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启潜意识(看透你未知的心)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阿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于潜意识能量的书在国内市场不算少,但大多是从心理学的理论层面去解释和阐述,而本书的特色在于,运用隐喻故事这样一种心灵工具,与潜意识展开对话,了解潜意识,激发潜意识,从而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本书汇集了几十个真实的案例故事,讨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工作、生活、爱情、婚姻、疾病、教育等等,每篇文章短小精悍,充满深意。无论从哪里开始阅读,在哪里停止阅读,都很适合,符合当下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

内容推荐

潜意识,就像潜藏在我们心底深处的冰山,在大部分时候难以被我们认识和感知。然而,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却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潜意识的影响。它的能量可能会超越我们的想象。真正对一个人形成恒久改善的,实际上是来自于潜意识的改变。而隐喻故事,如同一个能够穿透我们的意识,到达潜意识那里的一个急救队员,能够准确地避开障碍,找到问题所在,并迅速排除。

本书记录了作者亲身经历的60个真实案例——人们如何通过那些可以触及到潜意识的隐喻故事,看到自己的心,并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那些获得启发、遇见“潜意识深处自己”的人,如同你我一样,是挣扎在高压工作下的职场人,是纠结于梦想和现实的企业人,是渴望着爱和尊重的男人和女人们,甚至是从死神手中逃过一劫的幸运儿。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请放心将自己交给潜意识,你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比巨大,自己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目录

自序 开启的故事:心灵的太极

前言

1、墓碑上的闪光时刻:你确定自己在活吗?

2、生命的珍珠:打开每一个当下的贝壳

3、断指决策:改变你的优柔寡断

4、落叶和树:和故去的亲人建立连接

5、失恋的年轻人:接受的本质是允许

6、核桃、大米和水:生命只是一只空碗

7、四只小天鹅:一念四转

8、墙上的黑点:别被你的念头骗了

9、一朵不敢开的花:生命要及时绽放

10、和命运的三次谈判:改变自己

11、钻石无须装饰:心本完美

12、穿越时空的提问:拓展10年的视角

13、茶水出入:空杯心态

14、相信一头牛:你是否完全信任过?

15、幼儿园的游戏:世界是个游乐场

16、艾瑞克森的马和病人:信任潜意识

17、小公主要月亮:答案在提问者那里

18、两只袖子和两个念头:观察你的念头

19、佛会拜佛吗:参禅的两个问题

20、洁白的盘子:幸福需要担当

21、不要替人担重担:谁的问题?

22、一个水果篮子:合一管理

23、天堂地狱:觉察在一念之间

24、推销员的100分

25、不想赢,所以不会输

26、一口火锅:“允许”念头

27、捉弄人的鸟:贪婪和幸福

28、爱是电,人只是手机

29、寻找生命的正面价值:无条件幸福

30、心想事成:人生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31、求学的书单和宝藏

32、蓝色玻璃罩:声东击西

33、失明的孩子和白鹅:真相

34、演讲比赛和武士决斗

35、小我是一匹马:小我大我都是我

36、字典与游泳:看人游与下水游

37、把大海装入沙洞:真理靠知识能否得到?

38、千卷经典翻稀烂,不及一问点灯燃

39、骆驼、狮子和婴儿

40、选择20%也是选择:想要等于放弃

41、最壮美的日冕:百分之百的信任

42、汽车空调:欲望和需要

43、农夫和辩证法:分别心有烦恼

44、不要在河里筑坝:允许才是接纳

45、我在哪里:认识你自己

4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47、森林还是叶子:求知与悟道

48、总点头的法官:任何人都是对的

49、富翁捐赠学校:总会听到自己的观念

50、放开操纵杆:手放开,心解脱

51、辞职、农夫与过客:享受工作

52、船夫和学者:知道和体验不同

53、地狱有金矿:谣言产于自我

54、禅师拜佛:只是喜欢

55、不停提问的学生:当下在哪里?

