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勒在其《日常生活》一书中,划定出日常与非日常的界限,界定了日常生活的领域,剖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组织构架及一般图式,使我们获得关于日常生活的总体的科学认知;在此基础上,赫勒对日常生活做出了价值判断,分析了日常生活到类本质活动的进程,挖掘了日常生活自身内含的走向“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可能性,提出要实现日常生活人道化的目标。
《日常生活》是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在匈牙利第一次发表,迄今已出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德文版、塞尔维亚文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卢卡奇曾亲自为《日常生活》的匈牙利文版作序。《日常生活》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艺术、科学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强调微观层次上的改变,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谈到日常生活批判的宗旨时指出:“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是本书的实际争端。本书提供的答案表达了这样的信念,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以实现,进而,人的态度上的改变无论好坏都是所有变革的内在组织部分。”
在研究当代各种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的出版而作
中文第二版译序(1)
中译者序言(1)
英文版序言(1)
第一编 特性、个性、社会和类本质(1)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抽象概念(3)
第二章 “个人”:概念解析(8)
一 “个人”范畴:(一)特性(8)
二 “个人”范畴:(二)个性(16)
第三章 个人和他的世界(30)
一 作为阶级单元的个人(30)
二 团体和个体(32)
三 个人和群伙(35)
四 个体和共同体(36)
五 为我们意识(43)
第二编 日常与非日常(47)
第四章 日常生活的异质性(49)
一 “总体的人”的对象化(49)
二 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51)
三 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56)
四 同质化(60)
第五章 从日常到类(63)
一 工作(63)
二 道德(74)
三 宗教(96)
四 政治与法(103)
五 科学、艺术和哲学(106)
第三编 日常生活的组织架构(123)
第六章 “自在的”对象化和“自为的”对象化(125)
一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126)
二 “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127)
三 “自在与自为”(128)
四 “为我们存在”(128)
第七章 “自在的”类本质活动(131)
第八章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特征(142)
一 重复(143)
二 “规则—特征”和规范性(144)
三 符号系统(146)
四 经济(152)
五 情境性(155)
第九章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特殊属性(158)
一 对象世界(158)
二 习惯世界(162)
三 语言(168)
第十章 日常生活的行为与知识的一般图式(176)
一 实用主义(177)
二 可能性(179)
三 模仿(182)
四 类比(185)
五 过分一般化(188)
六 单一性事例的粗略处理(191)
第四编 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有助于“自为的”类本质的需要和对象化的根基(197)
第十一章 日常知识(199)
一 13常思维的内涵(199)
二 13常知识的人本学特征(209)
三 当我们断言“认识某物”时意味着什么?(218)
四 日常思维的理论态度的类型(228)
第十二章 日常交往(232)
一 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反映的日常交往:平等与不平等(232)
二 日常交往的模式(236)
三 日常交往中的定向性情感(爱和恨;依恋)(249)
四 日常空间(254)
五 日常时间(258)
六 日常生活的冲突(266)
七 日常“满足”:它的成分(271)
第十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个性(276)
一 个性同日常生活结构的关系(1276)
二 作为个体“自为存在”的个性(283)
三 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