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散文集中,囊括了斯多林先生20多年来写就的美文。全书收集了各色散文、小品、随笔,阐述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见解,涵盖了对家乡的故土情怀,对闲散生活的满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斯多林先生写作追求自然、散淡、恬雅。《斯宅的溪》、《斫柴》、《冬登东白山》等文吸取了大自然的灵气,随意自然;《讨饭嬷嬷》涉及不同方面,淡淡地诉说了人情世故与人生态度;《和谐》、《追求平凡》、《说幸福》等小文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笔法简单随性,没有过分地铺张,也没有夸张地渲染,有的只是朴实和单纯的美,在作者的笔下连日常的小事也变得恬雅,平淡的生活变得更有情趣。
通观本散文集中所收篇什,题材广泛,体裁不一:或写山水风光;或记童年趣事和乡村见闻;或怀旧忆往、俯仰今昔;或指陈民间疾苦,针砭时弊。借助于记述平淡无奇的凡人小事,把一己的人生感悟,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对弱者、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或明或暗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几乎每一篇都是言之有物,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作者那颗淳朴恳挚的心仿佛在字里行间跃动,引起读者共鸣。
如果没有溪,斯宅就不会如此美丽,也就无法成为全国百个最美丽乡镇之一;如果没有溪,斯宅的人们就不会如此聪颖灵秀。
斯宅的溪,主流一条,支流两条。主流叫斯宅溪,过去曾称上林溪。斯宅人称溪为溪滩。
斯宅溪的源头在坑口村,此村与嵊州、东阳交界,翻过五岭即是嵊县松明培村,翻过九曲岭即是东阳的村庄。坑口村人口不多,屋舍全部建在坑的两旁,此村盛产香榧、茶叶、毛竹。坑口村地处崇山峻岭,是香榧生长的佳地,近20年来香榧销量颇好,祖辈们种下的香榧给如今的村民带来了滚滚财富,坑两旁几乎都是新房。坑口的溪没有人叫溪,村民称之为坑。而坑水流到八石畈村,则该叫溪滩了。溪与坑的区别在于坑比较狭窄,溪比较宽阔,坑口村就像是在峡谷中,而八石畈村相对宽敞,是山峡之中的畈,因而取名时带上一个“畈”字,正如九寨沟把池塘、水库称作“海”一般。八石畈村与坑口村种植的经济作物基本一致,村民生活条件也差不多。
溪水从八石畈村欢快地流到了袁陈村。
袁陈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庄,人口不多,抗日战争时期曾与父亲一起在中缅边境并肩战斗,运送抗战物资的陈伯俊伯伯就出生于这个村。虽然伯俊伯伯去世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依旧留在我的记忆里。在我年幼时,父亲受到不公正待遇,家境极度贫困。在那种情况下,伯俊伯伯常来我家看望父亲,安慰母亲,关心我的兄弟姐姐,伯俊伯伯的情谊正如这溪水清澈绵长。
溪水继续流淌,经过一座大峡谷。流经此处,溪流曲曲折折,蜿蜒盘绕,水流激湍。一处叫陶公岩的地方,修有一座桥,桥两旁为悬崖峭壁。若遇雨季,悬崖上挂着一条银练般的瀑布,景象美丽,令人心醉。
转过陶公岩,溪水自由舒展地流淌着,到达过兔岭时,溪水一下子跌入悬崖。水流冲击着、奔腾着,如一条短短的瀑流。水珠们欢笑着、翻腾着,落在经瀑流冲击而成的水潭中,再汇成溪流,缓缓而行。
这里到了螽斯畈村(螽斯是一种呜叫声动听如音乐的虫)。溪水流经螽斯畈村时恰似一个S形。溪床上遍布岩石,水流将岩石冲磨得非常光滑,少有积沙和乱石,溪水特别清澈。螽斯畈村虽不大,但很了不起,村内清代古建筑幢幢,以千柱屋为代表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四合院大气敞亮,雕梁画栋,前来参观过的人都会对这深藏于重山中的美丽建筑赞叹不已。