56、找钥匙的梦:没锁的门用钥匙干吗?

57、猥琐的心理咨询:观其所得

58、99枚金币:何时是满分?

59、连环梦1+2

60、墓地埋葬的潜力

后记 假如,我们的生活只是一个故事?

试读章节

1、墓碑上的闪光时刻:你确定自己在活吗?

一位朋友去年突然被诊断得了癌症,失眠数月之久,憔悴之至。但在听完接下来的这个故事的录音之后,她第一次按时入眠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你说呢?

一天下午,一位小伙子来到开启工作室听课。听完课他没有离开,而是上来搭话。年轻并且帅气的他是一位年近30岁的公司职员,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现在在一家IT公司工作。他在介绍自己情况的时候,眉头紧皱,原来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觉得每一天都充满了压力,包括工作上的,还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他很喜欢外出旅游,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喜欢绘画,所以他其实最喜欢拿着相机到处旅游。

于是,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来自我的指导老师玛丽莲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是一个背包族,他旅游过很多地方,在所有他去过的地方中,有这样一个地方,是他记忆里最为深刻的。

那是一个黄昏,他已经走了很远很远。他在一个深深的山谷里迷路了,来到了一个地图上也没有,而且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村庄。太阳下山之后,渐渐地,挨家挨户的灯都亮了起来。远远地看过去,那个村庄仿佛就是镶嵌在山上的闪闪发光的宝石。这时候,沿着他走的这条路,他发现旁边有大片的田地,田里种着玉米和其他的庄稼。近处前方有几个隆起的坟包,还有立起来的墓碑。看来,这一带的老百姓,家族的坟地都安置在田里。

“今天晚上,就到这个村庄里找个人家住上一宿吧。”心里想着,他蹲下来,在一个墓碑旁系紧了鞋带,一抬头,他怔住了,墓碑上墓主人的年龄让他不由得大吃一惊:“怎么?才只有2岁?不会吧?”借着微弱的光线,他又看了几个,发现几乎所有的墓碑上面,无论是什么人,名字旁边的年龄都不超过5岁:有3岁、4岁、3岁3个月、1岁3个月、2岁……

他觉得好奇怪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这个奇怪的问题,他走入了村庄。村庄里的集市刚刚散去,街上还有几个人,一看从远道来了一个陌生人,都过来向他打招呼,十分友好。他忍不住问起看到的那些墓碑:“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可是,每当他问到这个问题,周围的人,不管男女老少,刚才还是热情招呼他的人,马上就一声不吭,都远远躲开了。

他更加奇怪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需要找一个过夜的地方,于是他往山坡上走,山顶上有一座离村子稍远一些的屋子,屋子里面亮着橘黄色的灯,光线很温暖。他敲开了门,迎接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白胡子老人。

老人看上去很慈祥,他很热情地请年轻人进了屋,给他端来了热热的汤和食物。年轻人卸下行囊,吃喝完毕,实在忍不住,他又一次提出了那个问题。老人脸色一变,然后,沉默了很久,终于开口说:“好吧,年轻人,那我就告诉你。我已经年纪很大了,所以,我或许可以把这个秘密,这个几百年来的秘密告诉你。

“在我们这里,记载一个人的寿命,从来不会看他到底活了多久,而是看他一生当中闪光时刻加在一起有多长。比如说——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比如说——体会到生命是那样的幸福和美好;比如说——突然间有了智慧,明白了自己在干什么,并且很享受当下的生命。这一系列的时间我们把它叫做“闪光时刻”,也就是全然在当下的生命享受。我们认为,这才是生命真正活着的时间,我们每天都会作一个记录。到老的时候,我们只看这样的时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寿命”

老人捋了捋长长的白胡子,笑着说:

