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的壮阔里,跳动着中华民族顽皮的童年。
你知道那些趣事吗?
超级追星族周威烈王、背黑锅的赵盾、中大彩的晋悼公、拿智伯头骨做夜壶的小心眼赵襄子……
有这些人搅局,想不好都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先秦乱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君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荷马史诗的壮阔里,跳动着中华民族顽皮的童年。 你知道那些趣事吗? 超级追星族周威烈王、背黑锅的赵盾、中大彩的晋悼公、拿智伯头骨做夜壶的小心眼赵襄子…… 有这些人搅局,想不好都难! 内容推荐 《先秦乱》用雅俗共赏的普及性文字赢得更多的关注和阅读。它相信,任何时代的历史解读都会产生争议。既然争执是不可避免的,何必那么郑重其事地为厚重的历史再增添负担。《先秦乱》是一种有趣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会使阅读者感到轻松愉快,它会让人们得到很多的乐趣,同时其中并不乏确切的历史知识。 目录 (约前30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三皇五帝 (约前2070—前1600)·夏 (前1600—前1046)·殷商 (前1046—前256)·周朝的建立 (前1046—前771)·西周 周公辅政 穆王立法 国家共和(前841) 西周的灭亡 (前770—约前475)·春秋 东周的开始 齐桓公出场 管仲 齐鲁的关系 晋国的变乱 夷吾 管仲齐桓公之死 搞笑的宋襄公 重耳 晋文公称霸 崤山之战 秦缪公称霸西戎 一鸣惊人 背黑锅的赵盾 赵氏孤儿 颠倒众生的夏姬 楚晋争霸 晋齐之战 中大彩的晋悼公 崔杼弑庄公 司马穰苴 弭兵之盟 孔子与老子 流浪的孔子 楚平王 伍子胥 专诸和要离 孙武 吴楚之战 吴越的仇恨 卧薪尝胆 勾践复仇 齐国的内乱 扁鹊 (约前475一前256)·战国 范蠡 三国分晋 鲁班和墨子 超级追星族的礼物 豫让和聂政 李悝变法 臭起 战国的混战 齐威王发威 商鞅 商鞅变法 围魏救赵 “鬼谷学校” 苏秦 张仪 越国的衰亡 合纵 合纵后的苏秦 连横 子之代燕 秦并蜀、周分裂 张仪的骗术 张仪的巧舌 庄子 孟子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之死 楚怀王 乐毅灭齐 田单复国 赵国的名将 远交近攻的范雎 长平之战 邯郸之战 鲁仲连 四大公子 周的灭亡和栗腹伐赵 吕不韦的生意 都江堰和郑国渠 秦王赢政 荀子、李斯和韩非 战国最后的插曲 韩、赵的灭亡 荆轲刺秦王 席卷天下 天下归一 夏商周断代年表·附 试读章节 三皇五帝(约前30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我们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祖先,是“三皇五帝”。 可是如果你以为,摆好一张八仙桌,就可以请齐他们吃饭的话,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在抢位置,实在是坐不下,因为“三皇五帝”并不是指八个人。“五帝”是五个人,“三皇”却是指三个部落——原始部落联盟不同时期的三个领袖部落。 先有“三皇”后有“五帝”。讲述中国的历史自然就要从“三皇”开始了。 关于“三皇”,流传下来的资料很有限,而且夹杂在神话中。我认真地把神话都剥离之后才发现,能写出来的只剩下下面几句了: 最早的“皇”是伏羲氏,这是我们最早的祖先。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兄妹俩繁衍了我们人类;接下来是燧人氏,在燧人氏时期,我们实现了钻木取火;最后发展到了神农氏,开始了我们的农耕文明,并产生了中医中药等文化。 这种叫××氏的通常都是一个部落的名称。 关于燧人氏的争议很多,是不是“三皇”之一都没有定论,可是我捍卫燧人氏的“三皇”地位,尤其是在我心满意足地,吃完每一餐热气腾腾的饭菜之后。而且我建议:凡反对燧人氏为“三皇”之一的人,一律禁火食一周以反思检讨。 伏羲氏和神农氏基本没有问题,各种史书的记载比较明确了。 三个部落各领风骚后,五帝开始出场了。这时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 第一个“帝”就是黄帝。 黄帝这个称呼,应该还是后人取的。书上说他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土德”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想来“土”是黄的,“帝”就是老大的意思,可以算是一个职务,所以叫黄帝了。以此类推,炎帝就应该“有火德之瑞”。但是我想,把黄帝解释成黄种人的帝才够气魄啊。 现在正式介绍:那个叫黄帝的,是有熊氏部落少典家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母亲叫附宝。