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脱颖而出
我这里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有常说的“多准备一点”。实际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及记载心得的日记,再加上实践中的工作印证,便可做好一切准备。“热心”是IE不可或缺的,遇到任何相关的人或事,千万别只停留在“奇怪”或“少惹麻烦”的心态上,而是必须追根究底,找出问题症结及解决对策。涉猎有关的报纸、杂志及书籍也是必需的,但要以存疑、印证的态度去吸收,而非照单全收,当然也非只是买畅销书。
IE是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要避免忙、盲、茫;凡事有计划、抓重点,自然就会做到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怎样脱困
IE从事的往往都是一些具有开拓性的工作,那么没有惯例可循时应该怎样展开工作?遇到困难又该怎样排除呢?这里就需要我们具备“假设”与“突破”的功夫了。企业管理水平高的公司固然可以“预测”及进行“团队整合”,但能够这样去做的毕竟不多或做得不完全。所以在没有资料或资料不全时,往往需要以逆算法来似设某些条件,这样虽然准确度较差,但总比停着不动要强。更何况以后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修正调整,为什么一定要十全十美才做呢?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就因为看不顺眼而反对变革,这已成为阻碍改革的主因。这时要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支持,不要指望“尚方宝剑”或“降格以求”,而是要分析现状,晓以利害,并强调只有“做好”或“做不下去”两种选择,没有求中而苟安的。因此,IE要有突破传统的精神,突破不合理的限制。
怎样做得好
任何事因其所处环境、时间、状况的差异,本无所谓绝对的好坏、是非或对错,只不过是程度深浅而已。因而,IE的重点在于“怎么做”及“最合适”。“最好”只是理想,不能将其作为拖延不决的借口。现提供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1)与生活结合,与兴趣结合。真正的“自由职业”,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只有自愿的工作,我们才会乐意去做。
(2)待遇不只是薪水,还包括充实技能、前途发展、成就感、荣誉感,不要只顾眼前,更要看以后的结果。安定、轻松、高薪,往往使人钝化,并不可取。
(3)具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整合理念及能力。只有了解同中各有差异,才能分析比较,找出适当且能共同遵循的标准。
(4)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积极向上,而非刻意讨好。IE是为了达到整体的最高利益来替大家全心全意服务,并非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当恶人,得罪员工”或“剥削劳力”;是为了帮助企业获取长远利益,所以IE必定能赢得最终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及尊重。
(5)坚持原则,追根究底。合理化是永无止境的,因此IE的工作也是无限制、无休止的,但必须持经(不变的原则)达权(可变的方法),使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正)循环不停。
参与的IE
统一企业曾邀请原台湾“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王国明教授,讲授有关工厂管理的题目,从中感受到工业工程(IE)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于是就在总工程师室新设工业工程部,导人IE,协助各厂进行规划及改善。
在企业发展早期,由于可以整套购置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而且附有技术及管理的Know—how(诀窍),因此,统一企业没有IE一样可以顺利生产、正常运作。但当企业大幅成长扩充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资源重叠、闲置、阻塞等不良状况,也就难以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有效的调配运用。而且,一旦产品需求发生剧烈变化,与当初Know—how有明显差异时,由于企业从未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导致不能Know—why(了解原因)而无法自行改变调整。反观日本松下公司,在引进飞利浦技术的同时,便投入相当的人力参与全部研发过程,从而得以充分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加以改进,终于发展出崭新的、属于自己的技术,最终成为电器业的霸主之一。
可以说,工业工程师正是协助各部门掌握Know—why,突破改善瓶颈的幕后功臣。也可以说,工业工程师可以参与(并非从事)任何行业、任何工作,以超然的立场、整体的眼光、良好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在行业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好的还可以更好。
这样一来就有人问:是否应该成立工业工程部门?需要在多高的层级上才能发挥上述功能?严格说来,工业工程的性质不在部门大小、职位高低,甚至不在乎有无工业工程的头衔,而是只要用心即能发挥功能。台塑企业并无工业工程部门,然而其主管干部人人都具有工业工程理念,受过IE训练,可以说是全员IE,因此才有今日傲人的改善成效。但如果企业内部对IE理念及方法还没有普及,尚处在大力推广阶段,就比较适宜设立工业工程部来专门负责,协助大家互相了解沟通。等到方法普及之后,再化整为零投入各部门,继续为全员IE努力。
总之,现在正是企业重视IE、重用IE之时,与此同时,IE本身也必须明确自身的功能与角色定位,适时配合企业发展及各部门需求,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会不辱使命。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