“比如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天,我白天积攒了40分钟的闪光时刻,半个小时是在今天早上我看到日出的时候,我感觉到这个朝霞满天的世界真是太美了。刚才看到你,一位年轻的旅行者喝完了我亲手做的热汤,不再寒冷,不再感觉那么辛苦,我觉得自己也很欣慰,这样,我的闪光时刻又增加了十分钟。想想看,我们一天积攒起来几分钟、十几分钟,那么像我,活了88岁,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你——我的闪光时刻已经积攒到4年半了,所以将来我的墓碑上至少就会写上4岁年半;如果我足够幸运的话,会写上5岁。你知道吗?年轻人,如果那样,我就会是我们这里最最幸福的人了。

“我们永远只会记录那些闪光时刻的长度,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寿命。如果一个人一生能积攒1到2年,他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

“如果是3年,他该有多快乐呀;

“如果是4年,就意味着幸福一直陪伴着他,那么他的生活该多美好啊;

“如果是5年,那他,还需要祈求什么呢?”

老人一字一顿地说完了。

一个人的真正寿命,不在于到底活了多少年,而在于闪光时刻加在一起有多场。人生的真正生命,永远只是那些闪光时刻的生命。

小伙子听完,若有所思,静静离去,后来,他发短信告诉我,他已经从原先的公司辞职了,进入了一家杂志社,开始拿着专业的相机,跟着老师学习,做起了他最喜欢的摄影。虽然工资低了许多,但是他非常开心。他发短信说“我决定要积攒我墓碑上的闪光时刻”收到短信,我也开心地笑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故事会对重症患者的焦虑有抚慰作用呢?

闪光的人生,只在于生命中闪光的时刻到底有多少。其实,哪怕闪光的时刻只有1年,也远比焦虑无奈、痛苦折磨的10年,更让人向往。

这也是这个故事为什么可以让很多重症患者,在听完后能够放松下来的原因。因为当我们确知了生命的数量之后,我们就开始关心质量了:生命的“高质量”当然取决于质量,而不是数量。

开启心灵的太极推手,需要你我共同的投入。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如果你愿意接受开启,请拿起笔: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哪一个人生命不是有限的呢?难道,非要等到剩下的日子“数量”屈指可数时,我们才会关心“质量”吗?今天就该是金天:金子做的一天天,那么,你如何才能让生命的闪光时刻更多呢?

P1-6

序言

开启的隐喻是心灵的太极,四两可以拨动千斤。

有人说心灵开启的沟通是催眠,或者高级隐喻,其实,更简单地说,这本书讲的都是潜意识相遇的故事。

潜意识,就像潜藏在岛屿下面的心底深处的陆地,大多数时候难以被我们认识和感知。然而,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却时时刻刻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它的能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真正对一个人的心灵状态能形成恒久作用的,实际上是来自于潜意识的改善。

而隐喻故事,如同一位妙手仁心的医生,能够巧妙融化我们冰冻的意识,到达潜意识那里,滋养心灵,呵护心灵。遇到一些心灵深处的顽疾,开启隐喻这位妙手仁心的医生,还能够准确地绕开障碍,找到问题所在,迅速排除,并施以养分。

这本书里就记录了一个个曾深入滋养过潜意识、饱含营养的的隐喻故事,并说明了它们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内心生活的。而那些心灵获得滋养、遇见“潜意识深处的自己”的人,如同很多读者一样,是挣扎在高压工作下的职场人,是纠结于梦想和现实的企业人,是渴望得到爱和尊重的男人和女人,甚至是从死神手中逃过一劫的幸运儿。

将自己放心地交给潜意识,让心灵的太极滋养内心,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个开启的世界早已展现在你的面前。

隐喻是开启心灵的沟通方法,这不是现代才有的,而是在几千年前就已存在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曾看过一些经典。比如东方人应该看过老子的《道德经》,其中的婴儿、水、天地等都是隐喻;而在《庄子》、《论语》、《孟子》、《列子》里隐喻则更多,比如庖丁解牛、逍遥游、两小儿辩日等。还有佛禅智慧,在《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这些经文当中,都有相当多的隐喻。而在西方的经典里,当然也是如此,比如《圣经》中无处不在的隐喻智慧,还有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也到处都是隐喻。