溪水与螽斯畈村说了声再见后就到了斯宅村。
斯宅村曾是斯宅公社斯宅乡政府所在地。校门上有康有为题字“汉斯孝子祠”的百年名校——斯民小学就坐落在美丽的溪畔。当代初等教育女专家斯霞和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古植物学家斯行健及国民党上将蒋鼎文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当年张爱玲还特地赶到斯宅村看望躲藏于此的胡兰成。当张爱玲到了位于溪边的斯家大院时,胡兰成已远走温州,于是,失落的张爱玲怏怏踱步到斯宅溪旁,用甜润的溪水洗面,拭去辛酸的泪水。
旖旎优雅的溪水逶迤而下,养育我的上泉村到了。
上泉村的溪面宽阔,转弯处由于激流冲击而成的清水潭数个。看,一群群鹅鸭在水面上游嬉,一尾尾鳞片光亮的小鱼或快箭般穿梭,或悠悠然在透明纯净的水中摇着尾鳍漂游。小时候常与巨燕、光明等三两个小伙伴一起到溪中捕鱼玩水。在清水潭,我还学会了划水游泳。
在上泉村,有一个自然村叫前村埠。旧时前村埠是停泊竹排的埠头,据父辈讲述,过去斯宅运送货物进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竹排,因此村里有撑排佬专门从事竹排运输,山里的毛竹、茶叶、香榧等山货物品多数是通过竹排运往县城再转运到杭州、上海的,同样,从外面运往斯宅的物品也是经由竹排运送的。
在上泉村,斯宅溪的一条支流——小江溪在村口交汇相融。
小江溪的源头在丁家山,这里的村民居住在山上,过去村里的人要步行几里石阶路上下;如今一条盘山水泥公路直通山上,给村民生活提供极大便利。丁家山由于盛产高山茶和香榧,因而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也不错。其实丁家山没有溪,应该是山坑。水奔流到黄檀寺水库,从水库排泄出的水,顺溪流过石塔潭村、西施村和陈里村。相传南宋理学家朱熹曾云游到过石塔潭和西施村。陈里村的马家自然村则是斯道卿先生的家乡。斯道卿先生曾任天台县长、浙江文史馆研究员,他辞职后居住于杭州,常与黄宾虹等文人墨客一起在西湖畔吟诗作画,一生清气如小江溪一般神韵秀逸,一生清香似笔架山兰花叶飘举花蕊吐芳。
小江溪融入斯宅溪后,水流变大,过去,每遇下大雨,常发大水冲毁田园。20世纪70年代末,在县委工作组的指挥下,斯宅公社举全公社之力,在上泉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改江造田(建路)运动。在一面面招展红旗下,人们意气风发用锄头挖,用肩膀挑,用手车拉,历时几年,旧貌换新颜,一条原本在田野之中的溪流被迁移到了小青山脚下,一条新公路沿着新溪畔建造而成,过去的溪滩经过平整填土,则成了整整齐齐的良田。
斯宅溪经过上泉村后到达南三江村,这里又有一条支流——小东溪,相聚汇入,三条溪合并,奔人东白湖。
小东溪从东白山出发,一路经过廖宅村、蒋村、殿口村,溪两岸群山秀色,翠竹如海,溪流中鱼虾在光洁、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中,轻盈游移,可爱的娃娃鱼在溪边慢慢爬行,憨态可掬。
东白山位于诸暨、嵊州、东阳三市交界处,地处会稽山脉南端,主峰太白尖海拔1194.6米,是浙中最高峰。据传,大诗人李白曾登临东白山,所以主峰又叫“太白山”。每逢阴历七月初七,山上便非常热闹,来自诸暨、嵊州、东阳的人们纷纷登山“看巧云”。近年来,全国各地登山爱好者纷至沓来,探险猎奇。东白山靠斯宅方向最险也最秀丽,从廖宅村向上攀登,一路上,清流激湍,瀑布在龙门顶飞奔而下,气象万千,给人一种清闲旷达之感。
呵!斯宅的溪,我眷恋的溪,你的美丽深深地留在我心里,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中。P2-5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父亲的散文作品正准备结集出版。父亲邀请我给他的散文集写序,我感到十分惊讶,又有些许担心和惶恐。在我的印象中,序言总是由有名望的大家或先生书写,能使作者和书文更增几分光辉。而我仅仅只是一个高一在读的学生,对文采技巧尚不通晓,有时甚至词不达意。然而,父亲对写作的热情和恒心,我时时看在眼里,令我备感崇敬,于是忐忑不安之余也应承下来。
