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勋说红楼梦(第2辑)
分类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蒋勋说红楼梦”系列丛书之二,对八十回本《红楼梦》进行了独到、精深的讲解。作者以其对中国文化美学的深入研究,从文学、人性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的真正的文学意蕴,让读者不再陷于考据、索隐的迷阵,真正感受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

内容推荐

《红楼梦》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研究它的人举不胜举,正所谓“一人一个红楼梦”,每个人眼中的大观园、贾宝玉、十二金钗等等都会有所不同。台湾艺术大家蒋勋老师花费半个世纪的时间,阅读《红楼梦》多达30多遍,那么他又是如何看待和欣赏《红楼梦》的呢?

在第一辑上我们已经欣赏了蒋勋老师的独特见地,接下来将会是更精彩的内容,不容错过!

目录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贾敬的寿宴 

 贾瑞为情而死

 贾家伦理细节的讲究

 寿宴的“玩意儿”

 《红楼梦》中当年看的戏

 大户人家的礼数与心思

 不知不觉季节的更换

 秦可卿病重

 悲喜的穿插与编织

 贵族文化中的人际关系

 秦可卿的委屈

 繁华与幻灭

 关于心情的空镜头 

 王熙凤挑逗贾瑞

 情既相逢必主淫

 《红楼梦》中的戏曲

 《还魂》与《弹词》

 两种不同的死亡形式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瑞、王熙凤的调情

 贾瑞的山盟海誓

 贾瑞无法自制的情欲

 贾瑞至死不悟的深情

 贾瑞的身世

 贾瑞的痴情悲剧

 死于自我情欲的火焰中

 最苦的情欲煎熬

 风月宝鉴

 对人性的深层领悟

 贾瑞对自己的污辱

 情欲的本质

 贾瑞的死亡

 人性的各种悲剧

 贾瑞的冤孽之症

 无法自救的贾瑞

 何苦以假为真

 人永远跨不过的门槛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秦可卿的死亡

 淫丧天香楼

 文学的场景描述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

 否极泰来,周而复始

 红楼梦的现代管理元素

 曹雪芹抄家后的领悟

 三春去后诸芳尽

 贾珍的过度反应

 秦可卿的丧礼

 清代大丧礼的细节

 捐官只为丧礼可以风光

 丧礼的场景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王熙凤的现代个性

 王熙凤的教养

 王熙凤与现代管理学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对人世的透彻领悟

 宁国府下人眼中的王熙凤

 管理从造名册着手

 点名

 人事管理,责任分配

 时间管理

 威重令行,秩序出现

 凤姐最忙的一天

 凤姐哭灵的仪式

 王熙凤的管理能力

 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生活中的放松

 王熙凤温暖、调皮的一面

 宝玉向王熙凤撒娇

 林如海去世

 北静王见宝玉

 出殡的巨大场面

 文学呈现官派丧礼

 侧写北静王

 繁华中的感伤之雾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不受后有的缘分

 缘分告别时的淡淡哀伤

 一清如水的缘分

 宝玉心中完美的形象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贵族与农家的对比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同生命的遗憾