其实,隐喻不只是存在于古代经典之中,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无处不在。比如“放下”,这个词显然就是一个隐喻,虽然“放下”的字面含义是指一个手上的动作,可是大家都知道它还有另一层含义。

不管你觉察与否,隐喻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但普遍被忽视的是:隐喻的作用非常巨大,然而绝大多数人却都不会正确运用这个“效果惊人”的沟通方式。当你掌握了方法,你就会打出心灵的太极,四两就可以拨动千斤。开启工作室培养的开启指导师中经常有这样的例子,当他们以完全觉察的状态,让故事自然流淌出来的时候,通常也是案主泪流满面,获得很大支持的时候,但开启指导师们还并不清楚是自己看似随意的哪句话支持到了对方。

我看到过一位学习开启指导课程的同学,就是这样支持了一位案主。当时刚毕业的女孩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以致无法工作,辞职了。那位学习开启指导师的同学觉察出她的情绪之后,听完了她的叙述,顺着直觉,开始为她讲一个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变化版本。在这个故事里,同学融入了女孩的几个关键心结,不过两三分钟,这个故事就开始奏效。怎么看出来的呢?这位严重抑郁的女孩子,开口一起和同学编起了故事。再后来,她的状态慢慢地好了起来,两个月的跟踪开启指导之后,没过多久,她就去一家新公司开始工作了。

不过请不要误会,开启指导虽然作用于心灵,但并不是心理咨询,来开启的大多都是很正常很健康的人,有很多职场的白领和企业家,也有政府公务员、培训师,甚至还有心理咨询师。他们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磕绊,于是来寻找心灵的支持,开启指导师只是帮助他们恢复心灵的自动修复能力,其实真正帮助他们自己的人,是他们自己,不过是指导师启动了潜意识的内在机制而已,这就像是汽车发动机的点火器一样

那么,说到“开启指导”。是指什么呢?

开启指导,作为一种工作,是以“案主拥有解决问题的真正答案和所有资源”为基本原则的科学工作方法,目的是支持案主找到答案。

开启指导,作为一种职业,是“开启指导师”的简称,是指从事开启指导工作的,被相关专业机构认证过的专业人士。

案主,就是开启指导师服务的,需要获得支持或者唤醒的当事人。

“指导”一词,虽然感觉很现代,其实自古有之,导者,本身“道”也。亦作“指道”。指示教导;指点引导。《汉书?路温舒传》作“则指道以明之”。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指道,言指画引导也。”

开启指导师一定“相信案主自己智慧答案”,所以不会给建议、忠告、咨询,而仅仅是指画引导,让其自得智慧。

开启指导师的主要工作方式,是用科学有效的高质量“提问”来指导:“千卷经文翻稀烂,高僧上师全拜见,不及一问点灯燃,开启世界万年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有东方智慧、国学的根基都是“人人皆有具足智慧”“人人皆可为尧舜”,如果当事人有智慧,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着智慧讲“建议”呢?甚至包括讲国学的“大师”,这个世界本不该有什么国学大师,因为国学的基础就是“人人皆有智慧”,怎么会产生“国学大师”呢?

开启指导师,不是大师,也不会成为大师,开启指导信任案主的智慧,于是用提问取代咨询,开启指导师对案主的提问工作方式,不是讲坛上的国学,而是“实践的国学”。

同时,这还与古代中医的道理相通合一:中医养身,强调治未病;开启养心,也是治未病。开启指导的核心原理是“每位当事人内在智慧具足。为什么这么说呢?

