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关涉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诸多传播元素,如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文体,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题和内容,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方式和方法,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效果等,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与评述。
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首次既从宏观上对中国现代媒介批评起讫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划分,又从微观的角度详细探讨了主体、客体、文体、载体等因素在中国现代媒介批评活动中的建构作用,概括和归纳了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题及其内容,细致分析了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方式与方法、效果。在解读原始媒介批评文本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框架,言必有据,论从史出。传统新闻史叙述范式中曾经被遗漏的许多生动细节得到复原。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历史流变与时代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孕育期(1901~1917)
第二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形成期(1918~1926)
第三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发展期(1927~1936)
第四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转型期(1937~1945)
第五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异化期(1946~1949)
第二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与文体
第一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体与动力机制
第二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客体与载体
第三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文体
第三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题和内容(上)
第一节 对新闻失实现象的批评
第二节 对新闻检查制度的批评
第三节 对媒介道德失范行为的批评
第四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题和内容(下)
第一节 对报道范围局囿和精神缺失的批评
第二节 对新闻价值偏离的批评
第三节 对新闻采写与编辑缺陷的批评
第四节 对媒介观念、体例、新闻标题和报纸发行的批评
第五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方式和方法
第一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方式
第三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方法
第六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效果及发生路径
第一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效果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有闻必录”论的逐渐退场
第三节 “新闻无学”论的话语沉潜
第四节 “五卅”运动中的媒介转向
第五节 《中央日报》学潮报道的策略调整
第六节 《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政治标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