他很小就会说话,长大了也很聪明,总而言之是个天才。 当时天下的老大——神农氏部落的炎帝,已经开始有些压不住台面了。下面的各个部落互相打来打去,老百姓很可怜,炎帝也只能干瞪眼。 黄帝不服气了,于是开始带领手下练练功夫,搞搞演习。大家怕了,就跑到黄帝这里来认错拜码头。也有吓不倒的,比如蚩尤。 炎帝当然想继续当老大。于是黄帝就发展经济,振作军事,训练野兽。都是熊狮虎之类的猛兽,练好了帮忙打仗的,不是养鸡养猪。最后在阪泉这个地方打了三战,终于“得其志”,也就是摆平了炎帝带着部落心服口服地加入黄帝团伙。其实炎帝的母亲和黄帝的母亲都是有娇氏出身的,两个帝应该还是姨表亲,本来就是一家人。 所以我们才叫炎黄子孙。 至于为什么叫炎黄子孙而不叫黄炎子孙,大概是因为炎帝当老大在先。 蚩尤也很能打,这位老兄是被后世誉为战神的,当然会不服。黄帝就不客气,也不肯玩单挑,当即召集各路诸侯,在涿鹿一顿群殴,擒杀了蚩尤。然后大家就共推这位新老大为天子,代替了神农氏。 估计不服的还有不少,因为从此黄帝“未尝宁居”,就是说东征西讨没安宁过。东边到了海边的泰山,西边到了甘肃的崆峒山,南边到了长江,北边到了釜山(很可能是河北徐水釜山),首都虽然建在涿鹿,却年年带着兵到处跑。 黄帝后来任命了左右大监监管各个诸侯国——也可以叫部落吧,又安排了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个人治理百姓。自己则到处跋山涉水搞封禅活动。顺天时,尽人道,勤劳节俭还注意环保。总而言之这个驴友过着幸福而充实的的生活。 黄帝时期的人物里,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提一下的,他就是仓颉——文字的创造者。 象形文字的形成会有一个过程,完全靠某一个人来创造有点儿不靠谱。但是通过仓颉的归纳整理而把文字规范化是合乎情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仓颉创造了文字。 文字形成和应用的意义怎么来表述都不为过。《淮南子》中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仓颉造出了字,天都下了小米,鬼都在晚上哭泣。说明这件事情惊天动地。 “天雨粟”虽然古怪,但是和天上掉馅饼一样,总是件好的事情,说明仓颉作书开始了我们文明的进程,也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但是“鬼夜哭”有点费思量。我的理解是:文字的应用,恐怕也是人类苦难的开始,所谓“人生忧患识字始”,就是这个道理吧。 黄帝有25个儿子,可是跟他姓的只有14个。还有11个干吗去了,我也不知道。当了帝的人总不至于把儿子过继给别人,所以我猜想是夭折了。因为远古时候没长成人是不用郑而重之地给他一个姓的,而且以前的卫生条件差,帝的儿子夭折率也一样很高。 黄帝娶的正妃叫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昌意又有个儿子叫高阳。 黄帝死了,埋在桥山。 黄帝的孙子高阳接替他做了帝,并改叫颛顼。这位颛顼帝也是有大才干的人,他的儿子叫穷蝉。 P1-3 序言 既然人们需要传统的智慧,那么阅读历史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途径,而阅读的过程能否持续进行下去,叙述方式是否吸引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历史本身已不存在,只有实物的痕迹或历史资料来间接证明过去,很多史料乃至历史都用的过去的语言,然而语言本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变化造就出了新的障碍,之乎者也的句式已经少有人光顾了,厚重的躯壳下人们已经不知道他曾经有过怎样的一张面孔,不知道他们曾经说过些什么以及如何说 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历史的当代叙述方式似乎比它本来的面目更重要。古代的历史学家大多严谨而有奉献精神,他们希望创造出传之万世的精神成果,即便在有生之年找不到知音也没有关系。而我们当下的写作者没有这样的逸致,一般来说也没有“藏之名山”的想法,传不传后世就成了管不了也管不着的事情。只要得到了现在的读者认可,历史知识的传播路径就打通了。 于是问题的焦点就到了阅读者身上,既然他们都是当世之人,那么当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更易于为人所接受。我们可以肯定,古人不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更不会有一样的讲话方式。在贯穿历史事件的过程中,适度的虚构是连缀故事的必要手段,即便是司马迁这样的伟大的历史学家也不可回避这个问题。虚构和真实,其间的差别本是泾渭分明的,然而偏偏分得清的东西在语言的运用中变得含糊起来,历史语言和现实语言之间存在着隔膜,历史在现实中变得迷离恍惚,亦真亦幻。 清代的学者们在寻求历史真相方面是下足了功夫,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表示佩服。