《黄帝内经》认为,养生第一是养心,这是养生的支柱;第二是饮食,这是养生的基础;第三是体养,也就是锻炼运动,这是养生的动力;第四才是药养,这是养生的最后才用到的辅助手段。中医非常强调“万病皆从心起”。比如:你多半体验过怨怒积郁时,胸腹部紧张、心口发紧的感受,久而久之自然伤身。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中医都是开启指导师,既开药方,也调心安气。

古代中医的核心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就是养心,养心,养命也:也就是养先天的生命系统,这个系统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复苏能力。而心灵开启指导的本质用意正是用科学养心。所以,开启养心,其实是古代中医在心法上的沿承。

此外,开启,养心,还有一个中医比喻的解释:

人们的意识深处,(心灵,形象地说如同意识和潜意识的岛屿,以及集体意识深处的岛屿大陆架)是有很多孔窍的,可以比喻为意识岛屿深处有许多穴道,而开启的提问和隐喻如同针灸,如果点到穴位,启动内心的经络,只需要简单几次,甚至一次就可以见效。开启指导是一门养心、健心的艺术,而隐喻只是开启指导的方法之一而已。

如果说提问如同中医的行针,那么隐喻的方法如同中医中的艾灸,因为艾其性暖,容易缓解穴位,疏通经络,所以能够高效科学地支持到别人。

举一个例子来说清楚:时下出现了很多从事禅修、瑜伽等的灵修人士,都追求“完全不执著”,却不知道对不执著的“完全”追求,其实又是一种“执著”这个穴道在很多灵修多年的人那里都打不通,形成了最后一个顽疾。

怎么办呢?这样一点拨:不执著的关键是“允许”,允许自己可以“不完全执著”会怎么样呢?这样一问,听者一想,穴道就打通了。这只是开启指导遇到的诸多例子之一。  心身是合一的,穴道一通,心窍舒通,身心自然健康。

同样的,现在你手中的这本书,虽然是高段开启指导的案例专业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高水平提问的书,这本书,不也可以看作是开启高段指导课程的一个比喻?

所以,如果你要想从这本书中获得收获,只需要你做一件事,就是每一次遇到书中故事后面向你提问的时候,不要急着往下看,停一停,慢慢品味,试着回答一下,那样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才会被你获得,否则,你有可能错过这本书中的真正内涵。

再讲一个比喻吧:你正读着的这本书,现在还是干瘪的茶叶,

但不是一杯茶。你若要品茶,须倒入你心中甘泉,用心体会,煮茶,喝茶,赏茶,品茶,却不要过于咀嚼茶叶。

对,你知道我在讲什么,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隐喻。对文字不求甚解,只是去感受就行了。

好了,就这些。既然是心灵太极,我已经邀请你站在芳草如茵,苍松翠柏的华山之巅,准备起势了,你呢?愿意在这个天高云淡的日子里,和阿勋一起开启心灵,来试一试心灵的太极推手吗?

最后要嘱托一句:静净是智慧的开始,如果要从本书获得更多的信息,让你的心静下来,你知道的,只有心静,才能听得到窗外,落雪的声音。

后记

假如,我们的生活只是一个故事呢?

最后,还有两个秘密,我想告诉你——亲爱的“我们”中的一位。

这两个秘密就是——

第一个:每一个人都有讲隐喻故事的能力;

第二个:学会讲故事,用力很小,作用却很大。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讲故事的能力,对于这件事我们一点儿也不陌生。小的时候,我们看到白杨树上的斑点就会想到大大的眼睛,脖子上系一条床单就以为自己披上了斗篷,可以成为一个会飞的超人或是逃亡的公主。这些虽然没有治疗的功效,但也都是小小的隐喻,,这些隐喻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丢掉,否则你就不会理解我此刻所说的一切语言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的这种能力渐渐变得模糊,渐渐消退,但是请相信我:“任何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种隐喻能力。”至少你曾经讲过一个脑筋急转弯或是一个小笑话对吗?那就是一个故事。任何一个戏剧故事里都包含急转弯,这被那些专业讲故事的人称为“情节”。但其实,讲故事是一种很普遍的能力。