 生命自有高贵

 铁槛寺与馒头庵

 王熙凤包揽诉讼

 从凤姐眼中看智能儿

 少男少女的调情戏

 情深的遗憾

 同一时间两种禁忌的逾越

 净虚的老谋深算

 人性欲望不自觉地呈现

 秦钟调戏智能儿

 怅惘的结局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赞美与哀叹也是一种执著

 怯弱福薄的秦钟

 青春的单纯与深情

 贾家对皇家威仪的恐惧

 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注定的仙缘

 情爱深处,即为平安

 黛玉超逸的美

 王熙凤在丈夫面前撒娇

 王熙凤放高利贷

 凤姐的能干与贾琏的无能

 从人的至情至性看省亲

 当年接驾的风光

 凤姐的强势主导

 皇妃省亲的准备工作

 秦钟萧然而逝的荒凉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

 亲近山水自然的园林空间

 园林是潜意识的世界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与谁同坐轩

 所有的园林都是文学

 园林的休闲文化

 文化的传承在游戏中完成

 中国建筑的间与进

 纯粹的东方美学

 风月无边

 曲径通幽、沁芳亭

 有凤来仪

 竹子主题的结束

 贾政对宝玉的态度

 稻香村

 蓼汀花溆

 流水落花

 香草

 吟成豆蔻诗犹艳

 宝玉惊见自己生命的源头

 宝玉的女性特质

 镜花水月

第十八回 庆元宵贾元春归省 助情人林黛玉传诗

 繁华的巅峰

 宝玉对黛玉的深情

 宁为玉碎的情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宝钗永远的遗憾

 宝玉的佛缘妙玉

 贾妃省亲的盛大场面

 对十二金钗的描绘

 繁华与幻灭的交错

 省亲别墅

 富贵中最辛酸的事

 隔帘含泪见贾政

 携手揽于怀内

 东方园林最后完成于文学

 大观园的诗词游戏

 黛玉、宝钗诗中呈现的个性

 从繁华到哀伤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寻常日子的描绘

 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

 得理饶人

 每一个生命都有典故

 宝玉与袭人的深情心事

 吃掉糖蒸酥酪的李嬷嬷

 袭人的细腻大方

 守分的态度

 害怕生命的无常与孤独

 一辈子跟定了宝玉的深情

 宝玉心底的孤独

 公子无缘,优伶有福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青梅竹马的肌肤之亲

 情之脉脉,意之绵绵

 两小无猜的情意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文字的感动

 李奶妈对袭人的谩骂

 生命失去自信以后的悲凉

 王熙凤处理事情的机智

 曹雪芹笔下最卑微的人物

 宝玉亲自照顾生病的袭人

 宝玉帮麝月篦头

 亲近古典

 宝玉的弟弟贾环

 卑微者

 卑微者的悲哀痛苦

 被损害与被侮辱的

 人的尊贵与压抑

 喜欢男装的史湘云

 小儿女之间的恋爱

 初恋时的毁灭性情感

 我为的是我的心

 所有的比较都是痛苦

试读章节

贾敬的寿宴

在第十回的结尾处,医生为秦可卿开了药方,读者都很想知道她的病到底会怎么样,可是《红楼梦》的写作结构非常特别,你最想知道的内容,它偏偏一下子略过不谈。所以第十一回并没有谈秦可卿的病,而是改谈别的方面。

在第十回里提到过一个旁枝末节:贾珍的父亲贾敬要过生日了。古代大户人家的长辈过生日是一件大事,做晚辈的在这之前很久就要开始张罗。这跟我们今天的礼数不太一样。我们去买个蛋糕准备唱个生日歌就算了,可是那个年代长辈的生日寿辰是家族里面非常重大的事件。

晚年的贾敬一直在修行,一直在道观里跟道士住在一起,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修行之人。从佛、道的观点来讲,人世间的悲喜对修行之人没有意义,因为不管是成佛还是成仙,都表示人世间的爱、恨、喜、悲只不过是一个假象而已。

