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历史真面目展示牛人真性情,当今史坛最时尚流行说史手法,中国式白话解读世界历史牛人本色。
本书遴选了20多位历史人物,对他们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解析,力图为读者奉上一顿色香味俱佳的历史营养餐,使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从中汲取有助于成功的知识和能量。事实上,人们读历史或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从历史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养料,作者编著此书的初衷也正在于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他们改变了世界历史(趣说天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唐文立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揭示历史真面目展示牛人真性情,当今史坛最时尚流行说史手法,中国式白话解读世界历史牛人本色。 本书遴选了20多位历史人物,对他们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解析,力图为读者奉上一顿色香味俱佳的历史营养餐,使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从中汲取有助于成功的知识和能量。事实上,人们读历史或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从历史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养料,作者编著此书的初衷也正在于此。 内容推荐 本书探秘牛人从平凡到伟大蜕变的关键一跳,披露布衣王侯成功的源代码,汇集古今成就大事者的经典案例。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新颖的思辨,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历史不再遥远,就在你身边;历史人物不再陌生,原来都是“俗”人一个。 读史不能光读中国史,就好像吃饭不能偏食一样,这个道理都知道,之所以偏食,问题在于有些饭菜做得太不好吃了,国人不爱读世界史,原因大概就在于此。本书就是用中国式手法烹制的世界历史大餐,合乎中国人的读史习惯,合乎中国人的读史口味,合平中国人的读史思维。 目录 苏格拉底:精神上的助产士 柏拉图:理想国之王 亚里士多德:个陛的哲学家 居鲁士大帝:伟大的王 亚历山大:征服,是我唯一能做的 恺撒:我来,我见,我征服 屋大维:古罗马的第一位元首 君士坦丁大帝:罗马的弥赛亚 查士丁尼:上帝在人间的法定代理人 查理大帝:缔造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兰克人 但丁:敢把教皇拉下马 哥伦布:经济文明的开拓者 马基雅弗利:一个不是马基雅弗利主义者的人 伊丽莎白一世:世界凤凰 弗里德里希大帝:哲学和战争 彼得大帝:把俄国带进现代文明的人 叶卡捷琳娜二世:男人世界里的女人 乔治·华盛顿:美国第一人 拿破仑:强大是赤裸裸的真理 梅特涅:神圣罗马帝国最后的守护者 罗斯柴尔德:玩转欧洲的财神爷 丘吉尔:大英帝国利益的追求者 戴高乐:法兰西的守护神 爱因斯坦:政治,这样近又那样远 试读章节 东方和西方是一对很有意思的辩证统一体,两者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说它们相对是从它们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的一种比较,说它们绝对,则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同,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容不得半点混淆。 其实,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最为重要的因素——人,无论在生物本性还是在社会进化过程方面,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对人类来说,在生物本性方面,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在最基础的基因方面,人和人几乎没有差别。自从社会开始进化之后,人和人就有了差别,有了等级,于是就产生了贵族,这在东西方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只是中国出现了一位大侠——陈胜,他说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此中国再无贵族;西方则因缺少这样的人物,到今天贵族还依然流行。但西方却比中国提前进入了民主时期,原因不在别的,在于西方出现了一个苏格拉底,他一生追求智慧民主倡导民主;而中国出现了一个孔子,他一生梦想回到三代,倡导“克己复礼”“君君臣臣”。 其实在民主这方面,中国在尧舜禹时期也真正民主了一阵子,实行一把手禅让,尧年老了禅让给了舜,舜年老时又禅让给了禹,但禹却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至此,中国式民主从此夭折,直到2000多年后才引进西方民主。而西方民主却比中国民主晚了1000多年,作为西方民主的肇始——雅典的民主,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鼎盛于公元前5世纪,衰落于公元前5世纪的末期,而苏格拉底本人的一生恰恰经历了民主制度由盛转衰的过程。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雅典一个草根阶层的家庭。在苏格拉底看来,民主的统治有时并不是一个完全智慧的统治,而是多数人的统治,有时候多数并不代表拥有了真正的智慧,而只是拥有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故此,苏格拉底希望在最重要的公共事务即政治事务上实行一种知识的统治和智慧的统治。为了让人们拥有智慧,出身助产婆之家的苏格拉底对“助产”很有兴趣,决心子承母业,只不过他想做的是精神上的“助产”,是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继承,也是一种对母业深层次的光大。于是苏格拉底经常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对于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尤其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和中国孔子的地位相当。和孔子一样,苏格拉底也把教育引入了平民阶层,正是这种方法孕育了“希腊三贤”中的“二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想的推进下,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帮助人们产生自己的思想,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自己的教育理论。 尽管一生从事教育,但苏格拉底并没有创办任何一所属于自己的学校。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体现了西方教育和东方教育的差别。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无处无时不在,不能拘泥于场所和时间,故此,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而且他还有教无类,年轻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施教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施教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是义务教师。确切地说,苏格拉底更像一个精神上的传教士,后来的基督教牧师就很好地传承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方法。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谁也无权命令别人信仰什么,或剥夺别人随心所欲思考的权利。”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由于母亲是产婆,苏格拉底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母亲的产婆术是为人接生,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法则是为人的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用这些语言来描述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最贴切不过。