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出卖(30年华尔街金融阴谋)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查尔斯·加斯帕里诺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什么投资者难逃被出卖的厄运?

为什么高盛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在劫难逃?

为什么“欺诈门”调查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为什么政府的监管与救助反而成了华尔街的帮凶?

为什么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也必将是徒劳?

为什么金融危机是反复发作的致命顽疾?

本书是华尔街资深记者查尔斯·加斯帕里诺厚积薄发的第一调查,揭开了30年华尔街金融阴谋!它是沿着金融危机的线索溯源而上的金融史传,梳理了华尔街跌宕起伏的精彩往事!

内容推荐

后金融危机时代,依然危机四伏,从高盛“欺诈门”丑闻,到SEC调查升级至摩根斯坦利等巨头,再到奥巴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艰难出台,无不深刻警示我们:这是一个至今逃不掉的金融危机,因为它本质上是一次变本加厉的旧病复发,如果华尔街的基因未曾改变,则明日危机一如悬在鼻尖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是什么贪婪的商业模式毁灭了华尔街?是谁出卖了金融投资者?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美林、雷曼、贝尔斯登……几大金融巨头争霸真相是什么?政府抢救华尔街为何一波三折7为什么政府是帮凶,而评级和保险公司也在助纣为虐?华尔街面临一次颠覆性的洗牌?为什么金融危机是反复发作的致命顽疾?明日危机在即,路在何方?

本书是华尔街资深记者查尔斯·加斯帕里诺厚积薄发的第一调查,揭开了30年华尔街金融阴谋!它是沿着金融危机的线索溯源而上的金融史传,梳理了华尔街跌宕起伏的精彩往事!本书是专业与业余读者皆宜的金融危机必读本,它将专业的金融知识与妙趣横生的细节佐证完美结合 《大出卖》是一本论述全面,反思深刻的佳作,其观点鲜明,矛头直指华尔街贪婪与政府失职,在理性的冷剑上闪耀感性的光芒,入木三分地呈现华尔街原本如此的“大出卖”之积弊!

目录

推荐序:卖出产品,再出卖投资人,这就是华尔街宋鸿兵

序言

1.趣味游戏:“大赛跑”折射贪婪、冒险、欺诈的逻辑

2.青云直上:权欲横流的贝尔斯登内幕

3.五毒俱全:华尔街究竟多无耻和肮脏?

4.风险教训:还原债券市场大衰退之真相

5.贪得无厌:铁证如山的不变本性

6.经济复兴:潜藏更大危机的确凿证据

7.自食恶果:系统性危机爆发的来龙去脉

8.纵情玩火:毋庸置疑,好了伤疤忘了痛

9.打开闸门:问责政府的纵容与失职

10.“妈妈”不再:揭开美林文化180度转弯之谜

11.摇钱之树:花旗摩根挺进风险阵营

12.助纣为虐:评级、保险凭什么争抢一杯羹?

13.回光返照:崩溃前繁荣假象的细节佐证

14.执迷不悟:花旗们和监管者竟然饮鸩止渴?

15.一叶知秋:ABX指数大跌之后

16.舞步骤停:大佬们只听见楚歌四起

17.末日到来:峭壁边缘的金融巨头们

18.惹火烧身:倒下的第二张牌为何是雷曼?

19.自由落体:两房、美林和高盛谁能幸免?

20.自生自灭:华尔街的生死与谁相干?

21.紧急救援:几番难产的TARP真是怪胎吗?

22.明日危机:追寻未来之路,路在何方?

试读章节

读懂华尔街的“大赛跑”

如果让帕特·邓拉维讲讲他在所罗门兄弟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时刻,分享他对华尔街运转机制的认识,他一定会告诉你1978年“大赛跑”的故事。

邓拉维那时30岁。他在所罗门兄弟驻克利夫兰办事处做债券销售员,收入很不错。他的客户都是中西部地区购买和交易债券。的大型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由于他的职业关系,他与纽约总部的几位大人物都有联系,包括名扬四海的cEO约翰·古弗兰,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债券交易商。

克利夫兰办事处位于克利夫兰最高的建筑中,站在楼顶能俯瞰整个市区。与大多数证券公司一样,所罗门兄弟也从不缺高谈阔论的人,尤其是在销售和交易部。丹尼尔·本顿就在此列。他是一个销售员,高中时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本顿被逐渐增大的腰围“勒”得很苦恼。他向办公室的人提出挑战:比赛谁先爬到14楼,并放言他一定会赢得比赛。

邓拉维曾经也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一直规规矩矩地工作。一天下午他对本顿说:“你真的想比赛爬14层楼吗?”

