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描写以晦涩著称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书。普鲁斯特的大名,几乎出现在全书的每一页,普鲁斯特的性情脾性,浮现在德波顿的字里行间。德波顿似乎谙晓关于普鲁斯特的一切,不仅了然种种生平故实,还知道普氏诸多怪癖和鲜为人知的细枝末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拥抱逝水年华(中英双语插图本)(精)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作者 | (英)阿兰·德波顿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描写以晦涩著称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书。普鲁斯特的大名,几乎出现在全书的每一页,普鲁斯特的性情脾性,浮现在德波顿的字里行间。德波顿似乎谙晓关于普鲁斯特的一切,不仅了然种种生平故实,还知道普氏诸多怪癖和鲜为人知的细枝末节。 内容推荐 本书是“德波顿作品系列”之一。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的书。但在德波顿的这本结合了文学传记和实用、励志手册的书里,作者以他严正详实的专业学识为根基,用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娓娓道出《追忆》的真正妙处,描绘出普鲁斯特真实而又生动的精神肖像;同时他又把圣典拉到人间,从巨著和大师身上寻觅到改变我们每个普通人谷世人生的妙招法门,指点我们如何珍惜时光、体验人生的真谛、学会调整人生的轻生缓急。 目录 权作译序 余斌 一 抓住现在 二 读书为己 三 优哉游哉 四 直面痛苦 五 传情达意 六 交友之道 七 心胸豁然 八 享受爱情 九 弃书不观 试读章节 普鲁斯特生在一个医生家庭,这个家庭将解除人的病痛当作一门艺术,孜孜以求。他的父亲是个医生,身材高大,满脸胡须——典型的十九世纪人的样子。普鲁斯特医生神情威严,目光坚定,与那眼神相接之人会禁不住觉得自己有点女里女气。他身上洋溢着从医的人特有的道德优越感。须知医生这一行的价值对社会而言是根本不消说的,不拘咳嗽打喷嚏抑或盲肠破裂,但凡生了病,谁都得仰赖于他。其他行业的人在医生面前也许会自感气沮,因为干哪一行也不能如行医那样理直气壮,对自身价值居之不疑。 阿德里安·普鲁斯特医生出身算不得高贵,他是个杂货商的儿子,家里专营蜡烛,以供左近家庭和教堂之用。他在医学研究方面才华过人,其潜心之作是一篇名为《脑软化症诸形态》的论文,完成学业后他致力于改善公众的卫生状况,尤其关注抑制霍乱和鼠疫的传播。他曾游历各国,就传染病问题向各国当局进言。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曾被授予五等荣誉奖章,且荣任巴黎医学院卫生学教授。此外,土伦市(这个港口城市一度有霍乱流行的苗头)市长赠他以城市金钥匙,马赛的一家防疫医院则以他的名字命名。到1903年过世之时,阿德里安·普鲁斯特医生已享有国际声誉,他这样为他的一生做结:“我度过了幸福快乐的一生”,观其生平,这话他还真当得起。 有这样一位父亲,难怪马塞尔会有几分自卑。他生恐自己成为父亲诸事遂顺的一生中的缺憾。他对十九世纪末一般中产人家趋之若鹜的职业毫无兴趣,惟独钟情于文学。钟情归钟情,年轻的时候他大体上是光说不练,似乎是对文学太虔诚、太在意,以致于他难以落笔。他是个乖儿子,起初也试着从事父母定会首肯的行当。他有过种种想法,比如进外交部,当律师,做股票经纪人,或者当个卢浮宫的馆员。然而谈何容易?干了两个星期的律师,他就吓坏了(“即使最糟的时候,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比在律师事务所更恐怖”),而一想到当外交官要离开巴黎和他依恋的母亲,他就打消了念头。二十二岁的普鲁斯特心烦意乱,他不断地自问:“假如我打定了主意不做律师,不当医生不当神父,那我还能做什么?” 也许图书馆员还是可以胜任的吧。他到马萨林图书馆去应聘,并且被录用了,不过是个不领薪水的职位。至此职业的选择似乎已有答案,可普鲁斯特发现这地方灰尘太多,他的肺受不了,于是隔三岔五地泡病假,他告了假有时是在卧床静养,有时则是去度假,倒是很少伏案写作。他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或是请客吃饭,或是出去泡吧,总之是花钱如流水。可以想象他那位生活严谨的父亲对他的失望。他父亲从未对文学艺术表现出多少兴趣(虽说他曾在喜歌剧院医疗队工作过,并曾一度迷上一位美国歌剧女伶,这位女伶还寄赠一张穿男装灯笼裤的玉照)。普鲁斯特不断地告假,不上班,甚或一年也见不到他的影子,如此这般,终至于弄得挺大度的上司也难以忍受,到任职的第五个年头,他终被图书馆辞退。