为了进行强有效的沟通,我们只需把这种能力恢复就好了。我们不是要学会一种能力,而是恢复一种能力。

此外,开启指导,目的就是恢复生命的本来本领,让爱的潜力成为能力。

我所指导的那些未来的开启老师们总问我:为什么一个短短的见面,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分钟,为什么老师就能如此强有力地帮助到别人呢?有时你甚至连人都没有见过,只是利用博客上的文字对答就可以让人落泪呢?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我只知道那些隐喻故事或者比喻就是那样自然地出现了。不过,我愿意把做到这一点的两个诀窍分享给你:

第一,无论是电话、博客还是面对面,当我接触到案主或者案主的文字时,从我想到故事到讲出来,我绝不作任何分析,评判,也不会有任何阻挡。经常在我开始讲故事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故事的结尾,很多故事听起来甚至完全没有逻辑。

第二,讲故事的时候,我是完全忘我的。当时的情景就是:我就是面前的这个人或者电话那端的那个人,甚至博客上留言的那个人。很快,我自然就会想到一个比喻。

合为一点就是:当我说那些故事的时候,我觉得是说给自己的,于是,这些隐喻故事或者对答,就自然发生了。

我也是经常在说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卡过壳。我只是让故事的河流从我这里流过而已,至于河流上漂的是一艘船还是一个木筏,我从来不作判断。但有意思的是,对方往往能踩着这艘船或者木筏顺利到达对岸。

看,这又是一个新的隐喻。

还有一点:好的隐喻:一定不要用脑袋使劲判断逻辑。

就像《开启的世界》,我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人能完全读懂那本书。因为那本书里有相当一小部分来自我的潜意识,意识当然很难读懂潜意识。很多人说那本书太深奥,所以我要写一本简单的书,于是就出现了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何况,在这样一整本书中我全都用了比喻。正如这本书其实就是阿勋的一个比喻一样,见书如人嘛。

为什么比喻会有效?如果直接说教有没有效果呢?这里就有一个开启的总原则需要说清楚。

那就是:任何一个人自己的问题——真正的解决者,同样也永远是自己。同时,每一个沟通中都蕴含着潜意识的沟通。

所以当你再去说教、责令、培训或者给出建议的时候,其实都有一个隐含的潜意识的沟通,那就是对方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件事情。如果是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很累,而当事人也很累。

而提问和隐喻恰恰不是这样。它会绕过对方的意识,直接作用于潜意识,而潜意识里面调动了案主自己的能量,他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当他体验过什么是正确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潜意识就真正地对他形成了功效。

帮助的人只需要提问,讲故事;永远不要给建议,更不要去命令。

指导师仅仅需要用科学高效的提问和强有力的隐喻创造出一个环境,让案主能够深入内在资源,自己对自己进行更好的帮助。这样,案主自己得出的方案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所以基于此,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严重的精神抑郁症患者或者有自杀倾向的人,还是正常人,包括那些有着卓越想法和生活热情的人,每个人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解决。我们都知道,在自杀患者那里,真正能救他(她)的只有他(她)自己。

心理疾病领域,一个好的医生,一定要让病人自己去治愈自己。如果一个医生先入为主地认为病人是无能力解决的,那么医生会是对的;而病人如果认为自己是无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的,那病人也会是对的。于是病人就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病情就会被拖延。

而一个正常人如果有一个生活当中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解决,向外界提问是可以的,希望别人给出建议也是可以的,但是那都不解决真正的问题:真正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方案,一定是自己拿出来的。

这本书所收集的这些故事,未必对每一个读者都有效,但是一定对每一类的读者都会有效。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潜意识深处有多少部分被触动,而这个被触动的部分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意识放松了多少,特别是在书中,每一个需要你书写的地方,是否留下了你的智慧。

下面这句话,来自博客连载这本书时候的评论,我很同意:“阿勋所有的话,如果你只是静静地去看这些文字,不要用脑,而是用心,你的收获将会更大。”