虽然当时的希腊城邦并不贫穷,但也没有富到衣食无忧。出身草根之家的苏格拉底日子肯定是艰苦的,少不了“劳其筋骨”。实际上,劳其筋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要“饿其体肤”,这样一来,多才的苏格拉底只能“空乏其身”了。对今天饱食终日的人来说,由于缺乏感同身受,所以无法真切体会“空乏其身”的苦楚。 可以说苏格拉底的智慧多半和他的“空乏其身”休戚与共。任何肉体的痛苦都会残酷地、不间断地刺激人的神经,神经又会毫不打折甚至变本加厉地传递给大脑,大脑怎么办呢?思考,通过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时候,真正的智慧就诞生了,于是伟大的智者就出现了。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城邦时代,政府明文禁止所有的自由人从事追求财富的职业,并规定,他们唯一的职责在于保卫城邦的自由。同时还规定,所有6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公民都有随时服兵役的义务。显然这种公民军事化的制度同平等分地制度密不可分,由于公民不能从事任何追求财富的活动,所以,城邦必须为他们的生计提供一定的保障,使所有公民有相对平等的经济基础。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生活,因而在那个时候,无论苏格拉底怎么思考都是无济于事的,痛苦依旧。然而,苏格拉底就是苏格拉底,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按希腊城邦的规定,6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公民随时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这一点对年轻人尤其是单身的年轻人要求更严格一些,凡是单身的男性必须按照军队的制度居住在一起,以方便战争。许多公民都在一个食堂用餐,他们必须从自己份地的出产中缴纳一部分实物给国家。国家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不让一个公民匮乏,也不让一个公民富有。 作为一个男人,苏格拉底在30岁之前尤其还是单身汉的时候,不得不和几个男性单身汉一起住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再加上物质的匮乏和城邦的管制,大家生活得十分不如意,但苏格拉底一天到晚却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就很不解,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可乐呵的?于是,有人便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别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呀,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是的,无论在什么时候,苏格拉底都能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他知道在那个除了思想之外都归国家所有的世道,人作为一个符号,能区别于别人的就是思想了。财富、地位都被剥夺了,而拥有自由的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能拥有快乐的精神就是最大的智慧。所以即便在他面临死亡的那一刻,他的弟子们都痛哭失声,他仍然是妙语连珠,他的镇定自若冲淡了悲哀的气氛。有一位弟子劝他在临死前换下那件破旧的长袍,他坚持不肯,说:“我生前即穿着这件破旧的衣服,难道穿着它,死后不能见神吗?”P2-4 序言 无论历史或文明,都离不开人,因为是人创造了它们,同时,它们又促进了人的发展进步。不可否认,在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人,尤其是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的人,是他们创造了历史,是他们推动了历史,是他们谱写了历史的精彩华章。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偶然和必然的混合体,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纵观世界历史人物,我们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必然的,而他们那关键的一跳则是一种行为上的偶然。无论是谁,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物,然后才是风云人物,他们有普通人物的成长历程,有普通人物的酸甜苦辣,当然也有风云人物的光环以及身处其中的无奈和彷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完成了从普通人物到风云人物的关键一跳,就是这一跳,成全了他们,也创造了历史,甚至改变抑或推动了历史。 很多中国人对于世界历史人物较陌生,只是在教科书中打了几个照面,至于其中的内容,早已忘却,即使没有忘净,恐怕也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印象里也就剩几个残缺不全的历史人名了。 其实,与中国历史人物一样,世界历史人物在“人”这一标准下,也很“俗”。这不,苏格拉底为了给自己找个活下去的理由,提出了“知识就是美德”的标准;柏拉图的野心不小,他想做国王,提出了“国王最好由有智慧的哲学家来担任”;亚里士多德在教导学生太子亚历山大时,他的观点是“战争才能带来和平”,这撬动了潘多拉之盒;君士坦丁和秦始皇很像,都是贪心不足,做了皇帝还想长生不老做神仙;查士丁尼和朱元璋一样喜欢玩迷信,认为自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但丁的一句“这是人道世界”,开启了欧洲文艺复兴前夜的指路灯,其影响几乎媲美中国无产者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论他们的这种行为是本能还是自觉,却因此推动了历史,他们由此也不再普通。 当然,读史不能光读中国史,就好像吃饭不能偏食一样,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之所以偏食,问题在于有些饭菜做得太不好吃了,国人不爱读世界史,原因大概就在于此。为此,作者以其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视野、新颖的思辨、通俗的语言,用中国手法精心烹制了一顿世界历史大餐,它合乎中国人的读史习惯,合乎中国人的读史口味,合乎中国人的读史思维。 本书遴选了20多位历史人物,对他们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解析,力图为读者奉上一顿色香味俱佳的历史营养餐,使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从中汲取有助于成功的知识和能量。事实上,人们读历史或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从历史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养料,作者编著此书的初衷也正在于此。 后记 这本书总算完成了,这首先要归功于石油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各位编辑。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督促和支持,就没有本书的诞生。 说实话,有点庆幸,因为所以对我这样几乎每天都在奔波的人来说,完成一部书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人们所说,一本著作的完成往往需要许多人的默默支持和付出,本书就更是如此了。本书浸润着数位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光华。 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徐集、李吉奎、孙浩、盛艳丽、谢丽、张洪忠、李丽、马涛、陈海、王秀珍、韩新春、王金娟、徐韧、张吉霞、陈志超、刘爽、吴海燕、李晶平。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才有了本书的诞生。 另外,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专家指正,特致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