父亲不回家过寿,可这个家族照样以父亲生日的名义请很多人来吃饭,请戏班子来演戏,就像一个大派对,热热闹闹地弄了一整天。

第十一回一开始就描绘了贾敬生日这一天发生的事情,描写一个宴会的景象和整个过程,第一批到了哪些客人,第二批到了哪些客人,第三批到了哪些客人。这跟第十回中秦可卿生病的这条主线好像无关了,可是后来又回到主线——第二批的客人中有王熙凤,王熙凤很关心秦可卿,就询问蓉哥儿媳妇身体怎么样,又带出了秦可卿的病,这就有点交织相错的感觉了。任何一个文学或者戏剧,一定是很丰富的,不会仅用一条主线单一地写下去,因为如果只有一条线索的话就不能编织,要有好几条线同时进行,编织才会成功。可是这种编织很困难,在文学、戏剧的创作中,最难拿捏的是在什么时候让这一条线索再适当地出现,或者在什么时候再让这一条线索又适当地隐藏。如果你多读几遍,就会感受到((红楼梦》最精彩的是它的结构,即线索的交错。它在十一回和十二回中基本上略写秦可卿的病,秦可卿的病只变成一个背景,而以贾敬的生日和贾瑞调戏王熙凤这两段故事作为主线,然后到第十三回的时候才跳回来,写秦可卿死了。这就好像我们家里有一个大事要发生,可是在大事发生的同时,其他事情也在发生,这么大一个家族,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发生着。

这一回我希望大家在阅读时能感觉到它的线索是特别精彩的,这很像现代的电影,比如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常常有这种场景。人听到门铃响了,这个人就离开了画面去开门,画面没有动,可是你听到他开门了,然后说谁谁谁来了。这就叫画外音。意思是说,除了我们在视觉上看到电影里面这个画面以外,在外边还发生了其他的事情。这个其实就是层次,在文学或者戏剧里面,有了这些丰富的层次,便不显得那么单调。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我们如果翻一下自己小学、中学写的作文,就会发现旅行就是旅行,不会有旁枝或其他的东西。

可是其实在旅行当中,可能你在路边碰到一个什么人,或者你想到什么事情,是可以有旁枝出去的。《红楼梦》的层次很丰富,它就像一棵树,有主干,也有旁枝。它的旁枝非常多,构成了这一棵大树的枝繁叶茂,非常丰富。

贾瑞为情而死

在第十一回、十二回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主线跟旁枝之间的某些关系。如果我们看电影版的《红楼梦》,就会发现电影始终围绕着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几个人物,可是在这几回里,这几个人物都不见了。为什么主角不见了,而是去谈秦可卿、谈贾瑞,谈一些不是最重要的人物?作为长篇小说,不可能总写那几个主要人物,可电影会把旁枝都去掉,这就是为什么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在看电影的时候都不会满意的原因,因为阅读时的满足感在电影里是体会不到的。《红楼梦》改编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它太丰富了,里面人物众多,关系庞杂。我觉得从连续剧的角度来看,其实每一段都可以作为一个主题,比如这一段就把贾瑞作为一个主角拍成一个短短的单元剧,可能会比较容易。在《红楼梦》各种不同的电影版本中,大部分根本没有贾瑞这个人,可是贾瑞在这部小说当中绝对是一个重要的人。

贾瑞这个人物,我在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读《红楼梦》时,都觉得他是最讨厌的一个人,觉得他好下流。但是在最近几次读《红楼梦》时,看到贾瑞这一节,我才忽然感觉贾瑞其实很让人感动。贾瑞本来是一个非常不堪的人。大家肯定记得在第九回,学生大闹学堂,他作为助教,管不住学生,自己还有私心。他的父母双亡,是很严厉的祖父把他养大的,每天叫他跪着背书。可忽然有一天他的情欲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一个绝对不应该爱的人——王熙凤。一方面,王熙凤是他的嫂嫂,另一方面,他们的家世完全不般配,而王熙凤又十分厉害。王熙凤每一次故意戏弄他,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你会觉得贾瑞是一个笨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贾瑞其实又体现了我谈《红楼梦》时最常用的一个字——“痴”。他其实很痴,他被王熙凤骗了一个晚上,寒冬腊月蹲在地上冻了一夜,回去又被他祖父打了一顿。第二天他去找王熙凤的时候,王熙凤立刻抱怨他,说你昨晚怎么没有来,他马上觉得是自己错了,赶快跟王熙凤再约。在这种过程中他自己把自己整死了。王熙凤当然厉害,她在利用别人对她的喜欢来玩弄人,每次都给他一个机会,给他一点希望,也给他一点幻想,把对方玩得神魂颠倒,以至肝脑涂地,这就是王熙凤。