“只要你够男人,两周内咱就比比。”

“那你就等着认输吧。”邓拉维笑着说。

事情却像恶作剧一样越传越大。所罗门驻克利夫兰办事处的经理邀请了公司一些大人物来观看,员工们也携妻带子前来观战。“大赛跑”的消息传遍所罗门纽约办事处。人们都在预言谁会赢得比赛,或者谁会在到达终点前死于心脏病。

这时邓拉维接到了梅利韦瑟的电话。在1978年,约翰·梅利韦瑟还没有像迈克尔·刘易斯在《说谎者的扑克牌》一书中描述的那样臭名昭著,他的传奇尚在继续书写。华尔街大多数公司的业务是为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提供建议,但所罗门不是。它主要经营交易,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由于高通胀吞噬了这些所谓固定收益投资的收益,债券市场在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如同死水一潭。

但对于所罗门的交易员来说,债券市场是一个大赌场,他们才是真正的玩家。约翰·梅利韦瑟刚30出头,他在一场大赌博中赢得了第一桶金:在纽约市政府财政危机时购买了市政债券。

在那些年,由于很高的犯罪率和“白人大迁徙”,纽约市几乎都在短期债务上违约。房价渐跌。人们不敢在地下人行道行走。连吉拉德·福特总统也对城市心灰意冷。但是梅利韦瑟看到了其中的希望,并在最低点时购买了市政债券。他的算计是对的,并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20世纪70年代末,梅利韦瑟冒了个更大的风险。他现在是公司新设立的债券套利部门的主管,该部门是公司的摇钱树。债券套利的交易形式比购买市场债券复杂得多。它包括交易各种类型的债券,并利用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价格差获取收益。利率高涨会造成通胀预期进而促使政府债券的衰落,而公司债券,特别是垃圾债券。就会兴起,因为通胀会刺激经济增长,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债券可能更有吸引力。诀窍就在于猜测哪种市场会衰落抑或兴起,并据此下注。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交易,数千万美元的输赢易如反掌。

梅利韦瑟是所罗门最擅长玩套利的人,可能在华尔街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手。他是一个富有赌徒精神的数学天才。

梅利韦瑟一贯少言少语,他废话不多,但今天的电话却一反常态。梅利韦瑟说他想知道关于这场赛跑的一切详情,包括邓拉维和本顿的详细身高体重以及大楼的具体隋况,还询问本顿有没有为此训练。“他非常自信他会赢,他说他不用训练。”邓拉维说。

“你会打败他咯?”梅利韦瑟问道。  “当然,”邓拉维说,“若不能把我这破屁股比本顿早点拖到楼上去,我就毙了自己!”邓拉维说他与本顿下了50美元赌注。

邓拉维顿了一下,问道:“你为什么问得这么详细?”

“我也想参与,”梅利韦瑟神秘地说,“让我想想。”

邓拉维不明白“参与”的真实含义。但是几天后梅利韦瑟再次打来电话。他告诉邓拉维,他现在是这次比赛正式的庄家。他将打赌谁最可能赢得比赛,然后让愿意下赌注的人下注。梅利韦瑟断言他要从比赛中大赚一笔。

邓拉维并没为此感到意外。他一直认为典型的债券交易者就是拿着大学文凭的赌徒。然而,最好的交易员就是那些庄家——他们利用专有信息吸引人们下注。现在整个公司都认为本顿会输。基于邓拉维透露那些信息,梅利韦瑟也认为本顿不大可能赢。

梅利韦瑟已嗅到金钱的芳香。他知道他可以通过让人们在本顿身上下注大赚一笔。为此,他赌邓拉维会赢,并为本顿设定一个“时差”(spread)。换言之,那些在邓拉维身上下注的人必须说出两者在时间上的差距。窍门就在那几秒钟,这会吸引很多人在本顿身上下注。

这就是为什么梅利韦瑟把这场游戏当做复杂的交易来算计。“你觉得你会赢几秒呢?”他问。

“这很难说,”邓拉维说,“我觉得10秒左右吧。”

“真的吗?”梅利韦瑟追问道,“你这么有自信啊?”

