的文学世界

 红林问语

 船

 女孩子的花

 安塞腰鼓

 腕上晨昏

 我吻女儿的前额

 彩云之南

 李煜和爱闪斯坦

 京门忆旧

 欣赏莫扎特

 藏羚羊跪拜

 隔海相望的友情

 中年是下午茶

 山居岁月

 荒漠月色

 袁崇焕无韵歌

 少年时代的一次出走

 一次没有表白的爱

 美国的“中国城”

 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

 世问最美丽的眼睛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山居记

 凝望雪峰

 危险的戏剧性

 成年礼

 姑苏半月

试读章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似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大,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南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日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m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面,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

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问,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小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破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P1-3

序言

回眸六十年文学的来路,发现我们的时代无时无刻不在选择着文学,而我们的文学也在不断地选择着自己在时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自身对时代最敏感问题的回应,这种双向的选择越是刻板,僵硬,整一化,文学就不会真正繁盛,越是多样而自由,文学就能不断地焕发活力。六十年来,这个双向选择过程留下了大量经验或教训,内涵丰富而深刻。

对前三十年我只想说一点,那时可供作家选择的余地比较小,那时强调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上,都有严格的限定。这当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然而,作家和诗人们固然有如戴着镣铐的跳舞,但他们还有没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呢?艺术还有没有它自身特殊的生存秘密呢?事物还有没有它的两面性呢?当然有!不少作家在那样的时空环境中,能把自己的创作能力和个性发射到极为可观的高度,有的至今放射着夺目的生命之光,不能不令人惊叹!它们虽然充满内在矛盾,有其局限性,但大体上在时间的河流中挺立住了、这是怎样的悖论和奇观啊,其中有哪些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奥秘,实在值得深长思之。

后三十年间,时代环境,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的文学虽然有诸多的不足,但是,整体地看,文学的人文内涵的广度,文学功能的全方位展开,文学的方法、题材、风格、样式的多种多样,汉语叙事潜能的挖掘和发扬,以及生产机制和书写方式的解放,作家队伍构成的丰富层次,特别是第四媒体——网络化带来的冲击,皆与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不管有多少干扰,受多少箝制,我们的文学在这三十年间仍然经历了一个不断解放自己,实现自己和壮大自己的过程,像是从狭窄的河床进入了开阔的大江,较前大大成熟了,丰富了,独立了。

在我看来,有一种精神是很重要的,它或隐或显地始终顽强存在着,那就是相当一批作家诗人批评家,在如何使文学走向自身,回归文学本体,卫护文学的自由和独立的存在上所进行的坚韧努力。这种努力保证了文学在最主要的方面,其人文精神含量和艺术技巧品位达到相应的高度。这里所谓的“文学自身”,可以视为对文学规律和审美精神的一种理想化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于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文学在失去轰动效应,甚至走向边缘化的情势下仍然活着,而且仍然不可替代地活着,顽健地活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有人认为,当代文学无主潮,我却认为主潮还是存在的,不过它以极为曲折、复杂有时是潜在的形态存在着,且一度被遮蔽了,尤其前三十年。但它与五四精神遥相呼应,还是发展和贯通下来了,在我看来,寻找人,发现人,肯定人就是贯穿性的主线。这是从哲学精神上来看的、若从文学的感性形态和社会形态来看,那就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

以上就是我们这个选本的思想支点和审美依据,是最根本的选择标准和出发点。尽管我们总是说,心目中的大师还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旷世巨著似乎也未曾露面,但我们无法否认一个事实:6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恐怕在规模上、数量上、影响力上,超过了过去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学的任何阶段。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选本是大跨度的,饱满的,关不胜收的 我们无意于要求选本历时性地体现六十年文学的全部事件和脉络。我们更看重的也许是每篇作品的文学价值。由于篇幅原因,长篇小说是无法进入这种选本的;理论批评我们编了,最后却因种种原因放弃了,主要是不成熟。时值共和国六十年华诞,估计相似的选本肯定不会少,但我们相信,姚黄魏紫,各有各的眼光,我们的选本究竟怎么样,还是让它经受读者的检验吧。

编者

2009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