他们把过去的史书进行了彻底而全面的扫描,通过比对、分析、校勘,搞清了很多前人搞不清的问题,然而结果却往往是无论多认真的写作,总是或多或少地会被人抓住还不够认真的地方来。正因为他们认真地求真求实,所以别人也就特别地愿意和他们叫真,针尖对麦芒居然也擦出了耀眼的火花,无数令人瞩目的成果就是这样诞生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精神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学术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更多的人除了偶尔对他们的成果仰慕一下之外再不会有更多的表示。尽管日常生活中需要传统的智慧,可是如何获得这传统的智慧呢?答案只有一个:普及,用雅俗共赏的普及性文字赢得更多的关注和阅读。 《先秦乱》显然很明白历史在现实中的这种含糊性特点,它相信,任何时代的历史解读都会产生争议。既然争执是不可避免的,何必那么郑重其事地为厚重的历史再增添负担。既然阅读并不都是为了搞清事实,那么揶揄一下事实,作出点合乎逻辑的推理、演绎,给它虚构出一个舞台,让大家在上面用当下的语言尽情发挥一下也是无伤大雅的事情了。 如此以来,这本书怎么看都与传统的历史写法有太大的差距,或者说它有着浓郁的“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唐三藏是历史人物,可是他绝对不是那个可以唠叨的让小妖怪自杀身亡的碎嘴子。同样,尧、舜、禹等人的事迹是作者忠实地从史书中择出,可是他们的语言却完全变了风味,都像是后代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戏一般。 尧很快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各位,我已经当了70年皇帝了,你们谁可以接班啊?” 通常皇帝提这个问题,只有二百五才敢当仁不让的。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都谦虚地说自己没这个才力。 尧却是动了真心思,说:“既然大家这么谦虚,那么有没有别的什么更好的人选呢?” 于是众口一词地说:“有个叫虞舜的平民很不错啊。” 尧说:“我也听说过这个人,他到底怎么样?” 大家说:“他老子是个瞎子,有一个后妈和一个弟弟,一家坏东西,偏偏能出污泥而不染。” 尧说:“我试试他。” 他也真的肯下血本,别人舍一个孩子去套狼,他一舍舍两个,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派去当卧底。 卧底反馈回来的情况还不错,舜就算过了“德”这一关。 尧是部落时代的领袖,他头脑里根本不可能有“皇帝”这个概念,书的后面在讲到秦的大一统时特意讲了“皇帝”一词的来历: 李斯又上书说:“大王的功业,是自古以来从没有人达到过的。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尊贵。所以我们恳请大王以后就称为‘泰皇’。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自称为‘朕’。” 秦王说:“朕明白了。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其他就按你们议论的办。” 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才叫“皇帝”。 显然,“皇帝”一词的使用不是作者的疏忽,他只是用人们熟悉的语言取代了传统的表达,用一种现代人乐于接受的语言习惯替换了历史的语言。事实上,尧在自己那个时代不过是早期古代的氏族部落领袖,历史本身对三皇五帝时期的记录就语焉不详,神话传说与可能的事实纠缠在一起无法厘清,具有比较大的虚构空间。作者的描述方式未必是真实历史场景的再现,但是一种可能的历史过程,只是我们不能纠缠于语言细节之中。 调侃也罢,戏说也罢,都是在原材料上的加工。历史可以庄重严肃地写成教科书,也可以天马行空地搞成趣味故事。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有自己的适用园地,我们用不着和作者说“尧不可能那样说”或者某事件不可能是那样,只要他的出发点是原始的史料,既然他能够赋予阅读一种乐趣,而其中的虚构成分又不会影响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那么不同的叙述方式只是多了一种说法而已。 我们可以用《庄子》中一段对话来替作者辩解,即庄子和惠子的提问和回答。 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先秦乱》是一种有趣的叙述方式。我们不是作者,不知道他是如何把过去的事情体会得如此现代。但我们知道,这种叙述方式会使阅读者感到轻松愉快,它会让人们得到很多的乐趣,同时其中并不乏确切的历史知识。 侯长生 2009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