“我试跑过一次,是73秒。而本顿很重而且关节也不好,他几乎不可能完成比赛。”邓拉维向他保证。

“好吧,”梅利韦瑟说, “那我就放话了,说为你下赌注并且设定时差为6秒——我要吸引所有人来参加,”他停顿了一下说,“不要让我失望。”

邓拉维并不知道将自己卷入了何种境地。他一直梦想要去纽约工作,而梅利韦瑟是公司的新星,是古弗兰和公司高管层的宠儿。换句话说,他不想让梅利韦瑟失望。

接下来的几天,邓拉维继续训练。他甚至每天多跑两圈。有小道消息说梅利韦瑟在这上面下了非常大的赌注——不是投资在债券交易上,而是在一场比赛上,人们相信比赛结果一出来他就会输赢一大笔。、

邓拉维知道梅利韦瑟喜欢钱,但他也知道赢得比赛的意义绝不只在于钱。像其他交易商一样,梅利韦瑟想要向他的老板和同事证明他比任何人都精通风险和概率。

邓拉维清晰地记得比赛那天的情形:他穿着绿色短裤,胸前印有“大赛跑”字样的黄色运动衫。本顿穿着白色短裤、蓝灰色汗衫。人们拍了很多照片后,裁判扔了一枚硬币来决定谁先跑。结果是邓拉维先跑。他轻松地跑完了7楼,但接下来却跑得很艰难。当邓拉维最终抵达终点,已是气喘吁吁。他的妻子在终点迎接他,担心他会心脏病突发。

本顿没有做得更好,到终点时也快崩溃了。

一分钟以后,结果出来了。“女士们先生们,比赛结果现在揭晓。帕特·邓拉维,66秒;丹尼尔·本顿,74秒!恭喜两位!”

台下爆发阵阵吼叫,却鲜有欢呼声。P2-4

序言

“查尔斯,我有话对你说。”当我接起电话时,贝尔斯登的首席执行官吉米·凯恩对我说。

我有点诧异,因为凯恩已经好几周没跟我通过话了。我采访贝尔斯登并与凯恩保持联系已十多年了,这其中大多时候都是把贝尔斯登作为华尔街最成功的公司而予以报道。但最近。公司陷入困境,而我是较早认为贝尔斯登可能难以为继的记者之一一它将被迫出售给更大的玩家,因为它在抵押担保证券市场上的那种孤注一掷的经营模式已经垮台了。于是,凯恩开始看不起我。

在我们的电话谈话中,凯恩挺客气但也很敷衍。他想告诉我他要如何推动公司向前发展,将其带出泥潭,但他想私下与我当面聊聊。

那是2007年8月5日。在公司最举步维艰的时刻,凯恩和贝尔斯登董事会解雇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他接班人的前贝尔斯登总裁——沃伦·斯派克特。靠抵押贷款支撑的债券市场所发生的巨变对公司造成了明显伤害。随着贝尔斯登两只投资于抵押担保证券的对冲基金双双破产,贝尔斯登的股价暴跌40%多。贝尔斯登管理层起初认为基金的破产是一个与市场和整个公司毫无关联的独立事件。

但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美国房市在2006年末2007年初开始滑坡,华尔街制造的几乎所有的抵押贷款债券市值也面临崩溃。当对冲基金开始崩溃时,抵押债券价格已跌到很低的水平,灾难席卷华尔街,尤其是对于贝尔斯登,因为他们的经营模式与次贷市场息息相关。而沃伦·斯派克特是贝尔斯登掌管抵押业务的“一把手”,自然难辞其咎。

贝尔斯登只是整个故事的冰山一角

当我们就座后,我所见到的吉米·凯恩跟我认识很久的那个他判若两人。我一直认为凯恩已经73岁高龄,但心态年轻,喜欢抽雪茄。他工作很有规律,喜欢与同事和朋友在他最喜欢的圣彼得饭店玩乐,大侃他如何在竞争中百战百胜。他讨厌摩根士丹利,更讨厌高盛。但现在,凯恩瘦了,面容憔悴,还多了些皱纹。那种昂首阔步的气势,从不离手的雪茄不见了。不过,他竟然将体重下降归因于新食谱和锻炼计划。

现在,他竞历述时局危殆,而不再嘲讽竞争对手。他承认贝尔斯登深陷泥潭,这让人大吃一惊,因为大部分CEO们都想方设法捏造事实:前景是乐观的,利润一直都会增长。

他说,由于对冲基金的崩溃,不仅是基金,而是整个公司,信用尽失。华尔街的公司都是用借来的数亿美元运作,当债权人不再信任公司和它的管理时,这些钱会很快蒸发。这正是贝尔斯登目前的遭遇。

“你不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凯恩用一种绝望的语气说,“我的未来,我孩子的未来,我孙子的未来全都岌岌可危!”