这一回大家都明白了,已然对他不抱希望的父亲更是心里透亮:再别指望马塞尔找到什么合适的工作了,这辈子他都要靠家里养着,家里得拿出钱来供他捣鼓弄不出名堂的文学。权当是票友玩票罢。 很难看出普鲁斯特还是个雄心勃勃的人,在他父母均已亡故之后不久,有一天他居然对女仆吐露胸中抱负——他终于要开始写小说了。 “啊,塞丽斯蒂,”他说道,“但愿我能像父亲专注于病人那样专注于我的写作。” 但是他父亲为饱受霍乱、鼠疫肆虐之苦的人们做了许多,他以写书能追上父亲的功业?不必当土伦市的市长我们也能了然,普鲁斯特医生可以在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方面贡献良多,谁知道马塞尔肚里正在酝酿的煌煌七卷的《追忆逝水年华》是何良方?坐在慢慢吞吞、摇摇晃晃穿过西伯利亚大草原的火车上翻翻这书,或许不失为消闲解闷的法子,然而谁会拿这点好处与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的效应相提并论? 若是有人对普鲁斯特的抱负不屑一顾,那也许并非因为他们对文字印刷品一概不当回事,而是因为他们怀疑文学作品究竟有何类于救死扶伤的实际功用。从很多方面看,普鲁斯特医生对儿子的倾心文学一无同情,不过即使是他,对各种出版物也并无轻视之意,事实上他本人就著述颇丰,很长一段时问,书店里他的名气远比儿子大得多。 与儿子不同,普鲁斯特医生的书很实用,这是一望而知的。他前后出了三十四本书,对探究提高大众健康水准的种种途径可谓不遗余力。他的著述内容广泛,既有《欧洲的鼠疫预防》这样的专著,也有《电池制造工人铅中毒问题研究》这样专门讨论新问题的小册子。谁都想学得养身之道,普鲁斯特医生的众多著述均出之以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文字,因此在读者中享有盛誉。说他是养生手册一类书籍的鼻祖和大师,想来他不会觉得是辱没了他。 他最成功的养生手册名为《卫生诸要素》,1888年出版,配有丰富的插图。该书专为少女而写。当时的法国方经一个世纪的战乱,人丁稀少,大家都认为,少女担负着为法兰西制造新一代强壮公民的重任,亟需健康方面的指导。 健康生活方式之日渐受到关注,正始于普鲁斯特医生的那个年代。这位名医的诸多建议颇有洞见,找几条看看,也许大有好处。 P9-13 序言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的首度中国之行。抵达北京时是2004年5月的一个清晨,我的几位中国编辑亲自前往机场迎接,随身带着我所有作品的中文版。从机场前往市区的路上,我的编辑向我解释,对于将我的作品引进中国市场她真是既充满期待又有些担心。她说,要想让中国读者接受一个全新的欧洲作家的作品真的很难,除非是那些教你如何取得商业成功或是如何操作电脑软件的书。不过,我的中国编辑也充满信心。因为中国读书界自有一群严肃的读者,他们渴望读到内容深刻、发人深省的优秀作品。结果,我的中国之行就演变成一连串的图书推广活动:接受采访、在媒体上露面以及在书店里朗读和签售。虽说大家事先都有过各式各样的疑虑,不过好消息还是接踵而至:我的作品确实在中国卖出去了。《拥抱逝水年华》——一本描写以晦涩著称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书竟然卖了两万册! 写书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人搞不懂为什么他的大著地球人没有人手一册;另一种人则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竟然有人肯巴巴地花钱买他的书而且认真读过。我属于后一个阵营,所以对于我的书竟然能在中国赢得这么多读者,我深怀感激。我有个网站(www.alaindebotton.com),我每天都能看到中国读者的留言,他们想跟我交流几句,想表达他们对我作品的喜爱。写作是桩难上加难的营生,可是拥有这么热心的中国读者,感觉确实容易了很多。 返观我已经出版的几本书,我有时仍不免有些犯嘀咕:我到底属于哪一类作家——究竟是什么将这些只言片语连缀到一起,成为一本完整的书。从一开始写作,我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在明确知道我想成为哪一类作家之前我只知道我不可能成为哪一类作家。我知道我不是诗人,我也知道我不是个真正的小说家(我讲不来故事,我“发明”不了人物)。而且我知道我也做不来学者,因为我不想墨守那一整套学术规范。 后来,我终于发现了自觉正好适合自己的定位:随笔作家。据我个人的理解,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如果一位随笔作家来写一本有关爱的书,他也许会对爱的历史和心理稍作探究,不过他最终必须得用一种个人化的调子来写,使读者读起来就像跟朋友娓娓谈心。这种朋友般的阅读感受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我希望我的书读起来就像跟朋友谈心,不想拿大学问的帽子来充门面、唬人。 