其实,贾瑞这个呆瓜被骗的过程是作者刻意要表现的。曹雪芹有一种悲悯之心,他让我们想到贾瑞这种傻傻的、完全没有能力去恋爱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也不少。到最后贾瑞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来了一个跛足道士要度化他,给他一面“风月宝鉴”镜子,说这面镜子是警幻仙姑所制,告诉你一切情欲都是假的,让他不可以看正面,只可以看反面。这里的正与反,其实是在讲情欲的本质有正面与反面,它的反面是一个骷髅,告诉你生命到最后也不过是死亡。可是贾瑞觉得骷髅不好看,这就体现了人性中共同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死亡。他翻过镜子的正面一看,王熙凤在里面向他招手,他便“荡悠悠”进镜子里跟她做爱,一次又一次,最后“纵欲”而死。实际上贾瑞是被欲望的魔力招走了魂魄。

这两回很象征地谈贾瑞这个角色,但并不是单讲贾瑞,同时还有很多旁枝在交错。

P2-5

序言

不把小说当历史

蒋勋在台湾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既是美学家、文学家,又是画家。他的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蒋勋对《红楼梦》独特且全方位视角的解读,迷倒众生。著名的红学研究学者刘仰指出,蒋勋不是把小说当历史,而是把小说当小说,这是《蒋勋说红楼梦》与大陆近几十年来红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差别。《蒋勋说红楼梦》是根据其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人性的、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以全新视角详解整部《红楼梦》。

我们不是在阅读《红楼梦》,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说:“我确定《红楼梦》永远在我的床头了。就是你离不开它了。”“因为里面所有的人物跟你的关系,以及你在不同的年龄读它,感悟都不同,我觉得这是它最了不起的一个部分。我想这就碰到文学上最难的一个书写,是因为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了,他只是像镜子一样照给你看人生的现象,因此你在每一个不同的年龄读的时候,你会读到不到的场景、不同的人物。”

“我跟很多朋友说,到现在我常常读到十一回、十二回里面最让我感动的一个人是贾瑞,而这个贾瑞是我在第一次、第二次看《红楼梦》我最讨厌的人,我觉得简直下流不堪。因为他就是去调戏王熙凤,可是为什么会到五十岁以后,我忽然觉得贾瑞感动。因为这么卑微、这么无能、这么无赖的一个人,曹雪芹居然用两回的时间,把他写得这么好。写他死前的一种毁灭性的爱,他去追一个不该追的一个女人——王熙凤,然后被整死掉。我忽然觉得这个文学的了不起就在这里,就是我必须要有人生的阅历,我才读得懂贾瑞的部分。”

蒋勋把《红楼梦》当佛经读

听了蒋勋说《红楼梦》“美的觉醒”之后,林青霞曾感动落泪,于是她开始尝试书法、绘画和写作,艺术燃起了她的激情,甚至发愿:“60岁时要成为艺术家。”

蒋勋的课为何能吸引如此大牌的明星?蒋勋说,“其实在她来上我的课以前,我完全跟她不认识。可是她来上课我们变成朋友了,因为《红楼梦》结了一个缘。那个时候她爸爸病重,林青霞一直坚持了四年,我在台北把《红楼梦》讲完。后来我们变成很好的朋友。在台北听课大概不到三十个人,大都是台北那些大企业家的媳妇,很多都是嫁入豪门的。所以一个比一个美,所以我忽然觉得好奇怪,我觉得我在讲《红楼梦》,然后这些人真是红楼梦中人。他们才真的是红楼梦中人。他们完全知道十二金钗的悲苦是什么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忽然觉得《红楼梦》就像一部佛经一样,它其实也度化了我。”

蒋勋的“红楼缘”

问:《蒋勋说红楼梦》可谓再给红学热添了一把火。当初写这本书的缘由是什么呢?