当然,如果你能够有音像制品,或者到我们的博客、网站上来,能够看到本人,或者听到本人的声音,收获或许会比单纯看文字大得多。

还有,如果还能补充的话,我想,这里的每一个小小案例,对于读者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应该都或多或少有效。这书中的故事,的确挽救过人的生命,但是我不敢说对读者也能起到对案主那样的巨大功效,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同。

我从来没有把同一个故事原封不动地说给两个人听,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独特:正如树上的叶子,你不可能找到任何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地上的草,如果仔细观察,你也不可能找到颜色完全相同的草。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但是或多或少,我相信这里的案例一定会对读者有些许帮助。

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短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比喻,就能够帮助一个人,就能够化解一个人的愤怒和忧愁就能够在关键时候扶人走过一座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于是就有了这些故事的合集——这本书。

我也知道,很多人会说:“这些故事怎么我讲出来就没有什么效果呢?”注意啊,潜意识听的不是你的文字,而是你文字的背景,也就是你谈话的心灵状态。心越安定清静,比喻故事的效果就会越好。

就像天上的云,如果天不够蓝,就看不到云朵的美。

在心灵指导领域(含心理咨询)有一个无上的原则——保密,所以我在尽可能隐去案主身份的同时,希望把类似的问题提出来,以支持更多的人。一些看似平常的故事会对案主产生想象不到的力量。有的案主或许在当时没有反应,若干天之后,他的行动却会受到正向的影响。我和案主只是联手在他冰封的雪山上撒了一把雪,然后很多天后就会有一场美丽的雪崩,冰雪下面的青草就可以恢复生机,让雪山还原为青山。

这些故事一一触碰过很多人的心灵。

最后,如果可能,请记着我的一句话:“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我所能确定的就是我什么都不能确定。”

而且,最后我还想再给你一个小隐喻:“假如,只是一个假如,我们的现实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你可以导演的故事呢?你会怎么导演呢?”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想必已经在读书种感觉到了什么,不要忽略每篇的构架,你会发现我们几乎都是故事嵌套,这就是隐喻的机理,为了让你加入这些隐喻的构架,本书的每一篇故事都精心做了设计,从你的脑意识到心意识,再到潜意识最深处,只要你慢慢读,每次一篇,细细品味,你会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些智慧的信息….

静净是智慧的开始,要想有智慧,心要静、也要净。

只有当你的心静、心净,你才能听到窗外雪落的声音。

阿勋

2010年4月8日晚

书评(媒体评论)

阿勋的灵性和直觉洞察力,给我异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他所用的方法,都来自万年连续文明的古老东方智慧,但和心灵科学当代最新的研究成果惊人地一致,我很高兴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能出现这样一位罕见的心灵开启导师。——国际心理学家、大师级指导师Marilyn Atkinson博士

阿勋给我所做的指导(Coaching),引用了来自东方古老文明的高级隐喻,已经达到了国际大师的水平,作为我个人唯一的亚洲的指导老师,阿勋的指导让我非常受益。——加拿大国际指导导师Cheryl Chapman

看到阿勋的脑波数据时,我们的工作人员非常震惊!我们在34个国家进行脑波测试,他的脑波图形是我们测量的世界最顶尖级的,我们还没有见过别人拥有如此完美品质的脑波数据。脑波是任何一个人的意识状态的最直接证据。科学数据证明:阿勋的意识中,没有局限(limitation),没有评判(judgment),他连接了本觉意识(Pure Awareness),获得了伟大的智慧(The Great Wisdom)。——国际脑科学家、国际指导协会大师级指导MCC、博导Paul Jeong博士

知道吗?你是无与伦比的美!来吧!带着勇敢、耐心、决断,阿勋老师会引导我们游到对岸,带领我们一起走向那最光明处,那里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尊贵的珍宝——是的,那就是无与伦比的你!——体操运动员、亚运会女子体操个人全能金牌、自由体操冠军 陈翠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6: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