初习写作,我还认识到我喜欢写得尽可能简单朴素。这当然也挺冒险的,因为虽说你是刻意写得朴素,可难免也会冒乏味和幼稚之讥。不过我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要想附庸风雅、假充聪明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了,你只需故作高深,让人弄不懂你就成。如果有本书我看不懂,也许就意味着作者比我更聪明——这是我们作为读者都未能免俗的一种普遍的受虐欲心理。我则宁肯抵挡住这种诱惑,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写作,因为我讨论的主题本身就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恋爱、旅行、身份焦虑、美与丑以及分离与死亡的经验等等。 除了要写让人看得懂的书之外,我还立志要写在某些方面能对人有所助益的书。有一种观念认为好书就不该(没义务)对人有任何用处,为艺术而艺术嘛——并非为了实际的进步或是事业的成功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我也认同这种观念。为了完全改变自己而去啃那些严肃的书籍确实愚不可及,不过,我也认为,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是至关重要的。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有某种重要的关联,两者提供的乐趣差堪比拟,我们感到的某种关联感或许就是基于这个根源。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这些书能有效地防止我们因自觉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大家族而滋生的伤感情绪:我们觉得孑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是油然而生。那位作者用确切的文字描述了一种我们原以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有所会心的情境,一时间,我们就像两个早早地去赴约吃饭的爱人,兴奋不已地发现两人间竟有这么多的共同点(陶醉之下,只能嚼几口眼前的开胃小食,哪有心思再去吃什么正餐),我们也会把书暂时放下,带点乖张地微笑着盯着书脊不放,仿佛在说,“何等幸运,邂逅此君。”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不过,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那些情感和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处理的感知和认识虽确属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我十五六岁时开始认真地读书,当时最喜欢读的就是爱情故事。我把书中的人物都想象成我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活人:我读得如饥似渴,又感同身受。这足可以解释文学何以能够为失恋的人儿带来舒解和慰藉。在文艺作品中认出我们自己,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达观的态度看待我们自身的困境,因为我们可以学着站在普世的高度看问题,这正是作家们为了创作而采取的立场。 学着读书——写作又何尝不是——也就等于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的个性并非如我们乐于想象的那般密不透风,我们自以为只归我们独有的很多东西其实根本没那么私密——当然并不是说它们就是客观超然的,像你在快餐店里招呼侍应生那么不带感情色彩,而是说它们其实都是人类所共有的东西。我们在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孤立的同时也要付点代价:我们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与众不同。 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我希望这能有助于解释我为什么写了这些书——写这些书是期望它们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的处境。中国竟然也有些读者愿意跟随我探索的旅程,幸何如哉! 2008年10月于伦敦 (冯涛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