◆蒋勋:其实我最早不是写的,是在台湾有一个课,我总共讲了四年。我原来自己搞美术,讲美术史。不管中西的艺术史,我都会举《红楼梦》很多的例子,美学上的例子。所以他们就说蒋老师你为什么不讲一次《红楼梦》?那我就不知好歹地讲起来,一讲讲了四年。当时最早是在高雄的一些朋友当中讲,从几十个人后来讲到三四百人来。然后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包括菜场里面卖腌菜的都来听,所以我觉得《红楼梦》真了不起,它让我跟很多人结了缘。

问:我们觉得您像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和《红楼梦》中间搭建了这种关系,特别好。在众多的红学的作品当中,您说的《红楼梦》有特别的气质。您自己觉得与其他的红学研究者有什么区别呢?  ◆蒋勋:不敢说自己在研究,因为我是从小喜欢《红楼梦》喜欢到功课一塌糊涂。所以父母禁止我读《红楼梦》,我是躲在棉被里用手电筒照着看的。《红楼梦》是我自己一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记忆,就像我最好的朋友。我在所有孤独的时刻,都在跟它对话。我常常跟朋友讲,你应该有一本文学书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常常拿出来看的。所以我绝对不敢动用研究这两个字,因为它很重。我不是研究它的,我是爱上了它。所以我讲《红楼梦》,其实只是让大家回来好好读这个小说,那考证是外衣,我们应该把外衣脱掉,而回到作者本质的东西。如果只是考证,太危险了。现在大家很想知道秦可卿是不是某一个清朝的什么王妃,我觉得有点可惜了。因为应该回到文本本身。

问:其实《红楼梦》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青少年的禁书,但您说特别要讲给青少年听,为什么呢?

◆蒋勋:我在南开有一个演讲的题目就是“青春与孤独意识——一个《红楼梦》里被忽略的主题”。我觉得青春这个主题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其实是长久被忽略的。青春本身有它的孤独感,有它的叛逆。我们有两根脐带,第一根脐带是一落地的时候剪断的,还有一个脐带是青少年的时候,我们自己想要剪断的。因为不想跟爸爸妈妈有关系,希望变成一个独立的自我。我觉得儒家忽略了这一点,可是西方一直很重视这个部分。

《红楼梦》里面的人,大部分不超过十五岁。到中段的时候,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是过十五岁的整生日。宝玉十四岁、林黛玉十三岁、探春十三岁,迎春、惜春更小,都是这样的青少年,所以我觉得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发起这个青春王国的是宝玉的姐姐元春。

现在小孩子在网络上什么都知道。可是父母还在扮演一个懵懵懂懂的角色。我觉得那个青春的孤独感必须在《红楼梦》里面被解放出来。父母之爱在父权、母权底下已经变成暴力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

文章原载于《广州日报》(2010/9/18),由记者吴波专题采写

书评(媒体评论)

蒋先生的感觉非常敏锐,他讲《红楼梦》,不但是细致,而且非常深刻,尤其他能够把这种细致深刻的感情用很有学理的语言表达出来。

——中国古典文化学者 叶嘉莹

在我看来,蒋勋先生讲述的《红楼梦》,还能起到终结荒唐红学的作用。那么多的红学家,活生生把一部名著解构成缺乏灵魂的行尸走肉,新版《红楼梦》的失败,他们难逃其咎。回到文本所构建的文学世界,把小说当小说,才能获得阅读的乐趣。对愿意读《红楼梦》的人来说,首先要把那些考据、附会的东西全部拿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

这种对“还”和“悲悯”的看重,遭出了《红楼梦》的精髓,比起很多红学家来说,蒋勋是真正读懂《红楼梦》的人。

——文化批评家 叶匡政

蒋勋在说《红楼梦》的时候,一直强调贾宝玉的用情至深,这个情不是色情,不是滥情,甚至也不是爱情,而是对自己周遭所有生命的体贴与同情。我觉得这种解读确确实实是解到了重点上。

——著名文学编辑 李炳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