为了写序,我认认真真地阅读了父亲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章。在这本散文集中,囊括了父亲20多年来写就的美文。全书收集了各色散文、小品、随笔,阐述了父亲对生活的看法和见解,涵盖了对家乡的故土情怀,对闲散生活的满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父亲说过,他写作追求自然、散淡、恬雅。《斯宅的溪》、《斫柴》、《冬登东白山》、《春临笔架山》等文吸取了大自然的灵气,随意自然;《讨饭嬷嬷》、《忆小站的两个花园》涉及不同方面,淡淡地诉说了人情世故与人生态度;《和谐》、《追求平凡》、《说幸福》等小文流露出父亲对生活的热爱,笔法简单随性,没有过分地铺张,也没有夸张地渲染,有的只是朴实和单纯的美,在父亲的笔下连日常的小事也变得恬雅,平淡的生活变得更有情趣。
父亲个子不高,长相平实,牙齿有点参差,可谓“其貌不扬”,可是父亲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告诉我,他确实有一肚子的“学问”和勤于学习的毅力。父亲40岁时,拜师学钢琴。因为年纪已长,手指不甚灵活,而且反应也不如当年,学琴的路途很是艰难。一首曲子,普通孩子也许只要一周就能学会,而他却要花上两周或更长时间。普通人在娱乐时,父亲常常沉浸在“枯燥”和“寂寞”之中,无论是炎炎夏日,或是天寒地冻,一直默默勤奋练习着。父亲酷爱书法,从42岁开始,除了出差或身体不适外,每天坚持临摹《兰亭序》,且一次次问津于名师专家。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年临摹《兰亭序》100遍,用10年时间写就1000遍。44岁时,父亲向西泠印社资深社员郁重今先生拜师学习篆刻,并刻就了一本以《兰亭序》中每个句子为一方印的印谱。郁先生专门在印谱上用毛笔题写了序。父亲酷爱学习,又能将学习的心得一一记下。父亲说,在不断地学习中,把各种学习的经历和思考都记录下来,就能成就一本本书。
父亲是个十分乐观风趣的人,他的文章无不体现他的乐观向上:遇到困难时,淡然处事,坦然应对。在物质享受上,父亲知足常乐;而在精神追求上,父亲孜孜以求。
淳朴真挚的感情,娓娓道来的叙述,汇集成这一本精致的册子,细细品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跃然纸上。当你尝试着阅读时,你会发现,它值得细细品读,值得分享。
女儿斯莹丽
2010年7月19日
我在山村里出生,铁路边成长。
我爱做梦,幻想,遐想。
我崇尚自然,追求平凡,喜欢散淡,讲究恬雅。
我不愿遭遇失败,忍受痛苦,也不愿放弃追求,改变自我,但失败和痛苦,常常伴随着人生;有些追求,在现实面前只得无奈地放弃。有人浪漫地说:“失败是一种美丽,痛苦是一种美丽,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我说:“失败、痛苦、放弃,并不美丽。只是,走出失败、痛苦、放弃的沼泽时,才是美丽的。”
我把20多年来的平凡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汇集成册,留作记忆,给人以启迪,供人分享。
特别感谢斯章梅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润稿。
本书仅是个人的散记杂集,也仅是一家之言,如与读者的想法见解有异,欢迎交流。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斯多林
2010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