凯恩从不要求我做歌颂性报道。我知道他并不关心这些,这些年贝尔斯登创纪录的利润和飞速增长的股价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但是这次,他不仅要求我做正面报道,还请求我替他美言几句。

我告诉他我会保持中立。贝尔斯登的故事只是整个故事的冰山一角。这是一个与垂死的承销抵押债务业务相联系的华尔街的故事。

我只知道:随着抵押贷款市场的死去,很显然贝尔斯登——这个在大型投行中最小的,但也是陷入抵押市场最深的公司——将不会存在。它会被出售给一家大银行或者将自己拆分,卖给主权财富基金,中国、韩国或者富有的沙特银行。贝尔斯登可能是第一家解散的公司,但绝不是最后一家。华尔街需要合并。现在有太多的投行在做同样的交易。

奇怪的是凯恩没有完全否定我对他的公司或者其他金融企业的分析。事实上,他告诉我,他打算几周后去一趟中国,去会会那些潜在的投资者,以筹集资金。  我们的中国菜上了,他吃得很快,神情忧郁而凝重,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信贷危机会恶化,凯恩也是,贝尔斯登也是。我对他健康问题的怀疑也是对的。后来,凯恩说他得了前列腺疾病,已扩散至全身,差点送了命。最终,他的健康状况有了起色,但是他的公司却没有:损失加剧,贝尔斯登股票继续摇摇欲坠。

故事从这里开始吧

后来,回首那顿晚餐,我决定写这本书。当时信贷危机正处于一个喘息阶段,看起来贝尔斯登和华尔街其他公司有可能存活下来,可能是以出售给国外投资者或联邦政府的形式,因为银行的损失引起了整个经济的震荡。

这本书想要讲述的很明确:政府鼓励那些甚至根本无法承担房价的人去买房这一决策,与华尔街的贪婪这两者合并起来,是如何导致这个国家陷入经济绝境,并使美国丧失了其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我想要分析问题的根源,包括那些对所有的风险债券给予最高AAA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他们使那些无耻的抵押贷款经纪人可以向公众出售手中的抵押证券,而从不思考去偿还债务;还有那些并不知道自己5万美元的薪水无法负担一套50万美元的房子,而被取消抵押赎回权的可怜业主们。

我想给那些制定房产政策的政府机构一点点启发,想要近距离看一下在这场大规模的政府干预下,民众和企业都得到了怎样的实惠。最重要的是,我想要呼吁更多眼光聚焦于华尔街,这个曾经用抵押债券创造了数万亿美元的利润,又遭受无数万亿损失,如今在一点点恢复元气,但又不断被“算老账”的地方。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把这场危机中的许多致命因素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历史真相,并发现问题的本质。你会发现,不管是2010年4月的高盛“诈骗门”事件,还是之后通过的奥巴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些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有着内在的逻辑及千丝万缕的关联,或许,读罢这本沉甸甸的书,你会恍然大悟。

事实上,热议当下之焦点,更需要读完片段之前的整个故事,理清整个脉络。故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并不算是金融中心的城市——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

书评(媒体评论)

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了吗?这场危机或许刚刚拉开序幕。《大出卖》揭示了金融危机症结实为华尔街的基因,作者深入调查了华尔街鲜为人知的诸多隐秘细节,或许并非振聋发聩、天崩地裂的巨响,然而隐藏在历史片段中的无数细节却能真正揭示历史的真相以及金融的逻辑。

——《华尔街日报》

我甚至怀疑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以此为蓝本。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华尔街金融大佬浮沉史,大佬们纷纷粉墨登场,演绎了一部错综复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的美国经典黑帮电影,不过它 “形为金融,神似黑帮”。当历史的胶片滚动播放,如今的境遇多么似曾相识,而明天也仿佛暗藏其中。

——宋鸿兵

作者是一个强硬的局外人,无论是面对金融巨头抑或政界大亨都异常好斗——从中他追寻到了阴谋的真相。

——《金融时报》

如今的金融界言必“华尔街”,而真正触及华尔街欺诈内幕的作品却非常鲜见,因为当事人欲言又止,而门外汉则断章取义,但是《大出卖)真正做到了破成见:砭时弊、清迷局。

——《名利场》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